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x(巨幕系統)

dmax(巨幕系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DMAX(Digital Max數字最大化)是由中國電影科研所和中影集團牽頭開發的巨幕電影放映系統。它由兩台全球最亮點的比利時巴可DP2K-32B數字放映機、20/12米的2.4增益金屬銀幕、使用圓偏振系統和3D眼鏡以及線陣列環繞聲系統,配合大起坡、寬排距、低視點的座位設計。2012年4月,國產巨幕電影DMAX誕生,DMAX系統投入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巨幕
  • 外文名:CGS
  • 屬於:巨幕電影放映系統
  • 相關:2012年4月國產巨幕電影誕生
巨幕簡介,中國巨幕,中國巨幕誕生,挑戰者,系統介紹,技術解析,產生原因,成本之爭,投入使用,業內人士評價,THX中國開業,巨幕影廳分布,

巨幕簡介

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迅速發展,除了影片內容,觀眾對觀影體驗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影廳大小、畫面亮度、聲音效果、3D觀看舒適度成為購票新參考。
中國巨幕(CGS)作為高端巨幕電影放映系統,採用大於22米的巨幅金屬銀幕,使得觀眾能最大視角欣賞影片畫面。全片採用遮幅比例的電影《美人魚》,在中國巨幕(CGS)的銀幕上將得到最佳畫面還原。
中國巨幕(CGS)配備多種沉浸式還音系統,包括杜比全景聲(ATMOS)以及臨境音(DTS:X)。在聲音的世界裡,觀眾將與電影實現零距離接觸,無論是自然界的海洋、現代都市的建築,還是虛構的西天取經路,精準的聲音定位都讓人仿佛置身其中。
春節期間三部大片均發行3D版本,觀眾在觀看3D電影時,容易因為放映亮度不夠或者3D系統特性而造成眼睛疲累,而中國巨幕(CGS)採用雙系統放映,配以中國巨幕特製母版和圖像最佳化系統(CGS-PRO),讓觀眾以最舒適的方式享受3D影片帶來的精彩視覺效果。
提到巨幕電影,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IMAX。
的確,這家公司在巨幕電影市場的霸主地位已經把自己變成了巨幕的代名詞。
並不廣為人知的是, 2008年就已初具雛形的中國巨幕技術,也在悄然成長。不僅是技術,在商業市場的角逐上,也正在小心卻大膽地挑戰IMAX。

中國巨幕

觀眾們的直觀感受或許可以說明問題:中國巨幕比IMAX尺寸更大,亮度更高,因而畫面更有震撼力,同時,聲音也更大。
dmax
在這背後,是艱苦的自主研發。
2011年,中國第一代巨幕系統誕生。這個巨大而笨重的鐵箱子由於外形類似已有的同類產品,曾被質疑是山寨貨。此外,作為一個系統,儘管中國巨幕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的“雙機放映圖像最佳化器”這一核心技術,但由於一些設備採購了國際市場上著名的品牌,也令其自主性受到了懷疑。
而在商業化之初,為了便於推廣,國內有影院還用了DMAX這個討巧的名字。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一開始都對中國巨幕充滿了不信任。
然而,時間可以證明。
在過去的4年裡,中國巨幕在不斷進化。
隨著系統體積的不斷變小和各種硬體及技術的調整和升級,最令人振奮的是,中國巨幕的圖像最佳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這令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儘管比IMAX晚了幾十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巨幕會永遠落後。事實上,時代總會給勇於創新且具備敏銳眼光的人以機遇。這一點,已經在高科技領域得到了證實——蘋果和谷歌顛覆了上一個時代的手機巨頭,它們中的一些已經基本消失。而在中國,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也正在衝擊蘋果和三星的產品與價格。
就這一點來說,中國巨幕面對著一個非常好的機遇——IMAX是膠片時代的霸主,而現在是數位化時代了。
中國巨幕的另一大殺手鐧則是商業策略。它充分考慮到了片方及院線的利益,做到了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物美價廉”。
相比IMAX巨額的投資成本,中國巨幕的投資小、運行成本低,對於影院來說是最保險的選擇。而IMAX採取兩頭通吃的模式,既從影院要票房分成,又從製片方要票房分成。
對消費者來說,IMAX電影的票價也遠遠高於中國巨幕版本。
正如中國巨幕開始研發時所懷的初心一樣:不能讓中國老百姓承受這么高的票價,錢卻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事實上,中國巨幕的商業潛力正在爆發——2012年4月打入市場的中國巨幕,只用了3年時間就建設了超百家影廳,占據國內三分之一市場,而此前IMAX達到這一目標用了近10年時間。
中國巨幕的優勢也在影響著片方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電影樂於用中國巨幕展示自己的風采,一些進口大片在中國上映時,甚至直接選擇中國巨幕而放棄了IMAX。
至少在中國市場,IMAX的壟斷已經被打破,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終會被中國巨幕超越。在這個場景中,不能忽視的是,中國擁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

中國巨幕誕生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
但他們卻並不了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
凌晨1點,巨幕影廳的最後一場電影結束了。散場觀眾從黑乎乎的影廳里摸出來,有的拿著吃了一半的爆米花桶,有的揉著惺忪的眼皮,還有的直奔洗手間。昏暗中只看得見綠色的出口指引和幾個不耐煩的保全。
而這個時候,勾磊和他的兩個同事悄悄進入了巨幕影廳的放映室,他是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實驗室主任。他們的工作剛剛開始。
在接下來的這個深夜,為調試出最優的呈現效果,勾磊與他的技術團隊要在真實的影廳里測試中國巨幕格式的影片。他們要看同一部電影的20多個版本。調試結束,天已大亮,不時還會遇到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勾磊的工作,複雜且艱苦。而這只是中國巨幕研發過程中的一個片段。在這條自主研發的路上,像這樣沒日沒夜地瘋狂工作,是幕後的中國電影人的常態。
也正是由於他們的辛苦工作,在被外國人壟斷的電影技術中,第一次出現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原創產品。
從一代到二代
中國巨幕的研發,要追溯到15年前。
早在2000年,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就聯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了解國外市場的高端巨幕技術領域。2008年,中國巨幕雛形形成了。本想繼續按部就班地研發,孰料《阿凡達》IMAX版來了。
“2010年初,《阿凡達》出來後,一大批觀眾都追著去看IMAX版,巨幕影院第一次引爆眼球。”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京民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陳京民看來,《阿凡達》IMAX版的成功,給中國巨幕的研發打了一針強心劑:中國巨幕必須趁勢跟上,打破外國人的技術和市場壟斷。
在2011年3月,中國巨幕實驗室正式建立。8個月後,2011年11月,中國巨幕技術研發成功。
北京UME影城雙井店,成為了第一塊試驗地。
“這是中國巨幕第一代系統,是一個很大的機器,還用鐵箱子鎖起來,很笨重。”勾磊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這個像伺服器一樣被鎖得密密實實的大鐵箱,是中國巨幕的核心硬體,全名叫“雙機放映圖像最佳化器”。通過它,雙機放映2D電影不會重影,放映3D電影圖像更為精確。這是中國巨幕的最核心技術。
勾磊也坦言,一代產品並不完美。除了笨重,還存在其他問題。最佳化器主要靠物理防盜,依然存在用數據線盜取電影拷貝的安全隱患。而散熱則是更大的問題。
“我們的機器拿到深圳去,濕度太高,機器散不了熱出現當機情況。”勾磊回憶起一代產品的不穩定,笑稱這是“南北差異”,後來只得通過重新布置線路解決。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實驗室在硬體上繼續突破。2013年,自主設計研發的板卡成功上線,最佳化器從一個大鐵箱,瘦身成一個機頂盒大小的小盒子,不但在產品最佳化上進步明顯,還打消了不少人的質疑。
“當初還有人懷疑我們山寨,因為大鐵箱和國際上同類產品長相差不多。但等我們的二代產品出來後,產品都是符合DCI標準的,國際上都很肯定我們的技術。”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會長林民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巨幕的圖像最佳化器技術,已經得到了好萊塢的認可,並申請了專利,這是“中國電影百年來第一次在電影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巨幕影廳不易建
目前,中國巨幕一代系統已擴展至全國60家影城,二代則有35家,還有5家在建。從2012年4月在安徽合肥中影國際影城1912店引入中國巨幕開始,短短3年間,中國巨幕影城擴展至100家的規模。
然而,建一家巨幕影廳並不容易。
“很多人認為中國巨幕就是大:搞一個大的空間,弄一個大的銀幕,多裝幾台大音箱就好了。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把東西做細做薄不容易,做大同樣不容易。”勾磊向本刊記者坦言,除了最佳化器外,銀幕、放映機、音箱等巨幕影廳的硬體整體設計和選擇,都經過了艱苦的研發和運作。
以銀幕為例,由十幾米長的銀幕塊無縫拼成,如何把這些巨長的銀幕運進影院,是第一道門檻。而怎么搭銀幕架,如何把銀幕做得沒有褶皺,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此外,因為銀幕得有四層樓高,工作人員還得坐電梯上去噴塗層,這就要求十足的安全保障。
“一個銀幕,就需要考慮成本最最佳化、技術最最佳化、人員最最佳化、安全保障等等問題,這些東西都不是現成的,得一步一個腳印去摸索。”勾磊感嘆道。
他告訴本刊記者,巨幕影廳是個系統工程,硬體之間的協作更需要精心設計。“因為空間大,所以得配備更多更好的音箱,我們連天花板上都吊著音箱。作為設計者,我們首先得保障沉重的音箱不掉下來,其次再考慮全景聲的效果。”
艱苦的研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外國人慕名而來了。2015年5月,在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擁有5家電影院的山姆第一次來到北京,為的就是中國巨幕。
“中國巨幕的音響效果很出色,一般影院只有7個功放,而中國巨幕有28個。”山姆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倘若合作成功,他將修建一座新的中國巨幕影院,而這有可能是南半球史上第一個中國巨幕影院。
林民傑樂觀地認為,像這樣的“第一個”,會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我們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又有世界領先的硬體配備,價錢還比競爭對手低,為什麼不與我們合作呢?”
蝙蝠俠的製版考驗
當然,作為影院,優秀與否的最終衡量指標仍歸結於觀影效果。
dmax(巨幕系統)
在UME影城雙井店試運營還不到1個月,勾磊就發現,放映效果不如在實驗室中好,原因在於“每部影片放到巨幕後一些東西會凸顯出來,如模糊感、噪點等等。”於是,勾磊決定和團隊一起,開始對電影的後期處理進行研發,也是中國巨幕的第二項核心技術:製版。
這時,如何說服製片方提供電影原版拷貝,進而進行中國巨幕版本的製作,成為一大難題。
“一般好萊塢的影片原片都不會出加州的,電影還沒公映,要把原片拿到國外,被盜版的風險不小。”勾磊說,為說服好萊塢片商提供原版拷貝,實驗室還經過了美國放映協會的物理安全認證,“有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來考察了一周,包括門、窗、攝像頭、運輸環境、人員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硬指標都要通過。”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中影拿到了不少片方提供的未上映的影片原片,而代價則是減免製版費。“基本上頭幾十部影片,我們都沒有收取製版費,免費做的中國巨幕格式影片。”勾磊說。
這其中,最令勾磊印象深刻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
“這部片子是我們接到的第一部4K影片,一幅圖片就4096X2160個像素點,數據量很大,還是用膠片拍的,不好處理。而且全片色調非常暗,十分難調。”勾磊向本刊記者解釋,在數字電影時代,影片表現更為清楚,而膠片拍的電影,有它獨特的韻味。
為了保持這種韻味,同時又調和觀眾對清晰度的需求,勾磊和他的團隊每天凌晨1點在影院電影放映結束後,拿著新調整的版本往UME影城雙井店跑,調試畫面。這一工作連著幹了整整7天。有時候還得按每秒24幀圖像,手工一幀一幀地進行微調,勾磊說,往往調試完,就能碰見趕來看早場電影的觀眾。
“其實很多細小的調節,觀眾根本看不出來的。但我們還是會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讓勾磊欣喜的是,製片方對最後的效果也十分讚許。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好萊塢幾大片商都主動找上門來,製作中國巨幕版本。當然,現在製版可不是免費的了。
隨著影片製版數量的增多,實驗室已開發出一套較完善的軟體,“大部分工作都由軟體完成,人工調整的部分不多。”勾磊說,現在他的團隊只需偶爾去影廳調試畫面效果。
如今,製作2D影片的中國巨幕版本,大概花3~5天即可,而3D版本的影片,最多不超過一周時間即可製作完成。
不做下一個IMAX
截至2015年5月,勾磊的實驗室共製作了96部進口片和118部國產片的中國巨幕版本,總計214部。這么大的影片庫存量,給中國巨幕與最大對手IMAX的競爭,增添了籌碼。
在國內,IMAX一個月只供應1~2部片子,在同期只允許一部IMAX電影上映。並且,它還要與影院和片商分票房。這樣的模式,並不能讓院線滿意。
勾磊舉例稱:《畫皮2》上映火爆,IMAX上的卻是一部票房並不好的好萊塢大片,院線成績慘澹;而IMAX與《1942》合作時,為騰出《1942》IMAX檔期,撤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版,最後結果更不如意。
“不管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IMAX的放映邏輯,並不把院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勾磊總結道。
這就給中國巨幕撬開IMAX長期壟斷的市場提供了生機。
在林民傑看來,中國巨幕還有一個技術層面的利好,就是全面數位化的技術浪潮來臨,抹平了IMAX與中國巨幕的技術差異。“我們的片源都是電影數字拷貝,來源都一樣,只是用了不一樣的方法達到一個相同的高質量放映效果。”
陳京民則告訴本刊記者,發展到現在,中國巨幕在技術上已經可以與IMAX相媲美,並且還不干涉院線選片(反而為影院提供更多的片源選擇),也不參與製片方和院線的票房分成。
這些差異,讓中國巨幕迅速擴張。
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巨幕還在不斷創新。
勾磊向本刊記者透露,他的實驗室已經有新技術的套用儲備了,包括為適應高幀率的4K電影制式所作出的硬體調整,以及用最新的雷射技術替換放映機的氙氣燈等等。或許不久之後,勾磊又得凌晨一點回到電影院,調試硬體更新的散熱問題,校對光源更換的畫面問題,或許還要研發新的3D眼鏡,或是新的座椅。

挑戰者

2012年4月打入市場的中國巨幕只用了3年時間就建設了超百家影廳,占據國內三分之一市場,
而此前IMAX達到這一目標用了近10年時間
陳京民先是接待了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院線老闆,而後又見了一位來自山西晉城的影院負責人,“都是主動找來希望合作建設中國巨幕影廳的。”
這讓身為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巨幕公司”)副總經理的他頗有感觸,兩年前還都是他主動上門找影院尋求合作,如今他只需坐等影院上門。這種角色反轉的背後,是中國巨幕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備受認可。
陳京民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國內共有超過100家中國巨幕影廳,其中已建成90多家,在建10家;達到這一數量,中國巨幕只用了3年時間,而IMAX則用了近10年時間,“我們對中國巨幕的未來表現非常有信心。”
後起之秀
2011年8月,中國巨幕開始在北京UME國際影城雙井店試營業;8個月後的2012年4月,國內首家中國巨幕影廳在安徽合肥正式上線運營,標誌著中國巨幕由初期實驗性放映正式進入到商業運營階段。
同年5月17日,中影集團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對外宣布“中國巨幕”系統實驗完成並將推入電影市場,引發國內外關注。7月,中影星美電影院線與中影巨幕公司簽約購置18套“中國巨幕”系統,成為中國巨幕推出市場後的首筆大單。
彼時,因電影《阿凡達》而在國內名聲大噪的IMAX公司已在中國市場深耕12年。這家成立於1967年的電影技術公司早在2001年就在國內建設了IMAX銀幕,但此後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阿凡達》的熱映才讓中國觀眾了解到IMAX及其與眾不同的觀影效果。
隨後,IMAX在中國的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據其官方數據,2011年IMAX在中國的銀幕數超過50塊,2012年達到100塊,目前中國的IMAX銀幕擁有量已超過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僅次於美國。
在IMAX風頭正勁時,尚待市場檢驗的中國巨幕的殺入,被看作是“雞蛋碰石頭”,並不被業內人士看好。
但也有專家表示了極大信心,其根據是中國巨幕背後的“自主研發”標籤。陳京民坦承,中國巨幕在2012年推向市場時確實沒有多少信心,但前景卻很吸引人,“中國電影市場正處於黃金髮展時期,這對於中國巨幕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陳京明看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完全能夠容納兩者的共存,“各做各的市場,都有飯吃。”
正如他所言,中國巨幕自2012年4月進入市場開始,擴張速度一直令人刮目相看。其在2012年底的簽約銀幕已經達到30塊,隨後的兩年半時間這一數字更是增長至80塊,“遠超我們當初設定的目標。”陳京明說。
截至目前,中國巨幕已建和在建銀幕數量已經超過100家,平均每年增長一倍,覆蓋全國22個省56個城市。“我們目前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未來增長速度還會更快。”陳京明說,2015年中國巨幕數量預計再增加50塊,“更多的三四線城市將建設中國巨幕影廳。”
與此同時,IMAX在國內的業績也實現迅猛增長。根據其最新的財報,截至2014年底,IMAX在大中華區(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影院數量達到234家,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僅為173家;其在大中華區的收入也從2012年的4492萬美元,增至2014年的7877萬美元,使得大中華區成為其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低價戰略
陳京民並不諱言,中國巨幕的誕生是為了擺脫IMAX在中國市場的壟斷,為國內影院提供更多選擇。但他也清楚,如果正面跟IMAX交鋒,中國巨幕並無勝算,“儘管我們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品牌比不上IMAX,畢竟它是一家老牌公司了。”
也正因此,中國巨幕在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與IMAX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在品牌短板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商業模式來取勝。”陳京明說,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IMAX的商業模式都遭受頗多非議,“因為它的壟斷地位,很多不公平的條款就出現了。”
IMAX公司主要依靠出售、租賃IMAX系統和與IMAX影院票房分賬來賺錢。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來自IMAX系統的銷售和租賃收入為7299.2萬美元,占總營收比為25%。
與之相比,中國巨幕的價格則低得多。影院購買整套中國巨幕設備的價格為400萬元,租賃則在設備使用的前5年收取5%的票房分成作為租金,5年的分成總數不低於425萬元,之後將不再收取租金,而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也只有五六萬元。
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擁有5家影院的山姆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在2003年就租用IMAX設備建了IMAX影廳,但雙方的合作並未持續多久,幾年後他就將IMAX影廳改成了普通巨幕影廳,原因正是高昂的租賃費用,“租賃價格是每年10萬澳元,太貴了。”
最讓影院叫苦不迭的還是IMAX的票房分賬模式。影院如果使用IMAX系統,必須將一定比例的電影票房收入支付給該公司,一般契約期為7~10年。這項收入在2014年為6841.8萬美元,占IMAX總營收的24%,比2011年的13%增長了近1倍。
不僅如此,IMAX在收取每部電影100萬美元的轉制費用外,還要從電影製片方得到10%~15%的電影票房收入。2014年此項收入為8317.2萬美元,占總收入的29%,比2011年21%的占比增長了9個百分點。
“IMAX是兩頭通吃,既要從影院要票房分成,又要從製片方要票房分成。”陳京民說。
前述山西晉城影院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票房分賬制度完全是IMAX利用自己的市場地位強加給影院的不平等條款,“這對於影院來說是不公平的,面臨很大的投資壓力。”
也正是考慮到IMAX的這一模式弊端,中國巨幕不僅將影片的製版費用降到最低,還不向製片方收取任何票房分成。
近年來,不少進口大片在中國上映時都會直接選擇中國巨幕而放棄IMAX,如2012年的《普羅米修斯》《冰河世紀4》等。
“不管是好萊塢電影還是國產電影都越來越多地跟我們合作。”陳京民說,過去三年中國巨幕共做了220部電影,其中進口片96部,國產片118部,平均每月要做5〜6部片子,最近國內熱映的《速度與激情7》《復仇者聯盟》都專門製作了中國巨幕版。
“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商業模式上,中國巨幕都與IMAX存在明顯差別,這種差別正是中國巨幕開拓市場的法寶。”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會長林民傑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避不開的交鋒
對於習慣了一家獨大的IMAX來說,半路殺出的中國巨幕顯然是個需要關注的對手,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IMAX在2014年財報中,特別提到“日益增加的同行競爭”已經成為其在大中華區面臨的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IMAX在北美的收入較2012年減少了6.5%,而中國卻增長了26%。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市場對IMAX的意義更加重大。
IMAX全球CEO理察·葛爾方早前曾公開表示,中國將在未來五年來取代北美,成為IMAX全球第一大市場。他們制定的宏偉目標是,未來5年內將在中國新增237家IMAX影院,並且實現IMAX中國業務在香港獨立上市。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與中國巨幕的競爭不可避免,其中二三線市場是雙方爭奪的關鍵。
陳京明說,國內一線城市的院線數量已經接近飽和,且市場格局已定,不會有大的突破。相反,二三線城市則逐漸成為未來電影消費市場的熱點區域,也是爭奪最激烈的地方。
在林民傑看來,中國巨幕在這一市場的競爭更有優勢。“相比IMAX的巨額投資成本,中國巨幕的投資小、運行成本低,對於影院來說無疑是最保險的選擇。”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成都一家原本已與IMAX簽訂購買協定的影院,在對比兩者後寧願損失已經交付給IMAX的定金也要選擇中國巨幕,考慮的就是投資成本。
“成本控制對院線來說十分重要,我們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而中國巨幕提供了一個極具競爭力的選擇。”山姆說。
前述山西晉城的院線負責人也表示,如果在晉城這樣一個三四線城市投資建設IMAX影廳,回收成本周期較長,“而中國巨幕則相對保險划算得多。”
如今,越來越多院線老闆找到陳京明尋求合作,對IMAX則敬而遠之。這種壓力也促使IMAX轉變策略,調整原有的商業模式,推出了“合資票房分賬”模式,極大降低了影院的初期投入和風險,受到影院歡迎。IMAX目前與萬達的合作主要就是採用該模式。
除了國內市場,雙方在國外市場也正狹路相逢。
2015年4月22日,首箇中國巨幕影廳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布蘭登影院開幕,該影院同時建有IMAX影廳。而在此之前的3月份,印度尼西亞第二大院線—Cinemaxx旗下雅加達Karawachi影城的雙“中國巨幕”廳已經動工開建,未來該院線還將在印尼其他城市投資建設十個中國巨幕影廳。
在山姆看來,IMAX的影響力並沒有那么大,“國外院線也經常打出巨幕影院的招牌來吸引觀眾,除了IMAX還有很多院線自己建巨幕影廳。觀眾只希望看到巨幕電影,並不在乎是不是IMAX。”他說,如果雙方合作成功,其將在澳大利亞建設第一座中國巨幕影院。
而林民傑則對形勢有更樂觀的判斷:“中國巨幕預計在兩三年內就能在國內市場超過IMAX。”
以上資料來源。

系統介紹

中國巨幕票價比IMAX偏低。多數觀眾認為影片亮度比普通3D要高很多,克服了“昏暗”的弱點。

技術解析

山寨IMAX”像個“組裝電腦
這種號稱國產巨幕的技術其實正是由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影集團、UME影院管理集團共同研發與集成。它的放映設備參數與最廣為人知的IMAX有不少相似之處:IMAX巨幕的標準尺寸為22米寬、16米高,DMAX則採用了20米寬、12米高的2.4增益的進口巨型金屬銀幕,座位只比一般的IMAX廳少了十幾個。
《變形金剛3》上映引起國內放映機燈泡不夠亮的爭議,曾有業內人士透露有影院已經在安裝被稱作世界上最亮放映機的巴可DP2K-32B,DMAX影廳使用的正是這款機器。UME華星影城副經理劉暉也告訴記者,影廳配套裝備了兩隻大功率全頻環繞減震的揚聲器,採用Barco最新的11.1聲道,以求達到層次豐富、飽滿的音效。
DMAX出現後,主打巨幕的噱頭,不少人稱之為“山寨IMAX”,也有影評人對其技術專利提出質疑。實際上,DMAX不像IMAX那樣擁有一套獨家開發的核心技術,它的基礎設備都自國外引進,相當於一套有最高配置的組裝電腦,“利用最高的數字水平,磨合其他的東西綜合而成”,劉暉說道,“DMAX不需要跟IMAX比,它們基於不同的理論基礎,對觀眾而言,有意義的區別無非是最終的效果。”

產生原因

補足IMAX電影不夠多的空缺
IMAX主打的賣點之一,是用70mm高速膠片放映,使它與傳統35mm電影相比,即使在巨大的銀幕上依然能保持畫質更精細。基於70mm膠片拍攝成本過高、片源太少,IMAX放映系統開發出DMR轉制技術,可以把普通的35mm底片通過獨家技術掃描、沖印到70mm底片上,《唐山大地震》和《建黨偉業》都曾嘗試過這種做法。
另外,IMAX也開發了自己的數字放映系統,可以兼容非IMAX格式的普通數字電影在日常播放,但在中國,IMAX公司並不允許影院用這套系統播放非IMAX 3D的立體電影,IMAX中國公司工作人員解釋稱:“影院平時用IMAX廳放普通數字電影我們也不會說什麼,影院要賺錢可以理解,我們要求影院在放非IMAX影片的時候要跟觀眾講清楚,但是員工培訓不一定到位,觀眾對於IMAX 3D和一般3D分不清楚,”出於“保護品牌”的意圖,IMAX的放映機無法讀取普通3D的數字硬碟。
《阿凡達》帶領的3D潮流在中國正熱,但每年能進入中國市場的IMAX電影最多不過10部,銀幕夠大,又不存在片源障礙的DMAX補的正是這個空。

成本之爭

IMAX投入高回報慢 DMAX票價更優惠
“山寨”一詞,暗含省錢之道。除了能更好地利用起那些沒法在IMAX廳播放的3D大片,開源節流其實才是推動DMAX開發的重要動力。UME影城的材料也如此寫道:“不僅沒有了國外巨幕品牌的技術壟斷專利費用,還取消了與國外巨幕品牌進行高額的票房分成,並且在設備維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熟悉的操作自己的系統,為之進行維護與保養。”
IMAX電影作為特種電影被引進內地,劉暉告訴記者,影院、院線和IMAX公司會以45:55的比例進行票房分成,其中55%歸後者所得,“如果票房超額完成比例還要上提,另外每年還有5萬美金的許可費用。”
《阿凡達》在中國狂收15億後,3D電影非IMAX不看的概念也被熱炒,IMAX中國公司2009年4月正式成立,僅與萬達院線就簽署了安裝75套系統的協定。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影院建設的角度來看,DMAX比IMAX更好;在《阿凡達》之前,IMAX系統在中國推廣得很艱難,原因之一是影廳建設成本太高,回收速度太慢:建設一個IMAX影廳大約需要1500萬到2000萬,16米高的巨幕對建築物也有特別的要求,但IMAX片源難以滿足影院的需求。
“DMAX的放映機一部大約100多萬,成本是IMAX的1/10。放映技術有普遍套用性,只要是數字拷貝就能在DMAX廳放。”劉暉說道。成本降低,對觀眾來說,意味著票價更便宜。
小結
在DMAX的官方宣傳材料里有一句話,“這項技術的創立填補了我國巨幕放映的空白,也再次印證了我國電影技術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有人訕笑這是對“山寨”精神的拔高,DMAX的出現更多緣於商業上的博弈,它的精良表現體現的是國產團隊的組合調試能力,而非原創技術。不過,值得觀眾糾結的,只是聲光電效果能否值回票價,多了一種選擇是好事,我們更關心DMAX推廣之路能否一直保持硬體的高端品質。

投入使用

2012年4月15日, 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中國巨幕”(DMAX)電影系統正式在UME國際影城雙井店投入使用,該系統採用20米12米的大銀幕進行2D和3D的影片放映。
該系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傅若清表示,當下影院數字巨幕放映設備仍被國外廠家壟斷,票價也是所有銀幕中最高的。“中國巨幕系統”項目的成功建立,無疑將徹底打破國外技術和品牌完全壟斷國內“巨幕”市場的局面。由於國產巨幕不僅保證了觀影質量,且成本低,又沒有了國外巨幕品牌的技術壟斷專利費用,還取消了與國外巨幕品牌進行高額的票房分成,票價自然下降不少。在UME華星影城,IMAX影廳的成本就超過了1000萬,而國產巨幕,同樣時間段的場次,普通3D電影票價80元,DMAX電影票價在90元左右,而IMAX的票價則高達140元。也就是說,DMAX比IMAX便宜50塊錢,僅僅比普通3D貴10塊錢。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楊雪培說,“中國巨幕”系統不以收取高額的技術專利費來謀取利益,從而保證了院線、影院及觀眾的收益。
東北首家DMAX影城17.5影城(中東店)已投入使用.
2015年,中影國際影城北京千禧街店的中國巨幕廳搭載雷射放映機,這也是中國巨幕第一次將雷射放映用於商用。
“中國巨幕從誕生到現在僅僅3年多的時間,帶給觀眾的最大感受就是大銀幕時代來臨,電影不僅僅是看,更是感受。”中影器材公司總經理林民傑在談到中國巨幕的發展歷程、現狀時表示,一部電影最核心的也就是生命部分就是內容,並且要加上製作,所以,內容+製作是電影的生命。他說中國巨幕始終致力於高科技與技術的融合,提升電影造夢能力,在今後的雷射、4K、高幀率、最佳化像素及多聲道音頻格式方面會不斷投入研發,將電影之生命——內容更加精彩地呈現給觀眾,讓電影生命之樹常青。

業內人士評價

“《狼圖騰》近7億元國內票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巨幕廳直接帶動的。”該片製片人王為民認為,中國巨幕對《狼圖騰》票房貢獻非常大,“大家看了普通版覺得不過癮,特別想看中國巨幕。”王為民希望能增加中國巨幕螢幕塊數。

THX中國開業

首個獲得美國THX認證的中國巨幕2015年今天(28日)在上海長泰影院舉行開業發布會。THX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創立,是為保證電影從創作過程到影院效果都能達到一致品質所建立的公司。近年國內電影院放映質量問題愈漸浮出水面,電影局於2014年年底聖誕檔期前更發出關於提高放映質量的特急通知。當天出席活動的唐季禮導演就對放映質量難把控表示了無奈,也表示希望THX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首家獲得THX認證的中國巨幕影院開業首家獲得THX認證的中國巨幕影院開業
THX中國巨幕開業THX中國巨幕開業
國際影業高峰論壇聚焦放映質量
“電影放映廳銀幕亮度不夠,說是看3D電影,其實觀眾的觀影感受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在2015年4月18日下午舉行的國際影業集團高峰論壇上,中影集團旗下的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民傑在發言時這樣說。“提高放映質量”成為參加論壇嘉賓們口中的高頻詞。
2014年12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曾下發一個緊急通知,就眾多電影觀眾反映的銀幕亮度和聲壓級達不到應有技術標準的問題,要求各電影院線提高放映質量。林民傑解釋,目前國內許多電影院在放映電影時,都會故意調暗放映機的亮度,“這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因為放映機的燈泡壽命有限,但最終影響的是觀眾的觀影效果。”
中國巨幕版進口影片目錄
截至2015年6月的中國巨幕版進口影片(采編自中影數字發展公司官網影訊)

巨幕影廳分布

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民傑透露,目前中影集團在全國已經建成90個“中國巨幕”放映廳,計畫在2015年年內達到300個。 根據中國巨幕官方發布訊息,已投入運營的中國巨幕商業影廳分布如下:
北京雙井ume
傳奇奢華影城杭州銀泰城店
深圳聚星國際影城
合肥中影國際影城合肥1912店
中影國際影城福州五四北泰禾廣場店
南京澳林中傳國際影城
沃美南寧萬象城國際影城
廣州飛揚正佳影城
北京聚脈保利國際影城
長春長影集團
上海米格國際影城
博納國際影城北侖店
烏魯木齊人民電影院
中影國際影城北京千禧街店
淄博中影齊納國際影城
UME石家莊勒泰影城
中影樂佳影城
滁州中影國際影城1912店
中影國際影城寧波來福斯店
寧波中影國際影城(聯盛店)
博納國際影城柳州店
廣州火星湖
中影飛尚百譽影城
深圳博納國際影城龍華店
太原龍城電影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寬銀幕電影院
中影百譽虎門影城
中影國際影城南海萬科店
重慶渝中UME影城巨幕廳
首都電影院天津店
河源市中影達夢電影城有限公司
寧波保利影城天一店
天津中傳國際影城
中影國際影城九江九方店
重慶江北UME影城巨幕廳
影立方重慶沙坪壩融匯影城
東莞中影益田影院有限公司
北京華星UME
江門中影火星湖電影城
南虹國際影城
長沙銀興樂天影城
蘇州李公堤星美影城
中影國際影城(上海長泰廣場店)
威海樂天影城
合肥沃美影城
華夏太古國際影城弓村巨幕店8號廳
武漢中影天河國際影城
星美國際影城西寧力盟店
華夏太古國際影城弓村巨幕店9號廳
浙江台州環球影院
上海UME國際影城寶山店
華夏太古國際影城大嶺山店
中影國際影城杭州西溪店
湖州東吳銀泰城時代德納國際影城
濰坊齊納國際影城
南寧新星時代電影院
杭州百老匯影城
綿陽博納國際影城
深圳博納影院
株洲中影國際影城
天津ume國際影城
常州中影東方國際影城
營口中影國際影城
大連博納國際影城
常州亞細亞
中影·國際影城·丹陽眼鏡城店
泰州博納國際影城
正天影城
珠海中影國際影城華發商都店
珠海中影紅星電影城
巨幕影城武漢光谷廣場店
江蘇淮安曙光國際影城
劇角映畫國際影城仙桃時尚廣場店
無錫哥倫布金逸影城
泉州沃美影城
重慶鼎龍達國際電影城
中國巨幕·翠園國際影城昆明版築
北京金逸影城雙橋店
庫爾勒匯嘉.麥田影城
中影數字夢工坊龍巖影城
東莞市火山湖電影放映有限公司
首都電影院天津店
株洲中影國際影城
珠海中影FACE影城
鄭州中影七天地影城
無錫百麗宮影院有限公司
鄭州奧斯卡會堂影城
中影國際影城徐州恆盛店
重慶思遠優渝影業有限公司解放碑項目
樂天影城瀋陽樂天世界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