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歷程
《g小調第4鋼琴協奏曲》於1927年3月18日在美國費城首演,拉赫瑪尼諾夫演奏鋼琴,
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現今常用的曲譜是1941年修訂的,中樂章也經過了作曲家的改寫。
拉赫瑪尼諾夫在完成他的“大象之作”“
拉三”後,很快又於1914年前後開始創作他的《第4鋼琴協奏曲》。作曲家在1917年離開俄國時隨身攜帶了大量“拉四”的草稿和初稿,但這首作品直到1926年才得以 繼續創作並完成。1927年,作曲家擔任鋼琴獨奏,在美國進行了一系列演出。不過,作曲家又對它進行了大量修改,並於1928年在巴黎初版。作曲家對後來的演出效果仍然不滿意,繼續不停地對其進行修改,直到1941~1942年間才完成這首作品的最終版本,也就是作曲家1943年去世前不久。
這些不同版本中,主要有三處改動。首先,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有一部分於1927年重寫,末樂章的中部和尾聲分別於1927年和1941年兩度重寫。其次,鋼琴獨奏聲部也進行了各種修改,尤其是1941年對第二樂章中部的修改。作曲家還對許多地方進行了刪減,尤其是1927年和1941年重新創作的第三樂章尾聲,對這一樂章的整體規模進行了較大的壓縮。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Alla breve,Moderato)
快板—中板—原速,g小調,2/2拍,自由奏鳴曲式
主題由樂隊急促的上升引入,鋼琴彈奏厚重的和弦,主題預示了整個樂章,大海般的激昂,最後都歸於沉寂。接下來鋼琴托卡塔式彈奏,管樂激促的配合讓人焦慮不安。搭橋段將副題引入——風暴平靜了下來,旋律典雅、浪漫,優美如夜曲,和暴風雨般的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平靜而舒緩過後,鋼琴突然加速,以托卡塔形式引入發展部,焦促、呻吟、反抗此起彼伏,最終,鋼琴進入冥想,拉氏傳統的回音旋律,曾經表現過浪漫、光明、激動,在這裡,卻演變成了黑暗中的哀嘆、驚惶、怒吼與咆哮,接下來速度漸快,鋼琴咆哮著奏出主題,直接引入大為縮減的再現部,整個樂隊漸強到最高點,奏出高潮部分,那是輝煌燦爛的頌歌,但馬上又隨著悲愴和黑暗急轉直下。
風暴在平靜,苦難的靈魂似乎來到了天堂,夜曲般的副題此時顯得格外悽美,但那仍然是夢境。發展部的黑暗在重演,鋼琴與樂隊反抗著再度奔向最高點,主題此時由小提琴在鋼琴琶音伴奏下奏出,燦爛卻也滄桑,黎明漸漸地又黯淡下來。尾聲急促而粗暴,厚重的和弦預示著黑夜的再次降臨。
第二樂章(Largo)
廣板,C大調,4/4拍,三部曲式
第二樂章,是一個沉思的樂章。前奏是鋼琴淳樸的傾訴,緊接著,弦樂組奏出主題,它平靜、甘美,是心靈得到了解脫。主題在各種調性間發展,漸漸地,黑夜隱隱的從遠處瀰漫,醞釀著憂鬱的情緒。中段,平靜的主題變的粗獷,是反抗的號角。最終,一切平靜下來,弦樂的撥奏仍是一種不祥的預示。
第三樂章(Allegro vivace)
活潑的快板,g小調-降D大調-g小調-G大調,3/4拍,狂想曲風格的奏鳴曲
序奏由第二樂章銜接而來,弦樂神秘的撥奏,鋼琴銜接引入主題,主題由托卡塔形式伴奏,樂隊強有力地和題。鋼琴與樂隊交替,做種種變化,靈動而怪誕。
最後轉調,引入中部,它活潑、甜美,由樂隊主奏,鋼琴以和弦伴奏。最終漸強成為燦爛的進行曲。在鋼琴的八度帶動下,主題以樂隊和弦奏出,黑夜沉重的步伐再度降臨。在管樂鋪墊下,鋼琴奏出淒切而又詭誕的和弦,弦樂在哀嘆,黑暗籠罩一切。
樂隊回到原速,樂隊在陰暗的鋪墊下以主題發展,焦促、呻吟、反抗再次此起彼伏。最終,鋼琴強有力的應和著樂隊,到達最高點,緊接著,第一樂章的主題引入部響起,鋼琴以強和弦帶入G大調尾聲。
鋼琴和樂隊應和著由弱漸強,陽光開始遍灑大地,最終,第一樂章輝煌燦爛的頌歌在G大調上響起,鋼琴不斷上升的強和弦、勝利的號角聲昭示著最終的勝利。結尾,鋼琴華麗地奏出下行八度琶音,輝煌結束全曲。
相關書籍
《拉赫瑪尼諾夫第四鋼琴協奏曲》,2009年3月出版
ISBN:9787540443221
叢書:拉赫普羅權威版鋼琴曲集
頁數 73
定價 40.00元
結束語
所謂的音樂迷們都去追求流行,追求亢奮,追求節奏感。編者希望,有一天,他們能靜下來,去細細品味這些真正的經典,去追求美,追求價值,追求精神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