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七因素模型

人格七因素模型

人格七因素模型(Seven-factor personality model)是人格結構模型之一。該模型假設人格由七個因素構成。美國心理學家特萊根和沃勒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格七因素模型
  • 外文名:Seven-factor personality model
  • 學科:測量心理學
  • 提出者:特萊根和沃勒
  • 性質:人格結構模型之一
  • 主要內容:假設人格由七個因素構成
簡介,理論依據,區別,套用前景,

簡介

美國心理學家特萊根和沃勒提出人格由正情緒性、負價、正價、負性情緒、可靠性、宜人性和習俗性七個因素構成,即人格七因素模型。它屬於人格結構模型的一種。

理論依據

在研究人格五因素模型的過程中,不少學者指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型在選詞方面的兩大缺陷:第一,人格五因素模型的選詞不能代表自然語言中人格特質的所有方面,一些重要的人格特質術語無法歸入人格五因素模型的任一維度;第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選詞標準主觀隨意性大。鑒於此,Tellegen&Waller(1987)率先在理論和方法上進行探索和改進,提出了人格七因素模型。他們用400個人物描述詞對人的研究結果做因素分析,得出正情緒性(Positive emotion)、負價(Negative price)、正價(Regular price)、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可靠性(reliability)、宜人性(Pleasant)和習俗性(Customary)七個維度。並據此編制出由161個項目組成的個人特徵量表。與人格五因素模型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將評價性特質詞納入因素分析範圍,或是否承認評價是人格的重要特點。七因素比五因素增添了兩個評價維度,其餘五個維度與五因素模型基本對應。有不少證據支持七因素模型。

區別

臨床研究表明,與人格五因素模型,人格七因素模型的正價比五因素模型中的任何維度都能更好地體現自戀和邊際人格障礙的特徵,負價則與反社會、施虐淫表現有關。美國心理學家貝內特等人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七因素模型能清楚地揭示美國人和西班牙人在習俗性和正情緒性特質詞評定方式上的差異,若用五因素模型則難以看到此種差異。中國學者張智勇、王壘等研究也表明人格七因素模型能較好地體現中文人格特質詞的基本維度。

套用前景

當前,完全本土化的中國人人格特質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國內已有學者做出嘗試。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王登峰和崔紅(2003)採用西方成熟的人格研究途徑,即辭彙學假設,編制了中國人人格量表(Qingnian Zhongguo Personality Scale,QZPS)來探討中國人的人格結構。他們選取了1520個形容詞進行了好惡度、意義度、熟悉度和現代性的評定,並從中抽取了410個形容詞作為中國人描述他人(及自己)的代表性樣本,由大陸和台灣的1400多名測試者就每個詞能夠描寫自己及他人的程度進行評定,最後通過因素分析得出了中國人人格特質。QZPS全表共180個題項,包括合群、活躍、樂觀、真誠、利他、重感情、耐性、爽直、敢為、機敏、堅韌、熱情、寬和、沉穩、自製、嚴謹、自信、淡薄15個因素,通過因素分析提取出外向性、善良、情緒性、才幹、人際關係、行事風格和處世態度七個維度。此後,王登峰和崔紅(2004)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驗證,確認了中國人人格七因素模型。
與以往的研究相比,QZPS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是建立在對中國人人格結構的系統研究結果之上,在確立了中國人人格結構的基礎上編寫題項,而且全部題項都是來自本土文化,沒有採用任何西方的理論構想和測量項目。人格特質理論的本土化研究是一項繁瑣而艱巨的任務,隨著研究的深入,潛藏的許多問題將逐一浮現。QZPS的編制和中國人人格七因素模型的提出只是心理學中國化的一種嘗試,更多的問題還需要廣大學者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