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射性元素

人工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是由核電荷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所組成的元素,用人工方法製成的放射性元素稱為人工放射性元素。如鈽、鍆等。

最初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而被鑑定的放射性元素。它們是、104、105、106、107、108和109號元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放射性元素
  • 外文名: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
  • 來源:人工核反應
  • 實例
  • 學科:無機化學
  • 發現時間:1934年
發現,合成方式,舉例,

發現

20世紀20年代末,由第1號元素氫到第92號元素鈾組成的元素周期表只剩下43號、61號、85號和87號四個空位。人們用各種方法尋找這四種“空位元素”。
人工放射性元素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4年法國科學家F.約里奧-居里和I.約里奧-居里發現了人工放射性,為人工獲得放射性元素開闢了道路。1937年義大利礦物學家C.佩列爾和美國物理學家E.G.塞格雷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氘核轟擊鉬靶, 通過下述核反應98Mo(d,n)99Tc 合成了鎝,這是人類首次用人工的方法製造出來的元素。1940年美國科學家D.R.科森等用加速的α 粒子轟擊鉍靶,合成了85號元素。同年,美國化學家E.M.麥克米倫等發現了鎿、G.T.西博格等發現了鈽,開始了超鈾元素的合成。
40多年來,已陸續合成了十幾種超鈾元素,進一步發展了元素周期系。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發現和重要性質見表。

合成方式

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合成的方式有:
反應堆中子輻照合成, 可合成的最重的核素是鐨257,是唯一能獲得可稱量超鈾元素的方法。
② 從輻照過的核燃料中提取, 核燃料在反應堆中經中子輻照發生裂變反應,能產生大量裂變產物,鎝和鉕即可從中提取(見裂變產物化學)。
人工放射性元素人工放射性元素
③ 用加速器加速粒子轟擊合成, 粒子轟擊由各種重元素製成的靶,通過核反應可合成絕大多數超鈾元素。
④ 熱核爆炸合成,熱核爆炸裝置中的鈾核在大約10-7~10-8秒的時間內, 多次俘獲中子, 形成極富中子的鈾同位素,再經一系列的β-衰變,即可得到重超鈾元素。

舉例

鎝(dé)是首個以人工方法製得的元素,其主要來源為反應堆中鈾裂變產物。至80年代初還沒有在地球上找到天然存在的鎝。用在500~600℃還原硫化鎝(Tc2S7)或過鎝酸銨,可得金屬鎝。在硫酸溶液中電解過鎝酸銨也可析出金屬鎝。鎝的性質與同族元素相似。高溫下鎝與氧生成揮發性的氧化物Tc2O7。常見同位素Tc-97的半衰期260萬年,可用作製備β射線標準源。少量的(約5×10^(-5) mol)過鎝酸銨可使鋼材的腐蝕大為減慢。鎝和鎝鉬合金具有良好的超導性質。1960年以前,鎝只能小量生產,價格曾高達2800美元/克;70年代末已能進行千克量級生產,價格已下降到60美元/克以下。現在鎝已經達到成噸級的產量,是從核燃料的裂變產物中提取的。金屬鎝抗氧化,在酸中溶解度不大,因此可用作原子能工業設備的防腐材料。 該金屬呈銀白色,但通常獲得的是灰色粉末。在潮濕的空氣中緩慢失去光澤,在氧氣中燃燒,溶於硝酸和硫酸。鎝是地球上已知的最輕的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化學元素。
通過用氦核轟擊鈽原子製得。鋦的放射性如此強烈,以至於在黑暗中會閃閃發光。鋦,原子序數96,因紀念著名科學家居里夫婦而得名。1944年美國科學家西博格、詹姆斯等用32兆電子伏特α粒子轟擊鈽239時發現鋦242,現已發現質量數為238~251的全部鋦同位素。鋦的發現先於95號元素鎇。
鈽(Pu)是一種放射性元素,是原子能工業的一種重要原料,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投於長崎市的核子彈,使用了鈽製作核心部分。其也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
鈽於1940年12月首次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被合成[1-4]。參與合成者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西博格(伯克利校長)[1-2]和諾貝爾獎得主埃德溫·麥克米倫等人[1-2]。
鎇的原子序數為95號元素,也就是第三個超鈾元素,是在1944年底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核物理學[1-2]、化學家西博格和他的同事們[3]——詹姆斯、摩根和吉奧索等人首先完成的[2][5]。他們用美洲一詞(America)命名這一新元素為americium,元素符號為Am。
套用
金屬鎝及其合金在低溫下是超導體,可用於火箭、計算機和受控熱核反應裝置中。鉕 147是理想的示蹤原子,可用作純β放射源,用鉕製成的螢光物可用於航標燈,鉕也是製作核電池的燃料之一。鈽239可用作核燃料;其他超鈾元素的套用有放射性示蹤劑、核熱源、核電池和中子源等方面。
人工放射性元素人工放射性元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