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背景
1937 年,德國的第一架火箭動力飛機-亨克爾 He 176 還在研製之中,但由於所使用的火箭發動機推力太小,計畫負責人波梅克(Bäumker)博士和洛倫茨(Lorenz)博士認為這種飛機可能更本飛不起來。於是他們轉而向 DFS 求助,由利佩什負責機身的重新設計,但利佩什的出現使計畫過於超前了,他不僅使用了全木製機身和
三角翼,還取消了
水平尾翼,改動如此之大,以至於連編號也變成了 DFS 194。亨克爾公司對此自然難以接受,斷然拒絕了和利佩什的進一步合作,於是在 1938 年底利佩什帶著他的計畫和設計小組來到了位於奧斯堡(Ausburg)的梅塞施密特公司另起爐灶。值得一提的是 He 176 之後又進行了一些改進並在 1939 年 6 月 30 日首次試飛,但其試飛的結果仍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以至於 RLM(德國航空部)差點取消所有火箭機計畫。
1940 年初,
利佩什在
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幫助下,完成了 DFS 194,並進行了成功的高空拖曳飛行。之後,DFS 194 又有一些改進,以便安裝
火箭發動機,當時有兩家公司的產品可供選擇:
BMW 和 HWK(赫爾穆特·瓦爾特公司)。雖然 BMW 發動機的性能更好一些,但利佩什最終選擇了 HWK 的 Walter RI203,這正是He 176 所使用的發動機,顯然利佩什還有更多的考慮。1940 年夏,DFS 194 進行了一系列動力飛行試驗,最高速度達到了 550 公里/小時(He 176 只有 350 公里/小時)並展現出了令人驚異的爬升性能。受此鼓舞,RLM 計畫以 DFS 194 為基礎設計一種
截擊機,以對付在 9,000 米高空飛行的偵察機。就這樣,Me 163 誕生了。
發展歷史
滑翔機的一戰之後,德國被迫簽訂了《
凡爾塞和約》和後來的《巴黎航空協定》,這兩份條約禁止德國生產軍用飛機,對民用飛機的生產也有嚴格的限制,這對
航空工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同時也扼殺了
德國空軍的復興計畫。但德國人不久就找到了一些幌子,比如發展國民
航空運動,而無動力的滑翔機更是最好的選擇。當時,滑翔機協會和比賽遍布德國各地,參與者不僅有熱愛航空運動的年輕人,還有許多飛機設計師和航空專家。這項運動不僅為未來的德國空軍輸送了大量的飛行員,還使得德國的飛機設計和滑翔機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繫。1934年,DFS(德國滑翔機研究所)在柏林成立,其研究的項目小到火箭大到運輸機,可以說是無所不包。但此時的德國航空工業早已經把《契約》拋在腦後了,各大航空企業很快就搶走了DFS的項目和人手,於是DFS的主要研究方向轉向了氣動領域並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正是有了DFS的這些技術儲備,德國在二戰期間製造出了許多令人驚異的飛行器,其中就包括Me163。
另一個與Me163有密切關係的就是Me163之父-亞里克山大·利佩什博士(AlexanderLippisch)。一戰期間,他曾是奇柏林-道尼爾公司的氣動專家,但在戰之後,同樣因為《
凡爾塞和約》的束縛,他開始轉而研究和設計
滑翔機並加入了DFS。1928年,他幫助
歐寶設計了一系列以火箭為動力的滑翔機和汽車,從此成為了這方面的先驅和權威。
德國二戰時有好幾個公司造過多款
火箭驅動的飛機,但惟一部署並投入實戰的只有Messerschmitt的Me163彗星高空高速截擊機。Me163也是至今為止世界航空史上惟一的一款投入實際使用的
火箭飛機,在世界航空史上至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劃時代的傑作。
1944年
二戰進入後期。為了應對鋪天蓋地的盟軍
轟炸機,
德國急需一種能低價大量快速生產的截擊機,飛機操縱系統必須簡單適合飛行員新手,因為德國當時已經嚴重缺乏有經驗的飛行員。Messerschmitt公司的答案是Me163彗星高空高速截擊機。
Me163的研發過程經過很多曲折道路,因為當時德國已經發明了兩種不同的劃時代性的航空動力技術,既噴氣發動和火箭發動,當時專家們很難決定採用那種技術更合適。簡而言之,德國
科學家Hellmuth Walter教授最後選定了採用火箭發動技術,燃料用當時已經成熟的C型和T型液體火箭燃料,Walter設計了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動機。
發動機技術解決了,現在只需為發動機配上一幅飛行框架即可。Messerschmitt公司把設計製造飛行框架的任務交給了德國DFS滑翔機研究所的工程師Alexander Lippisch。Lippisch採用了滑翔機的木質結構,用德國本地大量出產的樹木,使Me163飛機的結構既牢固又質輕,還能在困難條件下大量生產。
性能參數
武器裝備
技術數據
乘員:1人
機長:5.98米
翼展:9.33米
機高:2.75米
翼面積:18.50平方米
空重:1,905千克
發動機:一台華特HWK 109-509A-2
火箭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4,31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飛行速度:959千米每小時
動力技術特點
Me 163使用非常高腐蝕性,活性大的兩種液體作為
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推力大但是持續作用時間很短。Me 163和其他飛機最大的差異之一就是在攔截轟炸機之後到降落為止多半是處於燃料用罄的滑翔階段。
武裝
Me 163在翼根處安裝一門30毫米
機炮,兩門機炮各有60發彈藥,對於轟炸機的破壞力相當強。然而,Me 163的高速縮短飛行員的瞄準時間,30毫米彈頭也需要累積命中數發才有機會擊落諸如B17一類的大型目標,因此Me 163的機炮實際效果有限。
Me163系列
163A 原型機:1941 年春,兩架原型機 V1 和 V4 完成了滑翔試驗,同年夏天被運到佩納明德(Peenemunde)進行
動力試驗,在一台新型 HWK RII203b
火箭發動機的推動下,V1 在 8 月 13 日達到了 855 公里/小時的高速。由於
利佩什在 1939 年完成的超音速風洞模型試驗已經證明
三角翼飛機可以進行
超音速飛行,所以他對 Me 163 成為史上第一種
超音速飛機充滿了信心。1941 年 10 月 2 日,為了節省燃料,V4 由一架 Me 110 牽引到 4,000 米的高空後釋放,試飛員黑寧.底特馬(Heini Dittmar)點燃發動機並不斷加速,最後達到了令人驚異的速度:Mach 0.84(1,000.4 公里/小時),之後就因為
音障的出現而產生震顫,不得不放棄向
音速的衝擊。但這已經比當時最快的飛機飛行記錄快了 250 公里/小時,在二戰期間這一直是德國的最高機密之一,直到戰後才得以公開。總產量:6 架。
Me 163Ba-1 改裝型:由剩餘的A型改裝而來,用於訓練飛行員。
Me 163B-1a 量產型:真正投入實戰的量產型,發動機有所改進,其餘同 B-1 型類似。1943 年末,Me 163 的生產完全轉交給克勒姆技術公司(Klemm Technik),主要分包商是道尼爾公司和 BVB 公司,總裝在
黑森林進行。由於生產分散在各地,加之許多零件供應商沒有生產軍械的經驗,計畫再次大幅延誤。直到 1944 年 2 月,第一架 Me 163B1-a 首飛,到 1944 年 7 月,德國空軍只接收到了 16 架。到 11 月,月產量提高到 90 架,但 1945 年的總產量只有 37 架(看來德國人真的不行了)。由於克勒姆公司沒有生產木製飛機的經驗,加之許多零件由戰俘加工,總的質量要比
梅塞施密特公司的產品差許多。總產量:大約 250 架,全部裝備 JG 400(第 400 戰鬥機聯隊)。
Me 163S 雙座教練機:將 T 液箱(瓦爾特液體燃料
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分為兩部分:分別為 T 燃料——
過氧化氫和穩定劑和 C 燃料——肼/
甲烷的水合物,這兩種燃料一旦混合就會自燃)改為教官座艙,無動力。總產量:少量。
Me 163C 改進型:使用 Walter HWK 509C-1 發動機,有主
燃燒室和巡航燃燒室,燃料箱增大以提高續航時間,機身中段重新設計使之更加流線形,座艙加壓,有氣泡形的座艙蓋。總產量:5 架(2 架原型機和 3 架量產型)。
Me 163D 改進型:163D 是進一步的改進,有可回收的三點式起落架。因為
容克公司之後被委派的這個發展任務,所以這個系列之後也被稱為 Ju 248,最後計畫又回到
梅塞施密特公司,結果就是 Me 263。總產量:1 架。
作戰記錄
1944年5月13日,EK 16的指揮官斯帕特(Späte)少校(之後成為JG400的指揮官)駕駛一架全紅色的Me 163出擊,這是最初的作戰記錄,但沒有任何戰果,之後的幾個月里有不少零星的出擊記錄,但同樣沒有任何戰果。
1944年6月28日,6 架從布蘭迪斯(Brandis)起飛的Me 163截擊了由正飛向魯納-茅瑟堡(Leuna-Merseburg)煉油廠的轟炸機群,Me 163 甚至沒有擊中目標。
1944年8月16日,5架Me 163出擊攔截超過1000架美軍轟炸機,有一架Me 163被B-17尾炮擊落,另一架被P-51擊落,沒有轟炸機被擊落。
在1944年8月24日,Me 163成功擊落了4架
B-17。
1944年9月11日,I/JG400的7架Me 163截擊了由1131架轟炸機和900架護航戰鬥機組成的編隊,有3架B-17被擊落。由於此後零配件和燃料供應十分短缺,出擊記錄變得越來越少。根據美軍的記錄,有時只有1、2架Me 163起飛截擊。更糟的是,盟軍地面部隊的逼近使得Me 163的轉場成為了一個大問題,如果目的地不太遠的話,Me 163能自己飛去,否則就要靠Me 110之類的飛機牽引,或是乾脆坐火車,途中有不少牽引機被擊落。
I/JG 400宣稱一共擊落了9架
轟炸機,自己被擊落了14架Me 163,而JG400總的擊墜數不會超過16架,己方的損失可能數倍於此。可能德國人自己也想不到,他們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打造的這個高科技產物會如此不中用,甚至在投降之前都不覺得有自毀的必要,以至於盟軍虜獲了不少被棄置的Me 163。和其它德國的前衛發明一樣,Me 163一直受技術瓶頸的制約,但是正是這個早產的“彗星”,為戰後
三角翼飛機和X-1計畫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