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 (1864——1944):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64年 2月14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魯澤恩郡一個商人家庭。就學於密執安大學,1887年獲哲學學士學位。隨後投身新聞界,熱衷於城市社會問題和貧民階層的調查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Robert E. Park
- 出生日期:1864年 2月14日
- 逝世日期:1944
- 主要成就:1887年獲哲學學士學位
人物生平,主要觀點,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自1898年起,先後到哈佛大學、海德堡大學深造,師從W.詹姆斯、J.羅伊斯、G.齊美爾等。1904~1905年任哈佛大學哲學助理教授,曾協助黑人領袖B.T.華盛頓研究種族問題。1914~1936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任教。1925年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
主要觀點
帕克認為社會學是一種研究人類行為的自然科學。他在社會學研究上有兩大興趣,即種族和城市。在種族研究中,提出了表示個人間、團體間的密切程度的“社會距離”概念,並探討“種族偏見”與“種族衝突”的關係。他認為,美國社會較其他社會種族偏見小但衝突大,這是因為美國社會開放、進步,黑人不滿意、不順從傳統的不平等秩序。帕克從新聞媒介、商業活動、行政管理三個方面為城市下定義,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方式。他對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鄰里關係、職業三個方面。他參照生物為生存而去適應或改變環境的過程,把“種族關係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競爭、衝突、調節、同化。
主要著作
《民眾與聽眾》(1904)、《社會學科學導論》(1921,與E.W.伯吉斯合著)、《種族與文化》(1950)、《人類社區,城市和人類生態學》(195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