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赫·華勒沙(Lech Walesa,1943年9月29日—),男,波蘭政治活動家、團結工會領導人,是木匠的兒子,僅受過國小和職業學校教育。1967年在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當電工,1970年,因參與組織流血罷工被控入獄一年。1978年,加入非法地下工會。在1980年8月~9月工潮期間,任格但斯克聯合罷工委員會主席,領導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大罷工,組建團結工會。1981年成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198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89年,以團結工會為首的聯合政府上台。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勳章”。
1990年12月—1995年12月任波蘭總統,被稱為帶著斧子的總統,堅決、強悍、簡單,不兜圈子。上台後,華勒沙開始推行“頂部戰爭”,即自上而下對政府進行改革,但民眾很快發現這位靠罷工起家的總統不能給他們帶來民主。1995年,被共產黨人波蘭共和國社會民主黨的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擊敗下台,落選後華勒沙曾兩次高調宣布“在政治上退休”,但2000年他再次參加總統競選,結果只獲得了1.01%的選票。再次失敗。
當時波蘭曾有兩首諷刺華勒沙的歌曲風靡全國,一首是《永遠不要相信電工》,另一首是《華勒沙,我的一億元錢到哪兒去了》。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被開除的工人,組織自由工會,1980年的罷工,重成燎原之勢,和平演變上位,五年總統生涯,退出政界,晚年生活,人物事件,
人物生平
被開除的工人
萊赫·米哈伊·華勒沙於1943年9月29日出生在符沃茨瓦韋克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個木匠,1943年被納粹抓進集中營,患了嚴重的肺病,二戰結束後2個月就去世,他從此和母親、繼父生活和其他6個兄弟生活在一起,生活卻只有4英畝土地來養活,他無法忍受繼父,離家出走,曾經上過兩年技術學校,成績一般。畢業後,同其他同齡人一樣當過兩年兵,獲上士稱號。退伍後回到老家。1968年,24歲的華勒沙來到港口城市格但斯克,在列寧造船廠當上了電工。1969年結婚,育有八個子女。當時他何曾想到,在這裡當了3年工人,並開始了他的人生轉折。儘管華勒沙文化水平不高,但對於政治卻有一種超過平常人的敏感性和熱情。他深切體會到,波蘭人民對實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一直沒有好感。
他同許多波蘭人一樣,認為這種制度是蘇聯用刺刀強加給波蘭人民的,因此沒有真正被波蘭人民所接受,更談不到擁護了。1970年11月,當時的波蘭政府宣布從12月1日起對食品和工業品平均提價20%,引起波蘭人民的強烈不滿。11月14日—11月22日北部沿海地區各大城市如什切青、格但斯克等地約10萬名工人、學生和市民舉行罷工、集會和示威,抗議政府提價,要求增加工資,撤銷漲價決定。政府動用軍隊和警察進行鎮壓,造成45人死亡,1165人受傷。在這場反對政府的罷工鬥爭中,年僅27歲的華勒沙被選為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的罷工領導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華勒沙之後被指控犯有“反社會主義罪”,入獄一年。1976年,華勒沙在造船廠徵集簽名,要求為死難工人立紀念碑,因此被開除。
組織自由工會
他逐漸認識到,光靠工人罷工和示威難以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他開始同教會勢力相結合,聽取神父的指導和啟發,另組不屬於當局領導的“自由工會”。1978年華勒沙成為波蘭沿海地區自由工會的領導人之一。
1980年7月底,波蘭政府再次做出了關於凍結工資和食品漲價的決定,激起全國工人規模空前的大罷工,導致政治、經濟危機的總爆發。1980年波蘭的“全面政治經濟危機”,把華勒沙推到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使他成為舉世注目的工會領袖。
1980年的罷工
1980年,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的工人因不滿政府宣布漲價和廠方限制工人工資而舉行了罷工。當時華勒沙已不是該廠的工人,但他卻參加了罷工行列。4天后,該廠成立了罷工委員會。由於華勒沙出色的演講才能和組織才能,被推舉為該委員會的主席。後來他又成為格但斯克“廠際罷工委員會”主席,團結工會幾乎在一夜之間擁有了幾百萬會員。
8月22日,格但斯克廠際罷工委員會向政府提出具有明顯政治色彩的“21點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建立“不從屬於黨和企業主的自由工會”、“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言論、印刷、出版自由”等。政府派主管工會運動的副總理雅蓋爾斯基同罷工工人進行會談。華勒沙也參加了。經過反覆磋商,終於在8月底達成協定,政府代表和罷工委員會代表在協定上籤了字。
9月1日,波蘭40多年來第一個自由工會在波蘭北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成立,華勒沙成為該組織的臨時負責人。9月底,華勒沙帶領上千名工人來到首都華沙地方法院正式註冊登記,名稱是“獨立自治團結工會”。團結工會正式登記後,成為合法的工會組織。它非常具有吸引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工會會員就號稱有一千萬,差不多80%的工人都參加了這個工會。團結工會的聲勢越來越大,形成了席捲全國的民眾運動。他還去梵蒂岡拜會了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這次會面後,教皇公開贊同團結工會並要求共產主義事業從內部進行改革。
面對團結工會反對波蘭社會制度的大規模抗議行動,波蘭當局仍然按照“九大”通過的“革新和協商”路線,努力尋求政治解決的辦法。但是,以華勒沙為首的團結工會,反對當局的活動有增無減。國家處於一片無政府主義的混亂之中。在這緊急關頭,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經過慎重考慮,權衡利弊,於12月13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在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即軍事管制,禁止所有民眾團體的一切活動,其主要目標是針對團結工會。這樣,團結工會重新成為非法組織,其主要領導人包括華勒沙均被抓獲。
西方著名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對他進行過採訪。她事後自己承認:“這是我生平惟一一次不為之驕傲的採訪。在採訪中,她本能地感到華勒沙傲慢、無知且充滿攻擊性,也不能尊重她。然而在把錄音帶上的內容轉寫成文字稿時,卻感到左右為難。“該不該寫下真實的華勒沙,說他是教堂的傀儡,為人傲慢,無知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我就幫了俄國人和波蘭共產黨一個忙。因為他們想擊垮他和聯合罷工委員會。要么我應該像別人一樣說華勒沙是個好人,為波蘭民主的誕生傾盡綿薄之力呢?”思考的結果,出於維護資產階級民主的考慮,法拉奇擯棄了自己的真實觀點,發表在雜誌上的採訪記里找不到絲毫貶低他的言論。
重成燎原之勢
1982年11月,華勒沙被波蘭當局監禁將近一年後終於得到釋放。重新獲得自由的華勒沙,立即返回老家格但斯克。由於團結工會仍是非法組織,他只能從事秘密的地下活動。1983年,華勒沙成立了地下的團結工會臨時委員會。由於當時波蘭當局忙於處理“社會主義革新”,對付黨內那些反對中央統一領導的“橫向結構”,對華勒沙領導的地下臨時組織沒有作出強烈的反應。華勒沙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於翌年成立了團結工會全國執行委員會。此外,他還從再次拜訪波蘭籍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中獲益。
1988年,他又利用全國人民反對當局提出要民眾進一步“勒緊褲腰帶”的改革措施,先後於春秋兩季成功地組織了兩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全國性罷工和示威鬥爭,團結工會運動重新又成燎原之勢。
波執政黨意識到,要實現全國性“民族和解”並實行能夠得到全國人民贊同的改革,必須吸收“建設性反對派”參加政權。在以拉科夫斯基為總理的政府成立之時,當局甚至給反對派留出了三名部長的位置,但反對派仍不願問鼎。在這樣的情況下,執政黨繼續退卻,決定同“建設性反對派”進行平等的“對話”,並在內部提出了同反對派召開“圓桌會議”的計畫。
1988年冬天,以波蘭政府內務部長基什查克為首的執政當局代表小組為一方,同以華勒沙為首的反對派人士小組為另一方,在華沙郊區的馬格達連科舉行了秘密會談,商討召開“圓桌會議”的問題。團結工會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必須使團結工會“重新合法化”,否則就不參加“圓桌會議”。團結工會“重新合法化”問題,成為反對派是否參加“圓桌會議”的關鍵。1989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十屆十中全會的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關於工會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決議,從而為“圓桌會議”的召開鋪平了道路。這次全會以後,華勒沙看到,波蘭統一工人黨確有誠意要同反對派一起討論國家如何擺脫危機的問題,覺得團結工會方面也應當在組織上作必要的準備。
於是,他著手組建“由團結工會主席領導的公民委員會”,1989年2月4日,醞釀已久的“圓桌會議”終於在“國家宮”召開。這是一次在波蘭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對波蘭政治制度的轉變起了決定性作用。會議的兩主席由代表執政當局的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政府內務部長基什查克將軍和代表反動派的尚未“重新合法化”的團結工會主席華勒沙擔任,並輪流主持全體大會。經過兩個月的激烈討論,4月6日“圓桌會議”以執政當局作出重大讓步而宣告結束,會議通過了《關於工會多元化問題的立場》、《關於社會和經濟政策及體制改革問題的立場》等檔案。其主要內容是:團結工會將重新合法化,一個工廠可以同時存在幾個工會組織;議會由一院制改成兩院制,即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院仍設460個席位,執政當局占65%,其餘35%的席位由自由選舉產生;參議院設100個席位,全部通過自由選舉產生;國家設總統,由執政當局選派候選人,經眾、參兩院組成國民大會共同投票選舉產生。
4月17日,團結工會在華沙法院重新登記,從而再度獲得合法地位。更重要的是,波蘭的反對派從此能夠與波蘭統一工人黨分享權力,黨的“領導作用”從此名存實亡。1989年6月4日,星期天,這又是一個具有“分水嶺”性質的日子。按照“圓桌會議”達成的協定,波蘭在新的形勢下舉行議會大選。結果,團結工會大獲全勝,執政聯盟遭到慘敗。在眾議院選舉中,35%自由選舉的席位全部被團結工會人士所獲得。參議院100個自由選舉的席位也全部由反對派人士獲得,這次議會選舉結果表明,波蘭政治舞台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和平演變上位
大選中團結工會獲得勝利後,華勒沙對掌握權力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自己的密友馬佐維耶茨基當了總理後再也不聽他的話,他倍感手中缺乏權力。華勒沙為了要達到當總統的目的,首先就必須想方設法把雅魯澤爾斯基總統拉下台。按照“圓桌會議”精神修改過的波蘭憲法,總統任期6年,也就是說,雅魯澤爾斯基一直要當到1995年才任期屆滿。華勒沙認為,這將嚴重阻礙波蘭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因此,力爭修改憲法,提前進行總統選舉乃是當務之急。
1990年4月25日,團結工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要求提前舉行總統選舉。5月,華勒沙的支持者成立的“中間派協定會”發表宣言,主張修改憲法,提前在年底舉行總統普選,並推舉華勒沙為總統候選人。該協定會還發動議員和波蘭各界知名人士簽名,要求雅魯澤爾斯基總統辭職。與此同時,波蘭右派組織“獨立波蘭聯盟”發表聲明,支持華勒沙競選總統。該組織成員多次上街示威遊行,要求雅魯澤爾斯基下台。支持馬佐維耶茨基的“公民運動民主促進會”,也主張提前舉行總統選舉,並推舉馬佐維耶茨基為總統候選人。
9月18日,波蘭紅衣大主教格雷姆普邀請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總理馬佐維耶茨基以及議會議長、各政黨和社會團體的代表參加被稱為第二次“圓桌會議”的會晤,向雅魯澤爾斯基施加集體壓力,要他主動辭去總統之職,體面下台。19日,無可奈何的雅魯澤爾斯基只好致函議長,表示尊重“議會的決定,縮短總統任期”。次日,波蘭議會通過決議,對憲法進行了修改,並宣布下屆總統選舉的日期提前到1990年11月25日。
9月底,議會匆匆通過了選舉法。選舉法公布以後,波蘭開始了模仿西方式的總統競選。總統候選人共有6人,除了華勒沙、馬佐維耶茨基外,還有民主左派聯盟的領導人齊莫舍維奇、農民黨主席巴爾托什柴、獨立波蘭聯盟主席莫楚爾斯基,以及波蘭僑民蒂明斯基。華勒沙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他誇耀他同教皇和美國總統老布希見過面並獲得支持。
11月25日,星期天,選民們在教堂聽完神甫的布道後—這種布道往往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前往選舉站投票。第一輪投票的結果很快公布了。6名候選人中,沒有一個候選人的得票超過半數。但是得票領先的兩名候選人是華勒沙和蒂明斯基。馬佐維耶茨基等4人被淘汰。按照選舉法的規定,蒂明斯基進入第二輪,與華勒沙爭奪波蘭總統的寶座。馬佐維耶茨基在第一輪投票中失利後,隨即提出辭呈,創建了自己的政黨—民主聯盟,最終與華勒沙分道揚鑣。華勒沙雖然沒有實現一舉問鼎總統寶座的宏願,但畢竟名列榜首。第二輪投票前,兩名候選人舉行現場直播的電視辯論。華勒沙滔滔不絕;蒂明斯基張口結舌。第二輪投票的結果是,華勒沙以絕對多數(得票74.25%)擊敗蒂明斯基,當選為波蘭總統。
五年總統生涯
當政期間,他致力於重新確立波蘭作為東歐強國的歷史地位,他即與德國又與蘇聯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希望建立貿易網路,將波蘭和整個歐洲聯繫起來,華勒沙還堅持廣泛的維護工人的權利,並且消除警察和軍隊濫用職權和踐踏人權現象。然而,波蘭雖吸收了相當多的外國投資,但經濟仍然處於處於從國有的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過程中苦苦掙扎的階段。當團結工會不能在經濟上立即獲得成功時,有人提出了更激進的解決方式;要么回到共產主義時代,要么加快民主化的步伐,就這樣,他的第一個任期結束,他的平淡的演說,好鬥的風格,拒絕放寬對流產的禁令使他的支持率下降了很多,在1995年競選連任是遭到失敗。一些分析家將他的失利歸因於羅馬教會的關係,因為他的主要對手民主左翼領袖,前共產黨人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承諾要進一步實行政教分離。這一切都使他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人物,2000年他再次競選總統,挑戰克瓦希涅夫斯基時,支持率降到只有1.01%。
退出政界
波蘭前總統華勒沙已發表聲明,正式宣布退出波蘭的政治舞台。華勒沙在聲明中解釋說,他這么做是在承擔波蘭右派在總統選舉中失敗的責任。
在2000年10月8日進行的波蘭總統選舉中,左派候選人、現任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第一輪選舉中即以絕對多數票的優勢,擊敗包括華勒沙在內的眾多右派總統候選人,蟬聯波蘭總統。而華勒沙在選舉中僅獲得1.01%的選票,在12名候選人中僅排第七位。對此,他表示,正是這一選舉結果使他最終認識到,在波蘭的政治舞台上,他該“靠邊站”了。
從克瓦希涅夫斯基就任波蘭總統至今的5年間,凡是有克氏出席的場合,華勒沙一律謝絕邀請。波蘭報紙曾報導過兩位總統間一個有趣的細節:在1995年11月20日的總統權力交接儀式舉行前,雙方約定,為了表示對老總統的尊重,新總統應提前到達舉行儀式的大廳,在前任總統到達時,新總統主動迎接並握手。可到了當天,克瓦希涅夫斯基不知為何沒有如約先到,而是姍姍來遲,而且在步入大廳時,新總統徑直向眾多來賓走去,而沒有主動同華勒沙握手,這使得華勒沙再也無法忍受新人對自己的“不敬”了,所以當雙方先後致辭完畢需要禮節性握手時,面對新總統熱情伸來的雙手,華勒沙拂袖而去。
晚年生活
晚年的列赫·華勒沙經常身著厚厚的天藍色羽絨服,頭戴黑色大皮帽,坐在故鄉格但斯克的河邊垂釣。
他面對電視鏡頭講解魚竿的式樣和垂釣的方法。偶爾釣上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他就抓在手裡,講解魚的品種。鬚髮皆白的華勒沙得意地告訴觀眾,自己曾釣過超過20公斤的魚,但他並不想釣這種大魚,太累,他更喜歡輕鬆悠閒地垂釣。
《與華勒沙釣魚》是波蘭格但斯克省電視台的談話節目,每集20分鐘,嘉賓主持是波蘭前總統華勒沙。
節目會插播一些跟釣魚有關的知識,更多時候,則是華勒沙和電視主持人雅努什·特魯斯的對談。對談的時間從冬季到春天,背景從堆滿積雪的河岸到林木蒼翠的清溪,畫面里的人物始終是特魯斯和華勒沙。
特魯斯問:“作為總統,你每天簽那么多檔案,有什麼感覺?”
華勒沙答:“我不怎么喜歡簽那些檔案。”
特魯斯問:“據說,你是一個沒有讀過多少書的總統。”
華勒沙怔了一下,反駁了這個說法,列舉出自己讀過的一些書的名字。
從2006年1月開始,格但斯克電視台這個半月一期的電視節目,使退隱到故鄉格但斯克的華勒沙搖身變為口若懸河的談話節目主持人。
對這檔以華勒沙為誘餌催升收視率的節目,格但斯克的民眾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年輕人感興趣,但華勒沙昔日的支持者認為他是在自損形象。
因“漁夫”身份,華勒沙再次引起世人關注,但華勒沙似乎更願意被人視為一個政治家。他的政治生涯雖無坦途,但閱歷深厚。
1990年,他成為波蘭共和國首任民選總統,一個“帶著斧頭的總統”——堅決、強悍、簡單,不兜圈子。
1995年,華勒沙競選連任失敗。
2000年,華勒沙再度競逐總統,只獲得1.01%選票。
回顧自己的敗績,華勒沙神情坦然,他說:“這是一個重要標誌,它告訴我應該離開政治舞台了。”
從政壇退隱之後,華勒沙幾乎被人遺忘。
然而,《與華勒沙釣魚》節目讓這位前總統又回到了世人的目光中。
“這不是一個正經節目。”華勒沙的好友耶日·波羅夫查克不滿意華勒沙在電視節目中的表現。波羅夫查克也喜歡釣魚,但他不喜歡華勒沙的節目。
波羅夫查克是華勒沙昔日重要的同事,現任團結中心基金會會長、波蘭國會議員。
“華勒沙很隨意地跟人談話,沒有什麼有意義的話題。結構也缺少精心安排,沒有目的,散漫,拖沓……那不是一個有質量的節目。不知道華勒沙為什麼會接受這樣的節目。可能他是因為好玩,但我不認為這很好玩。這像一檔娛樂明星的節目,華勒沙不應該參加這樣的節目,我覺得他應該珍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聲譽。”
1979年,波羅夫查克和華勒沙相識。此後他們的關係被波羅夫查克形容為“兄弟般的”。
華勒沙的“命名日”是每年的6月3日,波羅夫查克的“命名日”是每年的6月20日,每年他們都會攜家眷一起慶祝。
“1980年至1988年間,我們經常在一起,那時我們一個月可能會有一兩次一起去釣魚。他當總統後,一起釣魚就不方便了。每次出去,他都要有醫生、侍衛隨行,太麻煩。”波羅夫查克說。
華勒沙退休後從華沙回到格但斯克,他們又有機會經常見面了。華勒沙離開總統府,一開始沒有退休金。
“華勒沙沒有退休金的訊息被媒體報導出來,波蘭議會迅速通過議案,設立總統退休制度-華勒沙可以領到退休金了。可他並不安心做一個退休的總統,他還想再當總統。華勒沙的老朋友都覺得他不該再參加總統競選,現在華勒沙沒有自己的政黨,也沒有支持者,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想著當總統。這沒意思。他只重視政治,不重視也不擅長經濟。華勒沙應該在退休以後安心做退休總統應該做的事情,不應該再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只會使人對他產生更多的失望,對他的尊敬卻越來越少。”
在波蘭,很多人知道華勒沙喜歡釣魚。
建於1659年的貝爾維德總統府,緊鄰著有200年歷史的蕭邦公園。華勒沙有5年的時光在這裡度過。
前總統華勒沙在日理萬機之餘,或者去音樂廳聽古典音樂,或者去某個隱秘之處釣魚。
搬出貝爾維德總統府,回到家鄉格但斯克,華勒沙認為他可以過悠閒的在野生活了。有一次他甚至剃掉了留了多年的八字鬍,喬裝騎腳踏車到摩特瓦瓦河邊釣魚。
但第二天,格但斯克的報紙頭版就登出他釣魚的訊息。華勒沙有些無奈,他發現實際上退休以後依然“不方便”。為安全考慮,沒有保鏢他就不能隨意上街,偶爾上街就會引來長久的圍觀。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是華勒沙的日常狀態。和以往不同的是,他可以上網瀏覽。在網路世界,他可以不惹人注意。
採訪華勒沙的時候,女兒瑪麗·華勒沙和發言人沃蘭斯卡始終守在一邊。
拄著一根手杖、身材高大的沃蘭斯卡多年來一直追隨華勒沙,沃蘭斯卡說:“身為律師,我說他可以隨心所欲;身為波蘭人、愛國者,我認為那是個餿主意,因為華勒沙的八字鬍已是歷史標誌;身為女人,我覺得他留八字鬍好看一些。”
華勒沙的八字鬍一直留著,只剃掉過一次。
和沃蘭斯卡一樣,華勒沙的女兒瑪麗·華勒沙也是父親堅定的捍衛者。
“我知道我的爸爸是什麼樣的人。他喜歡釣魚,但其實他很少有時間去釣魚,我覺得他是用釣魚的方式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狀態。”
“我看過爸爸做嘉賓的電視節目,我很喜歡看。”
1967年,華勒沙開始在格但斯克船廠做電工,此前他還做過汽車技工,在軍隊服役兩年,升至下士。1970年起,身為輪船乘務員的華勒沙由於參與工人活動被開除,靠打零工過活。1965年,他與達努塔·戈洛斯結婚,育有8個子女。
瑪麗·華勒沙是8個子女中最小的一個。
“我出生於1982年。小時候雖然爸爸遭遇很多困難、很多危險,但我們家裡的情況很好。我們很幸福地生活,因為我媽媽是一個非常安靜的人,她很好地照顧我們。媽媽是個非常好的媽媽,也是很好的妻子、很好的奶奶。”
“在很小的時候,在我眼中的華勒沙,只是我的爸爸而已,”瑪麗·華勒沙說,“現在我跟他在一起工作,我很尊敬他。”
在格但斯克,有很多華勒沙的印跡。
格但斯克國際機場是以華勒沙的名字命名的。在格但斯克市中心的團結廣場有華勒沙的雕像和紀念碑。
艾烏蓋紐什·斯莫拉爾是前英國BBC駐華沙波語部主任,現任波蘭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是波蘭現政府的外交智囊。
自1980年代起,斯莫拉爾一直在華沙做政治報導,與華勒沙過從甚密。
斯莫拉爾知道華勒沙喜歡釣魚,知道華勒沙在主持關於釣魚的電視節目,但斯莫拉爾不喜歡釣魚,對華勒沙的“釣魚”節目也毫無興趣。
2006年春天,斯莫拉爾在格但斯克再次見到華勒沙。“我覺得華勒沙是一個孤獨的人,也是一個孤立的人。雖然從1980年到1990年我在倫敦而不是在華沙,但我經常能見到華勒沙,我們即使不能見面,也還可以通電話。”
“遺憾的是,當選總統以後,華勒沙不知道怎樣運用國家的工具來改善國家。在他執政期間,很多人沒有工作,失業率高達17%。這是他不再受人歡迎的原因。”
斯莫拉爾對華勒沙的感覺複雜:“我覺得他的心情是孤獨的,處境是孤立的。”
人物事件
2020年2月10日,波蘭前總統萊赫·華勒沙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波蘭和俄羅斯兩國需要改善關係,擺脫當前的困境。他還直言,若是兩國繼續“吵架”,從中受益的將是“第三方”。
2022年1月22日報導,波蘭前總統華勒沙感染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