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支紀年(天干地支紀年法)

乾支紀年

天干地支紀年法一般指本詞條

乾支紀年法是中國曆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乾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乾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乾支表”。乾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朔日為月首;平均年長為回歸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支紀年
  • 性質: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法
  • 稱呼:天干和地支的總稱
  • 特點:周而復始、循環記錄
  • 紀年周期:60年
紀年起始,源流,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十二生肖年,表示十二時辰,轉換規則,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方法五,掐算法,紀年起點,正月初一,立春,天支與五行,

紀年起始

源流

乾支紀年可對歷史時間上推下推、順推逆推,以致無窮。但也確有人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個開闢天地的起點。乾支紀年傳說出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以後。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乾支紀年。其實,是歲星紀年,採用歲陽歲陰結合以紀年。歲陽: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歲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如“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歲星是顆真實的天體所以用歲星所在紀年,乾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歲星約85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劉歆提出)。此時,乾支紀年也有使用,在顓頊曆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曆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曆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知,西漢時期的乾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乾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乾支紀年。從此乾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因此,東漢人以此用乾支與歲星紀年對應進行了了前推,以至於有了我們現在的歷史年表。
乾支紀年法乾支紀年法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的產生與北鬥鬥柄所指方位(《鶡冠子·環流》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相關。此時,配有陰陽五行的天干地支不僅含有時間概念,還含有空間方位概念。《淮南子·天文訓》就有這樣的記載:東方“甲乙、寅卯,木也”,主春;南方“丙丁、巳午,火也”,主夏;西方“庚辛、申酉,金也”,主秋;北方“壬癸、亥子,水也”,主冬;中央,“戊己,四季(辰醜未戌),土也”,主季夏(後來按照土旺四季說,變為三(辰),六(未),九(戌),十二(醜)四個月,即四季中最後一個月。

六十花甲子

中國古代採取天干地支作為計算年,月,日,時的方法,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複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代號。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乾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可以得到: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十二生肖年

以地支十二解釋十二生肖(十二禽),最早見於王充《論衡·物勢篇》:“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也。醜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酉,雞也。卯,兔也。申,猴也。”這裡除了少了辰(龍)這一地支外,其他均有了配對。
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表)如凡是含有“子”的乾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乾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這六十對乾支,天干經六個循環,地支經五個循環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乾支”。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乾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己巳年,1990是庚午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乾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3661—2017〈農曆的編算和頒行〉》規定了乾支紀年和生肖紀年起於正月初一0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時辰
所指時間
子時
夜半
23-1
丑時
雞鳴
1-3
寅時
昧旦
3-5
卯時
日出
5-7
辰時
食時
7-9
巳時
隅時
9-11
午時
日中
11-13
未時
日昳
13-15
申時
晡時
15-17
酉時
日入
17-19
戌時
黃昏
19-21
亥時
人定
21-23

轉換規則

方法一

本法簡單快捷,由易學愛好者燊靈子利用數學方法歸納出來,適用於所有公曆年號。
(1)根據萬年曆查看年乾支,這是比較省事的方法。
(2)自然數序法求乾支
根據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乾的周期為10支的周期為12。
天干按甲到癸的順序為1~10,地支的順序按子到亥的順序為1~12。
公元前的算法:
年乾=8-N(N﹤8)或8-N+10(N≧8),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號/12的餘數。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9年的乾支?
解:前22的年乾=8-2=6=己,前159年的年乾=8-9+10=9=壬;
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乾支為己亥,前159年的乾支為壬午。
公元後的算法:
年乾=N-3(N﹥3)或N-3+10(N≤3),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12的餘數。
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乾支?
1164年的年乾=4-3=1=甲,2011年的年乾=1-3+10=8=辛;
1164年的年支=0-3+12=9=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故公元1164年的乾支為甲申,2011年的乾支為辛卯。
(3)整數序法求乾支
天干按庚、辛、壬、癸、甲到癸的順序為-3、-2、-1、0、1~10,
地支的順序按申、酉、戌、亥、子到亥的順序為-3、-2、-1、0、1~12。
公元前的算法:
年乾=8-N,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10-N,N=年號/12的餘數。
解:前22的年乾=8-2=6=己,前159年的年乾=8-9=-1=壬;
前22的年支=10-10=0=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乾支為己亥,前159年的乾支為壬午。
公元後的算法:
年乾=N-3,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年號/12的餘數。
例:求公元1164年和2011年的乾支?
1164年的年乾=4-3=1=甲,2011年的年乾=1-3=-2=辛;
1164年的年支=0-3=-3=申,2011年的年支=7-3=4=卯;
故公元1164年的乾支為甲申,2011年的乾支為辛卯。

方法二

序數法
1.公元紀年與乾支紀年的換算: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年乾公式:年乾=公元年個位數-3(個位小於3,加10)
例:求1899年,1911年和2015年天干?
解:1899年乾=9-3=6=己,1911年乾=1-3+10=8=辛,2015年乾=5-3=2=乙
②年支公式:
(公元年末二位數-1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
(公元年末二位數+5)-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例:求解2030年乾支?
解:2030年乾=0-3+10=7=庚,2030年支=30+5-12*N=35-12*2=11=戌,2030年乾支為庚戌
③月乾公式:月乾=年乾x2+月份數(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例:已知2008年是戊子年,求戊子年申月天干?
解:申月是7月,月份數是7,所以申月乾=戊*2+7=5*2+7=17,個位為7,7=庚,戊子年申月天干為庚
2.公元前紀年與乾支紀年的換算: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公元前年乾公式:公元前年乾=8-公元前年個位數(個位大於8,差為負數,則加10)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天干?
解:前22年乾=8-2=6=己,前155年乾=8-5=3=丙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10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地支?
解:前22年地支=12*2-22+10=12=亥,前155年地支=12*13-155+10=1+10=11=戌
公元前22年為己亥年,公元前155年為丙戌年
這裡的公元紀年的乾支年定義,均以此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即一個回歸年。

方法三

1.天干的確認
天干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確認。
公元前:
0為辛,1為庚,2為己,3為戊,4為丁,5為丙,6為乙,7為甲,8為癸,9為壬。
公元後:
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2.地支的推算
地支可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公元後奇數公元紀年配偶數組,偶數公元紀年配奇數組。公元前則相反。)
奇數組
1
2
3
4
5
6
偶數組
1
2
3
4
5
6
計算地支時,用6去除公元紀年去掉末尾數的數字(如:2009年則用6除200)。除以6所得的餘數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於末尾數字的差異,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數字是0,1的,餘0為第5個,餘1為第6個,餘2為第1個,餘3為第2個,餘4為第3個,餘5為第4個。
末位數字是2,3的,餘0為第4個,餘1為第5個,餘2為
第6個,餘3為第1個,餘4為第2個,餘5為第3個。
末位數字是4,5的,餘0為第3個,餘1為第4個,餘2為第5個,餘3為第6個,餘4為第1個,餘5為第2個。
末位數字是6,7的,餘0為第2個,餘1為第3個,餘2為第4個,餘3為第5個,餘4為第6個,餘5為第1個。
末位數字是8,9的,餘0為第1個,餘1為第2個,餘2為第3個,餘3為第4個,餘4為第5個,餘5為第6個。
公元後:
末位數字是0,1的,餘0為第5個,餘1為第4個,餘2為第3個,餘3為第2個,餘4為第1個,餘5為第6個。
末位數字是2,3的,餘0為第6個,餘1為第5個,餘2為第4個,餘3為第3個,餘4為第2個,餘5為第1個。
末位數字是4,5的,餘0為第1個,餘1為第6個,餘2為第5個,餘3為第4個,餘4為第3個,餘5為第2個。
末位數字是6,7的,餘0為第2個,餘1為第1個,餘2為第6個,餘3為第5個,餘4為第4個,餘5為第3個。
末位數字是8,9的,餘0為第3個,餘1為第2個,餘2為第1個,餘3為第6個,餘4為第5個,餘5為第4個。
口訣:公元後:05-26-41-62-83,意為末位數字0或1的餘0為第5個,末位數字2或3的餘0為第6個,末位數字4或5的餘0為第1個,末位數字6或7的餘0為第2個,末位數字8或9的餘0為第3個。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
比如公元後2009年,天干9為己,再用200÷6=33……2,公元後末尾為9又餘2的是第一個,偶數組第一個是醜,算出地支。組合起來為己丑年。
答案:2009年為己丑年。

方法四

快速推算乾支巧法
1:1900----2100年年乾=年尾數—3。例:1969年年乾=9—3=6,第6位天干就是己;2012年年乾=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減就補十成12)
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數+1。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數+5。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數為10,地支第十位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餘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么1969年乾支就是己酉2012年乾支就是壬辰。
3:月乾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類,只計算月乾。月乾=年乾數*2+月份。例:1969年(己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為癸,則此月乾支為癸酉。
4:日乾支公式:1900----1999年日乾支基數=(年尾二位數+3)*5+55+(年尾二位數—1)/4。2000----2099年日乾支基數=(年尾二位數+7)*5+15+(年尾二位數+19)/4。(只用商數,餘數不用,數過60就去掉60)。例:2008年月日10月18日:日乾支基數=(8+7)*5+15+(8+19)/4=36(已去掉60的倍數)這數就是1月1號的乾支數。從1月1號到10月5日按滿60去之後數為36+31(1月下類推)+29+31+30+31+30+31+31+30+18=7+0+1+1+1+18=28,則天干去10的倍數餘8為辛,地支去12的倍數餘4為卯。今天干支就是辛卯。
5:時乾公式=日乾序數*2+月支序數—2,自己推巧去吧,這樣你可以排任何一天的四柱了喔。
6:還有一法,叫倒推年齡法,從乾支推算出任何年齡的乾支,但只能推算出年乾支不能推出日乾支,即年齡去掉60為基數,去掉十的倍數為倒推天干數,去掉十二的倍數為地支倒推數。如今年為戊子40歲生年的乾支這樣推:40歲去30餘10天干從戊倒推10位是己,地支40去36餘4從子倒推4位是酉生年就是己酉。62歲生年餘2從的天干戊倒推2位是丁,從地支子倒推2位是亥。

方法五

類數軸推算法
1
2
3
4
5
6
7
8
9
0
天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地支
表示方式:公元紀年A 商N 餘數C
(A-3)/10=N1…C1,故第C1個天干為所求
(A-3)/12=N2…C2,故第C2個地支為所求
示例一:求公元1975年的乾支
(1975-3)/10=190…2,故第2個天干“乙”為所求
(1975-3)/12=164…4,故第4個地支“卯”為所求
則公元1975年的乾支年是乙卯年。
示例二:求公元前5年的乾支
公元前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3)/10=-1…2,故第2個天干“丙”為所求
(-5-3)/12=-1…4,故第4個地支“辰”為所求
則公元前5年的乾支年是丙辰年。
示例三:求公元前280年的乾支
(-280-3)/10=-29…7,故第7個天干“辛”為所求
(-280-3)/12=-24…5,故第5個地支“巳”為所求
則公元前280年的乾支是辛巳年。

掐算法

用手指掐算乾支紀年
乾支紀年(天干地支紀年法)
從事歷史、文物工作的同志,特別是研究古書畫的同志,經常要碰到乾支紀年問題。比如,乾隆“庚寅”年到底是乾隆幾年呢?又比如,當你碰到任伯年的畫上題上“壬午”年作時,那么任伯年在這一年是多大年紀呢?這時如果你手頭沒有一本年表,而又馬上要答覆這個問題,你一定會幹著急。讓我們來介紹一下用指頭掐算乾支紀年的方法。如果你能掌握,上面提出來的問題,就立即可以解決了。用手指掐算乾支,大概很早就有了,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第七十五回談到古課問題,就是用手指來掐算的,他所說的“地盤式”排列的方位,就是我們要說的方法,只不過他是用來算課,而我們卻是用來推年。為了便於學習,我們在這裡畫了一個圖,同時為了便於記住,我們作了四句打油詩,詩曰:天干變化無定位,地支分布列四邊;天干順推求個數,地支逆跳加十年。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個天干。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這十二個地支分列在左手上,它的地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詩的第二句說;“地支分布列四邊”。請你參看(圖一)。
在開始學習時,你不妨用筆把它寫在自己的手上,用拇指指點著這十二個地支的部位,要熟悉到指著每個部位時,即能說出它是哪一個地支。天干的地位則沒有固定。它是隨著地支而變動的。請參閱(圖二)。打一個比喻,它好像是一個能轉的齒輪套在地支的外邊、十個天干好像十個齒一樣,看圖中箭頭,旋轉的方向和鐘錶一樣,假若說“甲子”,你就要把“甲”字指在“子”的部位上,(在無名指的下節)按照這個“齒輪’所列的天干次序,一字一字地和手上的地支配上,那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假如你說“甲寅”,你就要把“甲”字指到食指下節的“寅”字,好像這個齒輪往前移動了,這時天干地支的配合便變成了:甲寅、乙卯、丙辰、丁巳……由於天干不像地支一樣,在指頭沒有固定的地位,而是跟著地支而變化的,所以詩的第一句叫“天干變化無定位”。但有一點要注意的,天干的單數(甲、丙、戊、庚、壬)一定要配上地支的單數(子、寅、辰、午、申、戌),天干的雙數(乙、丁、己、辛、癸),一定要配上地支的雙數(醜、卯、巳、未、酉、亥),在第二圖把它們的單數和雙數用不同字型區別開來,以便在練習時不致搞錯。把前面所舉的例子一一乾隆“庚寅”年是乾隆的第幾年?來作一次練習。這裡要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即我們要求得的乾支紀年,都必須要先知道它們第一個年頭的乾支是什麼才行。乾隆的第一年的乾支是“丙辰”,你就從圖中先找到地支的“辰”字,(在食指的第二節)然後配上天干的“丙”字,即是乾隆的第一年丙辰。這時第二圖中的天干,有如齒輪的轉動一樣,把“丙”字轉到“辰”字上,從這裡作為起點“1”字算起,(請注意,後邊談到計算公元或者是計算每個人的實歲時,作為起點的數字應當是“0”而不是“1”)順著圖中的箭頭往前推算就成為這樣的情況:數字:12345 天干;丙丁戊己庚 地支:辰巳午未申 表現指上就是這樣見(圖三)。這裡還須插上幾句話。我們一般的習慣,要求得數目字,比如說要求得乾隆二十五年,都是先求得十數,然後再求個數。用手推算,本來也可以先求十數,但是速度太慢,是先求個數,然後再求十數。天干因為正好是十個,所以每一個天干可以代表從“0”至“9”的每一個數字,這並不是說它所代表的數字在任何地方都永遠不變,但它卻是相對不變的,比如說公元“0”年正好是“庚”年,於是天干和數字就這樣套上了:0123456789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這個套上的數字和天干如果記住了,是有用的,比如“己”字永遠就是公元後個數的“9”,是“79”年,就是“己未”,近幾年前是“69”年,就是“己酉”,十年後是“89”年,就是“己巳”這是相對不變的。
天干地支的產生與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相關,其產生後又能標識天地間的年月日時,而人之出生又離不開具體的年月日時,於是經過置換:人之出生也必帶有天干地支之八字,因為要詳細排成四列,所以這八字又稱為四柱。地支三會:寅卯辰三會東方木,巳午未三會南方火,申酉戌三會西方金,亥子丑三會北方水。地支三合:按五行生死所及融四維卦、八乾(去戊己)、十二支的二十四方點陣圖得出,(坤)申、(壬)子、(乙)辰合水局、(乾)亥、(甲)卯、(丁)未合木局、(艮)寅、(丙)午、(辛)戌合火局、(巽)巳、(庚)酉、(癸)醜合金局、辰戊醜未(四墓庫)合土局。地支六合:按日月行次之所合得出,子醜合化土局,寅亥合化木局,卯戌合化火局,辰酉合化金局,巳申合化水局,午未為陰陽之合。地支相生:寅卯木生巳午火,巳午火生辰戊醜未土,辰戊醜未土生申酉金,申酉金生亥子水,亥子水生寅卯木。地支相剋:寅卯木克辰戊醜未土,辰戊醜未土克亥子水,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申酉金克寅卯木。

紀年起點

正月初一

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乾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乾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乾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
中國先秦素有“改正朔”的傳統,即皇帝以頒令的形式決定歲首。據《禮記·大傳》云:“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曰:“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傳統,夏以建寅為正,商以建醜為正,周以建子為正,秦統一天下後,繼承此傳統,以建亥(十月)為始。
漢初沿襲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確立於武帝時期。太初元年(104BC.),漢朝改用《太初曆》,使用建寅為正,即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同年,武帝創立年號制度,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號紀年替代帝王在位紀年,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紀年方式。年號制度行用後,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變革,後世統治者極少改歲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號,遂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慣例。
至此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歷——漢歷(農曆)所採用得乾支紀年方法,與皇帝年號紀年一樣以新年正月朔(元旦)為開始。
從元明清三代的史書,可見乾支紀年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記錄:
《元史》:卷三·本紀第三◎憲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駐蹕重貴山北,置酒大會“,對應公曆1259年1月25日,已換乾支紀年,而此年立春日為1月29日。
《明實錄》: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6]公曆1360年1月19日乾支紀年換歲 ,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此時沒有記錄皇帝年號,因這時明太祖還未稱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6]公曆1365年1月23日乾支紀年換歲, 而該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清實錄》:(1)實錄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詣奉先殿行禮“,對應公曆1767年1月30日,乾支紀年已換歲。”辛未。祈谷於上帝。上親詣行禮。是日。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對應公曆1767年2月4日。(2)實錄卷之八百一,”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御乾清門聽政。是日、戊子年立春。順天府進土牛春山寶座。“這一天是十二月十六,對應公曆1768年2月4日,此處就是一些以此為憑,認為是立春換歲的證據,可這一日的抬頭處已經標明是丁亥年,其實是由於丁亥年是兩頭春,為了區別位於年初的立春,才標註了後一個是戊子年的立春,並不是說”戊子年立春“就意味著進入了戊子年。整部《清實錄》均遵循同樣的紀年體系,只有到了”正月朔“,皇帝年號和乾支紀年才會一同變更。
辛亥革命之後,1914 年1月,政府又頒布法令確定舊曆的新年為“春節” ,夏曆的正月初一被剝奪了原有的名稱“元旦” 、“新年” ,這些名詞被轉給公曆的1 月1 日之後, 它就成了“ 春節” 。但這只是正月初一名稱的變換,並沒有改變其作為歲首的地位。後來民國政府頒布廢舊曆禁令,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 除國曆規定者外, 對於舊曆節令, 一律不準循俗放假;將舊曆年節元旦日應有之一切熱鬧娛樂舉動移至國曆新年元月內舉行。但是,這些政策最終都不了了之。
新中國成立後,農曆仍用乾支紀年。各級重要的報紙、各種曆書和眾多的年曆畫,也都將乾支紀年作為紀年輔助手段。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國內所有日報,其農曆日期的乾支紀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變更。而國內唯一研究和編修曆法的單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官網上的公農曆查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曆書和年曆,乾支紀年和生肖紀年歲首均始於正月初一。現代所有出版的紙質版日曆,乾支紀年也是在農曆正月初一變更。
解放以後,曆法的編修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負責,其出版的所有曆書,乾支紀年的起訖點也表示為正月初一在公曆的日期。
現代曆書中的乾支紀年現代曆書中的乾支紀年
且從官方的出版物如《人民日報》等報刊上可知,乾支紀年是每年起於正月初一。如圖。
人民日報刊頭人民日報刊頭
另外港台的乾支紀年和生肖變更也是在正月初一日。由此可知在中國所有的官方都是以正月初一為換乾支紀年和生肖的。如圖為香港天文台網站的截圖。
今年中國新年(春節)時,香港天文台截圖今年中國新年(春節)時,香港天文台截圖
公元2017年5月12日(農曆丁酉年四月十七)國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3661—2017〈農曆的編算和頒行〉》規定了乾支紀年和生肖紀年起於正月初一0點。終於正本清源了,讓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正確保護。

立春

曆法依據
天文學家張培瑜等人合作完成《中國古代曆法》上指出“2000年來中國乾支紀時與曆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實際上中歷乾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可稱之為乾支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可惜的是,在古代乾支曆日多與曆法紀時配合,只在曆書(黃曆)中註記或民間用於象數、選擇和命理學中,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
另外,古歷專家董作賓《天曆發微》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乾支紀法自古紀陽曆,他對以立春為歲首的《天曆》分析指出“年名,承用乾支紀年古法。月名(即正、二、三月等),借用“太陰月”之名…月建,即乾支紀月,也是中國古法。西漢以前,(歷簡上)有月名而無月建。以乾支紀月,所紀的雖在太陰月的上面,實在乃是太陽月,即節氣月,漢簡中已有月建之實...立春節,這雖是中國的建寅月之始日,也是中國的陽曆,仍與太陰無涉。”上述說法得到史學家羅爾綱簡又文等著書的引用。此外,董作賓《漢簡永元六年歷譜考》《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歷合璧》也有談及自古以來乾支紀陽曆。
江蘇省天文學會秘書長李旻:古代曆法採用的是兩套系統,現代人是把兩套系統重合在一起了。歷史學博士蘆敏也認為乾支紀法按節氣劃分,以立春作為開始。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日梭萬年曆上有完整乾支歷,以立春節氣為一年的分界線。
民俗依據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節。1912年,清朝被推翻,曆法數序紀時的皇帝年號紀年法被廢除,孫中山宣布使用公曆,把1月1日定為元旦。後來袁世凱改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對上述曆法改變的事實,乾支紀年(含生肖)自古以來仍從立春起算,歷史學者倪方六、民俗專家方炳桂、福州民俗研究者鄭子端、北京民俗協會理事韓碩、著名民俗學家葉春生、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等持相同看法。
立春節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國以前皆是重大節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歲”和“年”在古代有嚴格區別。古人視立春為“歲始”,過“歲節”,往往比過“年節”的聲勢還大。從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為一歲的大典,民間有“立春大過年”的諺語。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如迎春、咬春、打春等。
中醫學依據
黃帝內經》:“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又說:“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十二支紀月與十二經脈對應關係見右圖,把乾支紀法變為紀朔望月(太陰曆)會跟經脈無法對應。
數序紀時系統閏年有13個月,跟上述無法對應數序紀時系統閏年有13個月,跟上述無法對應
名醫張從正認為用藥要考慮季節因素,如"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子醜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中醫學者張承龍等人指出“以乾支歷反映的地球氣象氣候變遷周期、個體遺傳體質、健康特徵、相關疾病的不同年齡表達等有直接聯繫。”研究表明,出生時間與精神分裂症、癲癇、腦腫瘤等多種疾病有關,余丹又研究得出腦卒中與乾支歷出生日期有關。毛小妹和白貴敦的研究也證明人體質、多發病等與乾支歷出生日期有關。
術數依據
中國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東漢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從元代到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而擇吉之術只與年月日的乾支相關。後世的選擇家為增加其術的"精密度",並營造出上應天行的形象,乃強調(黃曆)鋪注規則中的月份,是從該月節氣的起始瞬間至下月節氣之前。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隨曆日用之"。
中國玄學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所以長久以來“立春”在術數界中皆被視作新一年開始。傳統的屬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為一年起始的。
其它依據如名著《紅樓夢》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明確指出乾支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從立春起算的依據涉及領域眾多,受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乾支紀年
乾支紀年曆法,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科學曆法之一,並與國際公曆曆法並存,依據有中國現行的公曆和農曆合曆。乾支紀年曆法是遵循宇宙天體日月的運行規律,是一種陰陽合曆,也是其它民族所沒有的科學曆法。她歷史悠久,要是追根溯源,根據中華民族的典籍記載,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就有使用六十花甲子的乾支紀年曆法。
迄今為止已有七十八個花甲子,具體紀年累積的劃分為:【一元】【正元】【大元】被稱之為【三元九運】。一元:為一個花甲60年,一元分三運,一運為20年。正元:為三個花甲180年,正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又叫三元。每個正元有九運。大元:為三個三元540年。過去的540年的舊曆叫【黃曆】,預示著下一個紀元的開始,周而復始。這就是乾支紀年的規則。希考馬松源的《周易》,(2013年版1696頁)
乾支紀月
中國傳統歷中的乾支紀月起於十二辰紀月。大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有十二辰紀月,叫做月建。但據現有材料,似乎到漢代才在歷簡上置月建。這應該是受到造紙術印刷術的影響導致。
中國傳統歷中的數序紀時系統以中氣雨水所在之月為正月,曆書中規定遇無中氣的朔望月考慮置閏月,對應月建時使用上月乾支作為標記。以乾支相配為月建的名,見於後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歷,其年“正月小建庚寅”。
乾支紀月的推排方法,星相家總結出一個口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乾支紀日
乾支紀日從幾千年前開始至今,一直紀日沒有中斷和錯誤,是一部了不起的紀日歷史。目前能清楚考證的是起於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但在歷史書籍中還有許多記載著乾支紀日的,如《尚書·周·泰誓》的“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尚書·周·武成》的“惟一月壬辰,旁死魄”等記載了乾支紀日。因此,足以證明在周代以前都已經在使用乾支紀日了。

天支與五行

天干地支與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如配天干,則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如配地支,則寅卯配木,巳午配火,申酉配金,亥子配水。而辰未戌醜配土。有了五行,也就有了五行生剋關係。五行相生之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剋之關係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配天干地支還有一套體系,甲己(天干)、醜未(地支)配土,乙庚(天干)、卯酉(地支)配金,丙辛(天干)、辰戌(地支)配水、丁壬(天干)、巳亥(地支)配木,戊癸(天干)、子午寅申(地支)配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