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通信機

L-5通信機

美國L-5 步哨 通訊聯絡機,是美國康維爾史汀生(Convair Stimson)公司研製的三座民用輕型飛機,1940年首飛。1941年,美國陸軍採購6架進行試用。1942年,根據試用結果,確定改進後用於作戰地聯絡和通信,軍用型號為O-62,稍後改為L-5 步哨 。軍用型與民用型的主要區別是,加大了發動機功率,擴展了機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L-5 “步哨”通訊聯絡機
  • 服役時間:1942年
  • 國家:美國
  • 研製單位:美國康維爾史汀生公司
發展沿革,衍生型號,L-5A,L-5B,L-5C,L-5D,L-5E,L-5G,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戰爭的緊迫性讓美國軍方感到,理想的輕型聯絡和觀測機不僅要具備“鸛”式的特點,也不能花費太多的經費和時間重新設計,機型結構必須簡單可靠以利於快速生產和就地維護。“航行者”儘管表現不俗,但還得按作戰要求進行改進。此時,史汀生已經與另一家航空企業伏爾提公司(Vultee)合併,不過這倒沒有影響對“航行者”軍用版的開發。新機型延續單發高上單翼的布局,除了改裝軍用機電設備,仍保留民用型的大量零部件,但機翼部分由原來的鋁製結構改成強化過的木質翼肋加蒙布,可節省具有戰略價值的金屬材料。機身內部以焊接鋼管為骨架,座艙為縱列雙座形式,視窗的布置還增加了駕駛員和觀測員的全方位視界,並拆掉前起落架的整流罩以適應粗糙的起降場地。動力方面選擇功率為 138 千瓦的萊康明(Lycoming)O-435-1 型六缸空冷發動機,驅動雙葉木質螺旋槳。所有這些改動都考慮到儘量不影響工廠現有生產線上的流程和設備,可以迅速轉入量產。
這架工廠型號為 Model 76 的新機型於 1941 年 6 月 28 日首飛,對測試結果頗感滿意的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F)甚至跳過通常所需的評估階段,直接與伏爾提-史汀生公司簽下首批 275 架的生產契約,並賦予軍用編號為 O-62“哨兵”(Sentinel),到 1942 年 4 月調整編號時也相應地改名為 L-5,並獲得軍方的追加訂單,平均價格約為每架 9,500 美元。除首批 O-62 外,L-5 基本型累計生產了 1,538 架,其中有 300 架後來配備有醫療器材以備前線急救之需。

衍生型號

L-5A

原計畫升級發動機和電氣系統,但因相關部件供應不上而擱置下來,未實際投產。

L-5B

為提高戰地運載能力,其機身容積被擴大到可裝入 90 千克的貨物,或者放置一具擔架以運送傷病員。為此還在右側機身上開設了一個 1.8 米寬用鉸鏈固定的艙門,后座觀測員的位置和視窗以及部分操縱機構也隨之作出調整,共生產 712 架。部分 L-5B 將固定起落架改為雙浮筒結構,便於在水上起降,由於氣動外形發生改變,還在機尾下部加裝一塊腹鰭板來增加穩定性。

L-5C

與 L-5B 基本相同,另在機身內的弧形支架上安裝一台福爾摩·格萊弗勒克斯(Folmer-Graflex)的 K-20 型航空相機,駕駛員或觀測員均可操作相機執行偵察任務,有 200 架投入服役。

L-5D

原計畫改進 L-5 的機翼翼型以提高操縱性能,但只進行過工廠原型機測試,沒有獲得生產訂單。

L-5E

與 L-5C 基本相同,另對機翼控制面作了改動,可通過手動方式將襟翼再放低15°來提高低速性能,后座觀測員的位置也有所變化。該型號的產量為 750 架,其中部分 L-5E-1 對輪胎和剎車系統進行過加大加固,增強在前線簡易機場的起降能力。

L-5G

在 L-5E-1 的基礎上換用 142 千瓦的萊康明 O-435-11 型發動機,部分改用可變槳距的金屬槳葉,時速略有提高,但重量也相應增加。此外還改裝了 24V 的無線電設備,加強與地面部隊和其它飛機的聯繫。軍方共訂購 900 架,不過到二戰結束時實際只生產了 115 架。

技術特點

除了機上乘員的自衛武器,L-5 屬於無武裝的軍用飛機,不過在必要時也可攜帶小型炸龘彈對敵方進行騷擾性的轟炸行動。1944 年,一些地勤人員曾給 L-5 做過加裝武器的可行性試驗,在機翼兩邊的支架上各安裝一根 60 毫米口徑的火箭發射管,配以電點火裝置,發射出的火箭可用來標示目標位置或攻擊地面的軟目標,不過這種臨時改裝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性能數據

美國L-5 步哨 聯絡機,翼展10.36米,機身7.34米,機高2.41米,空重703千克,總重916千克,時速209公里,升限4815米,航程676千米,乘員2人。
L-5通信機

服役事件

L-5 的基本型被非正式地稱作“觀測型”,從 L-5B 到 L-5G 則被統稱為“救護型”。各種型號的“哨兵”產量達到 3,590 架,僅次於派珀公司的 L-4“蚱蜢”(Grasshopper),是二戰期間使用最為廣泛的第二號輕型軍用飛機,活躍在從北非到義大利、從英倫三島中歐平原、從東南亞密林到太平洋群島的廣大戰場上。USAAF 曾先後調撥 306 架 L-5 給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其中大多數型號更名為 OY-1,有 18 架 L-5G 更名為 OY-2(Y 為伏爾提-史汀生與聯合飛機公司合併後的企業代號),主要在太平洋戰區的海軍陸戰師中使用。另外,根據租借法案,美國也向英國提供了 40 架 L-5 和 60 架 L-5B,英方分別定名為“哨兵”Mk.I 和“哨兵”Mk.II,均配屬於中國-緬甸-印度戰區的作戰部隊。
在各種複雜惡劣的戰場環境下,小不點“哨兵”憑藉出色的性能擔負起令人驚異的“多面手”的角色。就象後來的直升機那樣,L-5 不僅可以執行空中偵察、火炮校射、接送要人和急件等常規任務,還能架設通訊線路、牽引滑翔機、滲透敵後、撤運傷員,在緊要關頭為被孤立的部隊輸送急需的彈龘藥、食品和醫藥等補給。尤其是在難以修築常規機場跑道的叢林、山陵和海島地區,L-5 深受同盟國官兵的喜愛和信賴,被親切地稱作“飛行吉普”或“叢林天使”。
二戰結束後,狀態完好的各型 L-5 除了有些移交給“友好國家”使用外,大多仍留在美國陸軍、新獨立的空軍(USAF)和海軍陸戰隊中服役。1950 年韓戰爆發時,“哨兵”是最早被派往戰場的美軍飛機之一,曾趕在朝鮮人民軍進攻漢城前搭載南方偽總統李承晚逃出險境。在朝鮮戰場上,L-5 通常用於執行前進空中控制(FAC)任務,後來逐漸被北美 LT-6G “德克薩斯人”和塞斯納 L-19“捕鳥犬”(Bird Dog)所取代,海軍陸戰隊的 OY-2 還加裝火箭進行過對地支援。經過十餘年的戰爭考驗,大部分“哨兵”從 1957 年起陸續退役,轉入民防空中巡邏隊(Civil Air Patrol)從事訓練和搜尋救援工作直到 1970 年代。少量保留軍籍的 L-5 和 L-5G 在 1962 年 9 月按照美國國防部新修訂的軍用編號規則分別改名為 U-19 和 U-19B,但沒過幾年也結束了它們的軍旅生涯。
從1946年起,國民黨空軍陸續接收駐華美軍的該型號飛機,除用於戰地聯絡和通信外,還用於新飛行員訓練和新到駐地的飛行員熟悉地形。
L-5“步哨”聯絡機四視圖
1946年4月20日,國民黨軍第9戰區司令部1架L-5 步哨 聯絡機,自徐州飛往濟南途中因氣候原因迫降於河北清河縣解放區,成為人民解放軍的戰利品。
此後不久,又有2架國民黨軍L-5 步哨 聯絡機起義。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在各地還繳獲了多架L-5 步哨 聯絡機。
1949年8月15日,人民解放軍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組建時,裝備了1架L-5 步哨 聯絡機。
一個多月後,受閱飛行梯隊第6分隊分隊長兼長機飛行員方槐駕駛美國L-5“步哨”聯絡機飛越天安門上空,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閱兵式。
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全軍共有性能良好的L-5 步哨 聯絡機5架,待修理的3架。1950年7月空軍調撥給民航3架,1976年最後2架在空軍退役。
1949年1月12日,國民黨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教育處上尉副官高全諍駕駛1架美制L-5通信機,從杭州起飛,原計畫飛往徐州,因天色昏暗,沒能發現,只好在安徽宿縣雙石鋪河灘上迫降。
1949年2月2日,國民黨民航局上海龍華空中交通管制站助理管制員李愚和上海虹橋機場指揮塔台管制員刁家平,從上海駕駛1架美制L-5通信機起義,起飛後因機械故障在上海以北墜毀,2人受傷,後經地下黨安排,2人從地面到達解放區。

總體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廣泛使用L-5 步哨 聯絡機,主要承擔偵察、校射、通訊、救護、滑翔機牽引等任務,深受美軍士兵的喜愛,被美國大兵親切的稱為“空中吉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