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經過兩次設計定型試驗後,該自行加榴炮於1983年11月批准定型,1984年參加國慶35周年的閱兵典禮,受到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讚許。該自行加榴炮現已成為我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之一,裝備於步兵軍、機械化師和預備炮師,
研發歷史
70-1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雖然價廉物美、操作簡便、便於保障,滿足了部隊急需,但是,該炮的不足也顯露無疑,由於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車體上的,當需要大範圍變換射擊方向時,就只能轉動車輛了,因此,火力機動較差;另外,由於火炮口徑較小、射程較近,支援裝甲機械化部隊大縱深作戰的能力不足。針對上述問題,軍方決定於1978年開始我國新一代自行火炮的總體技術論證和樣炮(車)的研製工作。
1978年12月研製部門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自行加榴炮的研製工作。作為總師單位的我國某大型坦克製造廠與其他許多合作單位一起全面展開了我國新一代自行加榴炮的論證和設計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總師單位很快完成了總體論證報告,並拿出了論證樣車方案。1979年6月,有關部門在北京召開了論證樣車的方案審定會。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論樣車的初步方案,並認為採用動力裝置的底盤結構形式,能夠很好地滿足承載大口徑加榴炮的需要。至1980年2月,總師單位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輛樣車的總裝任務,並組織試驗人員對樣車進行了工廠試驗。經過5023千米的長距離行駛和高強度的實彈射擊試驗,驗,試驗人員認為,該車總體布置可行,火炮的射程、地面著彈區的密集度、射擊穩定性等比原牽引式火炮有了大幅度提高,底盤部分機動性的主要指標均能滿足要求,但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一是車輛行駛中振動、噪音大,乘員難以承受;二是行走系統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行動部分部件需要經常更換和維修;三是戰鬥全重超過規定的戰術技術指標要求;四是發動機油、水溫度和傳動裝置、行走系統工作溫度偏高,難以滿足遠距離、高強度機動的要求;五是火炮的輸彈機動作不靈活,瞄準具精度達不到要求等。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1年初開始,總師單位組織各參研單位對樣車存在的問題進行聯合攻關,並對樣車的設計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樣車又進行了2 600千米的驗證試驗。驗證試驗表明,樣車的改進效果十分明顯,車輛行駛中的振動和噪音水平已降低到了62式輕型坦克的水平;行走系統可靠性有了較大改善,故障率明顯下降;半自動輸彈機的台架試驗基本可靠。樣車的可行性、可靠性試驗通過後,總師單位乘勝擴大戰果,在試驗樣車的基礎上進行定型樣車設計,並於1981年7月完成了2輛定型樣車的總裝任務。隨後,2輛定型樣車交給炮兵進行8000~9000千米的設計定型試驗。至1982年底,2輛樣車分別進行了冬、夏季定型試驗,試驗摩托小時800多個,總行駛里程近20000千米,共發射炮彈854發(其中l輛發射了559發),完成了全部試驗項目。試驗後有關部門認為,我國第一代全封閉式、全裝甲防護、大口逕自行加榴炮(含動力裝置前置式通用底盤),經過4年多的研製,重大技術難題已獲得有效解決,主要配件和原材料全部立足國內,結構工藝性較好,具備了小批量生產條件。該型自行加榴炮於1983年設計定型,並被命名為83式152毫米履帶式自行加榴炮(後定名為PLZ一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1984年10月1日,我軍裝甲部隊炮兵團的官兵們駕駛著我國第一代新型大口逕自行加榴炮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並向世界展示了我軍炮兵的實力以及我國自行榴彈炮的最新研製成果,引起了國外輿論的廣泛關注。
性能
火炮結構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裝用的是一門口徑152.4毫米的線膛炮,由國產66式152毫米牽引式榴炮改裝而成。兩者的內外彈道性能相同。經過改的火炮由炮身、搖架、反後坐裝置、方向、高低裝置與操縱台、瞄準裝置和半自動裝填系統等組成。
該炮由炮身、炮閂、半自動裝填系統、搖架、反後坐裝置、托架、平衡機、方向機、高低機和火控系統組成;炮身由身管、炮口制退器、抽氣裝置和炮尾組成。該炮的基本結構與原炮相同,如炮閂仍為半自動立楔式,與原炮別無二致,不同的是駐退機和復進機由上方移到了下方,增加了電擊發裝置和照明裝置等,結構略有改動。行軍時,火炮搖向正前方水平位置,用車體前部的行軍固定器將炮身箍緊扣牢,防止因震動而損壞搖架等裝置;進入射擊陣地後,乘員到車外將其解脫,火炮就可以射擊了。這種固定方式與坦克炮的固定有顯著區別:一個是坦克炮固定炮尾(用一個垂直固定桿將炮尾固定在炮塔上),另一個則是在車內固定,有敵情時,車長或二炮手抽掉固定銷子、抬起固定桿,火炮就能射擊了。
炮控系統和觀瞄裝置
該炮的炮控系統和觀瞄裝置由光學觀察、瞄準裝置和高低、方向操縱裝置組成。就瞄準裝置而言,它要比59、69坦克複雜多了——它不僅有與坦克一樣的直接瞄準鏡,還有炮兵實施間瞄射擊所必不可少的周視瞄準鏡、炮位標定器等。與原炮不同的是,該炮的間接瞄準鏡為數碼顯示獨立瞄準線擺動式,向數碼方向邁出了一步。由於該炮既有間瞄裝置,也有直瞄裝置,因此,它既能像一般壓制火炮那樣實施間瞄射擊,也可像坦克一樣實施平射。另外,該炮也採用了類似坦克的炮塔和火炮電操縱系統一一在瞄準手前方也裝有一個與坦克相似的高低、方向操縱台,可用來進行火炮高低和方向的電動瞄準和電擊發,而原炮則全靠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反應慢。俗話說就怕貨比貨。筆者認為,從瞄準系統的完善程度和高低、方向電動操作這兩個指標看,它比70—1炮強多了。除完善的瞄準系統外,該炮還配備有完善的觀察裝置,炮長、裝填手和駕駛員處均裝有WG501潛望鏡;瞄準手處裝有WGl02潛望鏡;駕駛員除普通潛望鏡外,夜間還可換裝TYG—l型紅外夜視儀。
裝填系統
該系統由輸彈機、電氣控制系統和液壓系統組成,輸彈機為擺動式,與炮尾部分連成一體,可保證火炮在任意俯仰角度時都可以進行炮彈的裝填。該系統以液壓為動力,由電氣控制系統發出指令,實現了人工裝填彈丸、自動裝填藥筒的半自動化裝彈,使火炮能以5發/分鐘的射速實施急促射擊,提高了火炮的瞬間壓制能力。儘管該系統是半自動式的,但卻是我國在發展自動裝彈系統上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配用彈藥
該炮發射的彈藥為分裝式殺傷爆破榴彈,彈藥基數30發,其中26發存放在炮塔尾艙的彈藥架內;4發存放在車體內的左、右2個彈藥架內。在正常條件下實施射擊時,由專用彈藥車將彈藥送至車後,炮手通過後門向車內傳遞彈藥並進行裝填射擊。當自行加榴炮進行放列射擊(一種臨時展開的射擊方式)時,炮手可使用炮塔尾艙和其他部位存放的彈藥實施射擊。152毫米殺傷爆破榴彈的殺傷威力是相當大的——彈丸內裝有六七千克高爆炸藥,使用瞬發引信時,有效殺傷幅員相當於一個足球場;使用短延時引信時,可炸出一個直徑近4米、深1米多的大坑,可有效殺傷敵有生力量,摧毀敵方工事。另外,該炮使用全裝藥殺傷爆破榴彈打坦克,儘管其直射距離小於坦克炮,但由於其彈丸爆炸威力大,可對敵方坦克乘員構成相當大的威脅。該炮除可以發射常規的殺傷爆破榴彈外,從理論上說,還可以發射我國研製的其他各種彈藥,如增程彈、發煙彈、宣傳彈、照明彈等,實現了一炮多彈和一炮多用。
炮塔與戰鬥室
炮塔與戰鬥室位於車體的後部。炮塔是火炮迴轉部分轉動的主體,並與車體內部空間構成戰鬥室。火炮藉助炮塔可作360度迴轉進行環射,加上火炮的-5度~+65度高低射界,使其具有良好的火力機動性,可在一個陣地上對射程內各個方向出現的目標進行射擊。炮塔體是一個由裝甲板焊接的多面體。各面裝甲板的厚度與傾斜度都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防彈能力。行軍時,為了防止炮塔自由轉動,在炮塔體內左側裝有炮塔行軍固定器,能將炮塔可靠地固定住。炮塔頂甲板上裝有炮長指揮塔和天線基座(戰鬥室內設定有一部電台)。炮長指揮塔供炮長觀察戰場情況,指揮戰鬥,也可供高平兩用機槍射擊時使用。在指揮塔的機槍架座上,裝有一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可用來對敵空中目標和地面輕裝甲目標射擊。機槍的最大射程為7000米,對空中目標的有效射程為1600米,對地面目標的表尺射程為3500米。發射速度為80-100發/分。
炮塔與車體後內部構成全封閉式戰鬥室,三防以乘員個體防護為主。戰鬥室內設有2個高度和前後位置可作調整的固定座椅,分別供炮長和瞄準手使用。另有2個活動座椅,行軍時供2名炮手使用,作戰時則掛在座椅鉤上。戰鬥室內設定的彈藥架包括炮塔彈藥架和車體彈藥架。戰鬥室後甲板的中央開有一個800毫米X800毫米的後門,便於炮手進出和排出彈殼。續彈門位於炮塔後甲板上,供車外向炮塔內續彈用。
底盤履帶式
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採用的是專門為自行火炮研製的中型通用履帶式底盤,是這種底盤的第一個用戶。該通用底盤選用的大都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坦克裝甲車輛現有的部件,但總體布置則是按照自行火炮的使用要求進行設計的,採用了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前置的總體布置方案:發動機在車體前右側,左側是駕駛室,最前面是傳動系統,車體後部是戰鬥室。這種總體布置方案,可使自行火炮獲得較大的戰鬥室空間,符合自行火炮的發展潮流。
該履帶式底盤由車體、發動機、傳動系統和行走系統四大部分組成。底盤自重19噸。
車體由各種形狀和厚度不同的薄裝甲板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可防止子彈和炮彈破片對乘員及部件的損傷。車體內部用隔板分隔成動力傳動艙、戰鬥室和駕駛室。
發動機為國產12缸、水冷、直接噴射式高速柴油機,在轉速為2000轉/分時的最大功率為383千瓦(520馬力),淨重895千克。發動機是炮車的動力源,它產生的動力經傳動系統各部件傳遞到行走系統的主動輪,履帶將主動輪的扭矩變為驅動炮車的牽引力,使炮車行駛,該炮公路最大速度56千米/小時,越野速度3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420千米。
為保證發動機的可靠起動,配有氣、電兩種起動裝置,以氣起動為主,必要時可進行氣、電聯合起動。空氣起動裝置本身帶有高壓空氣壓縮機,與發動機同步工作,可使高壓氣瓶內的氣壓達到150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上,因而高壓空氣源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寒區冬季起動發動機時,由於溫度低使蓄電池的電容量損失較多,用電起動困難較大,而用氣起動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空氣起動裝置還可向火炮復進機和炮車的減振器充氣。
為保證寒冷季節可靠起動發動機,還配有加溫裝置,它可將柴油燃燒產生的熱量,加熱發動機的冷卻液和機油,並強制冷卻液循環。
傳動系統為機械式,由傳動箱、主離合器、變速箱、行星轉向器和側減速器等組成。行星轉向器可使炮車實現原地轉向。轉向操縱的液壓助力機構,可大大減輕駕駛員的勞動強度。
行走系統由主動輪、誘導輪、負重輪、托帶輪、懸掛裝置和履帶組成。每側有6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履帶左右各一條,每條履帶由102塊掛膠履帶板組成。掛膠履帶板著地面的橡膠高出金屬面12~13毫米,在公路上行駛時不會破壞路面,越野性能也比較好,還可減小履帶板在行駛中的噪聲。
懸掛裝置為拉桿式,在每側1、6負重輪處各裝有一個液壓減振器。減振器可吸收炮車行駛時地面對車體的部分衝撞能量,並能衰減車體的振動。
通信工具
為便於炮車與上級保持通信聯絡和保障各乘員間的通話,該炮在炮塔右前側裝有一部CWT一6713型超短波調頻坦克電台和相應車內通話器。另外,該炮還裝有一部供炮班在陣地上使用的有線和無線通話器。該通話器為FTZ86—200型自行火炮單炮通話器,它既能接入上級的有線電話網,也能用幾部小電台組成一個炮班的小無線區域網路,實施射擊指揮。 除上述特點外,該炮也採用了與坦克相同的特殊防護手段,如也裝有自動、半自動滅火裝置。但不足的是,該炮無三防裝置和煙幕彈發射裝置,難以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遭敵反坦克武器襲擊時,缺乏相應的煙幕對抗手段。(三)應運而生的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研製的同時,總師單位也同步展開了炮兵用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的研製工作。該底盤的結構和性能與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底盤相同。爾後,該底盤又改進為履帶式中型改進型通用底盤。
履帶式中型通用底盤 研製時間與自行加榴炮相同,其自身重量為19噸,承載能力為11~13噸,可作為大口徑加榴炮的理想武器平台。在該底盤基礎上發展的變型車,主要有工程裝備通用履帶底盤車及其變型車等。 履帶式中型改進型通用底盤研製時間為1986~1989年。總師單位針對原通用底盤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了以提高可靠性為主的改進。主要改進項目:一是發動機採用改進的12150LB型柴油機,大修期提高到500小時;二是發動機採用彈性支撐,傳動部分各部件之間採用膜片式彈性聯軸器連線,降低了振動和噪聲;三是駕駛室內壁敷以隔音、隔熱材料,進一步最佳化了乘員的工作環境;四是轉向、變速操縱均採用液壓助力,進一步降低了駕駛員的體力消耗;五是採用迴轉葉片式液壓減振器、掛膠托帶輪和掛膠誘導輪,主動輪中間裝誘導齒導向板,六是安裝了組合式儀表和駕駛員微光夜視儀,提高了戰車在夜間機動時的隱蔽性;七是車首裝有簡易的推土鏟,可依靠自身動力挖掘工事,減輕乘員作業量;八是增設了排氣管隔熱層,進一步降低了戰車的熱特徵。在該底盤基礎上發展的變型車,主要有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GSL III型履帶式火箭掃雷車和PHZ89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該型自行加榴炮的研製成功和裝備部隊,提高了炮兵的機動作戰能力,填補了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大口逕自行加榴炮的空白,使陸軍向全面實現裝甲機械化的方向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隨著我國常規武器彈藥特別是信息化彈藥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陸軍優良火力打擊平台的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在未來信息化作戰中將成為非接觸作戰、遠距離精確打擊的主力軍——它既能殺傷敵有生力量,破壞敵方各種工事,也能精確打擊敵方縱深內的各種點目標;既能遂行火力打擊任務,也能完成戰場照明、迷盲敵軍、心理攻勢等特種作戰任務。
世界輿論
1984年10月3日紐約(《美洲華僑日報》感嘆到:“中國首次公開的武器,顯示了中國武器設計有了新的風格和創造力。”日本《戰車》雜誌也評論說:“此大炮從外觀上看,是一種完全現代化的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