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6洲際彈道飛彈

R-16洲際彈道飛彈

R-16洲際彈道飛彈(英文:R-16 Ballistic Missile, 俄文:Р-16;工程代號:8К64,北約代號:SS-7,綽號:Saddler,譯文:鞍工)蘇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研製的一種洲際彈道飛彈。

R-16洲際彈道飛彈是蘇聯的第一個實用洲際彈道飛彈,該飛彈使用可儲存推進劑的兩級運載工具。

R-16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始於1956年,飛彈在1962年至1974年服役。最多時部署包括186個發射器,大約三分之一在飛彈發射井,其餘在露天固定的發射裝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R-16洲際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R-16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R-7 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56~1961年 
  • 服役時間:1962~1976年 
  • 國家:蘇聯
  • 首飛時間:1962年7月13日 
  • 北約代號:SS-7“鞍工”(Saddler) 
  • 俄文名稱:P-16,工程代號:8К64 
發展沿革,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R-16洲際彈道飛彈(俄語:Р-16;工程代號:8К64)蘇聯在冷戰時期研製的一種洲際彈道飛彈。這種飛彈的北約代號為SS-7“鞍工”(Saddler)。
罪魁禍首罪魁禍首
R-16是蘇聯第一種可以實際使用的洲際飛彈。由科羅廖夫領導設計的R-7(北約代號SS-6“警棍”)發展而來。R-16被設計成一種兩級液體彈道飛彈,用合金製造彈體,擁有一個細長的推進劑貯箱。研製工作在1956年獲蘇聯政府批准,1957年基本設計方案完成。為了試驗飛行,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為R-16修建了地面發射設施。而採用地下發射的R-16被稱為R-16U(生產代號8K64U)。
R-16洲際飛彈的首次試驗,發生重大爆炸事故。在事故發生後,R-16的開發工作繼續進行。1961年1月27日進行了第2次試射。飛彈成功點火升空,但由於導航系統故障而偏離預定彈道,最後墜落於西伯利亞托木斯克附近,僅僅飛行了520千米。又經過數次不成功的試射後,R-16終於在1961年10月完成了飛行試驗。
隨後是地下井發射型號R-16U的發射試驗,在這些試射中遊動發動機總出問題,但最後獲得了解決。第一支裝備R-16U的火箭部隊於1963年進入戰鬥值班。在1965年部署高峰時,蘇聯共擁有186個R-16發射系統,分別屬於8個火箭團,其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地下井。

技術特點

R-16飛彈為兩級洲際彈道飛彈,是世界上第一枚安裝使用高沸點可貯存推進劑發動機的洲際彈道飛彈,也是蘇聯首枚採用自主式控制系統的洲際彈道飛彈。在沒有無線電校正的情況下,設計師系統使戰略飛彈達到了用戶可以接受的射擊精度。飛彈的巨大跟蹤站不需要了,敵方的無線電干擾已不能使敏感儀器失靈,自主系統能可靠地控制飛彈飛行瞄準目標。
R-16飛彈第一級安裝有3台雙燃燒室P R-216液體燃料航程火箭發動機,地面總推力227噸;第二級安裝1台同樣的雙燃燒室P R-216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地面推力90噸,推進劑為偏二甲臍和硝酸。發動機是B格獸斯柯總設計師研製的。發射設備為固定式地面發射裝置,是在卡普斯金斯基和獸加克總設計師領導下建造的。無線電控制系統是由E.科諾波列夫、B.謝爾蓋耶夫、B.庫茨涅佐夫總設計師研製的。飛彈安裝有單核彈頭,核戰鬥裝藥是由C.柯恰連涅茨總設計師建造的。1961年,該飛彈在第聶羅彼得羅夫斯克南方機器廠和鄂木斯生產。

性能數據

R-16洲際彈道飛彈參考數據:
生產國家
研製單位
OKB-586(南方設計局)
GRAU代號
8K64;R-16U為8K64U
北約代號
SS-7 鞍工
首飛
1961年
正式服役時間
1962年-1974年
全長
攜帶重型核戰鬥部:30.44~31米
攜帶輕型核戰鬥部:34.3米
最大直徑
3米
起飛質量
140600~141200千克
不含推進劑質量
10600千克
射程
攜帶8F17戰鬥部:13000千米
攜帶8F115戰鬥部:11000千米
攜帶8F116戰鬥部:10500千米
CEP
2700米
發射準備時間
約20分鐘
貯存期限
30天(加注推進劑後)
發射方式
地面發射/地下井發射(僅R-16U)
名稱
8S81(R-16U為8S81U)
長度
14.5米(含級間段為16.8米)
直徑
3米
發動機
3台RD-218
推進劑
AK-27I(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姿態控制
1台RD-68遊動發動機
名稱
8S82(R-16U為8S82U)
長度
10.8米
發動機
1台RD-219
推進劑
AK-27I(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姿態控制
1台RD-69遊動發動機
戰鬥部型號
8F17
8F115
8F116
戰鬥部質量
8F17:1475~1500千克
8F115:2175千克
8F116:2200千克
核戰鬥部當量
8F17:300萬噸TNT
8F115:500萬噸TNT
8F116:600萬噸TNT

服役事件

1960年10月24日,R-16原型彈試驗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慘烈的飛彈爆炸事件。在場的前蘇聯飛彈部隊司令米·伊·涅傑林元帥當場喪生,發射台上的160名前蘇聯宇航科學家也全部遇難。為避免前蘇聯人及整個世界對前蘇聯的飛彈核實力產生懷疑,這樁悲劇被掩蓋了35年。
涅傑林元帥涅傑林元帥
R-16洲際彈道飛彈於1962年7月13日進行了發射。試驗進行得很順利,一年以後第一批蘇聯的井射洲際彈道團開始擔任戰鬥值班。
1963年7月15日,R-16飛彈改進型和集群發射的地下井發射裝置“謝克斯娜”列裝。1965年,R-16和P-16y飛彈系統在186個地下井發射裝置上擔任了戰鬥值班,各飛彈師部署於彼爾姆州得別爾謝季、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下塔吉爾、特維爾州的博洛戈耶、托木斯克州的伊塔特爾、馬里自治共和國的約什卡爾奧拉、新西伯利亞、庫爾乾州的沙德林斯克、基洛夫的尤里亞等城市附近。
1977年,最後一批蘇聯R-16洲際彈道飛彈解除戰鬥值班,所有地下井發射裝置被銷毀。

總體評價

R-16洲際彈道飛彈採用的高沸點推進劑,可使飛彈帶著加注了推進劑的貯箱擔任戰鬥值班,但時間不能太長。這和使用不能貯存推進劑的飛彈系統比較起來是進了一步,但飛彈還不能在其整個使用期都處於加注狀態。在這點上蘇聯落後於美國,使用可長期貯存的固體推進劑的美國“民兵”洲際彈道飛彈已經被美軍列裝。所以,蘇聯軍隊並不滿意P-16, P-16 y飛彈和地下井發射裝置的戰備性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