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在宇宙航空科學研究所的協助下開始了J-1小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其基本設計思想是將宇宙開發事業團研製的H-2火箭的固體助推器同宇宙航空科學研究所研製的M-3S2火箭的上面級(第二和第三級及有效載荷整流罩)組合起來。
J-1已於1996年獲首飛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J-1運載火箭
- 國家:日本
- 時間:1996年
簡介,特點,研製意義,研製計畫,
簡介
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在宇宙航空科學研究所的協助下開始了J-1小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其基本設計思想是將宇宙開發事業團研製的H-2火箭的固體助推器同宇宙航空科學研究所研製的M-3S2火箭的上面級(第二和第三級及有效載荷整流罩)組合起來。
特點
J-1的第一級發動機與H-2火箭的固體助推器相同。這種發動機是迄今為止日本製造過的最大的一種固體火箭發動機,平均推力約為1568千牛(海平面),將通過H-2火箭1994年初的首次試飛得到飛行驗證。J-1的第二、三級和有效載荷整流罩自1985年以來一起在M-3S2火箭上使用,共成功地飛行了7次,證實了其性能和可靠性。
第一級在發動機工作期間由擺動噴管推力向量控制裝置( MNTVC)提供俯仰和偏航控制,由12台固體發動機反推控制裝置(SMRC)提供滾轉控制;在慣性飛行期間則由SMRC進行三軸穩定。12台這種裝置分別裝在4個尾翼的翼尖上(4台)和尾翼支撐結構上(8台)。4個尾翼在火箭還沒有出大氣層之前起輔助的姿態控制作用。第三級發動機是自旋穩定的,它在第二和第三級分離之前由側噴推力器起旋。
與M-3S2相同,J-1火箭也採用無線電制導方式,如有必要,地面站將向其傳送姿態修正指令。第三級發動機的點火時間可通過制導指令進行修正。
研製意義
J-1的大部分主要部件都是H-2的固體助推器和M-352上已有的,這就相應降低了火箭的研製費用、周期和風險。由於固體火箭易於處理,要檢查的項目少,所以J-1的使用成本也不算很高。J-1火箭的意義在於它是日本的兩大火箭研製機構利用各自已掌握的技術首次攜手研製一種新型火箭。J-1火箭還擴大了日本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的覆蓋面。利用這種級別的火箭來發射工程和科學衛星的總成本要比用大型火箭的低。可以說,J-1在進行軌道試驗和火箭技術開發方面將大有用武之地。
研製計畫
對J-1運載火箭進行第一次試驗飛行後,日本又進行第二發的研製,計畫於2000年發射。其有效載荷為光學內軌通信工程試驗衛星OICETS,質量約550kg,軌道高度為550km,接近圓形。
為適應日本未來的發展,對J-1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其目的是:
- 獲得更好的成本效率;
- 提高有效載荷的能力,特別是極軌的能力;
- 提高有效載荷的入軌精度;
- 降低加速度的環境條件;
- 為中止H-Ⅱ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作準備。
其改進1型的第一級採用H-Ⅱ A所用的SRB-A固體火箭助推器,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有效載荷的能力。2型為全新的計畫,將質量超過2倍的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其成本僅為目前J-1火箭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