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世界時(Universal Time),是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時間計量系統,是根據地球自轉周期確定的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UT世界時
- 外文名:Universal Time
- 類別:時間計量系統
- 周期:24小時
零類世界時,一類世界時,二類世界時,
零類世界時
由於地球繞自身軸周期旋轉(自轉),地球上的人們看到太陽在東升西落,像一個飛輪,其周期相當於地球繞軸自轉的周期。日晷指示該周期的一個分數值,規定這個周期為24小時,秒是日長的1/86400,把它細分和擴大,便得到時、分、秒和年、月、日。由於地球自轉外還繞著太陽公轉,公轉的軌道又不是圓的,因此上述太陽飛輪的周期並不嚴格等於地球自轉的周期,其差值稱為時差,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改變而變化。早期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認識到這些規律,並對其做了校正。時差數值每天不同,一年中最大最小變化約30分鐘。經過這種時差修正的視太陽時稱為“平均太陽時”。根據國際協定,將英國格林威治所在子午圈(又稱本初子午線)的平太陽時,定義為零類世界時(UT0)。
一類世界時
如果用一顆遠離我們太陽系的星星(恆星)代替太陽作飛輪,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是不是一個理想的圓軌道就變得不重要了,由此得到的時標稱“恆星時”。恆星時的速率略比太陽時速率快,其差約1天/年,即有 365.2422平太陽日=366.2422恆星日或1平均太陽日/1恆星日=1.00274。相當於一個恆星日比一個太陽日約短4分鐘。由於太陽亮度大,測準其圓視面中心的誤差大,而恆星離我們很遠,在觀測儀器上呈現為一個點,測量誤差小,因此,天文觀測中都是通過恆星時導出平均太陽時。隨著研製出質量較好的鐘,天文學家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測得的太陽時歸算出得零類世界時UT0存在差異。該差異最後證明源於地球自轉軸的擺動,擺動量約15米。根據世界各地觀測所的細心測量,可以修正此擺動帶來的影響,與之相應,產生了命名為一類世界時UT1的新標時:UT1是對地球自轉軸微小移動(極移)效應進行修正後的UT0.
二類世界時
擺鐘和石英的進一步改進,發現一類世界時UT1也有原因不明的季節性周期變化,對此進行修正,便得到更加均勻的世界時---二類世界時UT2. UT2是對地球自轉速率中小季節性變化進行修正後的U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