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逝於紐約。自198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就越發得到觀眾的喜愛,在紐約,蘇黎世以及巴黎的回顧展出都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早期表現主義手法讓位於他的永久風格,即無理性的畫。通常風格奇異,運用比喻手法的油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斯·貝克曼
- 外文名:Max Beckmann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84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 畢業院校:魏瑪美術學院
- 職業:畫家
- 出生地:德國的萊比錫
- 代表作品:《戴紅圍巾的自畫像》
人物介紹,生平與作品,藝術風格特徵,
人物介紹
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
貝克曼 (1884-1950年)
1899-1904年在魏瑪美術學院學習。1903年時相繼到法國和義大利訪問,隨後在巴黎、柏林、弗羅倫薩等地學習美術。深受文藝復興大師和巴洛克藝術影響,爾後才對塞尚的藝術發生興趣。1904年貝克曼移居柏林,於1906年加入“柏林分離派”。第一次大戰中應徵入伍,作為一名醫護兵目睹死亡的慘景,形成他惡夢般的幻想意識。大戰結束前被聘為法蘭克福學院繪畫教授。
馬克斯-貝克曼屬於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他以憎惡的眼光看待當時的德國現實,對畸形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抱有嘲諷和協永棵否定的態度。他把客觀現實的事物和主觀的想像結合起來,採用象徵性的具有個性特徵的表現形式。貝克曼筆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畸形和病態的,那樣憤懣、淒悵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面部表情,實在也是作者內心感情的流露。
生平與作品
1884年,馬克斯·貝克曼出生於萊比錫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1899年,他申請到德勒斯登美術學院學習,但入學考試失敗後,他轉向魏瑪美術學院求學。在這兒晚船腳他接受了傳統的美術教育,花大量時間練習素描,從古代的石膏模型到人體模特。很快掌握了印象主義繪畫技巧,對過去的藝術知識也有了紮實的了解。他尤其辨剃愚淋被德國、尼德蘭、佛蘭德斯著名大師作品所吸引,包括盧策·克拉納赫、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老彼得·勃魯蓋爾、倫勃朗和魯本斯。
學業完成後,貝克曼去巴黎旅行,在那兒他接受了印象主義技巧。回到德國,他和柏林脫離派畫家們一起展出作品,獲得一些成功。柏林脫離派是一群畫家,他們從學術機構和團體辭職,以提升現代作品。他在1904年當選為脫離派董事會成員,但不久又離開小組,以便於將全部時間和精力致力於繪畫。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貝克曼被招募進德軍,成了一名醫院勤雜工。然而,由於戰爭殘酷經歷的傷害,他患了神經衰弱症,於1915年退伍。直到1917年,他才又轉向嚴肅題材繪畫,創造出一大批重要作品,包括《戴紅圍巾的自畫像》(1917)。
貝克曼作品在戰後早幾年呈現出邪惡的特點。比如,在這樣一些繪畫中,像《黑夜》(1919——1919),他描繪了狹小、令人感到幽閉、恐怖的空間及暴行和折磨的場景。雖然這些作品明確指向戰後德國政治上分裂的殘酷照微婆歡和暴行,但是它們同時引出16世紀德國作家格呂內瓦爾德的作品,尤其是他1515年完成的伊斯漢姆祭壇繪畫。
貝克曼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就享有國際盛譽。他的作品在諸如巴黎、巴塞爾、蘇黎世和紐約這樣的城市展覽。他的繪畫於1925年在德國城市曼海姆舉辦的一次匯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引發了當代德國繪畫的一種新趨勢,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新現實派。這一術語是指某些畫家摒棄表現主義手法,贊成詳盡的比擬風格。貝克曼(還有喬治·格羅斯和奧托·迪克斯)成為這場運動的主要人物。
貝克祝循曼在1925——1933年間獲得更高的聲譽,其間,他在法蘭克福的一所學校占據了一個重要的教學崗位,他的很多畫作都由許多德國的大博物館銷售、陳列(位於柏林的國家藝術館為他的畫作專門開設了展銷室)。但是,希特勒1933年上台卻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戲劇性的變化。
德國納粹主義者在他們統治的前幾年中就對德國藝術界施加壓力,使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統治者對於同表現主義派等這樣的現代派畫家有聯繫的畫派進行詆毀,甚至禁止公眾收集他們的畫作。就連像貝克曼這樣的畫家也難於倖免。為了詆毀不支持納粹政權的所有的藝術家,納粹黨人於1937年拼湊了地場名為“臭名昭著的、墮落的藝術展”,這些作品中有許多是貝克曼的畫作。於是,貝克曼不得不於1937年背井離鄉,離開德國去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為了獲得好的發展,他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離開歐洲,1947年在美國定居。在美國當了幾年教師之後,貝克曼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創作大幅的、摺疊式的三聯畫上,他的這些畫作上景色很神秘,畫中的人物通常是身穿狂歡節的服裝,個個性情怪異,如1942作的〈男演員〉,1942——1943年作的《狂歡節》和作於乎連漏1945年的《盲人的恫嚇》等等。這些畫作經黨被闡釋為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含沙射影的批判。
藝術風格特徵
運用緊密組合的緊湊形狀,同有力的、界限分明的線條奇特地結合起來,成為現代德國繪畫最大的特點之一。他在色彩運用上善以清晰的藍色與綠色、明亮的紅色與黃色相結合,有時幾乎顯得閃光耀眼。
由於納粹記煮祝政府對所有先鋒藝術斥之為“頹廢”,貝克曼被迫辭去法蘭克福學院的教授之職,到柏林避難,爾後去荷蘭阿姆斯特丹。他是本世紀主要的表現主義畫家。
貝克曼在1925——1933年間獲得更高的聲譽,其間,他在法蘭克福的一所學校占據了一個重要的教學崗位,他的很多畫作都由許多德國的大博物館銷售、陳列(位於柏林的國家藝術館為他的畫作專門開設了展銷室)。但是,希特勒1933年上台卻給他的命運帶來了戲劇性的變化。
德國納粹主義者在他們統治的前幾年中就對德國藝術界施加壓力,使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統治者對於同表現主義派等這樣的現代派畫家有聯繫的畫派進行詆毀,甚至禁止公眾收集他們的畫作。就連像貝克曼這樣的畫家也難於倖免。為了詆毀不支持納粹政權的所有的藝術家,納粹黨人於1937年拼湊了地場名為“臭名昭著的、墮落的藝術展”,這些作品中有許多是貝克曼的畫作。於是,貝克曼不得不於1937年背井離鄉,離開德國去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為了獲得好的發展,他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離開歐洲,1947年在美國定居。在美國當了幾年教師之後,貝克曼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創作大幅的、摺疊式的三聯畫上,他的這些畫作上景色很神秘,畫中的人物通常是身穿狂歡節的服裝,個個性情怪異,如1942作的〈男演員〉,1942——1943年作的《狂歡節》和作於1945年的《盲人的恫嚇》等等。這些畫作經黨被闡釋為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含沙射影的批判。
藝術風格特徵
運用緊密組合的緊湊形狀,同有力的、界限分明的線條奇特地結合起來,成為現代德國繪畫最大的特點之一。他在色彩運用上善以清晰的藍色與綠色、明亮的紅色與黃色相結合,有時幾乎顯得閃光耀眼。
由於納粹政府對所有先鋒藝術斥之為“頹廢”,貝克曼被迫辭去法蘭克福學院的教授之職,到柏林避難,爾後去荷蘭阿姆斯特丹。他是本世紀主要的表現主義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