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1933年底,義大利薩伏亞-馬切蒂飛機公司開始設計一種三發8臥鋪的客機。飛機為混和結構,機翼為全木結構,機身為鋼管焊接構架,前部機身為鋁蒙皮,中部機身上部分為鋁蒙皮或膠合板,側面和腹部為布蒙皮,機身後部為布蒙皮。和許多30年代初期設計的飛機一樣,為了加強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強度,垂直尾翼用左右兩條拉線加強,水平尾翼下每側有兩根平行的支撐竿加強,主起落架可向後收到發動機後短艙內。這是戰時義大利最成功的轟炸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 英文名稱:SM.79 "Hawk" medium bomber
  • 研製時間:1934年
  • 代表型號:S.M.79-I
簡介,性能參數,飛機參數,飛行性能,首飛時間,武器裝備,發展歷程,試飛,交付使用,參戰情況,改型,S.M.79-II,S.M.79-III,

簡介

作為義大利最成功的、也是產量最大的轟炸機(1936年-1944年共生產1370架),薩伏亞-馬徹蒂公司設計的“食雀鷹”(Sparviero)被廣泛的套用於法國、前南斯拉夫、希臘、北非、東非和地中海戰場。
“食雀鷹”原本是一種運輸機,後來被改裝為專用轟炸機。1936年 在西班牙內戰中首次作為轟炸機投入實戰。後來薩伏亞-馬徹蒂又開發了安裝1000馬力比亞喬或菲亞特型發動機的SM79-Ⅱ魚雷轟炸機
SM79-Ⅱ魚雷轟炸機於1939年開始服役,隨後4年中參與了多次戰鬥,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區對英國皇家海軍的攻擊獲得了不小的戰果。此外“食雀鷹”還用於執行近距支援、偵察和運輸任務。戰後SM79作為運輸機被義大利空軍一直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在二戰中和戰後SM79還有一小批出口。

性能參數

飛機參數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乘員:飛行員、導航員、背部、機腹和翼梁處炮手各一人
機長:16.20米;翼展:21.20米;機高:4.1米
空重:76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1300千克
戰機別名:“該死的駝背” Savoia-Marchetti S.M.79 Sparviero(Sparrowhawk 食雀鷹)
爬升率: 5.9 米/秒
單翼布局,可收回起落架,三台帶閉式整流罩的星型發動機,機腹船型凸出。

飛行性能

最大速度:434千米/小時;航程:1900千米;發動機:三台菲亞特A80RC41;輸出功率:2304千瓦

首飛時間

1934年末

武器裝備

座艙、背部和機腹各有一挺SAFA12.7毫米機槍,翼梁處一挺布雷達-SAFAT7.7毫米機槍;彈艙中最大可攜帶1250千克炸彈或者在翼下掛載兩枚17.7英寸魚雷

發展歷程

試飛

1934年10月,原型機S.M.79(I-MAGO)在義大利諾瓦臘(Novara)試飛,原型機裝3台Piaggio(比亞喬) Stella XI 9缸汽冷發動機,單台610hp,雙位置固定槳距螺旋槳。海平面最大速度達到354KM/H,3000米高空最大速度達到402.5KM/H,最大航程達到3300KM。試飛成功後,飛機改裝了更大功率的Alfa-Romeo 126 RC.34發動機(單台780hp)。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1935年9月2日,改裝發動機的飛機再次試飛,飛行速度達到430KM/H。義大利航空公司開始使用該機在倫敦至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定期航班飛行,是當時世界各國民用飛機中航程、航速都比較先進的民用客機。 該機在設計時雖然是表面以民用飛機為設計目的,實際已經考慮到能夠稍加改動就成為轟炸機的可能。飛機完成試飛時,正是義大利準備對衣索比亞發動侵略戰爭之時,義大利正在大規模擴軍備戰,飛機的潛在軍用價值也為義大利軍方所發現,隨即要求薩伏亞-馬切蒂飛機公司在民用型基礎上改進生產一種偵察轟炸機。

交付使用

1936年10月,軍用型S.M.79開始交付義大利空軍,正式命名為S.M.79-I Sparviero(Sparrowhawk 食雀鷹)。食雀鷹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特有的一種猛禽,專門捕食空中飛行的其他小型鳥類,飛行速度快,動作準確無誤,可能義大利軍方在命名時希望S.M.79的威力也和食雀鷹類似吧。
按軍用型要求的S.M.79-I有以下特點:飛機採用5人制機組,分別為駕駛員、副駕駛員、無線電員、隨機工程師、領航員。無線電員位於飛行員後,同時負責操縱飛機上部後射的一挺12.7mm Breda-SAFAT機槍,為容納這挺機槍和一挺12.7mm Breda-SAFAT前射機槍,在飛行員座艙後面的機身上部設計了一個後部開敞的凸起部分。前射機槍安裝在凸起部分里,槍口火線越過機頭螺旋槳旋轉的區域,螺旋槳不再安裝同步射擊裝置。後射機槍向後支承在開啟部分,凸起部分可以使射手免受氣流衝擊。這個凸起部分使飛機的前上部多了一個鼓包,因此在和英國飛行員作戰後不久,英國飛行員就給它起了一個十分形象的綽號“該死的駝背”。隨機工程師位於機身中部,同時負責操縱一挺可以從機身側面的艙口向外射擊的7.7mm Breda-SAFAT機槍。領航員同時負責擔任轟炸員和腹部後射機槍射手的任務。由於機頭和常見的雙發轟炸機不同,安裝了一台發動機,無法安排透明的機頭觀察窗、轟炸瞄準儀、轟炸員座位等,只能在腹部設計了一個前面有透明窗的小莢艙,中間安裝轟炸瞄準儀、自動照相機、飛行員座椅、飛行操縱設備(在臨近目標時接管飛行員對飛機的操縱,以便精確瞄準),在飛機和敵機遭遇時,轟炸員還要負責操縱安裝在莢艙後面的一挺後射12.7mm Breda-SAFAT機槍。正、副駕駛員的座位並排,後面有一塊9.5mm厚的裝甲板保護。炸彈艙在機身中部,炸彈的懸掛方式很特別,頭朝下垂直吊掛在炸彈艙中。炸彈的攜帶方案為2枚500KG、5枚250KG、12枚100KG任選一種,在必要時機翼下還可以吊掛2枚500KG炸彈。飛機基本保持了和民用型一樣的航速和航程,在1936年可以算是一種先進的轟炸機。

參戰情況

1936年底,義大利迫不及待地把S.M.79-I派到義大利向西班牙叛軍方面派駐的援外航空兵團中參加戰鬥。該機主要駐地中海的巴里阿利島,擔負打擊地中海沿岸共和軍活動及活動在附近海域的共和軍艦艇的任務。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1938年3月還參加了德、意轟炸部隊對叛軍進攻巴塞隆納的支援,持續三天對巴塞隆納進行大規模轟炸,造成2400餘人死亡,嚴重打擊了共和軍士氣。在戰鬥中S.M.79-I的主要對手是蘇聯援助的I-15、I-16戰鬥機,S.M.79的飛行速度基本和其相當,加上飛機數量的差異及有戰鬥機為之護航,S.M.79-I的戰損率較低。在最大裝備數量達到100架時,全部損失為5架被共和軍飛機擊落,另外有4架損失於地面事故。西班牙內戰共和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叛軍具有制空權,共和軍雖然有海上力量優勢但被切斷了海上交通線,致蘇聯和法國對其援助的海上補給無法進行,在這方面S.M.79-I起了重要作用。
S.M.79-I在西班牙的成功使用使義大利軍方錯誤地認為義大利已經有了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可以和任何敵人相抗衡的先進轟炸機,因而放鬆了對後繼機型的研發,致使在義大利今後的戰爭中缺乏先進的轟炸機代替S.M.79-I。同時,該機的表現也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興趣,開始進口該機。出於對賺取外匯和攤薄生產成本的希望,義大利政府允許出口該機,使世界上的一些國家的空軍也曾經裝備過該機。
1938年,南斯拉夫進口了45架S.M.79-I,稱為S.M.79-K,後被親德的克羅地亞空軍使用。為了適合其他國家習慣使用雙發布局飛機的習慣,薩伏亞-馬切蒂飛機公司還改進設計了一種雙發出口型,稱為S.M.79-B。巴西空軍購買了3架,裝兩台Alfa-Romeo 128 RC.18發動機(單台930hp),航速410KM/H。伊拉克空軍購買了4架,裝兩台Fiat A.80 RC.14發動機(單台1030hp)。羅馬尼亞空軍購買了48架,前24架裝兩台Gnome-Rhone Mistral(西北風) 14K發動機(單台1000hp),後24架裝Junkers Jumo 211 Da 倒“V”形液冷發動機(單台1120hp),航速達到445KM/H,稱為S.M.79-JR。羅馬尼亞還根據許可證,在羅馬尼亞飛機公司的布拉索夫(Brasov)工廠生產了16架。雙發出口型取消了機頭髮動機,飛機也恢復轟炸手位於透明機頭的正常布局。羅馬尼亞空軍的S.M.79-JR,1941年到1944年曾參加對蘇戰爭。 鑒於義大利軍隊作戰的區域集中在地中海地區,控制地中海的海上制空權是取勝的關鍵。
1941年初,隆美爾率非洲軍團登入北非,到3月份北非的制空權才轉到德、意空軍手中。1940年底,德國空軍第10軍進駐西西里。1941年1月,義大利空軍的轟炸機配合德軍飛機對馬爾他島進行了58次轟炸,給英軍造成嚴重損失。6月,由於英軍進攻托布魯克,德國空軍移防北非,只留下義大利空軍對馬島實施攻擊。德軍一走,義大利空軍馬上無所作為,英軍在馬島的10個航空兵中隊,對德、意的海上運輸線進行卓有成效的打擊,使德、意供應北非的軍需物資遭到嚴重損失。僅11月份,德、意損失滿載的運輸船12艘計5.499萬噸,占開往非洲運輸船的44%。德國不得不從蘇德前線抽調王牌第2航空隊,進駐地中海地區,對馬島進行大規模轟炸,情況才有所改觀。經過這些戰鬥,證明義大利軍事力量的不堪一擊,也說明義大利空軍的飛機陳舊不堪。S.M.79本來是義大利軍方認為的最先進的飛機,但是戰鬥實踐證明缺乏自衛火力、載彈量少,不可能繼續成為意軍轟炸機的主力。
從1940年開始,義大利空軍將S.M.79轟炸中隊逐漸改為岸基魚雷轟炸機中隊。到1941年末,有5箇中隊完成改訓。加上S.M.84魚雷轟炸機的性能不可靠,不受意軍飛行員歡迎,S.M.79魚雷轟炸機中隊越來越多,最終成為義大利魚雷轟炸機的主力機種,在攻擊盟軍在地中海的艦船上起了一些作用。
在這些行動中比較著名的有兩次: 1942年6月11日,英國的兩隻船隊分別從直布羅陀和亞里山大港出發,為馬爾他島運輸補給。從西邊出發的6艘運輸船有航空母艦“鷹”號、“百眼巨人”號,戰列艦“馬來亞”號,巡洋艦“開羅”號、“利物浦”號,16艘驅逐艦護航。14日,在撒丁島附近海面,義大利S.M.79和少量Z.1007bis Alcione(也是一種三發轟炸機)對船隊進行猛烈的魚雷襲擊,一艘運輸船被擊沉,“利物浦”號被擊傷,不能行駛。15日,當船隊駛近潘泰羅尼亞島以南時,島上的S.M.79中隊,配合兩艘義大利巡洋艦和許多驅逐艦再次襲擊船隊,擊沉“貝督英”號驅逐艦和3艘運輸船,最終只有2艘運輸船抵達馬爾他島。從埃及出發的11艘運輸船,缺乏戰列艦、航空母艦的護航。14日駛抵克里特島以南時,遭到S.M.79機隊的持續魚雷攻擊,到15日晨,已經有三艘驅逐艦和兩艘運輸船中雷沉沒,巡洋艦“赫米昂”號被一艘義大利潛水艇擊沉,損失慘重的船隊不得不返回出發地。
1942年8月11日,英國海軍戰列艦“納爾遜”號、“羅得尼”號,航空母艦“鷹”號、“無畏”號、“狂暴”號,7艘巡洋艦和32艘驅逐艦護送14艘運輸船,從阿爾及利亞駛向馬爾他島,執行“基石”計畫,為馬爾他島運輸“噴火”戰鬥機和物資。出發後不久,航空母艦“鷹”號被潛艇擊沉,但在沉沒前將飛機全部放飛到馬爾他島。次日,艦隊遭到義大利魚雷飛機的襲擊,航空母艦“無畏”號被擊傷,一艘運輸船和一艘驅逐艦被擊沉,航空母艦的艦載戰鬥機和艦隊的防空炮火擊落了39架敵機。12日晚,義大利魚雷艇、潛艇、魚雷飛機發動大規模攻擊,到早晨,7艘運輸船、巡洋艦“開羅”號、“曼切斯特”號被擊沉,另外兩艘巡洋艦和包括裝載重要物資的美國油船“俄亥俄”號在內的3艘運輸船被擊傷。倖存的艦船繼續勇敢地向馬爾他島前進,“俄亥俄”號在拖帶下也繼續前進。13日,空襲繼續進行,“俄亥俄”號和另一艘運輸船被擊中,喪失航行能力。13日夜,僅有3艘運輸船抵達馬爾他島。15日,又將受傷的“俄亥俄”號和另一艘運輸船“布里斯班之星”號拖進港口。15艘運輸船只有5艘將物資運到馬爾他島。
1942年11月,美軍執行“火炬”計畫,在突尼西亞登入。S.M.79在襲擊盟軍船隻時因沒有制空權而損失逐漸慘重,據統計,1942年內,每投下8枚魚雷損失1架飛機;到1943年達到每投下1枚魚雷損失2.5架飛機的驚人損失比例,根本無法再有任何大的作為。
1943年6月,義大利將殘存的S.M.79集中到比薩和錫耶納,準備應付盟軍在西西里或其他地方的登入。7月10日,進攻開始後僅英國第7、第8集團軍的航渡船隊因空中保護出現疏漏而被S.M.79鑽了空子,航空母艦“不屈”號被擊傷。在強大的盟軍空軍面前,軸心國的白天空中抵抗基本停止。盟軍飛機又攻擊了義大利本土可能用來支援西西里島的空軍基地,S.M.79在地面又遭到損失,到戰役結束時已經所剩不多。
1945年4月25日,最後的S.M.79中隊宣布解散。 戰後,殘存的S.M.79改為民用,先後有S.M.79-C VIP(貴賓型);B.M.83(10座客機);B.M.83T(6座郵機/客機);S.M.79-T(長距離型),一直使用到50年代初。 S.M.79系列的總產量為1300架,其中1200架為S.M.79-II型。

改型

S.M.79-II

1937年底,義大利空軍要求薩伏亞-馬切蒂飛機公司改進S.M.79-I,使飛機除了能水平轟炸外還能對海上艦艇進行魚雷攻擊。改進主要是換裝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增加航速和加裝魚雷懸掛裝置,改進的飛機稱為S.M.79-II。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
S.M.79-II先後使用過3種發動機:Piaggio R.XI RC.40(1000hp);Fiat A.80 RC.41(1030hp);Alfa-Romeo 135 RC.32(1350hp)。發動機的功率增大,飛機的最大時速隨著加大。1937年到1938年間,改進後的飛機創造了若干三發飛機飛行的速度紀錄,最終到達514KM/H。改進後的飛機稱為S.M.79-II,在執行魚雷轟炸任務時可以攜帶兩枚450mm魚雷(但在實戰中絕大多數時候攜帶一枚)。
1939年10月,S.M.79-II開始交付。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對英國、法國宣戰,這時的義大利空軍有轟炸機1000餘架,其中有S.M.79共612架,大部分為S.M.79-II。配置在北非、巴爾幹、地中海地區,參加意軍在這些地區的軍事行動。6月11日,意軍首次用S.M.79轟炸馬爾他島。8月15日,5架S.M.79從利比亞起飛,轟炸亞里山大港。9月,對英國在埃及的陣地和倉庫進行了數次小規模轟炸。總體上來說,義大利空軍活動消極,沒有任何值得一敘的戰績。義大利軍隊在英國軍隊的打擊下反而節節敗退,不得不請求德國支援。

S.M.79-III

1943年9月3日,義大利向盟軍投降。殘存的S.M.79一部分飛往盟軍控制的南方,為新的義大利聯合空軍使用,在戰爭結束前改為聯絡機和運輸機使用。另一部分飛往德軍控制的北方,為義大利法西斯的“薩洛共和國”空軍使用。薩伏亞-馬切蒂飛機公司位於諾瓦納的生產線繼續為“薩洛共和國”生產S.M.79,因只能當成魚雷轟炸機使用,飛機再次改型。位於機腹的轟炸手莢艙取消,“駝背”中的前射機槍改成20mm機關炮,排氣匯總管延長,無線電設備較先進稱為S.M.79-III型,原來的S.M.79-II型也進行了改裝。
1944年3月10日,S.M.79-III型參加對美軍在安齊奧登入點附近的美軍艦船的攻擊。3月13日、4月10日、6月4日,曾長途襲擾直布羅陀港的盟軍艦艇,隨後移防到東部地中海。最後的戰鬥是1945年1月5日在亞得里亞海擊沉一艘5000噸級的蒸氣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