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科學院成立150周年紀念專刊 在SCI綜合科學類排名第三位,因而已成為全球科研人員不可或缺的科研資料。在SCIE所有期刊中,特徵因子位列世界第二。
《PNAS》由且至少由一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負責審稿,近五年影響因子一直維持在9.5~10.0之間,這是因為PNAS收錄各種學科領域裡面的研究論文,而有些領域裡面,研究者人數很少,所有平均下來的影響因子就不如生物醫學類領域方面的專業期刊。雖然影響因子在生物醫學領域不算很高,但是這個雜誌卻有著很高的國際聲譽,影響力巨大。
媒體報導 2014年介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建立150年與《PNAS》創刊100周年之際,《PNAS》出版了紀念性專刊,封面由DNA雙螺旋結構、林肯總統肖像、愛因斯坦雕塑和科學院院徽四幅圖片組成,表達了該期刊對歷史的感懷,對科學的敬仰,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歷任主編 1914–1918 – Arthur A. Noyes
1918–1940 – Raymond Pearl
1940–1949 – Robert A. Millikan
1950–1955 – Linus Pauling
1955–1960 – Wendell M. Stanley
1960–1968 – Saunders Mac Lane
1968–1972 – John T. Edsall
1972–1980 – Robert Louis Sinsheimer
1980–1984 – Daniel E. Koshland, Jr.
1985–1988 – Maxine Singer
1988–1991 – Igor B. Dawid
1991–1995 – Lawrence Bogorad
1995–2006 – Nicholas R. Cozzarelli
2006–present – Randy Schekman
影響因子 2013-2014年度影響因子為9.803
近七年影響因子 投稿途徑 投稿方式
PNAS的稿源有三類(Track I,II,III)。細心的讀者會發現PNAS文章在作者通訊地址的下方都會有一行以“Communicated by...”、“Edited by...”或“Contributed by...”字樣開頭的文字。這是區分三類稿件的最直接方式,但目前僅保留自由投稿(約75%)和院士的通訊稿(約25%)兩種方式。
其中“Communicated by XXX”屬於第一類稿件(Track I),這類文章通常是由作者交與一個美國科學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交流,然後該院士再向PNAS推薦發表,這個XXX就是院士的大名。在推薦之前,該院士需要請兩位論文相關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進行審稿,並向所有的編輯部編輯一樣處理審稿人與作者之間的聯繫,包括將審稿意見反饋給作者和將作者的回覆、辯駁以及修改稿再返回給審稿人。按PNAS規定是不能將審稿人的身份透漏給作者的,但我們知道這通常是很難做到的。審稿結束之後院士必須將通過的稿件以及所有審稿人與作者之間聯繫的記錄一起作為推薦材料交到編輯部,最終接收與否由編輯部決定。相比較與Nature、Science,國內還是有不少好的研究結果會發在PNAS上的,其中大都是生物類的文章,
談家楨 老先生作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就曾經推薦過不少國內的文章。此類文章每位院士每年最多只能推薦2篇。
第二種途徑是大家所熟知的自由投稿方式(Edited by),但與其它雜誌還是略有不同的。投稿時作者需要推薦3個編委,3個NAS院士和5個審稿人。雜誌社收到稿件後,先由編委閱讀並定性稿件是否屬於前10%文章,這一關大約會有2/3的文章直接不送審而被拒掉。然後編輯部會給挑剩下的1/3文章指定一個NAS院士作為member-editor,這個院士也有決定文章是否值得送審的權利,通過之後就會找審稿人評審。接下來程式跟其它大多數雜誌雷同,這一關會再拒掉一半,剩下的1/2,也就是整個Track II途徑稿件的1/6會被幸運錄用。這個院士editor是
何許人 只有等到文章被接收並發表才會為作者所知曉。據PNAS網站說該類投稿占所有稿件的80%左右,但錄用卻只占40%。
第三類稿源屬院士自己署名的文章(Contributed by)。此類稿件與Track I的不同之處在於院士直接作為作者之一邀請2位審稿人給與評審意見並作修改,最後所有記錄一併交於編委,並由編輯部決定錄用與否。
投稿系統的弊端
院士可以通過Track I和III投稿和處理審稿,使得一些學術權威能享有發表文章的優先權,或者讓其推薦的文章獲得更大的發表的機會。憑這些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識和眼力,他們投稿或推薦的文章也應該算是上乘之作。但也不盡然。雖然PNAS對此兩種途徑審稿人的選擇有要求,但是院士們自己找審稿人也有其弊端,從而可能造成了一些Track I/III文章達不到應有的水平,甚至與Trakc II的文章水平相去甚遠。因此,嚴肅的研究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應當更加關注的是研究本身的結果和意義,而非刊物的影響因子或者是否來自權威或被權威所推薦。
作為科學院的院刊,發表以院士們的研究結果為主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大多數院士會選擇用滿自己的4次投稿機會和2次推薦機會,那么這些文章是不是都被接收了呢?用上面提到的幾個數據做個簡單的計算吧:PNAS每期文章數大約在80-100篇,以100篇記,Track II接收文章數應該是40篇左右,接受率為1/6,那么投稿數是240,這個數占總投稿數的80%,那么總投稿數為300,Track I和III投稿數和為60篇(20%), 這正好是文章總數與Track II接收數的差值,也就是說院士們的文章幾乎100%能被接收。院士的地位和絕對權威可見一斑。
對於文章語言的要求
和其他大多數高影響因子的國際期刊一樣,PNAS對於投稿文章的語言要求極其嚴格。來自亞洲等非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作者的文章往往需要進行潤色。因此,PNAS建議作者投稿前請專業的語言服務機構進行潤色,例如:
Accdon/LetPub
Albion Science Editing
Alum Canyon Editing
American Journal Experts
Asia Science Editing
ASK Scientific
BioMedical Editing 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Editor
BiomEditor
BiomedRed
Bioscience Editing Solutions
BioScience Writers
Blue Pencil Science
Boston BioEdit
Charlesworth Group Author Services
Cura Editing
Editage
Edit My Paper
emedits
Enago
EvelynBen
Fresh Eyes Editing
Global Biological Editing
Global Edico Services
Immunology Science Editors
INLEXIO
Intensive Care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Ed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Editing
J & L Scientific Editing
Journal Prep
KOK Edit
ManuscriptEdit
MST Editing
N3 Science Communications
Nextgenediting
OnLine English
Oxford Editing
Oxford Language Editing
Oxford Science Editing
Perfect English Proofreading
Plant Editors Cooperative
Proofread My Essay
RDP Editorial Consulting, Inc.
RuffDraft Communications
ScholarShape
ScienceDocs
Science Editing Experts
SciTechEdit
Scribendi
Sees-editing
SPi Global
Stallard Scientific Editing
The Smart Octopus
但PNAS也同時強調,期刊並不能確保以上推薦的機構能解決所有語言問題,更不能保證文章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