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報理念 報紙的不同
政治立場 ,決定了報紙的價值觀,而且影響了他們
數位化轉型 的特點。對《衛報》的討論,首先需要建立在對這份報紙的傳統和歷史有所了解,而如果不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就很難了解報紙立場和新聞創新實踐。
《衛報》是一張自由民主派的報紙,代表左翼,讀者多是知識界和年輕人。在歐洲知識界,《衛報》的影響力超過了任何一張報紙。
歷史沿革 《衛報》最早創於1821年,是一張地方報紙,原名《曼切斯特衛報》,創刊者是約翰·愛德華·泰勒。報紙嚴肅和獨立精神的定位也從泰勒開始。泰勒確立了《衛報》成功傳承的三大傳統:精確完整的報導標準;關注及服務社團的商業利益;絕對獨立自主的立場,不受黨派政治領導人左右。
泰勒逝世於1844年,由於當時他的兩個兒子只有18歲和13歲,所以根據泰勒的遺囑,他姐妹的丈夫成為報紙的唯一
所有者 。不過當泰勒的兩個兒子年滿22歲的時候,就會分別得到報紙一半的股份。
1872年,CP斯科特成為《衛報》的編輯,並且持續了57年,也是他在1907年從泰勒兒子的手中買下了這份報紙。在斯科特的編報方針下,《衛報》變得更加激進。他曾經這樣宣言:“評論是自由的,而事實卻是神聖的……反對者的聲音和朋友的一樣有被聽到的權力。”《衛報》就是在他的任職期間從一份地方全地報紙發展成為一份全國性報紙,也成了世界有名的大報。1932年,為《衛報》傾注了畢生精力的CP科特去世,他的小兒子J R.斯科特成為報紙的唯一所有者。
1936年,JR斯科特放棄了
繼承權 並成立了斯科特信託基金會(the Scott Trust),把報紙的所有權全部轉移給基金會。基金會的章程規定,《衛報》不再屬於任何家族或個人;報紙不得為謀求所有權或股東的私利而改變立場;不允許把報紙賣給任何個人或財團;辦報盈餘必須全數投入報紙經營,使品質得到提高。這樣的
組織結構 讓《衛報》的立場和姿勢都很超脫,從而讓《衛報》的新聞報導獲得世界範圍內的重視。
1959年《曼切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1961年,在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的年代,《衛報》遷到了倫敦,作為知識界的報紙,《衛報》堅持了自由民主的
政治立場 與特立獨行的新聞觀。《衛報:報紙的傳記》一書曾經這樣評價這家報紙:《衛報》是唯一戒連踏的,就像我們的警察、我們的
政治組織 、我們的
英格蘭 的氣候一重堡影樣,是英國風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旗下子報
《觀察家報》 英國《觀察家報》創刊於1791年,是英國創刊最早的星期日報紙,由倫羅報業公司屬下的觀察家有限公司出版。
該報消宙趨店凶息比較靈通,常有一些
獨家新聞 ;大塊文章較多,在中上層知識分子中頗有市場。
《衛報周刊》 《衛報周刊》 (The Guardian Weekly)的內容源自四份報紙:衛報及其星期日版,姊妹報《觀察家》,《
華盛頓郵報 》的書評和法國《
世界報 》的
譯稿 。
衛報改版 衛報一直以來都是大開型日報,至2005年9月12日改版成柏林型版式(Berliner,即470×315毫米),並標榜為全不列顛唯一的全
彩色印刷 日報(不包括
北愛爾蘭 ),此次改版全面採用新的字型、和
版式設計 。
2005年8月的統計數字指《衛報》發行量有32萬5千份。
“歡迎來到改版後的《衛報》。雖然我們暫時稱它為‘
柏林 式’《衛報》,但這個名字應該不會叫得很長,畢竟,這不是一個太雅觀的名字。”《衛報》主編艾倫·羅斯剃危多布里奇(Alan Rusbridger)9月12日宣布,184歲《衛報》一改“大報”式樣,把報紙做得到更小,更精美。
經過18個月的努力和8000萬英鎊(約合
人民幣 12億元)的投資,英國主流報紙《衛報》12日展示出最令人驚艷的面孔——判良盛拋棄了傳統的大報風格,也沒有追隨於新潮的小報版式,而是推出了英國第一張“中間版式”的
全彩色 日報。
《衛報》從
報頭 到色調煥然一新。一份以黑為主要色調的主流報紙,變成醒目但是沉穩的深藍色。
三大變革重塑《衛報》 羅斯霸束背兆布里奇連續3天在《衛報》
頭版 闡述新理念。他說:“我們曾經試了好幾種選擇,從版式的大小到版式的起源,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柏林式’(Berliner)。在從開始不太長的日子裡,我們力求使《衛報》回歸自然和簡單。”
首先是版式的變化,從以前的對開大報縮小31.5厘米寬、47厘米長的“中間版式”,比傳統的大報小,但又比《
泰晤士報 》《
獨立報 》等小型報紙大。另外《衛報》的報名字型也發生了變化,改成新穎的“衛報埃及體”。我們希望,這種字型比大衛·赫爾曼20年前定下的字型更典雅。
此前,每節版塊的標題是由
斜體 的GARAMOND字型和
富蘭克林 哥德體 的“GUARDIAN”組合而成,和《衛報》的刊名統一起來,通過不斷的重複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正文的字型採用一種名為NIMROD的字型。
其次是色彩變得更鮮艷。從以前的部分彩色印刷,改為全部彩色印刷,由德國“羅蘭”
高速印刷機 印刷。用《衛報》編輯的話說,這張報紙是英國“最鮮艷的”報紙。
第三是副刊和姊妹報紙的變化。《衛報》著名的
副刊 G2也將採用全彩色印刷,大小只有主報的一半,從周一到周五發行,每天36版,更便於讀者在擁擠的公車和捷運里閱讀。《衛報》每周六出版的姊妹報紙《
觀察家報 》也將在2006年初改成“柏林式”。G3的變化不大,仍以
招聘廣告 為主。
《衛報》的內容不會因樣式的改變而失去風格,《衛報》首席評論員西蒙·詹寧斯仍將每周兩次在《衛報》上撰寫評論。
更小空間包羅萬千 在9月12日的新《衛報》頭版,報頭底色是深藍色,不再是以前的沒有底色,而Guardian一詞,不再是黑色,而是白色,欄數從8欄減為5欄。
另外,報頭上方的導讀部分占據可整個頭版的三分之一。12日主要導讀G2副刊的內容,四張圖片錯落有致。在版面下方,也是導讀區。包括
國內新聞 、政法新聞、國際新聞以及
財經新聞 。
在第二版,還有三欄寬的導讀。為了讓這個區域更加有趣,還特意刊登了一張漫畫,並在下方設定趣味遊戲。
記者還注意到,導讀功能還延伸到了網路。以兩欄寬度把《衛報》網路版的內容也“連結”起來,凸顯對新技術的包容與靈活運用。這與《衛報》注重利用網路等新技術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同時,《衛報》網路版也極受讀者喜愛。
新《衛報》試圖在更小的空間內,容納更多信息。正如其在頭版右
下角 的廣告所說的一樣:“更大並不總是更好……”
半世紀最強變革 羅斯布里奇9月12日在頭版Columnfive(第五欄)文章里寫道:“沒有哪一份報紙能夠一成不變。你手中的報紙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希望你加入到我們的革新過程中來。我們有股東和經營者,但你們才是我們的
決定者 。”
一方面為了解決現代人在緊湊空間裡讀報的麻煩,另一方面為了應對電視和網路等媒體緊張激烈的競爭,英國《獨立報》《
泰晤士報 》早前紛紛放棄了堅守多年的對開大報(
broadsheet )風格,轉為四開小報(tabloid)版式發行。2003年9月,《
獨立報 》同時出版了大小兩種規格的報紙,7個月後全部改為小報。《泰晤士報》隨即跟進,在2004年11月也改用雙版本印刷發行。
在堅守了1年多以後,《衛報》也決定改弦易幟,不過他們用的樣式是介於大報和小報之間的“柏林式”規格。
羅斯布里奇說,“我們正在從頭到尾重新製作一份報紙”,而這將是《衛報》50年來“最激進的變革”。
“我們的內容不會妥協大小的改變”
9月12日是英國老牌嚴肅大報《衛報》“瘦身”亮相的第一天,
早報 記者當天通過電話對《衛報》的現任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AlanRusbridger)進行了專訪。
就是要抓住年輕人 東方早報 :首先要恭喜《衛報》以嶄新的版式亮相。第一天讀者以及評論界對新版式的反響如何?
羅斯布里奇:謝謝。反響很好,很多讀者都表示他們喜歡新的《衛報》,我看到電視上有設計師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喜歡新的版式。但是是第一天,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讀者通常是比較保守的,他們對變化往往採取牴觸的態度,但從的反應看來是非常良好的開端。
東方早報:有研究人士指出,付費日報從大報向小型報紙靠攏是一個長期的大趨勢。因為讀者更傾向小型版式的報紙,您同意這一觀點嗎?《衛報》的改版是外界所言隨著《
泰晤士報 》《
獨立報 》的改版而聞風而動?
羅斯布里奇:我同意,至少在英國的市場上,讀者喜歡小而便於攜帶的報紙,特別是他們出門或者坐捷運的時候。我們早在2003年夏天就決定要改版了,而《
泰晤士報 》《
獨立報 》後來的運作只可以說是更堅定我們要改變的決心。
東方早報:一般來說,大報更吸引男性、中老年人、
社會結構 的最高端和
權利機構 ,而女性、中端市場、年輕人和有抱負者更喜歡小報和更小版式的報紙。您表示新亮相的《衛報》旨在指的新一代讀者,那么是指出哪一人群呢?
羅斯布里奇:是年輕人。新的年輕一代是在圖片與色彩中成長起來的,對於他們而言傳統的黑白報紙太落伍了,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我們推出全英國首份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全彩頁報紙的初衷。
銷量上升但不會大幅 東方早報:您說過雖然《衛報》版式變了,但是《衛報》嚴肅、全面、客觀地報導新聞,對重大事件闡發自己獨到、客觀的觀點這些老傳統都不會變,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衛報》是一份披著小報外衣的大報?
羅斯布里奇:對,是這樣的。我們報紙的定位與基調以及內容絕對不會隨著報紙大小的改變而妥協。有一點,我要指正的是,《衛報》不是小報式樣,是比大報小,比小報大的“柏林式”。
東方早報:僅僅以圖片等絢麗
外表吸引 年輕讀者,而實質內容與論調不變,這種吸引力能持久嗎?有種普遍說法,說《衛報》雖然不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但其
讀者群 非常穩定,您覺得改版後的《衛報》隨著讀者群的拓寬,銷量會大幅上升嗎?
羅斯布里奇:我們一直試圖在嚴肅新聞與輕鬆報導之間保持平衡,我們的G2副刊就是這方面嘗試的成功例子。副刊以報導文化、流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資訊,節奏與風格更加趨向於雜誌。當然報導諸如北愛爾蘭暴亂等嚴肅
政治問題 時,我們也可以配上鮮活、具有
現場感 的圖片,使新聞更具可讀性。至於銷量,我很有信心,改版後《衛報》的銷量一定會上升,暫時我心中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絕對是穩中有升,而不是非常大幅度的。
世界報業改革變風向 現階段
報攤 上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報、小報,又多出箇中間式樣的報紙。對於《衛報》採取“中間路線”的改版方式,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黃芝曉 教授稱,這種極具
創新精神 的改版方式可能在世界報業範圍引起新一輪的改革風潮。
《衛報》是英國具有184年歷史的老牌大報,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國際著名
設計大師 大衛·赫爾曼的主導下,《衛報》尋求一種更為現代、更適應新技術優勢的設計風格。此後,《衛報》注入了設計領先的概念。先是在版面上更追求視覺的滿足,後來又率先推出對開四版的小報型副刊G2,在英國著實掀起了一陣旋風。
黃芝曉教授認為,《衛報》經過長時間精心準備推出的“中間版式”計畫,使之在英國群雄逐鹿的報業市場中開闢出一個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電視和網路媒體的夾擊下,
世界報 業界一直在尋找革新的
突破口 ,傳統大報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在版面上已很難有所突破,要實現
平面媒體 的革新,版式大小的調整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突破點,於是世界各報紛紛走小報路線,但小報存在諸多缺點,如無法展開深度、嚴肅的報導,版面難以容納更豐富的新聞等。“中間版式”則很好地解決這個矛盾。它既保留了大報的嚴肅風格,又不失小報的靈活和便捷,可以稱得上是一股“兩全其美”的清風。《衛報》這個時候帶了個好頭。
《衛報》的上一任改版總監大衛·赫爾曼說:“設計在報紙的編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遠比僅僅滿足人們的視覺感官要求要大得多。”對於已經走到改革十字路口的傳統報紙來說,大膽創新,順勢而動,應當是它們實現復興的必由之路。
“柏林式”翻疊多玄妙 早報專稿 “柏林式”(Berliner)是個有趣的名字,乍聽起來容易被誤解為“柏林人”。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在柏林圍牆邊發表他那著名演說時,曾討好地說,“我是一個柏林人(Berliner)。”不過
他沒有 想到,Berliner這個詞還有另外兩個有趣的含義,一是
草莓甜甜圈 ,另外一個就是指報紙的式樣。
“柏林式”的式樣堪稱
歐洲大陸 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報紙樣式之一,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報業發展潮中興起,並一度非常盛行。與“柏林式”相仿的還有“北德”式樣和“法國”式樣。
採取了“柏林式”的樣式後,《衛報》的紙張大小是315×470mm,印刷頁面的大小則是287×443mm。頗為諷刺的是,儘管這種不大不小的式樣和柏林息息相關,但德國的主流大報,如《
世界報 》和《柏林晨郵報》卻不約而同地“拋棄”了“柏林式”,使用更大的式樣——374×528mm。《柏林晚報》略小一些,但和“柏林式”相比卻還是顯得寬闊。至於美國國內的那個柏林小鎮(位於
新罕布夏 ),當地的《柏林每日太陽報》甚至從沒聽說過“柏林式”。
“柏林式”的玄妙之處或許令人意想不到:如果把長方形的報紙對摺,得到的是和原本式樣完全相同,但尺寸縮小的“小版本”。依此類推,讀者還能摺疊出更小版本的“報紙”。從這一意義上說,人們可以把一張大報折成方便攜帶的小報,甚至是“小小報”。
無論在信箱、
報亭 還是人們的手中,這種樣式都非常人性化。尤其是喜歡在公車、捷運上看報的人們,都能隨心所欲地摺疊報紙---他們能通過不同的摺疊方式仔細研究各種
邊欄 ,而且不會因為體積過大影響身邊的乘客。此外,對於許多歐洲紳士而言,把摺疊的報紙夾在骼膊下,頓時凸現了他們
都市化 氣息。“我會穿一件黑色
T恤 ,手拿《衛報》。”有讀者這么評價新《衛報》。
成就榮譽 由於大膽和創新精神受到傳媒大獎評審會各方的認可,《衛報》獲得2011年英國新聞獎“年度報紙”榮譽。《衛報》主編艾倫-羅斯布里奇代表該報上台領獎,他高度讚揚其同事,譽其為“一個神話般的團隊”。
同時,《衛報》還獲得了其他的獎項。時政版記者
Andrew Sparrow 獲得年度時政報導記者;他在大選期間因其生活部落格而備受關注。
Amelia Gentleman 贏得了年度最佳專欄作家稱號。另外,《衛報》的體育版也獲得了認可:其“2011
世界盃 指南”板塊獲得年度特別副刊獎。
英國《衛報》根據“監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提供的大量
機密檔案 所做的監控事件報導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美國社會引發了激烈討論,並促使美國總統歐巴馬做出限制政府監聽許可權的決定。
普利茲獎 評選委員會稱,有關“監控門”的報導促使各界針對政府和公眾在
個人隱私 和
國家安全 方面的關係展開辯論;有關報導幫助公眾了解政府監控的實施程度。
普利茲獎評選委員會在陳述頒獎理由時形容《衛報》“通過大膽的報導就安全和隱私問題激發了一場有關政府和公眾之間關係的辯論”。
中國市場 《衛報》中文版
2009年,英國著名媒體《衛報》和中國社區翻譯網站
譯言 網合作,正式推出了《衛報》中文版。以後中國讀者只要登錄《衛報》網站,每天都可以讀到一系列中文的《衛報》文章。
衛報中文版 伊恩·凱茲介紹說,中文版的操作流程是,中國譯者在網站上“認領”或直接翻譯一篇文章後,譯言網編輯會首先對文章的格式、字型進行統一調整和校對,指出翻譯中的錯誤和不通順之處,然後進行修正;修正之後的譯文會被收錄並出現在《衛報》中文版上。
《衛報》是斯諾登主要泄密渠道,最早有關美國“稜鏡”監視項目以及英國相關活動的報導由美籍記者、專欄作家格倫·格林沃爾德撰寫。斯諾登先前交給格林沃爾德1.5萬至2萬份美國政府機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