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oogle+

Google+是一個SNS社交網站,你可以通過你的Google帳戶登錄,在這個社交網站上你可以和不同興趣的好友分享好玩的東西。於2011年6月28日亮相,現在仍處於測試階段。

Google+是Google高管維克·岡多特拉(Vic Gundotra)和布蘭得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負責的一項社交服務專案,其使用者界面出自蘋果前Mac軟體團隊設計師安迪·赫茲菲爾德(Andy Hertzfeld)之手。

Gundotra和Horowitz認為Google+不只是一個產品,也不是一種戰略方案,而是一個擴展後的Google。Google+目的是讓Google線上資產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上網時偶然點擊、搜尋一個網站。

2011年8月10日,據國外媒體報導,Google+存在一個安全性漏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谷歌+
  • 原版名稱:Google+
  • 地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縣山景市
  • 開發商:谷歌
  • 發行商:谷歌
  • 發行日期:2011年6月28日
  • 原作安迪·赫茲菲爾德
  • 類別:社區網路
  • 平台Google
特點,服務,創舉,功能,用處,如何加入,發展歷程,網評,內幕,代號,機遇,圈子,按鈕,教訓,隱私控制,安全漏洞,中國情況,偶像代言,

特點

Circles是一個獨立的產品Circles是一個獨立的產品
Google+將Google的線上產品整合,以此作為完整社交網的基礎。為了讓服務區別於Facebook,Google將賭注下在了一個方面:更好的隱私管理方式,這也是Facebook的軟肋;當然,在過去,隱私也是Google的弱點。
Google+的中心要點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戶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組織連絡人,如家庭成員、同事、大學同學等,並在小的圈子裡分享照片、視頻、及其它資訊。
在整合Circles里,使用者可以選擇和組織連絡人,分成群,讓分享最最佳化。不就是群組管理嗎?但Google讓處理過程更討人喜歡。從推薦的連絡人中(來自Gmail或者Google連絡人等,也可以同時進行),很輕易就能選擇,將他們拖到Circles便可。整個UI十分簡單且直觀,很棒,你可能會說是一種樂子。
Google+專案主管維克·岡多特拉Google+專案主管維克·岡多特拉
相比於Facebook內部群的建立方法,Google大獲全勝。
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布蘭得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說:「線上上世界,有一個分享盒子,你可以將東西輸進去,你不知道誰會獲取它,也不知道它會到哪裡去,也不知道六個月後這些東西會給你惹麻煩。對我們來說,隱私沒有被很好保護。」
和Facebook服務一樣,Google+也有一個中心網頁,它可以顯示評論、圖片、朋友和連絡人分享的最新內容。在Google網站的頂部分有一個工具列,使用者可以由此接入個性化的資料內容,然後將自己的資訊添加進去。
Google+還支援視頻聊天功能,只要不超過10人就能用它開會。使用者如果用手機拍照,Google會自動存儲到網際網路伺服器上,如此一來,不論從哪台電腦登錄,使用者都能獲得圖片。
除了傳統網頁版以外,Google+還有Android用戶端程式。Google+的Android套用基本上是網頁服務的縮略版本,同樣提供Circles等主要服務。不同的是,Huddle群聊服務只在手機上可用。
Android版Google+套用主介面Android版Google+套用主介面
Google+同時結合地理位置服務。在訊息清單頁面向右面滑動螢幕,可以看到與使用者地理位置接近的人發布的訊息。在發布個人訊息時,使用者可選擇是否上傳當時的位置資訊。整個產品是LBS與社交服務深度結合的一個範例。產品推廣
谷歌是否希望用戶會從Facebook流向Google呢?谷歌公司工程副總裁維克 貢多特拉(VicGundotra)說人們可能會兩者都用,「現在人們使用多種工具」他說。
對消費者來說,隨時訪問社交網站,已經成為影響智慧手機選購的一大因素。Google+的成功部分要取決於該服務在手機上的用戶體驗表現。Google+的Android用戶端程式已經發布,谷歌還表示會很快發布相應的iOS版套用。
iPhone版Google+套用已經通過審核並在iTunes上線,在美國套用商店提供下載,只提供英文版。
Google+套用與Android系統本身的結合併不深入,而僅僅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程式出現在手機中。不過有評論人士預測谷歌將深化兩者間的聯繫。Windows Phone版Google+谷歌公司正在開發

服務

Google+有7大服務,分別指向資訊串、相片、社交圈、個人資料、Huddle、Sparks、視頻聚會和遊戲。
資訊串是聯絡人的最新動態。
相片是照片功能,可以不斷自動上傳照片,通過Android手機App即時上傳照片(Instant Upload),用戶可同時上傳8張照片。
社交圈是Google+最重要的一個功能,使用者可以選擇和組織連絡人,分成群,讓分享最佳化。Google工程副總裁貢多特拉(Vic Gundotra)表示:「它是我們產品的核心。」
個人資料是使用者資料的資訊。
Huddle類似組群資訊、多人文字聊天室,可與Android集成。Facebook不支援發組群資訊。
Sparks是一種分享引擎,可以收集話題靈感。
視頻聚會提供多人視頻聚會功能,有子、母畫面,可以同時看到多人。

創舉

Google+開放的24天,便到達了2000萬人次使用,而TwitterFacebook則分別需要1035天和1152天達到2000萬使用者數目。Google+用戶總數達2.5億,月活躍用戶1.5億。

功能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技部落格VentureBeat今日撰文列舉了Google+比Facebook和Twitter強的五大功能,分別是圈子、視頻群聊(Hangouts)、移動功能、資料下載和靈感話題(Sparks),並且還做了詳細分析。全文概要如下:
Google+只上線了一個月,技術迷們看起來並沒有得到滿足。谷歌仍在找尋適合自己的社交戰略,Google+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曝光度,吸引了據稱是2000萬的用戶。雖然這不能和Facebook驚人的7.5億用戶和Twitter的2億用戶相比,但這兩個社交網路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我們已經發現Google+的幾個功能要強於Facebook和Twitter,特別是在隱私和視頻聊天方面。
以下就是Google+比Facebook和Twitter強的五大功能:
1、圈子
Google+被談論最多的功能就是圈子,這個功能可以讓用戶很好的管理關注的人和分享的話題。利用圈子功能,使用者可以傳送狀態更新至特定的群組。比如說,使用者可以創建一個喜歡音樂的朋友圈子,那麼他就可以只在這個圈子內分享他剛創作的音樂錄影帶。
Facebook和Twitter也提供選擇性分享的功能,但它們的功能有點混亂。用戶可以阻止Facebook上某個群組的更新,但真的要實現卻很費時間。對於Twitter來說,用戶要麼將自己的個人資料完全公開,要麼就完全私密,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的選擇。
2、視頻群聊
Google+另一個常被提起的功能就是視頻群聊(Hangouts),它可以讓用戶最多同時和25個人進行免費視頻聊天。當使用者聊天時,每個交談物件都會出現在小盒子中,說話的人則會出現在頂部的大視窗中。
雖然Facebook和Skype合作,將視頻聊天引入Facebook,但它只支援一對一的聊天。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暗示,網站上的視頻聊天還會有更多的功能,但Google+還是視頻聊天的冠軍。Twitter則很不幸,沒有視頻聊天功能。
3、移動功能
Google+已經發布了Android和iOS套用,兩邊的套用都對移動人群進行了極好的支持。除了查看更新和觀賞視頻等基本功能之外,移動套用還具備名叫Huddle的群組聊天功能。和Facebook和Twitter的套用不同,Google+的移動套用允許用戶同時和多位朋友聊天,大家可以一起制定計畫或消磨時間。
雖然Twitter的移動存在也非常優秀,但其網路核心功能的限制阻礙了它在移動設備上的表現。Facebook的移動套用拿來查看更新和傳送資訊還是不錯的,但真的要趕上Google+的套用,還需要進行徹底的更新。
4、數據下載
向使用者提供個人資料下載和方便的更新功能,在主流社交網路中,Google+是第一個。谷歌全新的Takeout服務允許使用者從谷歌伺服器上下載自己保存的資料。例如用戶想在明天退出Google+,它可以在銷戶前方便的下載自己的狀態更新資訊。
截至目前,Facebook和Twitter還沒有提供類似的服務。
5、靈感話題
靈感話題(Sparks)應該是Google+中未被充分使用的功能之一。這項功能讓使用者按照興趣話題或愛好,找出自己喜歡的視頻或文章等內容。每塊內容的底部都會有一個分享按鈕,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將內容分享給圈子裡的好友。
靈感話題位於Google+左側工具列的最底部,很容易被忽視,首次進入後,它的功能也給人很狹隘的感覺。它預設的興趣有騎行、時尚、食譜、跑車、Android和機器人等話題。但在頁面的最頂部它也提供了搜尋欄,用戶可以搜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查找和共用內容都不太方便。這兩家相互競爭的社交網路總是讓使用者在其他人的資訊流中查找內容,或是從網站以外尋找新的東西分享給好友。
結束語
雖然為了趕上Facebook和Twitter的流行程度,Google+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它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正確的。上面這些突出的功能已經表明谷歌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不過谷歌也犯過錯誤,例如停止使用「假名」用戶的帳號等。FacebookTwitter肯定會注視Google+的一舉一動,並添加適當的功能使自己不落於人後。

用處

一個讓資訊更加開放,讓人們更容易獲取快捷,真實資訊的社交平台。 一個是SNS社交網站,和facebook性質差不多,也和國內的人人網開心網校友等社交網站一樣,是Google想要保住自己第一網際網路品牌的一支重要騎兵!

如何加入

在2011年9月21日,距此項服務正式發布3個月後,谷歌公司開放了Google Plus的公開註冊。所有人均可前往官網直接註冊使用該服務。

發展歷程

2011年6月28日 Google+出現。
2011年8月10日國外媒體報導,Google+存在一個安全性漏洞。
2011年8月11日推出社交遊戲功能,有不同種類的遊戲供選擇,例如Angry Birds和Zynga撲克。
2011年9月20日起,中國政府宣布永久性遮罩google+。
2011年9月21日 Google+正式向公眾開放註冊:新增九項新功能。
2011年11月,Google推出頁面功能,可以利用它創建企業帳號,與客戶聯繫或發表公告。據谷歌官方訊息稱,類似Facebook專頁的討論版功能正在開發。
2011年12月08日,日本國民女子偶像團體AKB48宣布與Google+合作,包含姐妹團體SKE48、NMB48等成員都在Google+開設個人帳號正式啟用。
2012年2月20日起,隨著Google新服務條款和新隱私權政策的出台,google+在國內解禁但服務仍然不穩定,圖片顯示困難,且無法使用YOUTUBE服務。
2012年2月25日起,中國政府再次遮罩google+,但是很奇怪的是可以用手機訪問plus的子功能變數名稱可以訪問但是訪問很不穩定,所知的運營商是聯通。
2012年6月27日,Google+正式推出Google+ 活動(Events)功能,類似Facebook中提供的活動功能,允許用戶添加活動、邀請其他用戶參與,以及即時上傳分享圖片視頻,且與Google Calendar集成。
2012年6月30日左右Google PLUS使用人數超過4億。
2013年3月26日 iOS版Google+套用更新引入基本的照片編輯和濾鏡等功能。

網評

內幕

Google+內幕:搜尋巨人的社交網路努力》
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搜尋公司Google正式發起自己在社交網路領域的又一次重要攻勢。此次發布的產品名為 Google+,觀察者們可能會懷疑它不過是這家在社交網路一直沒摸到門道的公司的又一次無謂努力。
「在Facebook上,我分享的東西過多;在Twitter上,我分享的東西卻太少。如果Google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那我們就可以在社交互動上掀起一場革命。」–Shimrit Ben-Yair,社交圖景產品經理。
Google+的部分內容看上去很眼熟。其中一個突出的部分是不間斷的長卷,被稱為「資訊流(The Stream)」。資訊流與 Facebook上的News Feed對等,是個性化內容的中心。它有一個匹配功能叫做 「火花(Sparks)」,與個人指定的興趣領域相關。這些要素被設計在一起,是為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 ——Google希望用戶能夠逐漸將重心轉移到資訊流,就像使用者在Facebook或Twitter上經常檢查不斷流動的個人資訊一樣。
Google+的另一個重要套用是「圈子」(Circle)。這是一種經過改良的與朋友、家庭、通訊錄上的連絡人以及外部公眾分享資訊的形式。「圈子」是一個管理工具,對於任何社交網路都是必需的——用來整理、邀請其他使用該服務的使用者。

代號

我在追蹤該專案開發狀況的這一年裡對開發團隊和高管進行過多次採訪,從中瞭解到:Google+不是一個普通的產品。Google+開發代號是「翡翠海」(Emerald Sea),它是一次長期而迫切的努力,涉及到了公司幾乎所有的產品。數以百計的工程師參與了該計畫,它是Google新CEO Larry Page最關注的專案。
本周二宣布的內容只代表Google整個計畫的一部分。Google一直沿著一條被稱為 「滾雷(rolling thunder)」的路線低調地推出自己社交策略野心的各個組成部分——Google的日程表上有100多個發布計畫。其中一些發布所獲反響冷淡,但「翡翠海」的團隊主管們並不著急——缺乏戲劇性正是計畫的一部分。Google有意識地將產品分隔開來,從而隱藏了自己的總體戰略。
隨著Google+兩個核心部分的宣布,大幕已經拉開了。但即便在此時——在一篇博文中宣布將在公司外進行首次有限的「現場測試」——也將是悄無聲息的,因為這只是長期艱苦鬥爭中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次鬥爭將重塑Google,使它更加 「以用戶為中心」 。
Google社交努力的領導者Vic Gundotra說:
「我們正將Google轉變為一個社交終點站,其層次和規模是我們從未嘗試過的——從人員的角度來看,Google+的投入比此前任何一個項目都要高出幾個數量級。」
有人認為Google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部落格作者和批評家聲稱Google的基因里根本沒有社交二字。他們說Google在乎的只有演算法,而不是人類之間的互動。而且Larry Page連Facebook帳戶都沒有。(Sergey Brin倒有一個。匿名,但毫無疑問指向他本人)。
但是參與「翡翠海」的Googler們看到,公司在社交網路領域仍有許多優勢可以利用:數以億計的用戶,其中絕大多數人信任Google;無可比擬的相關資訊判定能力;豐富的現金儲備也使得Google能夠購買在特定社交網路領域中展露頭角的小公司(如Amardvark、Picnik、Slide等)。
想要瞭解該項目對Google的重要性,你必須穿過公司的隔離區,去Google campus 2000號大樓的第四層看看那用於迎接極少數獲準訪客的巨大手繪壁畫,那是項目最早起源的中心。
那幅壁畫已經在那裡放了一年。一眼看去,這幅面對著兩個電梯的藝術作品是一個恐怖的混合體,融合了J.M.W. Turner的油畫和《完美風暴》中的一個場景。它描繪了一幅波濤洶湧的海景,巨大的海浪牆主宰著海面,正要顛覆一艘可憐的航船。
「我們需要一個開發代號,它要能表現出兩面性:它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可以讓我們航行到新領域、發現新事物的機會,也是可以讓我們葬身海底的大浪。」 —Vic Gundotra,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
這個圖畫是Google產品管理副總裁Bradley Horowitz發掘出來的。他打開Google的圖片搜尋,敲入 「翡翠海(Emerald Sea)」——當時這名字剛被選作計畫的開發代號。第一個結果是一副1878年的油畫,由德裔藝術家Albert Bierstadt創作。這幅畫震撼了Horowitz,於是他雇用了一群藝術學生在面對四樓電梯的牆上重繪了這幅畫作。這樣,數以百計的 「翡翠海」計畫參與者在通過自己的電腦把Google重塑為社交網路巨鱷時,就能夠從中吸收靈感。
巨浪象徵著Google意識到網路的社交因素在日益加重——這可能是一場吞噬公司的海嘯,也可能是引導公司走向輝煌的浪潮。Beristadt那幅油畫中的狂暴景象就是對這種狀況的完美描繪。「我們需要一個開發代號,它要有兩面性,不但是讓我們航行到新領域、發現新事物的新機遇;也是可能讓我們葬身海底的大浪。」2010年8月,Google 第一次向我展示產品原型的時候,Gundotra這樣說道 。
他說了「葬身海底」?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搜尋之王——網際網路上最成功的公司,每年營收300億美元——會被Facebook所領導的社交網路潮流嚇到,後者收入按高了算也不過幾十億美元。即便如此,Google的員工們還是認識到,重新整合、融入社交元素,並不是一種奢侈,而是未來的必須。2010年8月,我問Gundotra有沒有覺得「翡翠海」是賭上整個公司命運的項目。
他回答說:「我覺得沒錯,我不知道還能怎麼去看待它。」
Google仍想要整理全世界的資訊。但這次的目標放在了個人資訊上。
Google在社交軟體方面有一段曲折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Google曾是先行者。它的社交網站Orkut早在2004年1月就向全世界發布,比Facebook從哈佛大學起步還早一個月。但是Google沒能利用好早期的狂熱。除了在巴西和印度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以外,Orkut已經無關緊要。
2007年,Google領導了一眾社交網站創建了名為Open Social的社交網路套用開放標準。Open Social未能實現預定目標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真正的社交網路標準制定者Facebook拒絕參與進來。2009年,Google I/O大會上有一個讓人吃驚的演示,隆重介紹了社會化的交流系統Wave, 但是使用者在產品使用方法上的困惑使得熱情煙消雲散。Google在2010年夏季與這個產品說了再見。
同樣在2009年,Google試圖以Buzz攻陷社交世界,該產品將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些特性帶入Gmail。Buzz的創新從來都沒有贏得使用者的機會,產品初始設計中的隱私缺陷引發了網際網路上的熱烈討論。(Buzz從通訊錄中快速創建社交網路,有時會暴露使用者試圖隱藏的關係)。這次風波驗證了人們不斷增長的懷疑——Google是一家可怕的公司,擁有太多的使用者私人資訊。
Buzz 災難爆發的時候,Facebook似乎正在順利實施覆蓋地球上每一個人類的目標——它正在創造Google伺服器無法訪問的資訊寶庫。Google開始擔心Facebook甚至有可能憑藉使用者分享的資訊創造一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搜尋形式,在某些情況下給出比Google搜尋引擎——這家公司王冠上的寶石——更有用的結果。
2010年3月,Buzz潰敗剛過一個月,Google運營總管Urs H lzle——他是公司的一位元老,在構建Google龐大的資料運作上曾起過指導作用——決定開始一次新努力。在一封警示郵件中,H lzle引用1995年比爾蓋茨致微軟員工的那封傳奇性的「網際網路大潮」 郵件,承認人們使用網際網路的基本方式已經發生改變。
Google再也不能平淡地對待自己的產品。社交挑戰需要Google從內部拿出決定性的實質反擊。H lzle提出了社交圖譜(Social-graph)的曼哈頓計畫,以真正的Google風範,抽取了一些資料,並據此要求抽調工程師參與這個計畫。他的備忘錄被稱為 「Urs 震動(Urs-Quake,與地震諧音)」。
那時候Google剛剛結束了Building 2000的重新裝修工作,那是一個曾屬Anza drug公司所有的四層綜合辦公樓,距Google總部一百米左右。(Chrome團隊正在其中一幢樓內辦公,忙於開發新的作業系統)。Building 2000,這座位於查爾斯頓路2000號的建築變成了Google社交網路開發的總部。

機遇

「我們仍處於將人際關係與資訊結合的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如果我們不去做的話,就會有其他人占領本應屬於我們的位置。」–Google搜尋工程師Amit Singhal
「那時候有點混亂,每個團隊都在昏頭轉向地推出項目,」 曾任線上通訊錄網站Plaxo公司CTO,加入Google的Joseph Smarr這麼說道,「那狀況讓我想起歐巴馬的經濟刺激計畫,每個人都在拚命為自己喜歡的專案爭取資源。」與此同時,高層每周都在這棟樓里會面,試圖打造一套可行的計畫。
在缺乏統一領導的混亂狀況中,剛剛加入Google的Gundotra——他由於微軟對前高管的限制政策等待了很長時間——決定由自己來把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使其更加專注以及全面地行動。43歲的Gundotra在80年代軟體戰爭的後期加入微軟。當時看似不可戰勝的表格軟體巨頭Lotus開發集團在採納圖形化介面的過程中遭遇慘痛失敗,隨後被比爾蓋茨擊垮。Gundotra認為社交網路也有同樣的不連續性,他希望確保Google高層認識到這一點。
「只有幾種情緒可以影響到大公司的變動,」Gundotra解釋說,「其中一種是貪婪,更強大的一種則是恐懼」。Google總部不歡迎公然流露貪婪,於是Gundotra製作了一個展示版來表現Google面對的挑戰(特別是 Facebook),並說明每家公司可以怎樣擊敗Google,反之亦然。
決定性的轉捩點是在2010年5月,Google最重要的50人集聚一堂,討論應該如何去應對Google面前的全面挑戰。在某個節點中,會議進入了分散討論的階段,每8人一組進行小組討論,Gundotra正好跟Amit Singhal——Google最受尊重的搜尋工程師之一——分在了一組。
Singhal激情四溢地描述了網際網路是如何越來越以人為中心不斷整合資訊,催促Google大幅擴展自身關注的領域,來創建一個整合私人資訊以及社會活動的中樞。Singhal相信Facebook不但在這個領域領先,更糟糕的是,它正在構建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新網際網路。
「如果所有的網頁都存儲於某個公司的伺服器上,那對於整個網路來說是不健康的」,Singhal稍後解釋說。不過也有好訊息,「我們還處在將人際關係與資訊結合的初始階段」,他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如果我們不去做的話,就會有其他人占領本應屬於我們的位置。」,在與會成員重新集合以後,Gundotra說服Singhal重複了他振聾發聵的演講,這些話深深震撼了Google的領導者們。
Gundotra表達了希望領導「翡翠海」計畫的意願,並獲得了批准。Bradley Horowits成為了他的搭檔。(這一年,Gundotra被提升為負責社交網路的高級副總裁,這使他與位於公司頂端、負責搜尋以及廣告事務的領導者們平起平坐。)
Gundotra的產品設計哲學是先設計出將在發布會上用於展示的演示套用,再從那個狀態開始反向設計(ifanr 註:也就是說先把產品設計出來,再慢慢分割模組)。他在Google的社交戰略中就是這麼做的。他和Horowitz製作了一個展示板,並在同年五月在Building 2000舉行的另一個高層會議中進行了展示。這塊展示板定義了初期的十個關鍵元素,並且為每個團隊提名一個領導者。「我的名字在幻燈片上,」Rick Klau說,他成為了負責「個人資料(Profiles)」 的產品經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是整個戰略的領導者之一。」(Klau在Google從事其他工作)
Google計畫在100天內發布這個產品。
那是一個「極其瘋狂,類似登月」的目標,Horowitz這樣描述道。可是像「翡翠海」 這樣的專案——很快擴展到覆蓋18個不同的Google產品,有30個團隊在共同協作——是個複雜而且充滿挑戰性的任務。的確,在五月會議後的第一百天,也就是2010年八月的時候,「翡翠海」 仍然沒有完成。不過幾百名Google員工正在辛勤工作,並不斷推進專案。Gundotra的演示套用最終有了一個可以工作的原型,他與Horowitz已經用這個原型向Google董事會進行了匯報,後者起立鼓掌。
2010年八月,我第一次看到「翡翠海」。在Building 2000的一間小演播室里,Gundotra向我展示了這個贏得董事會掌聲的產品。從那以後,」翡翠海「 經歷了很多變化。但它的整個產品的哲學,就像Gundotra那天解釋的一樣,從來沒有動搖過。
merald Sea是Google相當罕見的主動行動,它不是這個公司的獨創,而是針對成功競爭對手的一種防禦性反擊。
「翡翠海」不是Facebook殺手,Gundotra告訴我。事實上,他笑著補充說:「用戶正勉為其難地忍受著Facebook」,一份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披露Facebook的用戶滿意度只比稅務局稍微高一點。而Google則不同,他說社交化的嘗試將把更好的Google提供給用戶。
儘管如此,「+1」不可避免地提供了與Facebook緊密聯繫的一些特性。大體上的區別在於Google試圖利用自己的資源,比Facebook更有效率地做一些事情,並且嘗試一些Facebook還沒有實現的東西。
「網際網路由連線人類互動動作的軟體纖維組成,」Gundotra說道,「每一個軟體都將被這個以個人資訊為中心的浪潮改變 。」Gundotra這樣說是為了指出一點:識別個體一直是 「Google最大的失誤……因為我們過去集中精力在組織全世界的資訊上,卻忽視了這個最重要的搜尋內容。」
但是這種現狀將會得到改變。
「感謝上帝,Google這些年有了一些積累。數以億計的用戶喜歡我們,他們熱愛YouTube,喜歡Gmail,喜歡搜尋。如果我們跨越這些產品的分界線,把它們重新連線起來的話,會發生什麼?這些事顯而易見,然而Google卻一直沒有去做,於是我和Bradley有了這個奇特的機會,來幫助公司解決這些問題。」
「組織資訊是Google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缺乏人物關係是不行的。」Horowitz補充到:「我最關注的資訊來自於我自己以及我認識的人,這才是『翡翠海項目』的真正動力。」
可是,真正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翡翠海」是Google罕見的非開創性項目,而是針對成功競爭對手的一種防禦性反擊。(一名工程師稱這種行為是「追尾燈」,模仿從來不是Google的長項),Gundotra也聲稱這是 Google 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公司級行動。
由於這種巨大的壓力、利益跟利害關係,Gundota堅持認為「翡翠海」應當不走尋常路,與Google通常的「以共識為基礎」的專案管理風格區分開來。在Horowitz的幫助之下,他成功地達到了這個目標,連Google的創始人們都讓步了。儘管2010年,Sergey Brin在Building 2000有自己的辦公桌,Larry Page每周也會來看幾次,但他們在「翡翠海」的角色仍然只是提供建議。
Rick Klau在2010年告訴我,「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專案,目標非常清楚。一直向前推進就是給Vic的回答。如果Vic點頭說可以了,那就是可以了。」
2010年10月,「翡翠海」進入了 「狗糧」 階段,這是Google員工內測產品的一個流程。一個深秋的夜晚,大概8點差一點,Gundotra開始將內測邀請傳送給50名Google員工,邀請他們加入「翡翠海」。「我在筆記型電腦上發出邀請,周圍被工程師們圍得水泄不通。」Gundotra說。
當晚,每個人都堅守在那裡,想看著它會用多快的速度傳遍整個Google。在這一點上,大家的預測各有不同。最樂觀的人當屬Brin,他認為只需要五天,全公司的人就能適應 「翡翠海」。也有悲觀的人認為只有600左右的Googler會不怕麻煩的註冊,創建新的使用者資料頁,並升級到新的系統。
現實的測試情況是,在第一個小時內就有600人註冊,不久之後成千上萬的Googler開始註冊。「伺服器在晚上11點就不堪重負了」,Gundotra說, 於是工程師們緊急地調整資料中心的分配方案,來提升伺服器的負載能力。到了第二天清晨,世界各地超過九成的Google員工都試用了這個新產品。
Gundotra和Horowitz激動不已。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問題,使用過產品的大多數分Googler一致認為,這是一個英勇的、必須的努力,但是仍未成熟。
「我們在進入『狗糧』階段的時候,並沒有把產品準備好。系統還不夠強壯,也沒有足夠的美化,對我們要做什麼也沒徹底搞清。」Horowitz說,「 我們沒有任何初次使用指南,沒有介紹性的視頻。用戶們很難一下子搞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如何與它互動。這好像是Facebook在暗中謀劃了7年,然後在一天裡全部發布——「翡翠海「當時是個過於複雜,難以理解的系統。我們得到的回饋是——簡單化。」
「翡翠海」團隊開始對產品進行線性化以及概念重構。一些功能被剝離出來,等待以後新版本的發布再行添加。其它的(比如+1按鈕)被驅逐到其他的產品,分開發布。(非官方的口號是 EASP——翡翠海加速計畫)
當新版本的「翡翠海」在今年春天重回狗食流程的時候,它已經精簡很多了。同時,團隊改變了邀請過程,只傳送給那些真正有動力使用的人。第二次測試里,從Google員工那裡得到的反應好多了。
狗糧流程的成功使得2011年的發布成為可能,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也即是開始「現場測試」,外部人員第一次參與到這個原型系統的測試中來。如果回饋不錯的話,下一步將是更大規模的發布,但是公眾註冊可能要等到幾周之後了。(這是為了避免上次在發布之前將Buzz放出弄得混亂不堪,而故意採取的措施嗎?肯定是。)
最終,Google的社交努力開始登場了。
Google+的巨大變革讓一些用戶一時半會兒難以理解——並且,就像其他社交網站一樣,龐大的用戶群才能發揮它的潛力。能否讓忠實的Google用戶們邁出註冊這重要一步,將會是其面臨的關鍵考驗。
「我們要做的事情非常明顯,只是Google還沒有做到而已。」 —— Vic Gundotra(Google高級副總裁,負責社交服務)
拿到 Google+ 邀請後,你需要設定或完善你的Google個人資料。Gundotra說,事實上,你是在向 Google 介紹自己。Google 的新個人資料頁面將和Facebook一樣,分為公共和更私人的部分,你可以設定內容的公開物件。
完成資料頁的設定後(只有真實姓名、年齡及性別是必填項),一個新選項會出現在全新的黑色導航條 「Sandbar」上 ——+符號以及你的名字。從這裡開始,你將進入Google全新的「翡翠海」項目,全新的、更加社交化的Google的核心區:資訊流。
資訊流的頁面看起來很眼熟,與Facebook的首頁訊息挺像,但仍有些不同。一個重要區別是,資訊流的內容來源分為兩種,而你必須在其中選擇,分開流覽。一種資訊流連線你的社交網路,帶來大量朋友、家庭、同事等熟人的社交資訊。只要是他們分享,你也有許可權看到的內容——連結、圖片、評論,都有可能出現在你的資訊流中。第二種叫做Sparks,火花。將來,用戶們將會輸入他們的個人興趣——「火花」,Google則根據這些個人興趣遞送相關內容。Google提供給 「火花」 (Sparks)資訊流的內容將會不同於你搜尋同樣關鍵字的結果。
前 IBM以及Yahoo雇員,Andrew Tomkins,Google的頂級搜尋工程師說:「關鍵在於專注那些新鮮、社交性強且有趣的內容。我們嘗試調整參數,讓其挑選的內容更加吸引人。」在「火花」系統中,Google判斷內容的重要信號是根據其新鮮度,是否有多媒體內容(視頻大大加分),以及內容在網際網路上是否傳播廣泛(顯然,Google News專案已經歸於 「翡翠海」 旗下)。換句話說,「火花」 嘗試提供那些你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內容 ——Google希望使用者分享內容。
Tomkins還說,「 『火花』 其實是那些通過興趣層面上傳送給你的東西,而資訊流則是通過社交層面流向你的內容。」Google認為,他們在搜尋領域的專長能讓兩個層面篩選出的結果比Facebook訊息牆有更高的關聯度,更有趣,也更豐富。
總的來說,資訊流和火花都清晰顯現出,應對社會化變革挑戰的必要性已經改變了Google的哲學,「翡翠海」 項目幾乎是在建立一個 「反Google」。在Page和Brin 1998年創建公司之前,他們曾經嘗試把自己的技術賣給Excite和Yahoo,卻被兩家的管理層拒絕,原因是Google的搜尋引擎效率太高,用戶得到滿意的結果後會立即離開,無法帶來利潤。Google則堅持搜尋品質決定用戶粘性,並在 「提供讓用戶滿意的搜尋結果才是對使用者更好的服務」 這個前提上創立了公司。
然而這些資訊流的出現,代表Google正在改變他們的方向。火花和社交資訊流目前為止是互相獨立的,不過而可以想見,不久之後Google會利用他們強大的演算法,把這兩類資訊很好得混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資訊流。Google Universal Search就是這種技術的高級版本,它的搜尋結果包括了網頁、圖片、視頻、書籍、Twitter、新聞等形式。這只是個開始——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戶基礎以及和他們有關的資訊,Google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綜合的資訊,完美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和興趣。「這是我們對資訊流服務的長期願景。」,Gundotra說,「我們認為四到五年之後,這個系統應該能把各種內容整合在一起,不僅僅是來自你朋友的內容,也包括了Google認為你應該看一看的東西。」
在「火花」系統中,使用者需要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興趣方向,這使Google躲開了對於其利用搜尋結果和電子郵件系統來計算結果所導致的對於隱私問題的擔憂。但如果真有一天,Google終於打造了一個基於所有產品資訊計算的資訊流,並說服人們隱私危機不會發生,這個資訊流的內容將會非同尋常。
這個超級資訊流將會是一個 「靜脈注射」 型的資訊源 —— 它直接包括了我們所有社交層面、以及整個世界(興趣層面)的原始資訊。它可以一直拖動下去,以至於整個世界將會變得息息相關。如果說Google的最初目標是 「送我們去目標地點」 ,那麼有了這個千里眼系統,Google可以讓每個人變成搜尋土豆(沙發土豆),永遠離不開Google。
專案中的另一項產品,Circles圈子,完成了Facebook早該實現的功能。它讓整理社交關係變得非常簡單,你所分享的內容都有精確的分享圈子。Google+讓用戶將連絡人歸納到一個或多個圈子中 ——家人、朋友、同事,或者別的圈子,只要把一個或多個連絡人拖拽到圈子裡就行了。用戶還可以建一個圈子,專門關注你不認識但是希望關注的人。

圈子

Google認為,圈子功能解決了Facebook沒能完成的分享難題。Shimrit Ben-Yair,社交產品經理說:「在Facebook上,我有五百個朋友——包括我媽和我的老闆。當我在Facebook上時,我過度分享了我的資訊,而Twitter上我又分享不足,因為Twitter是公開的。如果Google完美平衡了過度分享和分享不足,那麼我們會徹底改變社互動動方式。」
Gundotra說:「社交網路是為社交設計的,而圈子只為對的人開放。」
Google不會像上次一樣自動構建社交圈子 —— 這個隱私設計缺陷毀掉了Buzz。「使用者需要手動添加各色人等進入各種圈子,」Smarr說,不過只需要簡單拖拽幾下就能達到目的,非常簡單。
圈子裡的人並不需要是Google社交服務的使用者。即使Mary嬸嬸不想用Google+,你一樣可以把她加入圈子,她會通過email收到你貼在圈子裡的圖片。
Google甚至不會向你推薦應該加入圈子的人,不過它早就有這樣的技術(Gmail就有這樣的功能,提示可能需要添加的收件人)。在將來,Google很有可能推出這個非強制性的功能。「我們已經有了這樣一個系統,用來跟蹤分析你和連絡人之間的每次郵件和聊天等,不過還沒有全面投入使用」Smarr說,「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計算關聯數值,不僅告訴你該把誰加入你的圈子,甚至建議你該建什麼圈子。」
一旦你建立了一個圈子,分享這個動作就變為點狀。當你分享一項內容時,把代表圈子的chip拖拽到分享箱裡,它會被分享給圈子裡的每個人(對方會在自己的資訊流里看見該內容)。如果你決定與 「公開」圈子分享,那麼這條內容將被視為一條廣播,像tweet一樣可以被每個關注你的人看見。(Google預計很多用戶會建一個 「我關注的人」 圈子,這樣你可以在資訊流里看見他們的資訊)
長遠來說,Google認為他們在搜尋領域的知識能說明判斷資訊的相關度,讓它的社交資訊流與眾不同。根據你的使用習慣,它能判斷哪些社交圈對你更加重要,更多遞送這些重要圈子的訊息。「一個較遠圈子成員的資訊會比你的家庭成員的權重低」Ben-Yair說, 「所以你有可能看見這條訊息,也可能看不見,決定因素是它的排名。我們會讓所有Google產品配備你細分的、個人化的社交資訊——不是通常的社交網路,而是真實反映你社交狀況的社交資訊。」
除了資訊流和圈子外,Google+還有另一些新的社交功能。一個引人注目的服務就是視頻功能Hangout。它讓使用者群組視頻聊天,最多允許十人同時視頻。Google員工已經首先開始使用Hangout,有時候甚至用它開長達數小時的會議。當多人視頻聊天時,每個人在介面上有一個單獨的視窗。Hangout判斷出誰在發言,並放大當前發言者的視窗(Microsoft實驗室數年前的創意)。它像是一個群組型的Chatroulette服務,只是少了情色內容,並且更加聰明。
移動版的Google+可以運行在移動流覽器和Android上,並且(如果通過蘋果審核)不久會登錄iPhone,並具備幾個移動版獨有的功能。一個功能是Huddle,可以進行群組裡的簡訊交流;Nearby功能,點擊就可以看到你身邊用Google+公開分享的用戶。
另一項功能是Instant Upload,即時上傳。它自動把你手機里新拍的照片上傳至雲端,讓用戶輕鬆地與各種圈子分享。「照片是社交服務的最重要的驅動因素,」Jonathan Sposato,隨Picnik來到Google的員工說,「任何想做出點影響力的社交服務,都必須具有傑出的照片功能。」
資訊流和圈子會讓那些覺得Google社交服務注定失敗、認定Larry Page不懂社交的人心服口服嗎?「我們不介意他們這麼認為,」Gundotra說,「更關鍵的是,我們推出了使用者喜歡的產品嗎?這些產品能改善我們的分享體驗嗎?我們會推出這樣的產品及理念。」
一月晚些時候,Google宣布Eric Schmidt不再擔任CEO一職,公司創始人之一Larry Page會在四月重新擔任該職位。但Page不願意等到那時候才宣布他全力投入「翡翠海」 的開發中。所以訊息一經宣布,他馬上橫跨整個辦公區,把辦公室搬到了社交團隊所在地旁邊。(幾乎在同時,Brin清空了他在Building 2000中的辦公桌並開始在長期專案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待Page正式接過CEO頭銜後,就有報導說他準備以公司在社交服務上取得的成績為評估內容,來進行全體員工的25%年終獎考核。「翡翠海」團隊意識到,即使在周末和深夜時段,Page的注意力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項目。Page對這項產品投入頗多,而且顯然他很喜歡部分功能,包括視頻聊天。他有時候會打開一個聊天區域(hangout area),留給極少數的快手員工加入進來——幸運的員工可以和這位有些深居簡出的CEO進行非正式交談,這種機會可是少之又少。
「Larry絕對以產品為中心。」Gundorta說,「他經常在周日晚上打電話向我詢問細節回饋。」Gundotra舉了個例子,Page曾經抱怨過即時上傳的表現。「這裡點擊次數太多了。」CEO說,「告訴我為什麼它不會在分享框中自動出現,告訴我為什麼它的圖示沒有和近8小時內的圖片一起出現在那兒,告訴我為什麼它不是一鍵完成(one-click)?」當Gundotra試圖解釋時,Page打斷道,「我不管,我只想把這事兒搞定。」
儘管如此,Page似乎意識到這個專案在某些方面需要非Google的形式。使用者會在介面設計中顯著覺察到的變化就是Circle。Circle有著絢爛的過場動畫,神奇的拖放效果和奇特的介面接觸,這使它看上去更像一個經典的蘋果程式而非傳統意義上Google的呆板套用。不過考慮到核心介面設計師是軟體藝術傳奇大師Andy Herzfeld,這一切就不足為奇了。
這位前Macintosh巨匠現就職於Google—— 儘管他很熱愛這家公司,但由於公司設計標準不允許有個人創新,這使他先前感覺有些拘謹。不過在「翡翠海」項目上,他可以肆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一般來說,Larry Page不喜歡用花里胡哨的設計和過場動畫來取悅用戶。(他覺得那樣會拖慢套用)但是Page已經簽文(允許)Circle中令人愉悅的介面創新,包括當你刪除一個circle時所呈現的歡愉的過場動畫。(它會落到螢幕下方並彈起,最終湮沒)。整個動畫給刪除任務增加幾百毫秒時間,這對於速度至上的Google來說就像在某人的閱讀列表中放上一本《戰爭與和平》。「我聽說過Larry Page不喜歡動畫,不過這不會阻止我在專案中增添大量的動畫,而且Larry告訴我他愛這玩意兒。」Hertzfeld說,「也許這和蘋果的東山再起有點關係」。不管怎樣,Google任命Hertzfeld領導「翡翠海」團隊的設計工作。
隨著「翡翠海」的公開,公司似乎鬆了一口氣。(過去幾周內工程師歡愉和壓力並存,他們中許多人在周五穿著西裝和夾克甚至燕尾服去公司上班。)但是隱憂仍在,Google再一次把自己置身於這個從來沒讓它舒服過的領域裡。
「你是帶著遠景、懷疑、強烈的恐懼以及大量疑問開始工作的,」Gundotra說,「我覺得團隊中的樂觀主義正在增加——我們真能在這兒產生些影響。同時,我們試圖變得謙虛。我們還未在這個領域中取得成功,我們希望能在回饋的基礎上快速反覆運算,並且對於我們所作的事保持相對的低調。」
「這將變成一個相當有趣的挑戰。」Smarr說,「Google不習慣主動出擊來贏得用戶。像搜尋這樣的服務就是存在於那兒然後等著用戶依附於它。如果Google做的更努力,他們可以贏得更多的用戶,但給用戶發郵件並不是他們的風格。」
接著,有隻大象來到了緊鄰Google的地方:Facebook。2010年Smarr前往Facebook看看對方是否在使用者希望的情況下允許他們匯出自己的連絡人。「他們說理論上願意對此開放,但同時也害怕我們正試圖扼殺他們,」他在去年秋天的時候告訴我這些。(Facebook CTO Bret Taylor曾經也是Google老臣,他表示大體上他深信用戶理應享受在任何地方分享自己Facebook資訊的自由。)
從那會兒開始,這兩個公司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惡劣起來。2011年四月,由於Facebook僱傭部落格作者進行不利於Google的宣傳一事被媒體公開,兩者之間的敵對關係變得世人皆知。Facebook在那次攻勢中指責Google通過不正當手段試圖獲取Facebook保存的使用者社交資訊(Google當然矢口否認)。現在看來,Google與Facebook之間已經不存在合作的空間了。
Google+用戶無法馬上導入他們Facebook連線強調了產品遇到的最大現時挑戰:和其他所有社交網路一樣,Google+的價值和用戶的朋友及其連絡人的參與度直接聯繫。開展一個社交網路一直都是巨大風險,因為這是個先有雞還是還有蛋的問題:除非用戶和他的朋友都參與進來,不然無法成功。否則就有變成「空城」的危險,人們淺嘗即止,不再與其他人進行關聯,或是把這事給忘了。Google希望這次緩慢的推出能帶來一個平穩趨勢,而且在Google+的早期階段,它會提供足夠的價值讓早期接受(Google+)的人繼續參與其中,並激勵他們邀請各自的連絡人進來。
沒人期待暫態成功。但即便本周推出的Google+激發起人們的冷嘲熱諷亦或是對其毫無興趣,Google仍會堅持下去。Google+不像Buzz或Wave這類產品,公司的領導人可以擦掉失敗把它變成一個響亮的志向後拍拍塵土繼續前行。「這次我們在長跑,」Ben-Yair說,「 它不像一個實驗。我們是來真的,所以如果障礙出現了,我們會適應的。」
「我不太瞭解Google其它的選擇是什麼,」Smarr說:「人們正成為網際網路中至關重要的一層,那裡沒有回頭路。」Google+服務面世1月:已令Facebook感到緊張
據國外媒體報導,截至本周四,谷歌社交服務Google+面世已經整整一個月。分析人士認為,在一個月時間裡,Google+已經成為足以令Facebook感到緊張的社交領域主要力量。2011年6月28日,谷歌推出了眾所期待的Google+社交服務,並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前兩周用戶數量便達到1000萬,並在隨後的兩周時間又增長了1000萬用戶,很多人都希望獲得參與Google+測試的資格。
同時,Google+還引起了企業市場的廣泛關注,大量企業急切希望建立Google+帳戶,但谷歌表示,希望企業和組織保持耐心,等待幾個月,直到企業版Google+完成。
Enderle Group分析師羅布·恩德爾(Rob Enderle)表示:「在擁有了千萬以上用戶之後,在谷歌的支持下,Google+已經成為社交領域的主要力量。Google+引起如此關注並非意料之外,因為這款產品整合了Twitter、LinkedIn和Facebook的理念,帶來的結果便是資訊的平均品質更高,資訊總量更少,這使得Google+服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更為實用。」
Google+引起的轟動與成功表明,一直沒有遇到真正對手的Facebook必須容忍身邊出現一個全新的競爭者。Gabriel諮詢集團分析師丹·奧爾茲(Dan Olds)表示:「Google+的發展非常順利,儘管未來不可預知,但在我看來,到目前為止,谷歌已經做到了最好。」
技術保障非常到位
奧爾茲指出,谷歌Google+服務的技術保障非常到位,尚未出現任何宕機或安全性漏洞。他補充說:「看起來,Google+的一切都運行得很順利,在這項服務推出之初,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因為這樣確保了有關Google+的新聞報導專注於這項服務本身,而非技術方面的負面新聞。」
不過,Google+需要應對網際網路流量統計機構Hitwise本周發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稱Google+的流量出現下滑。Hitwise報告稱,在截至2011年7月23日的一周,Google+用戶訪問數量為179萬次,與前一周相比下滑了3%。這份報告還指出,這一周Google+使用者在該社交網路平均停留時間為5分鐘15秒,比前一周下滑了10%。
此外,本周一些Google+用戶對谷歌強行推廣實行制,對一些已註冊的假名用戶採取了暫時禁止登錄措施感到沮喪與不滿。不過,谷歌迅速修訂了這項政策。
令Facebook感到緊張
儘管實名制政策引起了爭議,但分析人士認為,Facebook必須重視這個全新的競爭對手,確保自己在社交領域的領先地位。例如,在Google+服務推出僅僅一周之後,Facebook便宣布與Skype達成夥伴關係,為Facebook添加了視頻聊天功能。與此同時,Facebook還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群聊功能。
儘管這項合作夥伴協定已經談判了一段時間,但Facebook選擇的宣布時機仍被看作是針對Google+做出的直接回應,因為Google+有一個名為「Hangouts」的功能,支援線上電話會議服務。
Facebook聯合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宣布與Skype達成夥伴關係時表示,用戶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月里期待Facebook的更多新功能。
奧爾茲表示,Google+已經明顯成為令Facebook感到緊張的新對手,但這卻是對社交網路使用者的利好。奧爾茲說:「我認為,Facebook非常重視Google+社交服務。如果Facebook膽敢不把谷歌和Google+當作眼下最具實力的競爭對手,那就簡直是瘋狂的舉動。這不會是谷歌在社交領域的衝動之舉,相反,谷歌希望藉助Google+長期深入到社交網路領域。」
不過,分析師羅布·恩德爾表示,谷歌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保持Google+的增長趨勢,也就是說,谷歌必須避免出現使用者資料隱私問題,並對用戶滿意度給予足夠的重視程度。
奧爾茲則認為,谷歌應開始利用旗下所有管道來推廣Google+服務。他說:「他們應當捆綁谷歌的其它工具,例如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圖。另外,谷歌應當吸引獨立的開發人員參與到Google+服務。」

按鈕

+1讓溝通永無止境。點擊+1按鈕即表示您公開向其他人推薦某項內容。如果您想立即進行分享,還可以添加評論,並將其傳送給Google+上相應圈子裡的成員。您的朋友和連絡人日後在Google上進行搜尋時,就可能會看到您的+1推薦。這樣,您不僅說明他們在網路上找到了最棒的內容,彼此也有了更多共同話題!

教訓

隱私控制

在隱私控制上,Facebook一直備受批評,2010年它推出一個工具,允許用戶創建更小的朋友群。儘管沒有點名Facebook,但Google說其它的社交網路服務群功能運行得並不好。Google Plus會限制成員數,只有被邀請的人才能使用服務。Google沒有透露何時放寬限制。
2010年Google股價表現不佳,2011年以來已經下跌近20%。
在推出Google Plus前公司已經有過數次失敗,包括Wave和Buzz。
霍洛維茨說:「在Buzz上我們學到很多,其中一點就是:一款產品真正的市場機會在於解決用戶的隱私擔憂,以及資訊如何分享。」
2010年Google營收290億美元,5月共有10億用戶訪問網站,高於任何其它企業。但是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Facebook上,5月,美國訪問者平均每人花375分鐘在Facebook上,而Google只有231分鐘。
Google Plus的目的是讓Google線上資產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飆網時偶然點擊、搜尋一個網站、或者查查郵件。

安全漏洞

2011年08月11日,谷歌公司承認了其推出的社交服務Google+中的一處安全性漏洞,這個漏洞可以導致聊天內容被即時監聽,嚴重威脅用戶隱私,谷歌正在對其進行技術修復。
Google+Google+
谷歌的技術人員表示漏洞非常容易發生在多用戶WiFi登入Gmail和Google+帳戶的時候。假如使用者甲通過WiFi網路登入Gmail和Google+,然後開著這兩個程式暫時離開。此間,WiFi因故斷開後又恢復連線。恰巧用戶乙這時使用甲的電腦進行Gmail登入,那麼此時用戶甲的Google Talk將以乙的身份進行登入。這樣當甲繼續使用電腦時,就會發現乙方的帳號正在登入,而且即時資訊和聊天內容都一覽無餘。
因此谷歌技術人員建議不要隨便借用電腦,並稱這個漏洞非常罕見,目前正在處理中。
Google+

中國情況

中國政府於2011年9月20日起宣布永久性遮罩google+。
隨著Google新服務條款和新隱私權政策的出台,2012年2月20日起,google+在國內解禁但服務仍然不穩定,圖片顯示困難,且無法使用YouTube等服務。
2012年2月25日起,中國政府再次遮罩google+,但是很奇怪的是可以用手機訪問plus的子功能變數名稱可以訪問,但是訪問很不穩定,所知的運營商是聯通。沿海城市已經恢復,且能正常登錄。
Google+可登錄。Google+可登錄。

偶像代言

日本國民女子偶像團體AKB48於2011年12月08日宣布與Google+合作,姐妹團體SKE48、NMB48等成員也都在Google+開設個人帳號。
AKB48於2011年宣布與Google+合作,SKE48、NMB48的成員也在Google+成立官方帳號,未滿18歲的成員暫不會開設個人帳號,不過會以統一「AKB48 部屋っ子」帳號來發表留言,希望籍此讓AKB48邁向全球化。
Google+ 發布會 AKB48成員出席Google+ 發布會 AKB48成員出席
為了配合此合作企劃,Google+更出動翻譯機器人,隨時將成員在Google+的留言翻譯成中文、英文、韓文等多國語言。
在AKB48新戰略發表會上,AKB48製作人秋元康表示,AKB48組成6年後和Google+合作,也是實踐了他們的宗旨,和冬粉近距離接觸。除了會有照片和現況更新外,更會用到Hangout等功能來進行互動,將來更會有線上演唱會同步直播等等。隨著越來越多的名人加入Google+,相信也能夠吸引為數不少的人使用Google+,尤其是在日本市場,Facebook不算盛行,明星們都是用BlogTwitter來更新現況,Google+憑著AKB48的加入,也許能在日本爆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