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x27s Not Me, It\x27s You(2009年莉莉·艾倫發行的音樂專輯)

It\x27s Not Me, It\x27s You(2009年莉莉·艾倫發行的音樂專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It's Not Me, It's You》是莉莉·艾倫的第2張個人錄音室專輯,由格萊格·科爾斯汀擔任製作人。該專輯共收錄12首歌曲,於2009年2月4日發行。

2010年,該專輯提名第30屆全英音樂獎年度英國專輯獎。

基本介紹

  • 外文名:It's Not Me, It's You
  • 專輯語言:英語
  • 專輯歌手:莉莉·艾倫
  • 專輯時長:43分28秒
  • 曲目數量:12 首
  • 音樂風格:電子流行
  • 唱片公司:雷格唱片、帕洛風唱片
  • 發行日期:2009年2月4日
  • 發行地區:全球
  • 製作人:格萊格·科爾斯汀
創作背景,專輯曲目,專輯鑑賞,獲獎記錄,

創作背景

2008年,莉莉·艾倫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在錄音室中與專輯的製作人格萊格·科爾斯汀揣摩該專輯。在專輯的製作過程中,格萊格·科爾斯汀先彈出一個和弦,莉莉·艾倫隨即領悟到他的意圖,便藉由簡單的和弦開頭,配著歌詞繼續唱下去。當一首完整的歌曲自然而然地被莉莉·艾倫唱出來後,兩人再商量該如何完善。專輯最早被命名為“Stuck on the Naughty Step”,後定名為“It's Not Me, It's You”。除《Who'd Have Known》外,該專輯中的其餘歌曲均由莉莉·艾倫和格萊格·科爾斯汀合作完成詞曲,並由格萊格·科爾斯汀完成製作和混音工作,傑夫·佩什負責母帶混響工作。專輯封面由謝爾蓋·勒布朗攝製,由亞歷克斯·考珀擔任藝術總監。
The Fear》探討了明星效應和名人文化的無知和空洞,社會大眾對財富的嚮往和依戀,以及閃光燈背後的人生姿態。在創作該曲的時候,莉莉·艾倫腦海里都是八卦雜誌,她對這些雜誌表示鄙夷和挖苦,並表達了希望從名人文化中脫離出來的願望。《Back to the Start》講的是莉莉·艾倫跟姐姐薩拉·歐文的故事,她們曾經感情不好,而該曲表達的是莉莉·艾倫希望結束兩人之間冷戰的願望。《He Wasn't There》表達的是父親基思·艾倫的責備,莉莉·艾倫也該曲最後表達了儘管有怨言、仍感激父親存在的情感。《Who'd Have Known》原名是“Who'd of Known”,採樣了接招合唱團的單曲《Shine》。《Not Fair》表達的是對無能男性的不滿。
It\x27s Not Me, It\x27s You

專輯曲目

曲序
曲目
詞曲作者
時長
1.
莉莉·艾倫
格萊格·科爾斯汀
4:38
2.
The Fear
3:27
3.
Not Fair
3:21
4.
22
3:06
5.
4:04
6.
4:14
7.
3:27
8.
Fuck You
3:43
9.
接招合唱團、莉莉·艾倫、格萊格·科爾斯汀
3:50
10.
Chinese
莉莉·艾倫
格萊格·科爾斯汀
3:28
11.
Him
3:18
12.
2:52
專輯曲目來源

專輯鑑賞

《It's Not Me, It's You》搞怪未收斂,與格萊格·科爾斯汀的合作讓該專輯添加了一分清新和輕快,主打曲目《The Fear》和《Fuck You》當中,莉莉·艾倫標誌性的甜蜜嗓音未變,曲風也符合其一貫的活潑個性。和首張專輯相比,莉莉·艾倫成長了許多,她開始鄙視她曾經所熱愛的夜場派對,說起了浪漫的夢想約會。比起沉迷於各樣紙醉金迷的派對,抨擊這些場面的莉莉·艾倫顯得更加迷人。她保留了一貫的辛辣歌詞,而格萊格·科爾斯汀的製作技巧也顯得日趨純熟。
《Everyone's at It》讓人想起了莉莉·艾倫首張專輯中的《Smile》,同樣具有朗朗上口的調子和頑皮的歌詞,而在流行旋律的幌子之下的,是她的一次自我療傷。《22》由教堂中的羽管鍵琴和響指合奏而成,訴說的是關於一個告別22歲的女生的故事。《Never Gonna Happen》展現了莉莉·艾倫在首張專輯中淺嘗輒止的“吉普賽音樂”,該曲中里最吸引人的是手風琴的聲音。《Who'd Have Known》是整張專輯的轉折點,從該曲開始,莉莉·艾倫從憤世嫉俗變得對生活充滿希望,讚頌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Him》中,莉莉·艾倫思考上帝是否真實存在,在急速的貝司下,該曲引發聽眾的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