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mola mola)

翻車魚

mola mola一般指本詞條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又稱翻車魨曼波魚頭魚,是硬骨魚綱,翻車魨科(Molidae)3種大洋魚類的統稱。分布於棲息於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於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產。

翻車魨為大型大洋性魚類,最大體長可達3.0~5.5 m,重達1400~3500 kg。單獨或成對游泳,有時十餘尾成群,小個體魚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魚行動遲緩,常側臥於水面,或背鰭露出水面,也能潛入百餘米深水中。攝食海藻、軟體動物、水母、浮游甲殼類及小魚等。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最多者。幼魚被瘤狀棘突,隨年齡增長而漸消失,身體變為卵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翻車魚
  • 拉丁學名:Mola mola Linnaeus,1758
  • 別稱:翻車魨、頭魚、海洋太陽魚、月魚等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亞綱輻鰭亞綱 Actinopterygii
  • 魨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 亞目翻車魨亞目 Moloidei
  • 翻車魨科 Moloidae
  • :翻車魨屬 Mola
  • :翻車魚Mola mola
  • 分布區域: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於溫帶或寒帶海洋
  • 英文名稱:Ocean sunfish
別名緣由,主要種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成長史,分布海洋,種群現狀,恆溫特性,其他相關,相關謠言與真相,謠言,真相,

別名緣由

翻車魨的解剖結構與骨骼標本翻車魨的解剖結構與骨骼標本
地區稱海洋太陽魚西班牙稱月魚。翻車魚的學名叫做mola mola,意思是“磨子”。而翻車魚英文為ocean sunfish,這可能與它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的習性有關,因此又有人叫它“太陽魚”。另外,因為其日文為“マンボウ”,音譯過來就是現在台灣的“曼波魚”。而在台灣,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干貝魚”,閩南語稱魚粿(ㄏㄧˊ ㄍㄨㄟˋ)。所以又有蜇魚或蜇魴之稱。
曼波魚在台灣最初叫做翻車魚,漁民常常看見它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的名字來形容它,2002年花蓮漁業單位結合觀光單位為促銷翻車魚漁產,舉辦了一場“翻車魚盛宴”活動,後來之又因為“翻車”名被認為不吉利(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征名”活動,由民眾票選。最後“曼波魚”這個名稱最高票當選。
中國台灣
  • 蜇魚:因主食水母,(水母稱“蜇”,“蜇”閩南語發音似“鐵”)
  • 干貝魚:肉色雪白、肉質清嫩,饕客美其名為“干貝魚”
  • 魚過:因魚形似一般魚體斷了後尾部半截,討海人直呼為“魚截”(“截”閩南語發音似“過”ㄍㄨㄟ、)
  • 魚粿:每當漁民抓起它,那圓圓柔軟的身軀像極了一大塊攤在甲板上的紅龜粿
1910年太陽魚號(sunfish)捕捉到重達3,500磅的翻車魚。
西班牙
Mola Mola:mola拉丁文的意思是石磨,當曼波魚躺在水面時,好像是一個石磨一樣。
法國
月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夜間發出微微光芒,於是法國人叫它“月光魚”。
美國
太陽魚:喜歡側身躺在海面之上,在白天讓陽光照耀,好像是海中的‘太陽’。
德國
游泳的頭:尾巴短小,卻有著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以及大大的眼和嘟起的嘴,可愛的模樣像一個卡通人頭,於是德國人稱它“游泳的頭”。
日本
曼波魚:在海中游泳時,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樣有趣,於是日本人稱為“曼波魚”。

主要種類

有三種,分別為翻車魚、槍尾翻車魚及長翻車魚。在台灣花蓮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尖尾曼波魚:Masturus lanceolatus,曼波魚的尾鰭像矛一樣尖尖的
圓尾曼波魚:Mola mola,一般常見的曼波魚
寬尾曼波魚:Ranzania truncatus,又稱黃尾曼波魚
至今,翻車魨科只有三個確定的物種,除翻車魨外,還有矛尾翻車魨(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點長翻車魨(Ranzania laevis),在我國可以見到的是前兩種。
亞種分類主要有翻車魚、槍尾翻車魚和長翻車魚。

形態特徵

體亞圓形,側扁而高。尾部很短,無尾柄。頭高而側扁,頭高為頭長1.8~2.0倍。吻圓鈍。眼小,上側位,眼間隔寬而突起,頭長為眼間隔1.9~2.1倍,眼間隔寬為眼徑3.5~3.9倍。鼻孔每側2個,很小,位於眼的正前方,距眼較距吻端為近。口小,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齒板,無中央縫。唇厚。各鰓蓋骨均埋於皮下。鰓孔小,上側位,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和鰭均粗糙,具刺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背鰭1個,高大,略呈鐮刀形,體長為背鰭高2.6~2.7倍,背鰭高為頭長1.4~1.5倍,背鰭位於體之後部。臀鰭與背鰭同形,起點稍後於背鰭起點,體長為臀鰭高2.5~2.8倍,臀鰭高為頭長1.3~1.5倍。背鰭與臀鰭後部鰭條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類似尾鰭的舵鰭,無真正的尾鰭。舵鰭邊緣波曲形,具12~16鰭條,中部8~9鰭條後端具小骨板。胸鰭短小,圓形,基底平橫,並不垂直。無腹鰭,無腰帶骨。體背側面灰褐色,腹面銀灰色,各鰭灰褐色。
翻車魚一般體形側扁,頭上生有兩隻明亮的眼睛和一個小小的嘴巴,背部和腹部分別長著一個又高又長的背鰭和臀鰭,在身體的最後邊,有一個鑲著好像花邊的尾鰭。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像個大碟子。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頭小、嘴小,尾鰭也退化無尾柄,很短;沒有腹鰭,但背鰭與臀鰭發達,且相對較高。體側呈灰褐色、腹側則呈銀灰色。翻車魚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樣。因此,它的普通名稱也叫頭魚。口小,眼小;鱗片特化為粗糙的表皮。體灰褐色,腹部銀灰;胸鰭短小,無腹鰭與尾鰭,背鰭與臀鰭高大且相對。在翻車魚的家族中,各成員的體形並不完全相同。有一種翻車魚的尾巴又長又尖,看上去像是拖著一根長矛,所以人們叫它“矛尾翻車魚”;還有一種翻車魚身體修長,大家叫它“長翻車魚”。
翻車魚是世界上最大、形狀最奇特的魚之一。它們的身體又圓又扁,像個大碟子。魚身和魚腹上各有一個長而尖的鰭,而尾鰭卻幾乎不存在,於是使它們看上去好像後面被削去了一塊似的。翻車魚主要以水母為食,用微小的嘴巴將食物鏟起。它們常常在水面曬太陽,儘管其形狀笨拙,但有時也會躍出水面。
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體重可達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就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並宣稱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它們的幼魚僅有0.25厘米長,而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雖然翻車魚體重可達2噸半,但它性情溫和可接近。
19世紀時,漁民的孩子們會把厚厚的翻車魚皮用線繩繞成有彈性的球玩。翻車魚皮上可以有多達40多種不同的寄生蟲,就連它們身上的寄生蟲身上也有寄生現象。

生活習性

翻車魚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隨黑潮洄游靠岸,肉食性,以水母、浮遊動物為主,也吃甲殼動物、海蟄、和海藻,翻車魚游泳速度較緩慢,當天氣較好時,它會將背鰭露出水面作風帆隨水漂流,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天氣變壞時,就會側扁身子平浮於水面,以背鰭和臀鰭划水並控制方向,還可用背鰭在海中翻筋斗而潛入海底。
翻車魚性情溫順,它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遊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在海洋中表層生活的它們,竟可以下潛到600米以下的深海,有時一天多達二十次。
翻車魚生活於1~300公尺海域,一般生活在30-70米的海水中,適宜溫度為12-25℃,靠強而有力的背鰭與臀鰭擺動前進,但成魚偶會平躺在水面上,或躲在海上漂流物下隨海流漂移。肉食性,以水母、浮遊動物為主,此外也攝食海藻、軟體動物、小魚及浮游甲殼類等。雌魚懷卵量極多,可產下約3億顆的浮性卵於大洋。在所有熱帶溫帶所發現的翻車魚都愛吃小魚、馬鰂、甲殼動物海蟄、膠質浮游生物海藻,但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月形水母。
它的身體像鯧魚那樣扁平,利用扁平體形悠閒地躺在海面上,藉助吞入空氣來減輕自己的比重,若遇到敵害時,就潛入深處,用扁的身體劈開一條水路而逃之夭夭。天氣好的時候,有時能看到這些魚像睡在海面上一樣,一面向上平臥著,隨波逐浪地飄蕩,不熟悉的人會認為它們是死的。成年後的翻車魨,一般個體比較大,大的能達2米至3米長,200多公斤左右重。然而,這種魚的肉看上去雖雪白細膩,肝內含有有用的脂肪,但美中不足的是,煮熟的魚肉味道欠佳,甚至令人生厭。翻車魨能發出一種奇怪的光,一到夜晚,它的身體各部位閃閃發光,使人把它誤認為是火或某種發光物體。有人研究分析後,認為這是由於它身體和鰭的輕微擺動,引起水中包圍著它的一層夜光蟲發的光。在海上的夜晚,它閃光的體表好像是映在海面上的月亮一樣,所以人們叫它“月魚”。也因為它常把身體翻轉側躺在海面隨風飄遊,人們才稱它為翻車魨。
有幾項醫學實驗表明,翻車魚能分泌一種奇特的物質來改善四周的環境,可以用來治療周圍魚類的傷病,科學家也沒發現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但無可厚非,翻車魚的的確確可以算的上是魚裡面的大夫。
翻車魚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它魚類、海獸吃掉。而它不至於滅絕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約2500萬-3億枚卵,但由於一些自然因素,只有30條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節,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在海洋中被稱為最會生產的魚類之一。
翻車魚翻車魚
翻車魚的繁殖過程也非常有趣。每當生殖季節來臨時,雄魚則在海底選擇一塊理想的場地,用胸鰭和尾巴挖開泥沙,築成一個凹形的“產床”,引誘雌魚進入“產床”產卵。雌魚產下卵之後,便揚長而去。此時,雄魚趕緊在卵上排精,從此就擔負起護卵、育兒的職責,直到幼魚長大。
但是由於一部分魚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魚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又會被兇猛的魚類吃掉,再加上剛孵化出的小魚非常脆弱,一場風暴來臨,驚濤駭浪也會使一部分幼魚喪生。經過種種災難,最後能長成大魚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車魚雖然產卵很多,但由於一些自然因素,海洋中的翻車魚卻寥寥無幾,十分罕見:一條翻車魚所產的3億枚卵中,只有30條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節。

成長史

翻車魨與河魨刺魨馬面魨等同屬於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之間擁有許多共同點,包括牙齒常癒合形成喙狀牙板、上頜骨與前頜骨相連或癒合等。但與河豚它們不同,翻車魨它沒有鰾或氣囊,因而也不可能像河豚一樣將身體鼓成球狀——如果可以的話一定很有趣。不過當我們將目光轉向翻車魨的幼年時期,會發現原來它們小時候與長大後的模樣有多么不同了。
翻車魚幼時的萌圖,身上的棘刺十分明顯翻車魚幼時的萌圖,身上的棘刺十分明顯
翻車魨是脊椎動物中的產卵冠軍,一條長1.4米左右的雌魚一次可產下3億枚卵,比正常魚類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秒殺各種陸生脊椎動物,更不用說一次排一兩個卵的Homo sapiens了。卵的數量如此之大,單個卵體積之微小便也不言而喻。這種廣種薄收的繁衍方式必然導致了成活率的低下——不過即便從受精卵發育為成魚的成功率只有不到百萬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卵也足以保證這些“海怪”的種族延續。
剛孵化出來的翻車魨僅有2毫米左右,但體形寬大,擁有原始的尾鰭和較大的胸鰭。在它們長到10毫米之前,身體長有棘刺,看上去就像是河豚和箱魨的微縮版。而等魚苗長到35毫米的時候,棘刺已經不那么明顯了。此時它們的身體逐漸變厚,也更緊湊,原始的尾鰭逐漸消失,圓形的假尾鰭,或稱舵鰭,取而代之。再後來,翻車魨就長成了我們經常看到的模樣,那些棘刺消失不見了——作為一隻“海怪”必須抹去那些表現出與其它魚類親緣關係的印記。
與“正常”“海怪”的個性不同,翻車魨的成長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血淚史:幼年時因為缺乏母愛、個體太小,即便聚集成群也經常被各種掠食魚類侵擾,鮪魚、鯕鰍等都將它們視為美餐;成年後雖然擁有可怕的塊頭,但卻缺乏足夠的自衛能力、逃生技巧,因此虎鯨、鯊魚等等大型海生肉食動物也不會放過它們,海獅甚至有時會以獵殺翻車魨取樂。好在那些兩條腿的陸生雜食動物並沒有對這些“海怪”產生太大的興趣,所以它們依然能夠逍遙地曬著太陽生存下去。

分布海洋

在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是在熱帶和溫帶的大洋海域活動,偶出沒於近岸。棲息於各熱帶、亞熱帶海洋。也見於溫帶或寒帶海洋。中國沿海均產。

種群現狀

統稱為翻車魚的大洋魚類有三種,分別為翻車魨、矛尾翻車魨及長翻車魨。矛尾翻車魨(Molalanceolata或Masturuslanceolatus)體亦大,長翻車魨(Ranzanialaevis)則較小,體細長,長約70公分(30吋)。在台灣花蓮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翻車魚翻車魚
翻車魚性情溫順,因而常受到人類、虎鯨海獅的襲擊。入夏時節,當大量年幼的翻車魚隨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洋流進入蒙特雷灣時,加利福尼亞海獅就經常襲擊它們。海獅常常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並向水面上攻擊它們。如果海獅撕不開翻車魚厚而硬的皮,它們便把失去活動能力的翻車魚,像玩飛盤一樣拋向水面,成為兇殘的海鷗的美餐。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鏈就是這樣殘酷。

恆溫特性

截止2015年科學家發現第一種恆溫魚類——翻車魚,它們能夠像鳥類和哺乳動物一樣保溫身體恆溫,它通過持續拍打胸鰭產生熱量,通過血液將熱量傳遞至全身。
翻車魚具有特殊的身體結構,可以阻止身體熱量在海水中損失。例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等恆溫動物可以自身產生熱量,不依賴環境維持身體溫度。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無脊椎動物和多數魚類是冷血動物。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漁業署漁業生物學家尼古拉斯-韋格納(Nicholas Wegner)稱,由於翻車魚具有體溫調節能力,它們不需要返回水面溫暖身體,能夠持續棲息在食物源水域。

其他相關

翻車魚缺少真正的尾巴,它只有一個巨大的頭,因而它得到了一個德文綽號Schwimmenderkopf,意為游泳的頭。它的拉丁名字“翻車魚”是偉大的瑞典自然學家林耐所命名。翻車魚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名字叫太陽魚(Ocean Sunfish),原因是它們經常側著身體在水面上,邊休息邊曬太陽。有些生物學家相信,這樣的曬太陽——是與劍魚和皮背海龜共有的特點——可能是一種溫暖身體以加速消化的方法。另外小魚和海鳥還可以啄食附在翻車魚體上的寄生蟲
翻車魚翻車魚
翻車魚經濟價值較高,除了作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食用魚類。它骨多肉少剝皮後魚肉約為體重的1/10,,但其肉質鮮美,色白,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比著名的鯧魚帶魚還高。翻車魚的腸子也很昂貴台灣有道名菜“妙龍湯”就是以此作為主料食之既脆又香令人胃口大開。此外,魚皮亦大有用途是熬制明膠或魚油的原料可作精密儀器、機械的潤滑劑。魚肝可制魚肝油和食用氫化油等。

相關謠言與真相

謠言

翻車魚的死因:陽光太強死亡,水中的氣泡進到眼睛裡緊張過度死亡,海水的鹽分在身上留下斑點了打擊過大死亡,感到會和前面游過來的海龜相撞,緊張過度死亡,因為自己附近的小夥伴死了打擊過大,所以自己也打擊過大跟著一起死了。
有網友猜,這蠢萌蠢萌的生物一定是處女座的,還有人擔心它會不會因喝水喝太多,覺得要漲死,緊張過度而亡。

真相

這萌物是否真的這么脆弱,果殼網網友“李昂杜父魚”給出了解釋:
首先,它們並不會被陽光曬死。英文中翻車魚被稱為Ocean Sunfish,之所以被叫做“太陽魚”是因為人們經常看到它們翻躺在海面上享受“日光浴”。對於“過度緊張”和“打擊過大”而死的說法,科學界並沒有這方面的報導。
而且翻車魚是一種壽命較長的魚類。根據飼育研究模擬的生長曲線,估算認為它們要長到3米長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所以,姑且不談翻車魚能否感受到“情緒緊張”和“打擊過大”,對於這種長壽命的魚類而言,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應該具備的。至於“眼睛進氣泡”其實是一個不會發生的問題。潛水時翻車魚的眼睛完全暴露於水中,“日光浴”時可能會有一隻眼睛完全暴露於空氣中,而且翻車魚沒有眼瞼,氣泡也沒有駐留的空間。
而至於翻車魚真正的死因,可能還是和人類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