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SSV-33“烏拉爾”號
- 外文名:Soviet communications ship SSV-33
- 艦種:電子偵察艦
- 擁有國:前蘇聯
- 建造時間:1981年7月25日
- 服役時間:1988年12月30日
- 數量:1艘
- 製造廠:波羅的海造船廠
- 現狀:退役被拆解
簡介,基洛夫級巡洋艦,相關條目,
簡介
SSV-33“烏拉爾”號大型核動力偵察艦(ССВ-33 Урал)是一艘蘇聯海軍在1989年時啟用的指揮艦,具有作為艦隊旗艦、飛彈跟蹤、空間軌跡跟蹤、電子與情報作戰以及通訊中繼等多種特殊功能。該艦的北約代號被命名為Kapusta,在俄文中意指“白菜”,起因於該艦前半艦身上層的大型圓形雷達在造型上狀似一顆白菜。
烏拉爾號核動力偵察船在設計時的代號是1941“泰坦”工程,是一艘使用基洛夫級巡洋艦的核子動力船身為基礎所開發的特殊用途船隻。烏拉爾號下水後被編入蘇聯太平洋艦隊,但它從來沒有實際出海值勤,然而,由於其特殊的用途構造太平洋艦隊並未擁有任何能供其停靠的碼頭設施,逼使它非得漂浮在海面上以接駁方式與陸地聯繫。再加上船上需要大量部隊人員保護與維持其正常運作,使得該艦儼然成為一艘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兵營。蘇聯解體後,接手太平洋艦隊的俄羅斯無法再繼續支撐其高昂的護養開支,因此SSV-33在2002年底時正式退役,除籍後的舊船在俄羅斯位於太平洋岸唯一具有核動力船艦維修能力的星造船廠(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 завод «Звезда»)進行拆除。
烏拉爾號上的無線電偵察系統被稱作“珊瑚”(Coral),這個系統運用了厄爾布魯斯(Elbrus)與多台EC-1046(IBMSystem/370大型電腦的蘇聯仿製版)作為其運算核心,是當時蘇聯電戰技術的頂尖作品。
經常有中文文章聲稱該船是由1153型航空母艦的船體改來,並同時將1941計畫誤植為1191計畫,但事實上相關的俄文資料中卻沒有提及1153型曾實際被建造過。
基洛夫級巡洋艦
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英語:Kirov class battlecruiser,俄語: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 «Орлан»“海鷹”),是俄羅斯乃至全世界僅次於航空母艦的最大型軍艦,也是目前全球唯一排水量超過兩萬噸及使用核動力的現役巡洋艦。艦上裝載超過500枚飛彈,因此有“武庫艦”的稱號。
基洛夫級的大小已經接近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所以也被西方稱為戰列巡洋艦,排水量和武器火力類似戰列艦但是任務和角色跟巡洋艦相同,蘇聯方面統一稱之為 "重型核子飛彈巡洋艦"。在美國海軍曾操作過的艦隻中,唯一與之噸位及功能相近的,是長堤號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不過早已退役多年的該艦滿載排水量只有17525噸,且設計和建造的年代要早得多。
基洛夫級配備各式防空、反潛、反艦武器。其中,垂直發射的反艦飛彈是首見於蘇聯軍艦之上(後來的庫茲涅佐夫級大型航空巡洋艦也有配備垂直發射反艦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