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霍岱珊並於2003年10月創辦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推出實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以砥柱中流般的氣魄在淮河流域扛起一面旗--綠色環保

基本介紹

簡介,優勢,負責人,工作介紹,組建原因,現狀,

簡介

淮河衛士霍岱珊
淮河衛士霍岱珊淮河衛士霍岱珊
2003年6月,霍岱珊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參與進來,組建了“淮河衛士”——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同時,他在網際網路上申請了“淮河衛士環保網站”,把自己幾年來積攢的資料全部公布在網上,和熱心的環保人士討論對策。從2000年開始,霍岱珊在北京、安徽、河南等地高校以及沿淮城市進行主題為“淮河家園的呼喚”生態環保攝影展覽和“淮河——兩億人生命之所系”的講座共50多場,客群達50多萬人次。霍岱珊的“淮河衛士”也發展到了700多會員。

優勢

民間環保之路該怎么走?霍岱珊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民間環保組織在教育和引導公眾、促進公眾參與,推動和幫助政府實施環保政策,監督和幫助企業關注環保三個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霍岱珊說,政府環保部門有權威優勢,有執法權;但民間環保組織也有自己的優勢:有親和力,更能發揮社會監督功能,對污染企業、地方保護主義乃至環保部門的執法不力能施加強大的社會影響。

負責人

淮河衛士霍岱珊
淮河衛士民間環保組織
霍岱珊是一位民間環保志願者,6年來,他通過鏡頭告訴世人,淮河污染的受害者過著怎樣的生活。他自己組建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通過民間參與,來救助淮河流域的污染受害者。霍岱珊相信:民間力量在淮河治污上應該發出更大的聲音。但現實是,公眾找不到參與環保決策的渠道。缺乏制度保障,公眾參與環保將成為一句空話。
為環保他奔走6年
沙潁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自河南的沈丘縣流入安徽後併入淮河。霍岱珊自小生長在沙潁河邊,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沈丘縣便一直處在污水的包圍中。
2000年,淮河“零點行動”後,有關部門宣布:淮河流域實現污水達標排放。但在這一年裡,霍岱珊用他的鏡頭告訴世人:淮河污染依舊。2000年6月5日,中央電視台“世界環境日特別節目”中,請來了沈丘縣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叫喬沛然,市生活在沙潁河岸邊的一名學生。喬沛然所在的學校離污染嚴重的沙潁河只有百餘米。霍岱珊此前拍攝了一幅流傳甚廣的圖片,圖片上,喬沛然和她的同學因為無法忍受窗外河水的臭味,不得不戴著口罩和墨鏡上課。
“節目播出後的第3天,省里來了一位領導微服私訪,看到的結果和照片一樣。”霍岱珊至今還心有餘悸地說,當時檢查若不是那個情況,他的環保之路可能就此終結。領導走後,上級撥了50萬元,幫助照片上提到的大王村打一眼機井。
這是霍岱珊用鏡頭促成的第一件事。此前,他辭去了公職,用兩年時間自費拍攝沙潁河的污染慘狀。霍岱珊常年關注一個叫黃孟營的村莊,該村的地下水因為污水滲透已經嚴重污染,但這種散發著“老臭腳”氣味、含有大量致癌物質的井水仍被居民飲用。幾年下來,該村成了附近人人談之色變的“癌症村”。2000年,霍岱珊以這個村莊為題材拍攝的一組《污染造成腫瘤村》的圖片獲得由中宣部、環保總局等主辦的“環境警示教育圖片展”大獎,引起了外界對沙潁河污染的關注。霍岱珊一直希望啟動救助腫瘤村的清潔飲水項目,為村民解決清潔飲水問題。
沈丘縣南關街的沈丘第三高中後面有個巨大的垃圾場,這是縣城惟一一個垃圾傾倒點。由於建在河邊,垃圾場嚴重污染著河水,每到夏天,蚊蠅亂飛,周圍學生和居民苦不堪言。多次反映無效後,霍岱珊組織周圍民眾自發起來抵制:村民輪流站在垃圾場周圍,阻止垃圾車進場。但當地政府鐵了心要往這裡倒垃圾,甚至出動警力來維持秩序。
不得已,霍岱珊利用自己的政協委員身份找到當地政協主席,把材料遞給了縣長。縣長親自來檢查後,垃圾場被迫關閉了一段時間,但不到半年,垃圾場又重新使用了。“這時候,你就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霍岱珊無奈地說。
2003年年底,沈丘縣有關部門提議在沈丘大閘附近修建公園,霍岱珊聽後氣不打一處來,他當面質問縣長:“河水污染成什麼樣了?水臭烘烘的,種花花不成,種草草不長,能修什麼公園?臭烘烘的公園給誰看?”後來,修建公園的計畫不了了之。
長期關注污染讓霍岱珊成了當地百姓眼中的名人,也成了某些官員的眼中釘。2002年,霍岱珊獲得了“全國環境新聞大賽”的一等獎提名,考慮到他在環保方面的貢獻,大賽組辦方來到沈丘考察,準備給霍岱珊頒獎。當組辦方徵求當地有關部門意見時,卻沒人願意出來相接待。僵持到最後,當地環保部門站出來丟下一句“他是民間的,我們是政府的,不了解。”結果,組辦方對老霍的工作將信將疑,獲獎也泡湯了。此後,霍岱珊後悔地說,若是獲獎成功,獎金能辦不少事。
2002年3月26日,春天的一場大雨讓沙潁河水位暴漲,上游的黑水向沈丘肆虐,當地居民用水陷入困境,霍岱珊以中國環境報特約記者的名義在該報發表了一篇攝影報導《黑匪一到,水貴如油》,文中說由於長期的腐蝕,沈丘大閘的鋼板已經出現大面積的滲透。報導引起了省里有關部門的重視,專門撥下資金來維修大閘。
“老霍對環保的積極,讓那些官員都覺得不好意思”,沈丘縣一位幹部這樣評價霍岱珊。
榮譽
霍岱珊一直在獲獎,僅2007年就獲得了中國十大年度綠色人物、中國十大法制人物、中國生態小康建設“十大貢獻人物”等稱號,2008年他名列“改革開放三十年環保人物”。

工作介紹

“淮河衛士”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一項監督,兩項救助。一項監督就是對淮河排污口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和監督,霍岱珊認為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動;兩項救助就是做清潔飲水救助和醫療衛生救助,雖然有些人認為這屬於公共安全衛生的範疇,不是一個環保組織應該做的事情,但霍岱珊認為這也是很急迫的任務,如果在安裝了濾水裝置以後,疾病得到控制,那就能說明疾病和飲用水污染之間的關係。
“現在‘一項監督’比去年有了發展,我們已經在淮河800公里的河段上建立了‘淮河自然生態保護網路’,共建了八個工作站,對淮河的觀察、監控力度加大了。”霍岱珊說,“‘清潔飲水救助’也會有發展,通過康師傅的25萬元種子基金,我們可以更好地開展工作,預計能讓窪子莊周邊10個村莊使用生物淨水裝置,10000村民得到清潔飲水救助。”
霍岱珊更想做的是,先從河流沿岸8個淮河自然生態工作站起步,慢慢把村民帶動起來,成立自發關注當地環境的“農民環保合作社”。“環境保護,在我看來,一是保護自己的健康,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健康。這都需要村民聯合起來,共同關注本地的環境狀態,共同參與本地的環境改善。農村過去大家忙著發展,忽視了相互間的協作和保護。我想從這些安裝了生物淨水設施的村莊著手,大家由此而結盟,共同把飲水管護好,共同記錄淮河的變化,共同保護自己的家園。由此再慢慢推開,可以共同管理本地的公益事務,共同討論本地經濟如何與環境友好發展。”
因此,霍岱珊說:“淮河衛士要做一件以前沒有太在意的事,就是幫助淮河沿岸有環保意願的社區,共同申請項目,淮河衛士願意成為大家的支撐平台和引流渠道。大家願意,就可以先在‘淮河衛士’下運行各自的項目,未來經驗攢足,羽翼豐滿,就都獨立運行,大家形成一個平等合作的淮河生態保護網路。”

組建原因

1987年,我還是《民族畫報》的特約記者,想拍些淮河風光的照片,結果拍到的全是水污染。河裡黑壓壓的都是人,在撈死魚。當地人不需要任何工具,徒手抓魚。死魚漂得到處都是,臭氣熏天。在我的記憶當中,河水應該是清澈的,捧起來就能喝,結果看到的淮河水黑得像醬油。我當時只是憂慮:現在就這樣了,將來會如何?
我們國家對淮河水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視,1994年將淮河流域治理作為國務院的示範項目。1995年5月18日,淮河流域治理通過了區域性法規,目標是到2000年淮河水質變清。但是到了1997年末、1998年初,淮河水面仍然漂著很多死魚,形成死亡帶,岸邊的樹、莊稼都死了,小鳥沒有了,沿岸的很多人生病。
當時我拍淮河水污染,與我的本職工作有衝突。如果要想保護淮河,就要靜下心來去做這件事,只有一個辦法——辭職。我就把我的想法和我少年時代的一個夥伴——某鎮鎮長說了。他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剛正不阿的人。他的前任鎮長得癌症去世了,他在任一年多也得了癌症。他對這件事情非常支持,說他自己已經不行了,而我是土生土長的,我不去做,誰去做?在他的一番鼓勵之下,我就從《民族畫報》辭職,和《中國環境報》取得聯繫。《中國環境報》給我發了一個記者證,寫了一個聘書,委託我去做達標之後的跟蹤報導。當我決定上路時,心情非常平靜。我的目標非常明確,要用照相機去說話,把這些問題調查清楚,給我們的領導提供一個決策的依據。

現狀

霍岱珊組建的“淮河衛士”現有9名工作人員。因為經費少得可憐,沒法給員工發工資。這幾位員工平時靠打短工維生,他們也只能打短工,因為“淮河衛士”會隨時召喚他們去幹活。這其中,包括霍岱珊的兩個兒子,他們大學畢業之後,都做設計工作,本來一個在廣東,一個在鄭州,後來“擔心父親的安全”,加上人手也比較緊,都回到了他身邊當起了環保志願者。“沒事的時候,他們一個去當代課老師,一個去做電腦維修,但是都乾不長,因為我說派活就派活。”
2009年,由於獲得了幾個獎項,加上項目申請也有了一些希望,“淮河衛士”的財務狀況有所好轉。“今年有了康師傅和阿拉善的兩筆經費,我們或許就能給大家發點工資了。”霍岱珊說。
2009年1月2日,霍岱珊開通了部落格,把自己多年來從事農村環保的經驗逐篇介紹給社會。在一篇文章里,他這樣說:“農村環保工作就是要實現四項訴求:求證、求解、求助、求變。為什麼喝水會拉肚子,得癌症,得心臟病?水和疾病是什麼關係,需要求證;水是黑色的,裡面究竟有些什麼東西,也需要求證;這么多的問題該怎么辦,需要求解;農民本身沒有解決的能力,需要求助;得到幫助之後,村莊就會有所變化。飲水解決了,疾病解決了,我們就向更高層次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
霍岱珊說:“‘淮河衛士’是中國環保的一個縮影。我們走得很艱難,但是通過我們的行動,努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標,同時,我們自己的生存狀況也會得到改善。我會堅持下去,從我背起相機,掏出家裡的‘老本’——二十多萬元,開始考察淮河的那一天起,我就沒給自己留後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