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事件經過,主要事故,
概況
事件經過
引進“黑鷹”之前,我軍並無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機。為適應高原地區使用需要,中國的S-70與美國陸軍標準的UH-60略有不同。中國的S-70採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發動機,旋翼剎車進行改進,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減速殼體。用LTN3100VLF導航系統代替了美軍標準的都卜勒導航系統。機身選用了包括7075-T6鋁合金在內的多種先進材料,機身上的射擊窗、機槍座等都經過了最佳化設計,承力情況較為理想。
![S70黑鷹直升機 S70黑鷹直升機](/img/8/334/cGcq5SZiVWMlNzYiJ2YzMzY4MWZxgjM3UmZkN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中國“黑鷹”主要部署北京軍區和成都軍區,1985年後進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區服役。軍方非常欣賞其高原性能,實際上S-70也是陸航唯一能在高原區順利運作的直升機。S-70先後參加過多次搶救西藏災區和返回式衛星回收的任務,使用強度大,在1989年以前總飛行時間就超過了11000小時。高的出勤率自然會使事故次數增多。“黑鷹”的使用環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氣候條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惡劣的了,已發生過多起機毀人亡的事故。但多數是由於氣候原因或人為操作失誤造成,只有少數是機械故障導。最嚴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鷹”在西藏墜毀,機上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在內的12名解放軍人員全部遇難。
陸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對“黑鷹”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經期望出售100架“黑鷹”給中國。但1989年之後這些想法都落空了。中國曾試圖對“黑鷹”測繪仿製,迫於工業基礎過於薄弱,未能實現。實際上1989年之後,中國一直能夠從西科斯基購買必須的零部件,占據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軍事貿易的相當部分。據稱由於中國的“黑鷹”常用於西藏和新疆地區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因此美國各界並未反對出售上述零部件。
由於無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鷹”,陸航很快轉向購買俄羅斯的米-17直升機。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號的到來,緩解了陸航緊迫的需求問題。但總的來看,只有自行研製出象S-70這種水平的直升機,才能說我國直升機已達到了世界級水平,不再受制於人了。
但S-70的先進性是無容置疑的,是全面領先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發動機只有兩個保險絲,改進型甚至取消了保險絲。而米-8的發動機有很多處需要用到保險絲,調整點20多處,隨機工具甚至多達45件。因此在我軍中S-70的維護要大大易於米-8與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蝕方面,S-70更是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主要事故
1986年陸航黑鷹的首次亮相西藏,是參加對西藏墨脫縣雪災的救援,至今已近30年,但也在青藏高原發生了四起一等故事。
1987年10月8日,蘭空烏指航運團831號黑鷹直升機配合紀錄片《柴達木之光》攝製組執行外景拍攝任務。在從青海格爾木返回西寧途中,飛至都蘭縣諾木洪鄉境內時突發機械故障,失事墜毀。事故造成包括1名機組人員在內的3人死亡,15人受傷。事後查明,事故是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尾槳傳動軸斷裂造成的。
1988年5月27日,陸航試訓基地2團邱光華鄧貴芳機組駕駛一架黑鷹直升機執行運輸任務。在飛越林芝墨脫間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時,直升機由於氣象原因撞毀在低于山口100米的緩坡上,機上人員全部僥倖生還。然而不幸的是,大難不死的邱光華機長在20年後的抗震救災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後話了。
1989 年4月1日,又是在林芝墨脫間的航線上,張崇海機組駕駛的5626號黑鷹直升機失蹤。至5月10日,軍地派出直升機50餘架次,人員3100多人次,搜尋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一無所獲。部隊甚至一度以為直升機已飛入敵境。
直到入夏以後,才有當地民眾報告在多雄拉山口東側發現直升機殘骸和機長張崇海、副駕駛巴古澤旺、領航員劉家強、空中機械師唐孝德四位烈士的遺體。因路途險惡,無法將烈士遺體帶回,遂在野外簡陋條件下就地火化。從北京派出的陸航試訓基地工作組在事故現場順著直升機滾落痕跡在峭壁上發現了撞擊點。事故最終被確定為氣象原因。
1991年6月16日端午節,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恆、副司令員張德福、侯書軍帶領工作組沿中尼邊境調研。視察完樟木口岸邊防連後,工作組在聶拉木分別登上來時的三架黑鷹直升機。張太恆司令員等人乘坐由邢喜貴機組駕駛的第一架直升機;張德福副司令員等人乘坐由國逢仁機組駕駛的第二架直升機;侯書軍副司令員等人乘坐由胡殿元機組駕駛的第三架直升機。
前兩架直升機相繼向南起飛,第二架直升機在向右轉彎180度的過程中不幸撞山,機上人13全部犧牲。死亡人員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張德福中將、西藏軍區參謀長毛海清大校(晉升少將命令剛剛簽發,尚未頒發)、成都軍區四個二級部部長副部長以及參謀幹事等人,機長國逢仁、副駕駛阿羅、空中機械師李先通。13人中,將官1人,校官7人,尉官4人,士官1人。事故結論是,直升機在起飛時遭遇下降氣流,導致轉彎時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