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歷史
相對於中輕型坦克的開發,研製什麼樣的
重型坦克一直是個問題。1940年5月德軍坦克橫掃整個西歐。德國坦克在戰場上傑出的表現讓美軍迅速確立了重型坦克的標準。
這時美國裝甲部隊希望能按照德軍裝甲部隊中以
3號坦克為主力、4號坦克提供
火力支援的布局,生產能為M3和
M4中型坦克提供強大火力支援的重型坦克。
而美國步兵則要求儘快生產速度比中輕型坦克速度慢、裝甲厚重、火力強大主要伴隨步兵作戰的步兵支援坦克。這實際上是戰前
英國陸軍的
步兵坦克的翻版。
經過研究美軍認為
重型坦克的噸位應該在50~80噸之間,但是在1940年時,無論是船舶還是運輸車輛都無法載運80噸的重型坦克,因此美軍決定設計50噸級的重型坦克。
1940年時,歐洲戰場已經確定了單炮塔坦克的先進性,但美軍重型坦克最初居然設計成多炮塔坦克,研製編號為TI。
TI有4個炮塔。兩個主炮塔中各裝一門75毫米的T6
坦克炮。兩個副炮塔武器配備不同,一個裝一門37毫米炮和12.7毫米同軸機搶,另一個裝20毫米機關炮和12.7毫米同軸機槍。主副炮塔都是電動旋轉。
1940年7月,TI試驗車的實用性實驗表明多炮塔坦克並不實用。繞了一個大圈子後,美軍
重型坦克又回到了單炮塔的方案上來。
其實在20世紀20~30年代,多炮坦克的確是世界發展趨勢。法國的FCC毫米-2C,英國的AJEI,蘇聯的
T-28、
T-35,德國的NDF2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多炮塔坦克,但不久後歐洲各國就發現了多炮塔坦克的局限性,先後放棄了這種設計。而美國卻在10年後的1940年再次設計多炮塔坦克,在隨後的實驗中才領會到它的確是一種過時的設計。這表明在當時美國的坦克設計思想相對於蘇德等國十分落後。
5種型號同時開發
1940年8月經過重新設計,新的Tl試驗車開始試製。
當時美國已開始生產了M3/M5
輕型坦克、M3/
M4中型坦克。為了不使T1的開發分散現有的坦克生產,因此決定採用相同結構和主機來生產模型車。
基本型的T1在鑄造車體上,安裝一台萊特懷爾溫G200型9氣缸星形
汽油發動機,並安裝有液壓助力的變速箱。
本車採用液壓助力變速箱,主要是考慮到整車重量太大,使用液壓助力能有效地減輕變速箱的負荷。
Tl很快衍生出4種改型,分別稱為T1E1、TIE2、T1E3、T1E4。
TIEl和T1E2與Tl相比只是變速箱不同,車體和引擎都是一樣的。T1E1採用電動傳動。優點是變速容易,操縱靈活。缺點是發電機體積太大,占用的空間較多。
T1E2則只是換裝了另一種型號的液壓變速箱,其餘部分與T1相同。
T1E3則採用焊接車體以提高防護力。T1E4則是在焊接車體內安裝了兩台
柴油發動機的試驗型號。
也就是說,為了研製一款
重型坦克,美國有T1、T1E1、T1E2、T1E3、T1E4,5種型號不分側重同時進行研製。由此可見在戰時,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是非同尋常的,其他各國難以企及。1942年5月,T1E2與T1E3相繼制式化,稱為M6與M6A1。同年底T1E1雖未能被軍方採用,但仍被研製人員稱為M6A2,搭載柴油機的T1E4則被放棄。
主副炮特徵
M6系列使用相同的大型炮塔。炮塔直徑有1.75米,為安裝
大口徑火炮留出了充足的空間。主炮採用從M1921式76.2毫米
高射炮發展來的
M7式76.2毫米
坦克炮。它也是不久後服役的M10驅逐戰車的主炮。當時尚在開發中的T26(
M26重型坦克)也計畫使用該型火炮。
與M7炮同軸搭載的是
M3輕型坦克上所用的M6式37毫米炮。37毫米炮下有一挺同軸機槍。車長指揮塔則是使用與M3中型坦克一樣的車長機槍塔,上裝一挺7.62毫米機槍。M6的原型車有個非常特殊的設計。在炮塔6點鐘方向,即炮塔的正後方裝有一挺12.7毫米對空機槍,最大的仰角可達80度。但是它不能獨立旋轉,必須要求炮塔同時轉動,所以沒有實際用途。正式的生產型中,這挺機槍被去掉了。
在車體正面,活動支架上,裝有雙聯裝12.7毫米機槍和由駕駛員控制的7.62毫米固定機槍。這其中車長機槍炮塔和車體正面駕駛員固定機槍由於使用性差,在制式化時被取消了。撤消車長機槍塔後,改用
M4中型坦克早期型的車長指揮塔,在艙口上,安裝一挺與
M4相同的12.7毫米機槍,設有高平兩用槍架。
M6的攜彈量非常大,標準的
彈藥基數是:76.2毫米炮彈75發,37毫米炮彈202發,12.7毫米子彈5200發,7.62毫米子彈7500發。
巨無霸身軀
M6坦克的車體長8.81米,寬3.95米,高3.19米,車長與車高和德國的“虎”I坦克相近,車寬則小了638毫米。
從外型上看,德國的“虎”I坦克的長寬高的比例非常合適,看上去給人一種穩重感。而M6系列的車寬比“虎”I要窄600多毫米。雖然兩者的車高基本相同,但看上去M6顯得很高,也更長一些。
之所以要如此設計,是因為在二戰時,為了方便火車和輪船運輸,美國陸軍對各種車輛寬度有嚴格的限制。M6的車寬是在保持射擊穩定性的前提下所能達到的最大寬度了。行走機構仍是美國的標準結構。車體前部為誘導輪,後部為主動輪。在負重輪方面是2個小輪一組,裝有大型彈簧,每側4組,共8個負重輪。在車體前部誘導輪和第一組負重輪之間每側各裝有一個小輪。它的直徑略小於負重輪。它的作用是在越過障礙時,防止過大的衝擊損壞車體。
履頻寬64.2毫米,接地長為4.98米,每條履帶由99塊履帶板組成,採用當時常用的中心導軌行式。
M6的裝甲厚度為:炮塔的正面、側面、後面8l毫米,頂裝甲25毫米,車體上部81毫米,前部下面57毫米,正面最大厚度101毫米,車體側面上部5l~52.3毫米,側面下部為51毫米,兩側裙板25毫米,車體後部為51毫米,車體上部與戰鬥室、機械室、車體底裝甲部都是25毫米。
這樣的裝甲的確優於M3、M4等中型坦克,但是卻抵抗不了德軍75毫米以上口徑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只能算是個半吊子的水平。
M6所用的G-200星型9氣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716千瓦,使它的公路最大速度達到35公里/小時,但這僅僅是間爆發速度罷了。M6系列脆弱的變速箱始終是它的致命傷。為了不讓變速箱的負擔太重,M6的巡航速度可能只有20公里/小時上下。M6的燃料載量為12.64升,最大公路行駛距離為160公里。
從未參戰
M6系列很受關注,但是美國
裝甲部隊卻對它惡評如潮。
除去變速箱過於脆弱帶來的行走能力不佳外,M6系列所用的M7式76.2毫米炮比M3、
M4坦克上所用的75毫米M3式坦克炮威力強不了太多,此外還存在裝甲防禦能力不佳的問題。
通過一連串試驗,美國陸軍認為M6重量過大,不論是進入還是退出戰場都需要投入比M3、M4坦克多得多的人力,而投入的人力與其戰鬥力並不能成正比。所以美國裝甲部隊並不打算大量裝備M6系列。
經過多次評價,美國兵器局得出的結論是:M6
重型坦克是用處不大的怪物。最終M6系列僅生產了很少的幾輛,其中M6有8輛,M6A1有12輛,T1E1即M6A2的預生產型有20輛。相比美國制式化武器動輒成百上千的生產規模,M6系列以數量稀少而顯得格外特別。
然而在1944年7月時,面對德軍“
虎王”等強大的重型坦克,美軍急需能與之對抗擁有強大火力的重型坦克。美國計畫緊急改裝15輛M6A2,換裝一門105毫米的高速坦克炮,稱之為M6A2Et送到
歐洲戰場與“虎王”較量。後來由於戰局的迅速發展,這個計畫被放棄。1944年12月,歐洲戰事盟軍勝局已定。M6系列這個新生產的老式武器被放棄,為其短暫的生命畫上了一個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