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簡介
MSCI是一家提供全球指數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標的國際公司,其推出的MSCI指數廣為投資人參考,全球的投資專業人士,包括
投資組合經理、經紀
交易商、
交易所、
投資顧問、學者及金融媒體均會使用 MSCI指數。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中最多採用的投資標的。據晨星、彭博、eVestment的估算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全球約10萬億美元的資產以MSCI指數為基準,全球前100個最大資產管理者中,97個都是MSCI的客戶。截至2015年末,超過790支ETF以MSCI指數為追蹤標的,美國95%的投資權益的養老金以MSCI為基準。
2010年,MSCI與著名的風險計量公司RiskMetrics達成了15.5億美元的收購協定。RiskMetrics曾是J.P.Morgan (
摩根大通)的風險量化部門,推出了基於風險價值VaR(Value at Risk)的市場風險管理理念。
發展歷程
MSCI最早是指投資銀行
摩根史坦利所編制的一系列股價指數,涵蓋不同的行業、國家以及區域。MSCI指數是在投資界最為廣泛使用的用以代表各國家、地區資本市場表現的參考指數。
1968年MSCI首推資本國際指數(Capital International Indexes),第一次設立不含美國市場的全球股票市場指數。從那時開始算起,MSCI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拓展其指數國際化範圍及影響,至今已形成了一整套“全球指數”體系。
2001年5月,MSCI宣布,以“自由
流通股數”權重計算方法編制指數,新指數涵蓋
市值範圍也將由60%增加到85%,MSCI計畫分兩階段完成自由流通股的新方式計算,一為2001年11月30日,其次為2002年5月31日。金融市場估計,MSCI這次史無前例的指數權重計算調整,將引發全球近6300億美元的資金流動,同時將對以MSCI為標的操作的基金影響很大,預計金額將達3.5兆美元。MSCI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見一斑。
MSCI指數之所以能夠獲得國際機構法人認同,作為資金配置的參考,主要是基於下列因素:
客觀性:MSCI在編制指數時,必須先經由專業人士研究各國的政治經濟後,依照科學方法進行編制,而且統一各指數的計算公式,讓指數之間可以作長期的績效比較。
公正性:MSCI在編制指數的過程中,保持高度保密;在以後的追蹤上,保持高度嚴謹;在變更計算公式時,保持高度中立,避免資金大量流入該地市場,增添不穩定性。
實用性:MSCI在指數編制的計價單位上,除了計算當地貨幣計價之指數外,也會同時編制以美元計價的
股價指數,讓國際投資人便於比較。
參考性:對國際基金經理人和投資機構法人而言,只有建立績效良好的投資組合,才能打敗大盤。但是各國的股價指數在編制方法上不一,再加上各國的
匯率變動也會影響到
投資回報率,使得投資參考和績效考核上均出現問題。而MSCI在編制指數時,已考慮上述因素。
機動性:隨著公司財務和股價的變動,或者政治經濟及法律限制的改變,股價指數在經過一段時間後便會失去參考價值。而MSCI於每季均會對旗下成分股作調整,以避免這一問題。
公開性:MSCI所編制的指數,透過眾多媒體來傳播,並且將每天的指數變動或指數內容異動等信息,迅速通過網站及路透、彭博資訊等國際媒體傳布世界各地。
MSCI提供國際投資人使用的系列指數,主要包括
MSCIACWI(AllCountryWorldIndex)FreeIndexSM:測度全球證券市場表現的經自由
流通市值調整的指數,截止2017年6月,該指數由23個已開發國家及24個新興市場國家(地區)組成;
MSCIWorldIndexSM:由23個已開發國家組成。MSCIEAFEIndex(Europe,Australia,FarEast),由除美國及加拿大外的其他已開發國家組成;
MSCIEMF(EmergingMarketsFree)IndexSM:由24個新興市場國家組成;
MSCIEMF(EmergingMarketsFree)LatinAmericaIndexSM,由拉美地區的7個新興市場國家組成;
MSCIEM(EmergingMarkets)EasternEuropeIndexSM,由東歐、中東、非洲的10個新興市場國家組成;
MSCIEuropeIndexSM,由歐洲的15個已開發國家組成;
MSCIEMU (EuropeanEconomicandMonetaryUnion)IndexSM:由歐元區的11個國家組成;
MSCIAC (AllCountry)FarEastFreeexJapanIndexSM:由除日本外的9個遠東發達及新興市場國家組成。
此外還包括一些特色指數及
固定收益指數。其推出各類指數時間如下:
1969年,已開發國家系列指數(DevelopedMarketSeries);
1987年,新興市場系列指數(EmergingMarketSeries);
1995年,所有國家系列指數(AllCountrySeries);
1997年,已開發市場系列和新興市場系列之價值型和成長型指數(Value&GrowthIndicesforDM&EMSeries);
1998年,中小企業指數及固定收入指數(SmallCapandExtendedIndices;FixedIncomeIndices);
2000年,中華和金龍指數(ZhongHuaandGoldenDragonIndices)。
2015年11月12日,14家中概股首度納入MSCI旗下的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和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 Index)。這14家公司分別是:58同城、阿里巴巴、百度、京東、攜程、網易、新東方、奇虎、去哪兒、搜房、唯品會、優酷土豆、歡聚時代和學而思。
2018年6月1日開始,中國A股將正式被納入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新興市場指數和全球指數。
編制方法
選股考慮因素
市場覆蓋/入選條件:收集分析市場的本地上市公司的上市、非上市股份的數量、所有者、
自由流通量、
流動性等資料,所有這些公司都可加入MSCI指數。選股考慮以下因素:(1)公司規模;(2)行業;(3)流動性[月均交易金額(6-12個月等)]等。
規模:MSCI計算每一股票的自由流通調整後的市值作為公司規模的表征,這包括定義估計每隻股票的國外投資者可投資股數,賦予每隻股票一自由流通調整因子並計算每隻股票自由流通調整後的市值。
行業代表性:MSCI採用標準普爾和MSCI共同開發的全球行業分類標準對上市公司進行行業分類,該分類是在投資領域套用最為廣泛的標準,採用市場需求導向的方法對公司分類,對客戶提供類似產品及服務的被歸為一類;該分類標準將市場分為能源、材料、工業產品、主要消費品、可選擇消費品、健康護理、金融、信息技術、電訊服務、公用事業等10大經濟部門,23個行業群,59個行業及123個子行業。
MSCI目標是覆蓋每個國家的每個行業自由流通調整後85%的(自由流通)
市值。少數國家由於缺乏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公司而達不到這一標準。
MSCI將分析公司的經營活動及其由此給指數帶來的多樣性,採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構造指數,即在行業的層次,在滿足85%市值的原則下,使儘可能多的公司加入指數。
流動性是重要但非唯一決定是否入選的因素。在選樣時考慮一系列相對及絕對流動性指標,包括月均交易金額,月均交易比率(交易金額/自由流通調整後市值),交易頻度(包括交易天數)等。
選股過程
1、定義樣本空間。MSCI以國家(或地區)為基本單位編制指數,對於每一國家,每一公司僅歸屬於一個國家(地區)。
2、對於該國家(地區)的每一上市公司,確定國際投資者可自由買賣、流通在外的公司股份市值(自由
流通市值)。
3、按照全球行業分類標準對上市公司進行行業分類。
4、MSCI採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構造指數,即在行業的層次,依次加入自由流通市值較大的股票,使每行業的入選股票自由流通市值達到該行業的85%。
5、對各行業中的入選股票進行微調,使入選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達到整個市場的85%以上。
自由流通市值
MSCI之所以廣為國際投資者引用,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其指數編制的可投資性,即它是按國際投資者可自由投資的公司市值進行加權計算的,因此投資者較易複製。MSCI定義自由
流通比例為國際投資者可在公開證券市場買賣的股份所占比例。限制包括戰略持股、對外國人持股限制及其它情形。MSCI的自由流通估計僅基於公開的持股信息。國際投資者可自由投資的公司市值(自由
流通市值)的確定由下列步驟完成:
(1)定義估計自由流通比例對於沒有外資持有限制(FOLS)的股票,自由
流通股數估計為流通股數減去戰略持股及其它非自由流通股,非自由流通股具體包括:
(a)交叉持股;
(b)公司創建者、家族、高級管理者長期持有的股份;
(c)受限的員工持股;
(d)國有股;
(f)法律凍結股份等對於有FOLS的股票,自由流通股數為下列兩者之較小者:自由流通股數、外資持股上限減去外資持股中不可自由流通部分。
(2)賦予每隻股票一自由流通調整因子,稱為ForeignInclusionFactor(FIF)。
情形1:自由
流通比例大於15%,無外資持股限制:自由流通比例取與之最接近的5%的整數倍。
情形2:自由流通比例小於15%,無外資持股限制:自由流通比例取與之最接近的1%的整數倍。
情形3:有外資持股限制:FIF取下列兩者較小者:估計的外資可持有的自由流通比例:若該值大於15%,取與之最接近的5%的整數倍;若該值小15%,取與之最接近的1%的整數倍。
外資持股上限減去外資持有非自由
流通股,取與之最接近的1%的整數倍。
情形4:其他外資投資限制:對於其他的外資投資限制,若影響外資的投資有效實行,將附加一個調整因子,稱為受限投資因子(LIF),對外資自由流通調整因子進行調整。
(3)以自由流通調整因子為基礎計算自由流通調整市值(
總市值乘以自由流通調整因子)。
其他相關問題
(1)最小規模限制為使入選股票有一定流動性,確保投資者的可複製性,MSCI規定入選
樣本股必須有一定的(自由
流通市值)規模,MSCI在確定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最小規模時將考慮以下因素:
整個市場的自由流通市值規模該市場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分布情況依次加入自由流通市值最大的股票占整個市場比例的變化市場自由流通市值集中度水平附表:MSCI新興市場最小規模限制大
中小最低規模:USdollar
最低規模:USdollar
最低規模:USdollar200-250mm
100-125mm
50-75mm巴西
中國
阿根廷韓國
印度
智利墨西哥
以色列
菲律賓台灣
俄羅斯泰國土耳其等(2)自由
流通比例小於15%的情況一股票的自由流通比例小於15%,若要加入指數,需滿足下列條件之一:代表MSCI世界指數的10個基點或MSCIEMF指數的15個基點。占該國指數自由
流通市值的5%。
相關影響
MSCI指數對QFII的影響
台灣
證券市場對外資的開放進程如下:1988年,允許外國證券公司在台設立分公司,受託買賣海外證券;1990年,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國內
有價證券;1993年,開放外國證券公司從事台灣本地市場的
證券業務;1996年,外國法人和自然人可以直接投資台灣股市(持股有限制);2000 年,解除單一和全體外資持有台灣上市公司的持股限制。
MSCI自1988年起編制MSCI台灣指數,反映台灣整體股市的表現。但考慮到台灣市場的發展狀況及對外資的較多限制,自96年9月2日起,MSCI才將台股指數納入其各項自由指數中,其計算比重也僅為50%。99年8月12日,MSCI宣布將台灣的比重由50%調高至100%,並訂於 2000年2月後生效。上述決定主要是MSCI認為台灣對外資個別或全體投資上市(櫃)公司股權上限,已調高到50%,並且台灣對外資的管理措施,包括投資前申請程式等,與區域內其它國家相差不多,並不較其它國家嚴格,因此重新調整台灣計入系列指數的比重。上述調整影響到的指數,主要包括:MSCI新興市場自由指數(MSCIEmergingMarketsFreeIndex)、MSCI遠東(日本除外)自由指數(MSCIAllCountry(AC) FarEastFreeEx-JapanIndex)及MSCI所有國家自由指數(MSCIAllCountry(AC)FreeIndex)。
就整體而言,這次調整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截至2000年6月底止,累積外資淨匯入金額達229億美元,其中2000年1月份至6月份單月淨匯入金額分別為18億美元、20億美元、19億美元、負7億美元、負4億美元、5億美元;如以外資買賣
上市股票金額來看,2000年截至6月底止全體外資買超1,272億元,其中一月份至六月份單月買賣金額分別為買超558億元、買超463億元、買超448億元、賣超487億元、買超93億元、買超197 億元。說明除四、五月份因受美國及全球股市影響而下跌外,大致上均呈現穩定且增加的趨勢。截止2002年9月,外資淨流入達356.6億美元。
MSCI指數是全球機構投資人重要的參考標準,特別對跟蹤指數的被動投資者影響尤其顯著,當MSCI調高台股計算比重時,台股在MSCI相關指數之權重也相對提高,導致大量國際資金投資台灣股市,對活躍市場及台灣市場的國際化,改善台灣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起了重要作用。
MSCI台灣指數也推動了相關指數
衍生產品的發展。最早出現的台股指數產品-台股指數期貨,於1998年在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上市。該產品即是基於MSCI台灣指數。
香港聯交所於2001年5月2日推出iSharesMSCI台灣指數基金及有關的ETF產品。也有相關的指數產品在美國上市交易。這對增加國外投資者了解本地市場,促進證券市場發展起了很好作用。
韓國的經驗也說明了MSCI指數的影響。1998年2月,MSCI將南韓股市的計算權值比重,由50%調整至100%,使得國際資金流向南韓股市,而南韓股市也因此大漲近八成。
中國A股
2017年6月20日,MSCI(明晟)宣布,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MSCI於台北時間2017年6月21日早間公布年度市場分類審議結果,A股會否納入其主要指數屆時將揭曉答案。在此前連續三次闖關失敗後,多數分析師認為在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及MSCI下調納入門檻等有利條件支持下,A股第四次沖關MSCI的勝率已有所上升。預期由於初期納入比例較低,實際影響相對有限,但中長期有利於提升流動性水平,促進中國境內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進一步融合。
2017年10月24日A股進階MSCI指數體系時間表的推出,MSCI發布了“中國A股納入指數”,該指數主要動態反映在“新興市場指數”中A股成份股的走勢變化。
除了發布“中國A股納入指數”外,2017年12月1日MSCI將對“中國A股國際大型股指數”進行更名,改為“中國A股大型股指數”;基於離岸人民幣匯率(CNH),使用A股中的互聯互通渠道計算“MSCI中國臨時指數”。
2018年3月1日,“MSCI中國A股指數”將更名為“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此外,MSCI還將發布新的“中國A股指數”,追蹤的個股將限定在滬股通和深股通範圍之內。
2018年3月14日,MSCI新增12箇中國指數,MSCI表示這是為了讓國際投資者能更好應對“納A”過程。MSCI此次公布的指數包括MSCI中國A股指數、MSCI中國A股大盤股指數、MSCI中國A股中盤股指數、MSCI中國A股人民幣指數和MSCI中國A股國際中小盤股指數等。
2018年6月1日,按照2.5%的納入比例將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2018年9月3日,將A股的納入比例提高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