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西博格生於
密西根州伊什珀明,1922年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州
洛杉磯,1934年本科畢業於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1937年在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
歐內斯特·勞倫斯的助手;1941年升任
伯克利副教授,1945年任教授。1942-1946年在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主持
曼哈頓計畫鈽化學研究工作,對核子彈的發展發揮了作用;二戰期間美國投向日本的兩個核子彈一個是鈾彈,一個是鈽彈,而西博格是主要參與製造者之一。戰後重返伯克利,1946-1958年任核化學研究室主任,1958-1961年任伯克利校長,1954-1961年兼任放射實驗室(後來著名的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副主任,1946-1950年兼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
1961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任命他為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他是擔任這種職位的第一個科學家。還擔任過美國航空與航天委員會、聯邦科學技術委員會、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是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0年任美國科學促進會會長。1971年他離開委員會重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並在1972一1975年問兼任核化學研究實驗室主任,還是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哲學會、倫敦化學會及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員,曾代表美國參加第4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等。1973年和1978年2次率美國科學代表團到中國訪問,20世紀90年代,他致力於超重核的探索和錒系元素的重離子核反應的研究。
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
IUPAC)在1997年8月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決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
吉奧索(A.Ghiorso)和他發現的106號元素,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為化學元素命名的慣例。西博格於1999年2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住所逝世,享年86歲。
貢獻
他長期在伯克利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40年他同
埃德溫·麥克米倫等人開始製備超鈾元素。麥克米倫用
回旋加速器轟擊鈾靶,分離得到
鎿;之後他與助手在以後的10年間接連發現了
鈽(94號元素)、
鎇(95號元素),
鋦(96號元素)、
錇(97號元素)、鐦(98號元素)、
鑀(99號元素)、
鐨(100號元素)、
鍆(101號元素)和
鍩(102);其中最著名的元素是
鈽(94號元素),它被用於核爆炸和核反應堆的燃料,後由
費米指導的
芝加哥大學實驗室首次工業化生產,這是核武器研製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還發現了核能源同位素Pu239、u233的裂變同位素、Np237的同位素以及許多放射性同位素如l-131、Fe-59、Mn-54、Co-60等,推進了元素周期表理論。1944年西博格提出
錒系理論,預言了這些重元素的化學性質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這個原理指出,錒和比它重的14個連續不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屬於同一個系列,現稱
錒系元素。1951年,與
埃德溫·麥克米倫 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的著作主要有《鈾後元素》(1958年)、《錒類元素的化學》(1957年合著)、《重元素的核性質》(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