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胡斯
- 外文名:Jan Hus
- 國籍:捷克
- 出生地:捷克胡西內茨
- 出生日期:1369
- 逝世日期:1415.7.6
- 職業:捷克思想家,哲學家
- 信仰:新教
簡介,經歷,作品,名言,影響力,胡斯戰爭,開始,結束,
簡介
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胡斯以獻身教會改革和捷克民族主義的大義而殉道留名於世,他的追隨者被稱為胡斯信徒。羅馬天主教視其為異教徒,於1411年革除其教籍。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判罰胡斯有罪,於次年將其處以火刑。胡斯之死直接導致了胡斯戰爭的爆發。1999年,羅馬天主教會為此進行道歉。
他曾經接受神父的訓練,後來成為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神學部主任,最後成為校長。
早在胡斯出生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發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在神學思想上他受英國的威克里夫很深的影響。
胡斯是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他的許多言論,為後來的新教所接受。他對整個歐洲各國和馬丁·路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學歷史上貢獻卓越。胡斯認為聖經至上,而非教宗等聖職人員所訂的規條,強調教會的主權屬耶穌基督,為了此種意念及想法於是撰寫了《論教會》(De ecclesia,1413)一書,甚至大肆批評教宗等聖職人員,已偏離基督真道,貪愛錢財及濫權等等,真是改教的先驅之一。當時教會正值“大分裂”(主後1378-1417)的狀況:羅馬樞機院前於所選出的兩個教宗,分別是位於羅馬的貴格利十二世及位於亞威農的約翰二十三世,兩人互相較競。約翰二十三世為了對抗拿坡里王(為貴格利十二世所支持)而釋出贖罪券給所有需要的人,以金錢來換取,胡斯過去雖曾花大把銀子買贖罪券,但如今胡斯大大地譴責此種違反聖經教導的作法,於是約翰二十三世將胡斯取消教籍,最後甚至以異端名義將他下進監牢中。經過長達8個月的監禁,胡斯面容憔悴、身體虛弱,被提出監來上城門口,並將他綁在火刑柱上,終被燒死。導致“十字軍”再度興起和胡斯所在的波希米亞的信眾展開了一場場的戰役,直到十五世紀才結束。胡斯還創造了新的正字法,為捷克語書面語言奠定了基礎。
胡斯逝世的7月6日被稱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如今,大多數捷克人都自認為沒有宗教信仰,而且捷克的天主教信徒要遠多於胡斯信徒,但揚·胡斯仍然被認為是國家英雄。
經歷
胡斯一三七一年生於捷克南部的一個農民家庭。一三九六年他畢業於布拉格查理大學後留校任教。不久升任校長。一四○一年他成了傳教士,第二年三月開始在布拉格教堂傳道。胡斯認為教會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主張沒收教會財產。他大膽提出了許多改革宗教的措施和反對異族統治的主張。他的觀點首先反映了市民和捷克下層貴族的利益,同時也獲得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他們認為,把教會財產還俗歸公的主張是反對整個壓迫制度的第一。
胡斯在農村的活動,更加激起了教會和世俗統治者對他的仇恨。他們採取威脅利誘、禁止傳教、開除教籍,甚至使用宗教裁判等手段,一步緊逼一步地迫害胡斯。然而胡斯始終不屈服。他說,“我寧願死去,也不會沉默。就是要幫助人民——就是為了這個”。一四一四年,胡斯被召參加在康斯坦茨舉行的宗教會議。這次會議是羅馬教皇同皇帝西克孟德陰謀策劃陷害胡斯的一著。胡斯不顧城鄉老幼勸阻,堅決赴會。他認為可利用這次大會申述自己的主張。但會議拒絕聽取他的申訴,並強令他撤銷自己的主張。胡斯拒絕這樣做,莊嚴地宣稱,自己因然不免一死,但是真理“將從墓穴里站起來,發展壯大,得到永恆的勝利”。一四一五年七月六日,在康斯坦茨的廣場上胡斯被統治者以異端的罪名處以火刑,活活燒死。
作品
他在《布道錄》、《人民議會》和《論教會》等作品。
名言
尋求真理,傾聽真理,
學習真理,按真理行事,
堅持真理,誓死捍衛真理。
——揚·胡斯
影響力
胡斯之死,在整個捷克引起了強烈的反應,人們把對胡斯的迫害看作對整個民族的冒犯,反抗羅馬教皇和帝國皇帝的鬥爭更趨激烈,一四一九年七月在胡斯宗教改革的旗幟下,爆發了捷克史上偉大的農民戰爭——胡斯戰爭。
這一震撼整個歐洲的胡斯運動以及此後十餘年的胡斯戰爭,給帝國和羅馬教廷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掃除了德國上層剝削者在捷克的勢力,保證了以後一個多世紀捷克完全脫離帝國的統治。
金色布拉格的古城廣場正中,矗立著一座令人肅然起敬的巨大塑像,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都曾讚揚過的捷克民族權利和人民權利的保護者、中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每年夏天,在胡斯遇難的日子裡,人們紛紛來到這裡,向這位為真理而鬥爭的戰士致敬。
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中葉的捷克王國,是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捷克廣大農民受著封建土地的占有者——德國僧侶把持的天主教教會和德國貴族的殘酷的剝削。捷克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展開了反對民族壓迫和社會壓迫的鬥爭。他們首先起來反對宗教壓迫。傳教士揚·胡斯是這一鬥爭的領袖人物。
胡斯戰爭
開始
15世紀捷克人反對德國封建主及天主教勢力入侵的民族戰爭。13世紀以來,德國貴族和僧侶逐步控制了捷克的經濟、政治和宗教大權,引起捷克人民的強烈不滿。15世紀初,以愛國者J.胡斯為首掀起反對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會的改革運動。1415年,胡斯被教皇和德皇處以火刑,矛盾進一步激化。
結束
胡斯戰爭雖然失敗,但它給德國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保證了捷克在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獨立,促進了捷克民族文化的發展,對後來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有很大影響。胡斯黨人在長期戰爭中建立了一支得到人民有力支援的、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新型軍隊,在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上有所創新。胡斯軍以步兵為主力,還擁有車載兵(乘車步兵)、騎兵和輕型炮兵等。胡斯軍首創的車載兵和戰車工事在對付敵重裝騎士騎兵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每輛戰車有一名指揮官,下轄18~20名士兵。每10輛戰車編為一個十車隊,由十車長指揮;數個十車隊組成一個戰車隊,所有戰車隊均由戰車統領統一指揮。情況需要時,以戰車相互聯結成各種戰車工事。此種工事通常配置在兩翼有天然障礙的高地,火炮配置在戰車工事中央,步兵和騎兵隱蔽在工事內,戰車保護士兵不受重裝騎士騎兵的襲擊,並在敵軍接近時予以重創。此外,胡斯軍善於在野戰中大膽機動,勇猛進攻,正確選擇主攻方向和有利戰場,集中使用兵力,重視各兵種協同動作等軍事原則。在野戰中大量使用輕炮兵也是軍事史上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