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兩優646是長沙金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用Y58S和F646作親本選育的兩系雜交遲熟中稻品種。
Y兩優646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0天,株高119.3厘米,穗長25.9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9.1萬穗,每穗總粒數167.2粒,結實率79.7%,千粒重24.9克;高感稻瘟病,中感水稻白葉枯病;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稻穀》標準3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Y兩優646
- 親本來源:Y58S×F646
- 品種類型:兩系雜交遲熟中稻
- 作物名稱:水稻
- 審定編號:湘審稻2011019、國審稻2013010
- 育種者:長沙金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培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培育過程
2006年4月,長沙金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海南以經過多年系統選育而製成的新材料F646(9311/廣恢122)為父本,與Y58S等不育系測交,收穫雜交種子;同年5月,在福建和湖南以II優838為對照,進行品比試驗,Y58S/F646組合表現突出,生長整齊一致。
2007年3月,在海南加代父本F646,並進行Y58S/F646小面積制種。
2007年4月,在湖南懷化、安徽合肥等地示範,增產顯著。
2008年夏,推薦Y58S/F646參加湖南省中稻預備試驗,表現比對照Ⅱ優58增產3.2%。
2009年夏,Y58S/F646參加湖南省中稻區域試驗,比對照Ⅱ優58增產6.82%;同年,以Y58S/R646(曾用名Y58S/F646)名稱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篩選試驗,增產顯著,推薦進入2010區域試驗。
2010年夏,參加湖南省中稻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比對照增產7.04%;同年,在福建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66.49千克/畝,比對照II優838增產5.28%。
2011年夏,通過湖南省審定,審定編號為湘審稻2011019,並命名為Y兩優646;同年,在福建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稻續試,平均產量620.45千克/畝,比對照II優838增產8.64%。
2012年夏,在福建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59.82千克/畝,比對照II優838增產5.40%。
2013年夏,通過國家長江中下游區域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3010。
特徵特性
Y兩優911於2013年經國家審定,特徵特性數據如下:
- 生育期: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0天,比對照Ⅱ優838長3.0天。
- 農藝性狀:株高119.3厘米,穗長25.9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9.1萬穗,每穗總粒數167.2粒,結實率79.7%,千粒重24.9克。
- 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1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9級;水稻白葉枯病4級;褐飛虱9級;高感稻瘟病,中感水稻白葉枯病。
- 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9.0%,長寬比2.9,堊白粒率28%,堊白度3.0%,膠稠度79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8%,達到國家《優質稻穀》標準3級。
產量表現
2009年,湖南省區試平均畝產589.3千克,比對照Ⅱ優58增產6.82%,極顯著,2010年省區試平均畝產605.77千克,比對照增產7.04%,不顯著,兩年區試平均畝產597.53千克,比對照增產6.9%,日產量4.2千克,比對照高0.27千克。
2010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6.5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3%; 2011年續試,平均畝產620.5千克,比Ⅱ優838增產8.6%;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3.5千克,比Ⅱ優838增產7.0%。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9.8千克,比Ⅱ優838增產5.4%。
適種區域
Y兩優646適宜在中國江西、湖南(武陵山區除外)、湖北(武陵山區除外)、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種植;稻瘟病重發區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
- 適時稀播,培育壯苗
單季稻最佳抽穗揚花期以避開高溫熱害為主。延平區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抽穗期安排在8月15日前後較為適宜。由於該品種千粒重較小,大田每畝用種量在1.0千克左右即可,秧田每畝播種量10.0千克。催芽前將種子翻曬2-3小時,並用強氯精浸種10-12小時,然後再採取日浸夜露的浸種方式,待芽長達半粒谷時待播(或乾播)。先播用種量的70%左右,再進行補播,做到勻播、稀播。秧田應選擇肥力好、排灌方便的田塊。基肥在秧田整畦前施入,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千克、25%複合肥50千克。秧田期施肥應以秧苗不披葉為基準,當秧苗1葉1心時噴施15%多效唑500-600倍液,促櫱控長,培育壯秧,提高秧齡彈性;在2葉1心期施尿素5千克作斷奶肥;壯苗肥可施尿素3-5千克,促進秧苗平衡生長;在拔秧前4-7天,施尿素8千克作送嫁肥。同時加強秧田期病蟲害防治,尤其要注意薊馬、稻飛虱、二化螟、稻瘟病等病蟲害的防治,栽插前綜合用藥防治1次,做到帶肥帶藥下田,培育無病、蟲的帶櫱矮壯秧苗,秧齡控制在30天左右,平均帶櫱3-4個。
- 合理密植,確保基本苗
一般採取寬行窄株栽培,行距25-30厘米、株距15-18厘米,每畝插1.5萬穴左右,每穴4-6個莖櫱苗,每畝8萬-9萬基本苗。實行寬行窄株或寬窄行栽培,擴大行距,縮小株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輕病蟲害發生。
- 加強水肥管理,確保高產穩產
淺水返青,乾濕交替灌溉:大田生長期間,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藥施肥時採用淺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掌握插秧返青期3厘米左右水層活棵,插後6-7天施分櫱肥灌淺水,然後落乾到露田1-3天,循環進行,保持濕潤,使土壤處於富氧狀態。當每畝莖櫱數達到19萬-20萬個時(每叢11-12個莖櫱)開始多次輕擱田,每畝最高苗數控制在25萬苗左右,營養生長過旺的適當重擱田,使成穗率達到70%以上,倒2葉齡期後採用乾濕灌溉、淺水孕穗,以協調根系對水氣的需求,直至成熟。
科學施肥,確保高產穩產:施肥是人為調控水稻高產最核心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施肥在總量上要保證。一般每畝施N:13-15千克、P2O5:6-7千克、K2O:13-15千克,三要素比例為1∶0.5∶1,同時要改進施肥方法,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增加穗粒肥。在施肥方式上,要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確保穩產高產,改基肥面施為翻耕前深施。看苗補施分櫱肥,做到“攻頭保尾控中間”。具體施肥方法:基肥一般每畝施豬牛欄糞或人糞尿500-1000千克,結合犁耙田施碳酸氫銨35千克左右、過磷酸鈣40千克、氯化鉀5千克;栽後6-7天施分櫱肥,每畝施碳酸氫銨30千克、過磷酸鈣10千克、氯化鉀6千克,或施水稻專用肥(11-4-10)40千克。穗肥在幼穗分化2期施用,每畝施尿素3-5千克、氯化鉀10千克。穗肥施後7天施粒肥,結合天氣、水稻生長情況,一般每畝施三元複合肥5-7千克,在破口期、齊穗期用磷酸二氫鉀250克對水60千克各噴施1次,確保高產需肥要求。
- 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
秧苗病蟲害防治:由於Y兩優646高感稻瘟病,因此在苗期應加強苗瘟、矮縮病、葉蟬、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苗瘟每畝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00-150克對水50-60千克,或30%稻瘟靈150-200克對水50-60千克噴灑。秧苗期根據成蟲遷飛和若蟲發生情況,因地制宜確定防治適期,及時噴灑2%葉蟬散粉劑3.5千克;或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20%葉蟬散乳油500倍液,每畝噴70千克;也可用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殺蟲單原粉,每畝用50-60克對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