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庫切作品:青春

J.M.庫切作品:青春

《J.M.庫切作品:青春》是2013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J.M.庫切 (Coetzee J.M.)。

基本介紹

  • 書名:J.M.庫切作品:青春
  • 作者:J.M.庫切 (Coetzee J.M.)
  • 譯者:王家湘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頁數:198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3935603
  • 外文名:Youth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J.M.庫切作品:青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J.M.庫切作品:青春》幾乎沒有外在的動作衝突,讀來卻絲毫沒有枯燥之感,除了那簡潔的文筆因素,這裡還有一種深邃而平易的東西,很理性卻很容易訴諸感覺,又很容易從你眼皮底下溜走。
《J.M.庫切作品:青春》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J.M.庫切作品:青春》不同凡響,寫法特別。它並非採用這類作品常見的第一人稱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約翰的年輕人,但庫切總是稱之為“他”。庫切寫“他”十九歲到二十四歲幾年間的生活經歷,一個南非大學生跑到倫敦做了計算機初級程式設計師,朝九晚五的公司職員,飯碗不用擔心,卻還是鬱悶。這個歲數的年輕人不是意氣風發就是躁動不安,卻玩不出轟轟烈烈的名堂,由於生性缺少熱情,幹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亂子。他也需要被愛撫的感覺,但性愛從來沒有給他帶來生命的光輝,只是在吞噬時間和精力……這種內斂的性格,這般平淡無奇的生存狀態,還能做出什麼樣的文章呢?可是,庫切就有這樣的本事,一段春夢無痕的人生就讓他寫得楚楚動人。他把年輕時的自己作為他者來觀照,再度審視青春的彷徨之途。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譯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南非)J.M.庫切(Coetzee J.M.) 譯者:王家湘

後記

庫切於2002年出版的小說《青春》的副標題是“外地生活場景之二”,場景之一是1997年發表的《童年》。這兩部作品帶有相當程度的自傳性。庫切於1940年出生在南非開普敦,父母都是布爾人,亦即南非白種人,即當年到非洲南部進行殖民的荷蘭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後裔。庫切對南非白人在殖民過程中的獸行和白人統治者堅持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政策極其反感,在1974年出版的《幽暗之地》的第二部分中,對自己布爾祖先雅各布斯·庫切在十八世紀參與對霍屯督人進行種族滅絕的不光彩的歷史進行了揭露,他所有的作品都反映了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對南非造成的巨大的災難,特別是在人的思想感情和人性的扭曲方面的精神災難。
庫切大學畢業後離開南非到了倫敦,和《青春》的主人公約翰一樣,做了一段時間的電腦程式編制員。1965年他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攻讀文學博士,研究愛爾蘭小說家和劇作家、荒謬派戲劇的主要代表塞繆爾·貝克特。爾後庫切到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校任教。1973年他因參加反對越南戰爭的遊行被捕後,離開美國,重回南非。庫切從1977年開始發表小說,1980年出版的《等待野蠻人》使他的名聲開始越出南非。他三次獲得南非文學大獎,兩次獲英國文學布克獎,以及其他多種文學獎,最後成了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青春》和一般自傳性作品不同的是,庫切不是在追述自己成長的過程,而是把成長中的某些關鍵時刻的內心活動呈現在讀者面前。在語言上沒有使用過去時態將逝去的生活定格在過去,而是用現在時態給予了逝去的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以永恆的意義。作品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背景,從主人公離家到開普敦上大學,靠打幾份工維持生活,徹底割斷和家庭的經濟聯繫開始,到倫敦一家計算機公司工作結束,全書共二十章,前四章在南非,此後主人公一直生活在倫敦。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是主人公豐富的內心活動。
主人公約翰是一個內向的青年,不僅落落寡合,而且鬱鬱寡歡。他在大學讀的是數學,卻一心要做一個詩人。母親的過度呵護使他窒息,父親失敗的一生使他惶恐,南非的一切使他厭惡,即將到來的革命使他不知所措。他幻想一旦擺脫了家庭和南非,到了英國,就能夠自由地實現自己做一個偉大的詩人的夢想。但是到了英國,詩神也並沒有對他青睞有加。於是他琢磨成功的詩人取得成功的秘訣,認定自己內心不乏激情,只是還沒有遇到能夠打開他心靈之泉的、命定屬於他的那個女人。在計算機公司的工作只是他謀生的手段,是他成為詩人必須經受的痛苦磨鍊的一個部分。在寒冷而陌生的倫敦,他孤獨地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壓不住對拋下的故國的關切,抹不去在異鄉被歧視的感覺,在夢想的一點一點的幻滅中掙扎。
庫切在1987年獲以色列的最高文學獎“耶路撒冷獎”時的講話中談到了南非文學的特點,用來解讀《青春》和主人公約翰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在殖民主義下產生的、在一般稱之為種族隔離的狀態下加劇的畸形而得不到正常發展的人際關係,在心理上的反映是畸形而得不到正常發展的精神生活。所有對這樣一種精神生活的反映,無論多么強烈,無論其中透進了多少興奮或絕望,都蒙受同樣的畸形,得不到正常發展。……
南非文學是奴役中的文學……充滿了無家可歸的感情和對一種無名的自由的渴望。……正是你認為在監獄裡的人會寫出來的那種文學。
約翰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使他來到倫敦,他渴望得到愛情和歡樂,因此不斷和女孩子發生關係。但是他總是不能滿足於所得,莫名的渴望折磨著他,最後都是逃避責任地中斷關係。他內疚、自責,但是總能以為了找到能使自己成為詩人必需的那個女子為由,在心中恢復自己的尊嚴感。讀者在反感約翰的怯弱和永遠的自我肯定及自我欣賞的同時,也不能不意識到在作為殖民地的南非中的殖民者成長起來的約翰,當作為殖民國中的殖民地人生活時那雙重扭曲的畸形心態。
這正是庫切作品的意義所在。對約翰來說,是他的歷史,對像他這樣的南非白人來說,是現實。他們需要在今天的世界上尋找自己的生活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