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Z-89自行反坦克炮(英語:PTZ-89 Tank Destroyer)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種自行反坦克炮車,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現役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威力最大的國產反坦克炮,在全球範圍內也屬佼佼者。該炮的出現彌補了我軍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此車主要配屬於機械化師的自行火炮團內,兼任中口逕自行火炮與反裝甲火力,該炮的出現彌補了解放軍陸軍當時直瞄反裝甲火力的不足,和我軍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
PTZ-89自行反坦克炮的內部結構來看,是典型的自行火炮的結構,裝有解放軍現役坦克裝甲車輛中唯一規格的大口徑加農炮,採用了與解放軍新一代改進型坦克基本相同的火控系統,規格上明顯比中型和主戰坦克輕,全重僅31噸。
解放軍第39集團軍某炮兵團於2015年11月3日舉行隆重儀式,退役18輛PTZ-89自行反坦克炮,在1996年之後,解放軍更新更強大的125mm滑膛炮加入現役,地面直射反坦克火力依靠89式勉力支撐的局面終於有所改變。隨著越來越多的96系列與99系列主戰坦克加入現役,PTZ-89自行反坦克炮開始逐步退出現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PTZ-89自行反坦克炮
- 研製時間:1978年
- 服役時間:1989
- 定型時間:1990
- 國家:中國
- 全長:8.6米
- 最大行駛速度:55千米每小時
- 最大行程:450千米
- 發動機功率:390千瓦
- 總重:31噸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總體評價,結構特點,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隨著1969年“珍寶島”事件的爆發,中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反坦克武器與強敵裝甲力量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於是在70年代初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反坦克武器研發工作,包括引進西方先進的105毫米及120毫米反坦克炮,而仿製12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70年代初,前蘇聯的T-72主戰坦克開始大量裝備蘇軍。而當時我軍現裝備的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均不能擊穿T-72主戰坦克及其後繼型坦克,且反坦克炮均為牽引式,機動性很差。因此,發展我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新炮戰術使用特點主要是依託預設陣地或利用地形地物掩護,即可在停止間對敵運動裝甲目標射擊,也可及時地實施快速機動作戰。在總體設計思想中,技術人員將突出火力、提高穿甲威力放在第一位,並為發展威力更大的新彈種留有儲備,以確保本炮能對付所有90年代服役的坦克,甚至到2000年以後仍具有生命力。在這種指導思想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按照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能的順序進行總體設計的。為保證項引順利進行,強調儘可能採用國內成熟的先進技術,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
研製歷程
1977年春,五機部和十幾個單位組織展開了自行反坦克炮的系統論證工作。1978年12月,120毫米高膛壓滑膛炮作為新型主戰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任務由五機部和裝甲兵正式下達。年底,3門高膛壓彈道炮問世。1979年2月19日試炮成功。正當120毫米坦克炮及其配套彈種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之時,與之配套的新型坦克無疾而終。馬上就要進入設計定型的120毫米火炮項目隨即中斷。為了保住即將到手的勞動成果,某廠決定將120毫米坦克炮裝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321型底盤上,進行了120毫米坦克炮和穿甲彈的工廠定型試驗。
試驗的結果之好,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協調,1986年兵器部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下文明確了某廠為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總裝廠。從1987年5月開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繼完成了多種定型試驗,經檢測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1989年,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試用。1990年,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覆:“同意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統設計定型”。該炮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其炮口動能、直射距離、穿甲威力等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同口徑火炮的先進水平。
技術特點
本車外型與一般坦克無差異,乍看之下常被誤認為坦克,但是與主戰坦克還是有若干差異。反坦克炮的戰術和套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鋒,其本質戰術思想在於利用相對廉價的反坦克炮,擊毀敵軍高價的戰車,達成戰術優勢,所以反坦克炮本質是一種防禦武器,必須依託陣地防禦工事彌補裝甲薄弱,依託以逸待勞的防守位置彌補機動力不足。方能發揮其主炮威力大於戰車的優勢與之相抗衡,其藥室較大裝藥量也較大,長度也達50倍徑,所以比一般同樣120毫米火炮的坦克貫穿力要強。所以89式120毫米自行反戰車炮其並沒有行進間射擊能力和較高端的射控系統,防護裝甲也和一般裝甲車差不多,整體造價較低是其特點,與21世紀後國際流行的輪型裝甲車火炮有類似戰鬥角色,唯其履帶平台機動力較差,對防禦工事的依賴更大。但是另一層面履帶平台使其外型與主力戰車相似,特定戰況下有欺敵的作用,也算是一種額外的戰場另類優勢。在工程上89式提供解放軍軍工單位保存西方120毫米滑膛炮技術的機會,並提供異於俄系炮的操作經驗,在工程上仍有貢獻性的價值。
性能數據
總重:30噸
全長:5.6米
寬度:2.8米
全高:3.12米
操作人數:4
裝甲厚度、類型:50毫米均質鋼板
武器:12.7毫米機槍與7.62毫米機槍
全長:5.6米
寬度:2.8米
全高:3.12米
操作人數:4
裝甲厚度、類型:50毫米均質鋼板
武器:12.7毫米機槍與7.62毫米機槍
120毫米50倍徑反坦克滑膛炮
發動機:WR4B-12V150LB型柴油引擎
輸出功率:520馬力
功率比重量:16馬力/噸
懸掛系統:扭力桿
最大行程:450千米
最大速度:55千米/時(陸地速度)
輸出功率:520馬力
功率比重量:16馬力/噸
懸掛系統:扭力桿
最大行程:450千米
最大速度:55千米/時(陸地速度)
總體評價
高技術戰爭以及遠程精密制導攻擊彈藥日趨完善,大規模裝甲集團間的對抗作戰形式出現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世界範圍內陸軍的發展正朝著快速化、輕裝化、信息化發展。綜合我國的國情,筆者以為,在未來的可預見的地面戰爭中,陸軍裝甲部隊的作戰模式將是依託空中優勢下的突擊與反突擊作戰。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我國地域的特點和假想作戰目標的設定,陸軍機械化裝備中的輪式、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會迎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89式120毫米改進型自行反坦克炮在一定程度上,將在分布於三北地區的機械化部隊中占據相對的主導地位,而這一地位會一直延續到新一代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現,或者伴隨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模式發生轉變為止。
結構特點
該炮採用了測瞄合一、雙向機械裝表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該火控系統由測瞄鏡、耳軸傾斜感測器、方位角速度感測器及火控系統計算機等組成。可在5000米內觀察、識別目標,在3000米內解算射擊諸元、自動裝表與操作。由於採用高低角與方位角雙向穩定炮控系統,可在行進間搜尋、捕捉、瞄準目標。輔助武器為一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炮塔的焊接式裝甲可防槍彈和炮彈破片。
炮身安裝有抽氣裝置和均溫護套,可防止身管因冷熱不均而變形,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使用自動裝彈機供彈,有利於減輕乘員工作強度,提高發射速度。
該炮雖然在防護、火控性能等方面都略低於主戰坦克,但相應的價格也比同等火力的主戰坦克便宜許多。在防禦戰鬥中,能夠巧妙利用地形和戰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