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APU-470發射台專門為安裝在機翼下的飛彈的發射設計。除了搜尋系統之外,飛彈控制系統也包括一個帶有無線電矯正功能的慣性航行裝置,所有的R-27飛彈攻擊目標時,如果以半自動雷達制導,它的攻擊範圍是以它原來的方向為中心,50度以內的平面。如果以紅外線制導的話,那么範圍會擴大到55度。R-27中程飛彈能夠攔截時速3500千米,海拔從20米到27千米的目標。目標和飛機的高度差最大可以達到10千米。帶有不同搜尋系統的R-27中程飛彈的組合發射能提高命中率。R-27中程飛彈家族由“三角旗”設計局設計並在1987到1990年間列裝。今天,所有現役米格-29和蘇-27都裝備了這種飛彈。
R-27中程飛彈家族被設計用於中程攔截和打擊所有類型的
戰鬥機、
直升機,
無人偵察機和
巡航飛彈,能夠在中遠程的空戰中獨立或者作為組合飛彈系統的一部分使用。R-27中程飛彈在所有的氣候條件下都是可用的,並且它是低空機動敵機的剋星。R-27中程飛彈根據它的搜尋系統:半自動雷達和紅外線導航系統、兩個推進器的種類或標準和範圍被設定成不同的種類。帶有半自動雷達自動搜尋功能的那種R-27飛彈被命名為R-27R和R-27ER。帶有紅外線搜尋功能的被命名為R-27T和R-27ET。所有的R-27ER和R-27ET飛彈運用了升級的發動機,能夠提供長久的動力。彈體的首選材料是
鈦合金,發動機機體大部分用鋼鐵製造。發射台的外形和所有接口都通用於所有種類的R-27中程飛彈。
衍生型號
自1982年量產以來至少已推出7種型號,分別是:AA—10“楊樹”(俄國代號:R-27T),R-27T ,R-27PS,R-27ET,AA—10“楊樹”(俄國代號:R-27R),R-27AE,R-27EM,AA—10“楊樹”(俄國代號:R-27ER),R—27T,AA—10“楊樹”(俄國代號:R-27E),AA—10“楊樹”(俄國代號:R-27T)。
R-27 有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制導型兩大系統,自 1982 年服役以來至少已推出 7 種型號,分別是:
R-27T :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紅外線制導型。R-27T 飛彈長約3.7米,彈重234千克, 射程40千米;R-37R長約4.1米, 彈徑0.23米,彈重253千克, 最大射程約50千米。
R-27PS :供 MiG-27D/K 攻擊機使用的特種短距紅外線制導型,最大射程不詳。
R-27R:中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50 公里。
R-27ET: R-27T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0 公里。R-27ET飛彈是紅外製導的中程空對空飛彈,1985年服役。該飛彈亦必須在紅外線搜尋系統鎖定目標時才能發射。像R-27ER飛彈一樣,R-27ET飛彈擁有一個大功率發動機以提高 射程。其最大射程60千米(在紅外線搜尋系統鎖定的前提下),最大射高海拔27千米。飛彈重343千克,長4.5米,直徑0.26米。翼展0.8米。彈頭重39千克。蘇-27及其擴展機型使用這種飛彈。
R-27ER: R-27R 的增程型, 最大射程增為 75 公里。 ET型和ER型是在T型和R型的基礎上加長的,ET型增至4.5米,而ER型的彈長增至約4.7米,後部彈徑增加至0.35米,飛彈的重量提高到350千克。這兩種飛彈於8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
R-27AE: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80 公里,具有較佳的低空目標攻擊能力和抗電子干擾能力。
R-27EM:遠距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最大射程約 110 公里,提高對低空目標的攻擊能力。EM、AE是ER型的進一步增程型、EM的彈長增至5米左右,最大動力射程可達110千米。R-27EM飛彈是1992年開始服役的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飛彈。這種飛彈配有一個大功率發動機,以使它的射程更遠。它有無線電矯正功能的慣性導航系統。R-27EM飛彈的半自動雷達搜尋系統保證了飛彈能擊中高機動性的飛機,低飛的直升機,巡航飛彈(如戰斧)和反艦艇飛彈(如魚叉)。最大有效射程70千米,最高目標海拔27千米。飛彈的原始重量350千克,長4.78米,直徑0.26米,翼展0.8米,控制面寬0.97米。彈頭重3千克,蘇-27及其擴展機型裝備了這種飛彈。該彈於90年代初裝備部隊。
技術特點
AA—10飛彈採用三翼面布局,在彈頭前部有 4個小邊條,其後是操縱舵面,彈尾裝有 4個雙梯形彈翼。該彈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在世界上率先採用了新穎的倒梯形的操縱舵,其機動性也因此而明顯得到改善。彈體中段的4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褡配尋標頭段的4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4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引信位置改在控制翼的後方。該彈採用模組化艙段設計,由制導、控制、戰鬥部、引信和發動機5個艙段組成。
氣動設計
R-27 外形極具特色,彈體中段的 4 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褡配尋的頭段的 4 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 4 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雖然基本氣動布局相同,但 R-27 的增程型為延伸射程,後段彈體換裝了直徑和長度略增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使飛彈全長至少增加了 0.7 米。各型 R-27 均裝有一個重量 39 公斤的延伸桿狀彈頭和主動無線電近發引信,其中 R-27EM 為了提高對低空目標的獵殺能力,引信位置改在控制翼的後方。
尋的頭
R-27 的尋的頭有半主動雷達型、主動雷達制導型和紅外線型兩種,其中 R-27R/RE 使用 9B-1101K 型半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是一種 J 頻段的單脈波系統,能在 30公 里範圍內鎖定雷達反射截面(RCS)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AE 使用 98-1103M 型主動雷達尋的頭,它整合有一個重量約 1 公斤具備 32kbyte 隨機存儲器和 32kbyte 唯讀記憶體的可程式計算機,該尋的頭能在 16 至 20 公里範圍內鎖定 RCS 約 5 平方米的目標;R-27T 使用 36T 型紅外線尋的頭,它能迎頭搜尋目標,由於裝有高性能追蹤系統,使飛彈能緊跟著高機動目標,並具備不錯的抗雜波和抗干擾能力。R-27ET 是 R-27T 的增程改進型,配備有大幅改進的 T36 型尋的頭。
無論配備那種尋的頭,R-27 發射後初期以慣性飛向目標,中段制導則以資料鏈對彈道進行修正,未段制導由飛彈尋的頭進行控制,能有效攻擊飛行高度在 20 米至 27 公里高度的目標。R-27 的基本型可從 7,000 米至海平面高度發射,增程型的最大發射高度增至 9,000 米,其最大射程因發射空域而有所不同,對低空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約 20 公里,對付中、高空目標則增為 40 公里以上,R-27EM 的最大射程更高達 110 公里。
掛載方式
R-27 是 SU-27 系列戰鬥機的標準空對空武器,SU-27 通常掛載 6 枚 R-27 執行任務,包括主翼最內側掛架的 2 枚紅外線制導型、進氣道下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機身中線縱列掛架的 2 枚雷達制導型。
性能數據
彈長:4米
彈徑:0.23米
翼展:0.77米
彈重:253千克
射程:50千米
制導系統:慣導/指令修正加半主動雷達末制導
型號 | R-27T | R-27R | R-27ET | R-27ER | R-27AE | R-27EM |
全長 | 3.07 米 | 4.00 米 | 4.50 米 | 4.70 米 | 4.78 米 | 4.73 米 |
彈徑 | 0.23 米 | 0.23 米 | 0.26 米 | 0.26 米 | 0.26 米 | 0.26 米 |
翼展 | 0.77 米 | 0.77 米 | 0.80 米 | 0.80 米 | 0.80 米 | 0.80 米 |
發射重量 | 254 公斤 | 253 公斤 | 343 公斤 | 350 公斤 | 350 公斤 | 350 公斤 |
彈頭重量 | 39 公斤 | 39 公斤 | 39 公斤 | 39 公斤 | 39 公斤 | 39 公斤 |
有效射程 | 40 公里 | 50 公里 | 70 公里 | 75 公里 | 75 公里 | 110 公里 |
服役事件
1999年2月25日,2架蘇-27遭遇4架米格-29。米格-29發射4枚R-27,兩架蘇-27作大迎角翻轉,並打開了位於翼尖的主動電磁干擾器,躲過一劫。隨後蘇-27發射2枚R-27,米格-29施放干擾也安然避過。這天的空戰,以蘇-27發射R-73擊中一架米格-29而結束。
第二天,埃、厄兩國又分別出動了蘇-27和米格-29編隊,在白德密地區上空再度展開了激烈的空戰。雙方都先後在遠距離和近距離發射了許多枚R-27型和R-73型飛彈,但都無一中的。打完了飛彈後,蘇-27對米格-29上演了一場類似二戰時期的空中追擊戰,最終以30毫米航炮擊落一架米格-29而告終。
據
俄羅斯《獨立報》2012年4月25日報導,
烏克蘭將向
印度出售數百枚R-27型中距“空對空”飛彈。目前,烏印兩國有關此次軍事的談判已接近尾聲。據悉,印度購買的R-27飛彈將全部由烏ARTEM公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