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s )即“萬物相連的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將各種信息感測設備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
Ashton最初的定義是:“就是當今的計算機以及網際網路幾乎完全依賴於人類來提供信息。網際網路上大約有50petabytes(petabyte為1,024 terabytes)的數據,其中大部分最初由人來獲取和創建的,通過打字、錄音、照相或掃描條碼等方式。傳統的網際網路藍圖中忽略了為數最多並且最重要的節點,人。而問題是,人的時間、精力和準確度都是有限的,他們並不適於從真實世界中截獲信息。這是大問題。我們生活於物質世界中,我們不能把虛擬的信息當做糧食吃,也不能當做柴火來燒。想法和信息很重要,但物質世界是更本質的。當今的信息科技如此依賴人類產生的信息,以至我們的計算機更了解思想而不是物質。如果計算機能不藉助我們的幫助,就獲知物質世界中各種可以被獲取的信息,我們將能夠跟蹤和計量那些物質,減少浪費、損失和消耗。我們將知曉物品何時需要更換、維修或召回,他們是新的還是過了有效期。物聯網有改變世界的潛能,就像網際網路一樣,甚至更深遠。”
起源
Peter T. Lewis 在1985提出這個概念[求參考來源]。
比爾·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
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及物互聯。1998年麻省理工學院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1999年,在物品編碼(
RFID)技術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會上,
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其中指出“物聯網”時代的來臨。
相關技術
地址資源
物聯網的實現需要給每個物體分配唯一的標識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於RFID標籤和電子產品唯一編碼來實現的。
另一個來自
語義網的想法是,用現有的命名協定,如統一資源標誌符來訪問所有物品(不僅限於電子產品,智慧型設備和帶有RFID標籤的物品)。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談,但通過這種方式它們可以被其他節點訪問,例如一個強大的中央伺服器。
下一代網際網路將使用
IPv6協定,它擁有極大數量的地址資源,使用IPv6的程式能夠和幾乎所有接入設備進行通信。這個系統將能夠識別任何一種物品
人工智慧
自主控制也並不依賴於網路架構。但目前的研究趨勢是將自主控制和物聯網結合在一起在未來物聯網可能是一個非決定性的、開放的網路,其中自組織的或智慧型的實體和虛擬物品能夠和環境互動並基於它們各自的目的自主運行。
架構
物聯網系統很可能是一個
事件驅動的架構,由下而上進行構建,並囊括各種子系統。因此,模型驅動和功能驅動的方式將會共存,系統能夠較容易地加入新的節點,並能夠處理意外(Multi-agent systems, B-ADSc, etc.)。
在物聯網中,一個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個預先被決定的,有確定句法結構的訊息,而是一種能夠自我表達的內容,例如
語義網。相應地,信息也不必要有著確定的協定來規範所有可能的內容,因為不可能存在一個“終極的規範”能夠預測所有的信息內容。那種自上而下進行的標準化是靜態的,無法適應網路動態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實際的。在物聯網上的信息應該是能夠自我解釋的,順應一些標準,同時也能夠演化的。
系統
物聯網中並不是所有節點都必須運行在全球層面上,比如
TCP/IP層。舉例來講,很多末端感測器和執行器沒有運行TCP/IP協定棧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它們通過
ZigBee、
現場匯流排等方式接入。這些設備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譯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為了將這些設備接入物聯網,需要某種代理設備和程式實現以下功能:在子網中用“當地語言”與設備通信;將“當地語言”和上層網路語言互譯;補足設備欠缺的接入能力。因此該類代理設備也是物聯網硬體的重要組成之一。
此外,出於安全考量,家庭、辦公室、工廠等環境可能採用一個自治的物聯網子網,有限制地與全球網互連。
M2M
Machine To Machine,以雙方或是所遵循的共通標準,以信息文字進行互動的一種機制。
通信協定
由於最終端連線的‘物’有千百種,因此極難制定一種統一性的規格適合所有的套用,這是所有物聯網系統面對的難題.目前無論是
MQTT、
CoAP還是
AMQP這類物聯網標準都嘗試著將終端套用抽象化,集成進一個固定的通信格式之內.
與網際網路關係
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將是
網際網路。但網際網路需要一系列技術升級才能滿足物聯網的需求,例如IPv6、Web_3.0。
套用
爭議
由於許多可連網的設備運算能力不高,僅能提供極為簡單的套用服務,不可能安裝防禦軟體,僅能依賴內置的加密機制。如果用戶沿用默認的密碼,黑客就能輕易的攻破。而黑客入侵物聯網以後,會轉而攻擊連上物聯網的其他系統,嚴重時則會獲取用戶的個人數據,即為
跳板攻擊。
有些黑客組織會透過在Google Play發表山寨或惡意的應用程式,進而在用戶無法察覺異況的情況下,竊取用戶的數據。或是透過眾多物聯網設備(像是印表機、
攝像頭、
嬰兒監視器、家庭路由器等)來組成殭屍網上發起阻斷式攻擊。
2016年10月21日,發生了多起阻斷服務攻擊,都是針對域名系統提供商
Dyn的伺服器。網上安全員認為這是由眾多物聯網設備組成的殭屍網上,而這些設備均感染了Mirai惡意軟體。英國媒體BBS也遭受到602Gbps流量的攻擊,在當時成為歷史新高。
中國大陸
物聯網感測器產品已率先套用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防入侵系統中。系統鋪設了3萬多個感測節點,覆蓋了地面、柵欄和低空探測,可以防止人員的翻越、偷渡、恐怖攻擊等攻擊性入侵。上海世博會向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感測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採購了一系列微納感測器產品。濟南園博園園區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採用了ZigBee無線技術達成的無線路燈控制。
但以上套用缺乏對全網的開放性,信息交換參照預先規定的封閉協定,而不是語義式的可擴展協定,因而稱為物聯網子網更為合適。 尚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