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onference

Unconference,最早出現在1998年,充分體現了Web20的精神:開放、平等、自由。

名詞解釋,詳細介紹,

名詞解釋

隨著Web2.0的流行,出現了顛覆傳統會議模式的Unconference。
Unconference充分體現了Web20的精神:開放、平等、自由。
Unconference這個字眼最早出現在1998年,是計算機玩家在年度XML會議的通知書中首次使用的。並由IT界名人、Skype開發平台產品經理Lenn Pryor在部落格大會時提到。而部落格之父Dave Winer是這個詞大紅大紫的原因,他在2004年4月籌辦大會時介紹開會方法的內文清楚講到, 他的Unconferencing將聚集一大群人——50~200人不等,然後傳麥克風給每一個人,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

詳細介紹

現在流行的unconference有四個原則,即適客參會(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適事發生(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適時而啟(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和適機而止(When it’s over, it’s over)。
Unconference的架構極其簡化,召喚大家來參加的是對於主題的熱情與責任感,貫穿其中的就是參與者自發性的感受到思想激盪的主題。會議沒有嘉賓貴客,不設主旨發言,沒有規定的休息時間、茶點時間,整個會議裡面充滿自由開放的氣氛,每個人在各個時刻都知道他/她在這個會議當中是自發性的選擇。
Unconference討論主題不只可以依照時間先後讓召集人自行選定排列,也可以在某一時刻由參會者臨時開啟新主題。參會者對那個主題有興趣, 隨時加入該主題的討論;或是在各主題討論組中間來回穿插,聽取各組的討論;或臨時想到想討論什麼話題,就立刻拿起紙筆,寫下想討論的主題,自己再發動一個討論組。每個走動的參會者的雙腳就好似創意的攪拌棒,不停攪動出新思維新想法。每個討論組需推派人員記錄, 把討論過程的重點記錄下來。這些記錄下來的討論記錄,並不是被收起來,而是找個地方陳列或張貼,讓其它沒有參加到討論的人可以隨時去觀看,也可以隨時在記錄紙上加上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並最後將結果公布在網上。
在創新時代,這種新的會議流程和形式顯得很重要。它容易激發參會者的熱情與責任,啟發靈感。與會者各有自己的專長,在各自的領域研究時往往會發現某些一個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也會發現一些對於未來的機會點,到Unconference中,與更多志同道合者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有時候會議結束的時候,新一代的產品或標準也由此而誕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