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RD-93
- 旁通比 : 0.49
- 壓縮比:21
- 重量:1217公斤
研製簡介,技術參數,研製歷程,相關新聞,
研製簡介
RD-33是第一種量產型發動機,使用於MiG-29和MiG-29UB雙座教練型上。第一具於1976年開始出廠遞交飛機公司。第一代RD-33的翻修間隔(Time Between Overhall,TBO)為300小時,第二代之後提高至1600小時,第三代將可以達到2000小時。
RD-33改良型,提升渦輪前的燃燒溫度,同時也提高推力輸出。使用在MiG-29K與MiG-29M上。
技術參數
型態 雙軸低旁通比後燃器渦輪風扇
壓縮段 4級低壓/9級高壓
壓縮比 21
旁通比 0.49
質流量 76公斤/秒
燃燒段 環狀燃燒室
渦輪段 1級低壓/1級高壓
長度 4.229米
最大直徑 1米
重量 1217公斤
最大推力 49.4千牛頓
加力推力 81.4千牛頓
推重比 6.8
一般特徵
類型:有後燃器渦輪風扇發動機
全長:4,250公厘(167.3吋)
直徑:1,040公厘(40.9吋)
淨重:1,055公斤(2,325磅)
組成部件
壓縮器:雙軸式壓縮器,4級扇葉和9個壓縮段
旁通比:0.49:1
飛行表現
最大推力:5,098公斤(50.0 kN, 11,230磅)
加力推力:8,300公斤(81.3 kN, 18,285磅)
總壓縮比:20:1
渦輪內部溫度:1,953 °C (3,545 °F)
燃料消耗:
最大推力:75 kg/(kN·h) (0.77 lb/(lbf·h))
加力推力:188 kg/(kN·h) (1.85 lb/(lbf·h))
推力重量比:77.1 N/kg (7.9:1)
反應時間:從空轉到最大後燃推力共需4秒
研製歷程
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並命名為“米格-29”。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1977年10月6日首飛。第二架原型機於1978年6月首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為了配合米格-29的研製與發展,蘇聯列寧格勒克里莫夫設計局(現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克里莫夫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高推重比的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RD-33,並由莫斯科契爾尼舍夫機械製造廠(紅十月工廠)生產。RD-33是蘇聯第1種推重比為8.0一級的發動機(另一型為用於蘇-27的AL-31F,蘇-27晚於米格-29於1984年開始裝備部隊),發動機推重比按乾重量計算為7.87,按交付狀態重量計算則為6.62。有報導稱截至1995年1月,俄羅斯已生產1216架裝RD-33發動機的米格-29單座型和197架雙座型,合計1413架。在飛機與發動機發展過程中,承擔發動機試驗的2號飛機和4號飛機,均因發動機問題先後於1978年6月15日和1980年10月31日墜毀。
為了滿足中國Fc-1“梟龍”戰鬥機的需要.克里莫夫設計公司將RD-33的附屬檔案機匣由安置在發動機的上部,改為安置在發動機下方,並將發動機命名為RD-93。據《簡氏防務周刊》2005年6月17日報導,俄羅斯國家武器出口公司已就向中國Fc-1”梟龍”戰鬥機提供RD-93發動機事宜簽署了契約。
RD-93由米格-29上裝備的RD-33改進而成,主要用於裝備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FC-1戰鬥機,由“卡利莫夫”公司研製、由莫斯科切爾內舍夫機器製造廠生產的RD-93發動機。每台單價約250萬美元。
俄軍事技術合作局發言人曾於2007年11月表示,已允許中國向六個國家轉售RD-93發動機,分別為巴基斯坦、埃及、奈及利亞、孟加拉、沙特和阿爾及利亞。除此之外,黎巴嫩、緬甸、伊朗和斯里蘭卡也表達了購買FC-1戰鬥機的意願。
註:FC-1(巴方編號為JF-17)是中國針對國際市場開發的第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其研製工作始於1990年代初期。該項目約50%的研製資金(7500萬美元)由巴基斯坦承擔。
相關新聞
科爾涅夫還指出,雖然中國正在研製自己的發動機,包括WS-13,但是暫時很多難題還有待克服。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在本文中展望了俄中在該領域的合作前景。
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負責人的此番言論首次證實,俄中正在進行有關為J-31提供RD-93發動機的談判。迄今為止只知道,中國只為出口型戰鬥機FC-1購買這種發動機。
在中國製造的發動機WS-13進行批量生產以前,只能認為J-31利用RD-93是一個權宜之計。據悉,研製WS-13發動機時利用了中國在烏克蘭一家飛機製造廠購買的材料,並有烏克蘭專家參與。不過,暫時該項目還沒有帶來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