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絕大多數Hib死亡病例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在這些國家,肺炎比腦膜炎造成更多的死亡。但是,Hib腦膜炎在這些國家也是一個嚴重問題,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死亡率高許多倍;該病使15%至35%的存活者患有終身殘疾,例如精神發育遲滯或耳聾。與流感嗜血桿菌的名稱暗示的相反,這種細菌不會引起流感
主要病症
Hib
疾病主要表現為兒童肺炎和腦膜炎,在尚未開展大規模Hib疫苗接種的地區,Hib疾病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至少有300萬嚴重病例發生,約38.6萬死亡。Hib發病與死亡多見於開發中國家,疾病負擔在4-18月齡兒童最為嚴重,但小於3月齡和大於5歲兒童也偶有發病。在未免疫人群,Hib是1歲以內兒童非流行性細菌性腦膜炎的主要病因。即便及時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療,3-20%的Hib腦膜炎患者仍會死亡。在醫藥衛生資源不足的地區,Hib腦膜炎病死率會更高,倖存者中神經系統後遺症也很常見(30-40%)。Hib感染的其他重要但不常見的臨床表現有:敗血症、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包炎、蜂窩織炎,以及會厭炎(特別是在工業化國家)。如果在正常情況下在無菌的體液或組織(血液、腦脊液、腹腔液、胸腔液或肺吸出物)中檢測到Hib細菌,就稱為侵襲性Hib疾病。
生物特性
HIB為需氧菌,培養較困難,由於該菌氧化還原酶系統不完善,生長時需要“X”和“V”兩種生長輔助因子。“X”因子存在於血紅蛋白中,可耐高溫。“V”因子存在血液中,耐熱性較差。在血液中“V”因子處於被抑制狀態,加熱75~100℃,5~10min,抑制物被破壞後才被18~24小時,菌落微小,無色,透明似露珠,
48小時後形成灰白色較大的菌落、圓形、透明。如以HIB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同一朱古力瓊脂平皿上培養,由於葡萄球菌能合成較多的“V”因子,並彌散到培養基里,可促進HIB的生長,故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圍生長的HIB的菌落較大,距離葡萄球菌菌落越遠的HIB的菌落越小。此稱為“衛星現象”。這一特點有助於對此菌的鑑定。
由於有些標本如痰,有大量雜菌生長,對HIB的分離培養影響較大,在朱古力瓊脂平皿內加入該菌可耐受的抗生素(每毫升朱古力瓊脂內加萬古黴素50mg,桿菌肽30mg,氯林可黴素1mg)可提高本菌的分離率。
根據莢膜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套用型特異性免疫血清作莢膜腫脹試驗或其它血清學試驗,可以將HIB分成6個(a、b、c、d、e、f)血清型。其中b型對嬰幼兒的致病性最強,且最多見,f型次之。
傳染方式
HIB多寄居在鼻咽部黏膜,通過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新生兒可通過母親的產道感染。流感嗜血桿菌只引起人類感染,對動物無致病性。同樣,寄居於禽類、豬、犬的嗜血桿菌也不感染人類。
有研究表明,人群對流感嗜血桿菌普遍易感。新生兒由母體抗體被動免疫,3個月~3歲兒童的抗體水平最低,對該菌最易感,HIB在學齡前兒童帶菌率為5.4%~6.9%。成人可為無症狀帶菌者,其發病多有免疫缺陷。
HIB帶菌率與季節有關,感染多散發,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多從秋季開始增加,冬季達高峰。HIB通過飛沫進入人的呼吸道,侵入血液繁殖,可擴散至人體多個器官,引起組織、器官的侵襲性感染。流感嗜血桿菌是幼兒腦膜炎,菌血症,膿毒性關節炎,肺炎,氣管支氣管炎,中耳炎,結膜炎,鼻竇炎和急性會厭炎的主要病原菌,這些感染和心內膜炎也可發生於成人但比較少見。
預防治療
HIB疫苗
對HIB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肌肉注射HIB偶聯菌苗。芬蘭赫爾辛基於70年代後期在0~4歲兒童中HIB腦膜炎的發病率為43/10萬。注射上述菌苗後到1991年發病率降為0。HIB的特異抗原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可與4種蛋白載體(變異性白喉桿菌蛋白-Oligosaccharide-CRM197protein,HbOC、白喉桿菌類毒素-Diphtheriatoxoids,D、腦膜炎雙球菌外膜蛋白複合物-Outer
membraneproteincompound,OMPC和破傷風桿菌類毒素-Tetanustoxoid,T)偶聯,分別構成4種類型的偶聯菌苗:PRP-HbOC、PRP-D、PRP-OMPC和PRP-T。目前至少有25個國家將HIB偶聯菌苗列入兒童的免疫計畫。具體的接種方法為:嬰兒從2月齡開始接種,每間隔1~2個月1次,共3次;6~12月齡的嬰兒需注射2次,每次間隔1~2個月;1~5歲的兒童只需注射1次。鑒於Hib肺炎、腦膜炎在低齡組發病率更高,症狀及併發症更嚴重,故應及早接種疫苗。接種HIB疫苗後,極少數兒童的接種部位會出現輕微紅腫、疼痛或低熱,一般2~3天內消失,只需休息或對症處理。嬰幼兒在患急性發熱性疾病或嚴重慢性疾病發病時,均應暫緩接種。對破傷風類毒素過敏者或曾對Hib疫苗過敏者應避免接種。
此外預防HIB感染的最重要方法是對5歲以下兒童進行大面積免疫接種;對2月齡嬰兒進行常規接種並提倡母乳餵養;減少與無症狀攜帶者或有侵襲性疾病患者的密切接觸;規範抗生素使用;改善居住環境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