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食肉動物

X食肉動物

X食肉動物是指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發現的巨型上龍,重達33000磅,被稱為“迄今史上最兇猛的獵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X食肉動物
  • 稱為:迄今史上最兇猛的獵人
  • 發現於: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
  • 重量:33000磅
發現歷程,科學研究,游泳技能,

發現歷程

據英國《每日郵報》2009年3月17日報導,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們其實形態各異,可以長達50英尺,掀翻一輛4x4轎車,也可以小如一隻兔子,讓人大開眼界。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發現的巨型上龍“平滑側齒龍”就重達33000磅,被稱為“迄今史上最兇猛的獵人”。
在1億6000萬-1億5500萬年前,它曾稱霸海洋。據挪威奧斯陸大學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專家們推算,“X食肉動物”的牙齒足有1英尺長,其巨大的下頜所產生的咬合力可達到每平方英寸15噸。它比陸地霸主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還要強壯4倍。其4隻巨大的鰭狀肢可以讓它在海底來去自由。“X食肉動物”主要以像魷魚一樣的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爬行動物為食。從外形上來說,你可以將“X食肉動物”想像成一隻有3米長的鱷魚頭、虎鯨身體和4隻鰭狀肢的動物。
不過,“X食肉動物”並不是科學家們在斯瓦爾巴特群島上發現的最大恐龍。他們還挖掘出了一具暫時命名為“the Monster”的恐龍化石,這具化石比“X食肉動物”體型更大,研究學者們對此持樂觀態度,希望能從這具化石中發現更多恐龍信息。
考古發現
挪威科學家在北極地區考古發現了一種巨型海洋動物的化石。這種海洋動物體長達到15米,
體重約45噸,其撕咬能力超過鯊魚鱷魚至少10倍,比曾經的地球霸主暴龍也高了約4倍。它只需要動一動嘴巴,就可以非常輕鬆地將暴龍甚至一輛悍馬汽車撕成碎片。
挪威奧斯陸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約恩·胡魯姆領導一支國際考古隊開展了此項研究。據胡魯姆介紹,這是侏羅紀時期海洋爬行類動物的化石,長約15米,發現於北極地區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這種動物被稱為“X食肉動物”(Predator X,即未知食肉動物),其咀嚼力每平米高達23200噸。“從長達3米多的頭骨看,你就可以想像出它的咬嚼力量,而且實際上它遠遠超出你的預想。它可能比暴龍的咬嚼力更為強大。”此前人們一直認為暴龍應該是最頂級的地球食肉動物。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
X食肉動物撕咬其他動物想像圖X食肉動物撕咬其他動物想像圖

科學研究

科學家們重組了該動物化石的頭部,並將其與相同形狀與相似尺寸的鱷魚顎部進行對比,評估了它的咬嚼力。科學們計算出來的結果大大超出了此前的預測,也比以前所計算的任何動物的咬嚼力要大。據估計,這種未知食肉動物的
咬嚼力比現代食肉動物要強10倍以上,大約是暴龍的咬嚼力的4倍。現在,鱷魚和鯊魚一般被認為是咬嚼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X食肉動物的牙齒大約有30厘米長。科學家們利用部分頭骨化石和大約2萬塊骨骼化石重組了該動物的完整軀體。據估計,該動物大約重45噸。它的重量與2007年發現於瓦爾巴德群島附近的海怪相當,但骨架卻更大。胡魯姆介紹說,它的咬嚼力足以咬碎一輛小汽車。他認為有必要重新思考它的咬嚼力。“它看起來好象還可能咬碎一輛悍馬。”
在斯瓦爾巴特群島發掘恐龍化石在斯瓦爾巴特群島發掘恐龍化石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暴龍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食肉類動物。它同時是食肉類動物中最晚的一支。暴龍長有60顆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牙齒甚至有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就長達1.3米,暴龍站立起來後身高超過兩層樓,可以一口吞下一整頭。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暴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當時地球上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以逃過它的追殺。
頭骨研究
《與恐龍同行》中表現了滑齒龍利用水下嗅覺發現獵物不同於大多數爬行動物在空氣中探測氣味微粒,片中的滑齒龍將水吸入鼻腔,從中分辨感覺線索。上龍類頭骨一個令人困惑的特徵是它們的內鼻孔—顎上的兩個孔—比外鼻孔更靠近吻端。而且,從吻端到內鼻孔有溝相連。這個奇怪的結構,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阿瑟·克魯克香克、菲利普·斯莫爾和麥可·泰勒三位博士在研究英國
一個早侏羅世上龍類拉瑪勞龍的頭骨時,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蛇頸龍類的嘴閉合時不能密不透水,因此當它向前運動時,海水就會進入它的嘴裡。我們可以推測,就像在鱷類中一樣,嘴背面的肉質瓣膜防止了水進入喉嚨。如果水進入嘴裡,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水進入內鼻孔,,此外,上顎上的槽形管也會將水引入內鼻孔。
克魯克香克和他的研究小組還發現,上龍類的內鼻管是一個S型的管子,能夠直接將水從內鼻孔帶到外鼻孔,而外鼻孔上有一個特殊的向後的凹陷。只要頭向前移動,它就會產生一個負壓區,將水向後排出鼻腔。因此,一條遊動的上龍鼻子裡竟有一個持續通過的水流系統!水首先被吸入內鼻孔,然後沿內鼻管向上移動。在這裡與動物敏感的嗅覺器官相接觸,來自氣味微粒的信息將由此傳遞給大腦。然後,水從後面被排出內鼻孔。
儘管這一系統首先是根據拉瑪勞龍提出的,但是現在它似乎已經適用於所有上龍類,因為它們都具有這種不同尋常的鼻孔構造。因此,像滑齒龍這樣的上龍類似乎結合了鯊魚以及像鱷魚類這樣呼吸空氣的捕食動物的捕獵方式。也許這種在水下聞氣味的系統是它們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與滑齒龍相似的蛇頸龍類實際上在整箇中生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捕食動物。
食性
主食: 魚類(不包括鯊魚)、鱷魚、衛星利茲魚魚龍海龜、幼年滑齒龍(基本看誰體積比自己小就去吃誰)
滑齒龍的牙齒顯示它們是肉食性動物,至於滑齒龍如何獵食,則要觀察眼睛的所在位置,以及游泳的速度。古生物學家茱蒂-瑪莎研究過很多海洋爬蟲類的游泳情況與方式,認為像滑齒龍這種使用四隻狀肢來游泳的生物,速度一定不會像泰曼魚龍(大眼魚龍或狹鰭魚龍)那樣快。速度比獵物緩慢的生物,便得使用突襲法來補食。有一項證據可以用來證明這個推論,就是滑齒龍的眼睛長在它們的頭頂;這種生物會從下方突襲獵物。
四個強壯的鰭狀肢顯示滑齒龍是強壯的游泳者。所有蛇頸龍類都以四個鰭狀肢作為推進方式。一個使用游泳機器人的研究,證實這種推進方式並不特別有效率,它提供很好的加速度,這是個埋伏掠食者值得擁有的特徵。對於這種動物頭顱骨的研究,顯示它們可用鼻孔尋找水面上特定氣味的來源。滑齒龍是肉食性動物,而且不太可能有任何掠食者獵食它們。
已發現有許許多多的骨頭上顯示了滑齒龍的咬痕,還有局部的或被肢解的海生爬行動物骨架看起來好像曾經是滑齒龍捕食的目標。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磚坑中保存的一些蛇頸龍標本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是完全關連在一起的,但缺失了槳狀肢、頸和頭。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標本代表了被滑齒龍抓住和殺死的動物,捕食者撕下並吃掉了缺失的部位。片中描繪的滑齒龍向上猛衝的捕獵方式大部分是根據與現代海洋捕食動物的類比。當看到獵物在水面上的倒影時,大白鯊虎鯨都用這種方法捕食。因此,推測上龍類也以這種方式捕獵似乎是合理的。
上龍類確實吃恐龍的可能的直接證據來自1980年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發現的一具上龍(Pliosaurus)骨架,它是滑齒龍的近親。與這件上龍骨架一起發現的還有兩塊骨質甲板,顯然屬於一隻甲龍。儘管不能肯定,但它們有可能是上龍胃中的部分胃容物,因而說明上龍吃掉了一隻甲龍。
色彩結構
滑齒龍可能是“色彩結構”,就是
頭部為深色,如此從上方較難被發現,而底部為淺色,如此下方可以作為偽裝。另外可以作為滑齒龍行為線索的,是它們的頭骨頂端
有兩個鼻腔。最為常見的理論,就是它們具方向感的嗅覺;獵物的化學特徵在某一個鼻孔會比另一個還要強烈,滑齒龍可以依此來判別獵物的方位。再者,滑齒龍的吃相可能不是太好。在牛津黏土層中,發現了很多大眼魚龍與短尾龍的半個頭骨。對於這些剩菜是否為滑齒龍所留下尚不確定,但是以體型來看,滑齒龍是頭號嫌疑犯
大小
滑齒龍的化石有許多已在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的侏羅紀地層發現,在當時歐洲是大面積海洋關於滑齒龍的最大尺寸有些爭議。大多數殘酷滑齒龍的化石顯示它們可長到8米。
然而與它們的近親克柔龍相比,不確定現存滑齒龍的重建是否正確。英國的化石證據顯示當時的上龍類可長達18公尺或者更長,但這些化石因為過分零碎而不能確定是否屬於滑齒龍或其他相關屬。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展示中的下,被估計長度為3公尺,被認為屬於L.macromerus。有未證實的訊息指出,在多塞特郡海岸發現一個巨型上龍類的長下顎,長達4公尺。
在2002年,在墨西哥發現一個非常小的上龍類。也就是著名的Monster of Aramberri。即使保守的估計也有15公尺長,僅管它可能是未成年。然而,Monster of Aramberri並不是滑齒龍屬。Monster of Aramberri的化石包括部分脊椎骨,化石來自墨西哥晚侏羅紀Kimmerid gian階的La Caja Formation地層。這化其實在1985年由一位地理學學生髮現,起初被Hahnel誤認為獸腳類恐龍。
BBC1999年的《與恐龍共舞》電視節目將滑齒龍敘述為長達25公尺,重達150噸。但是後來經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得出了結論: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BBC片中滑齒龍是一頭真正的龐然大物——一頭老年雄性滑齒龍身長25米,重150噸。隨著節目的首次播映,這個體型在古生物學界引起了廣泛爭議,因為沒有古生物學家認為滑齒龍真的能長這么大。
儘管已發現了幾個完整的滑齒龍骨架,但都是體長在5到10米之間的個體。發現於牛津粘土層中較不完整的化石顯示出滑齒龍超過了這個長度,不過這裡只是粗略的估計和猜測。彼得伯勒博物館1996年發現的一塊脊椎骨似乎顯示出一隻長度在17—20米之間的上龍,其它博物館收藏的各種破碎吻部和下頜骨提示了大小相似的標本。這些破碎化石是否真的來自滑齒龍還不能確定,這些標本所屬的動物被取綽號為“大側齒龍(Megapleurodon)”。倘若這些骨頭不大可能真的恰好代表曾經生活過的最大上龍標本,一些專家慎重地表示,滑齒龍及其相關種類總長度可能達到8米。
《與恐龍同行》中賦予滑齒龍的巨大重量是通過與現代鯨骨的比較得出的(前提是承認了8米的體長)。由於不可能簡單地將鯨魚放在秤上稱量體重,因而,對於這些動物的體重專家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最大的可達到4噸的不驚人重量,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們可能甚至還不到1噸。因而無論如何,滑齒龍的體重被至於這個範圍內。然而,鯨的大塊頭身體的大部分是厚厚的鯨脂層,用於長途遷徙,為它在經常光顧的寒冷的極地海域中保溫。而滑齒龍是溫暖的亞熱帶海域的居民,不該有這些鯨脂。因此我們估計,即便是最大的上龍類體重也不會達到最大鯨類的一半。大側齒龍,前肢連大鰭只有2.209米(一說為1.5米),全長約10~14米。

游泳技能

BBC片中滑齒龍以有效、優美的動作游泳,兩對鰭狀肢協調運動。當前肢向上抬時,一對後肢則向下拉,然後當前面的一對向下,後面的一對則向上。這種方法——交替下沖方法——確保了動物持續向前運動。這可能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是古生物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搞清這是蛇頸龍類最合適的運動模式。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認為,蛇頸龍類在水中划行。然而,划行是非常低效的運動方式,因為在恢復性擺動過程中不產生推力。因此,很少有現生動物划水游泳——最常見的例子是昆蟲,例如龍虱劃蝽
大多數水生動物採用憑藉下衝程(downstroke)和上衝程(upstroke)都提供向前推力的游泳機制(或者,在大多數魚類的情形中,是每次尾鰭向側面的拍擊)。這適用於在水下“飛行”的現生動物,例如企鵝海龜。蛇頸龍不同於這些動物,因為它們有兩對翼狀肢,缺少產生有力的上衝程所需的骨骼和肌肉特徵。
蛇頸龍類骨架的顯著特徵在於,附著四肢肌肉的所有主要骨頭都位於身體之下,在這裡形成大的片狀結構。它們為那些用於向下拉動鰭狀肢的肌肉的附著提供了很大面積,因此,滑齒龍及其近親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強大下衝力。這些肌肉大而有力的進一步證據來自肌肉在肢骨的附著點上留下的肌痕。
它們沒有同樣大的面積附著肌肉來完成同樣強有力的上衝程。因此如果滑齒龍同時揮動兩對鰭狀肢,效果就會和划行相似——推力的大小儘管在下衝程中很大,但在上衝程中卻很微弱。在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提出了富有創造力的觀點,蛇頸龍類改變它們鰭狀肢的拍打周期,因而當前肢處於強大的下衝程狀態時,後肢就處於微弱的上衝程狀態——因此,總會有至少來自一對鰭狀肢的推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