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巴卡(Hannibal)

漢尼拔·巴卡(迦太基著名將領)

Hannibal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尼拔·巴卡(拉丁語: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統帥、行政官,軍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年時向父親立下誓言終身與羅馬為敵。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他奇蹟般地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北部,並多次以少勝多重創羅馬軍隊。他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鍊,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突出表現,當代仍是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的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被譽為戰略之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尼拔·巴卡
  • 外文名:Hannibal Barca
  • 別名:戰略之父
  • 國籍迦太基
  • 民族腓尼基人
  • 出生地:迦太基
  • 出生日期:公元前247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83年
  • 職業:迦太基統帥、行政官
  • 主要成就:贏得坎尼戰役
    贏得特拉西梅諾湖戰役
    西方四大軍事統帥之一
人物生平,早年時光,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僵局,退出義大利,返回迦太基,扎馬戰役,戰後和平時期,流亡與辭世,戰略思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早年時光

漢尼拔出生於公元前247的迦太基,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的兒子。他的童年正處於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
漢尼拔·巴卡
漢尼拔和他的軍隊漢尼拔和他的軍隊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敗給羅馬之後,並沒有徹底解決兩國的爭端。羅馬雖然是戰勝國,但是貪得無厭的奴隸主貴族並不以此為滿足,仍然盯著迦太基及其殖民地。和約簽訂不久,羅馬便違約從迦太基手中奪取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亞,後來又以清剿海盜為名從北部侵入西班牙。當然,迦太基也不甘雌伏,而羅馬新的挑釁更使它感到如芒在背了。公元前237年,漢尼拔之父哈米爾卡·巴卡為改善迦太基的前景,出兵征服伊比利亞半島
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前的地中海世界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前的地中海世界
根據史家蒂托·李維的記載,當時漢尼拔才9歲,他央求與父親同行,父親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誓不兩立的仇人。
公元前237年初,哈米爾卡在迦底斯(腓尼基人最古老的殖民地)登入後,發動了一系列的攻勢。首先,他攻占了幾座原來由腓尼基人建立的舊城市,保證了迦太基人對海峽的控制權。接著,他又奪回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喪失的領地。經過九年的征戰,哈米爾卡逐步征服了當地一些土著居民——伊伯利亞人和凱爾特人。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如迦底斯、瑪卡拉等都併入迦太基領土之內。哈米爾卡將獲得的部分財富分給他的士卒;另一部分送交迦太基國庫,以討好元老院。為了擴充兵力,哈米爾卡還從當地居民中募集十五萬軍隊,並用當地的物質補充了自己的裝備,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西班牙地區的首府 新迦太基城西班牙地區的首府 新迦太基城
當公元前228年冬哈米爾卡遭到當地原住民釋放的火牛陣襲擊,在與伊伯利亞人的戰爭中陣亡之後,其婿哈斯德魯巴(Hasdrubal)繼任為統帥。
哈斯德魯巴採用以外交為軸心的策略,以鞏固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經貿基礎為重,建立新迦太基城(今西班牙卡塔赫納),並在公元前226年,與羅馬定下條約,以埃布羅河為雙方界線,應許不將其勢力擴展至該河之北。伊比利亞半島豐富的礦產資源使迦太基不但有能力償還對羅馬的戰爭賠款,並再次逐漸壯盛起來。此時,漢尼拔在是其騎兵部隊的指揮官,積累了豐富的騎兵指揮經驗。
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21年被凱爾特人刺殺身亡,25歲的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接管軍權,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並隨後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雖然年輕,但他卻在父親的培育下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強、富有軍事才能的人。由於從小跟隨父親,受過多年軍營生活的磨鍊,他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膽識過人,善於用兵。平時,他生活簡樸,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里,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後面,第一個投入戰鬥,交戰之後,最後一個退出戰場。”
漢尼拔上任後,迅速征服了諸多西班牙土著和凱爾人的部族,將這些蠻族勇士納入自己的軍隊。至於作為核心主力的自北非士兵,也在一系列惡戰中獲得了錘鍊。漢尼拔也不會只訴諸於武力,在當地收買各類支持者。但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僅僅是為了獨霸半島,而是以羅馬為終極目標。
本土城市薩貢托 是巴卡家族的眼中釘-肉中刺本土城市薩貢托 是巴卡家族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畫,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
接下來兩年內漢尼拔除了鞏固自己的聲勢之外並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埃布羅河以南的征服戰。例如,公元前221-220年在兩次夏季戰役中,他出兵西班牙中部,征服了歐爾卡德斯人、瓦凱伊人和卡爾培塔尼人,從而保證了自己的後方安全。公元前219年春,漢尼拔又征服了東部沿海的一些地區。顧慮到漢尼拔日漸壯大的勢力,羅馬人與西班牙城市薩貢托結盟,宣布此城為羅馬保護地,西班牙的希臘城市埃普里也與羅馬有合作。
漢尼拔的軍隊用8個月時間圍攻 薩貢托漢尼拔的軍隊用8個月時間圍攻 薩貢托
因為薩貢托遠處埃布羅河之南,漢尼拔認定此舉違反了雙方的條約,因此出兵將其包圍。羅馬人依據往日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向漢尼拔髮出警告。但這恰恰是漢尼拔所希望看到的。先前的西班牙地緣衝突,只是巴卡家族殖民地與羅馬同盟間的矛盾,一躍升級為羅馬和迦太基兩個老對手的對峙。對於漢尼拔而言,引發羅馬人與迦太基的新戰爭,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所以他理直氣壯的回覆羅馬使節:自己不會放棄對薩貢托的軍事干涉。
在特使甩手而去後,漢尼拔猜測到羅馬人一定會向迦太基本土施壓。於是他先向本國元老院報告了薩貢托人的威脅,以及羅馬人背地裡對西班牙的狼子野心。何況從先前簽署的法律條約來說,羅馬對薩貢托的支持也不合理。因為他的父親哈米爾卡與羅馬人有約在先,雙方是以埃布羅河為界的,但薩貢托恰恰就位於這條河的南面。因此,在戰利品和更多稅收的誘惑下,巴卡家族在元老院內占據上風,將整個迦太基都拖入了戰爭泥潭。
得到進一步授權後,漢尼拔開始公開籌備自己的戰爭計畫。大量來自內陸山地的部落民開始加入他的軍隊,北非的本土也派來了增援力量,甚至有幕僚從遙遠的斯巴達趕來效力。
依靠羅馬人將注意力集中在東方的伊利里亞,漢尼拔獲得了8個月的視窗期。他的軍隊將薩貢托徹底包圍,迫使城裡人在飢餓趨勢下出城決戰。最後,獲勝的迦太基軍頭將多數成年男子殺害,並以劫掠來的財富犒賞僱傭大軍。這樣一來,新的全面戰爭也就無可避免。
戰前 大部分羅馬軍隊被用於東方的伊利里亞地區戰前 大部分羅馬軍隊被用於東方的伊利里亞地區
巴卡家族也成功讓迦太基元老院向羅馬宣戰巴卡家族也成功讓迦太基元老院向羅馬宣戰
羅馬人在解決東部的伊利里亞叛亂後,向迦太基發出通牒,要其將漢尼拔交付與羅馬受審。面對漢尼拔此時如日中天的聲望,迦太基政府不但拒絕了羅馬的要求,還準備接受戰爭。據古羅馬歷史學家阿庇安說,當迦太基政府拒不交出漢尼拔時,羅馬使者一手把他的寬袍兜起,一手指著兜起處,微微冷笑說:“迦太基人啊,我在這裡給你們帶來了和平或戰爭,你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迦太基人當即回答說:“不,隨你高興給我們哪一個”。於是羅馬使者即向他們提出戰爭。迦太基人同聲高呼:“我們接受戰爭”。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揭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序幕。於此漢尼拔決定率軍攻打義大利半島,將戰爭帶到敵人的領土上。
漢尼拔軍隊中有大量招募自西班牙的蠻族戰士漢尼拔軍隊中有大量招募自西班牙的蠻族戰士
為了保證遠征的順利實施,漢尼拔在冬季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讓他們休假回家。這些人在短暫享受了生活之後,必然花銷大增,來年就非常樂於跟隨漢尼拔去出征奪取財富。
同時,漢尼拔也將部分西班牙士兵調到北非本土駐防,換來北非的本土士兵參加遠征軍。這在增加核心部隊的同時,也將不少西班牙人扣為人質。漢尼拔的部隊,也因此獲得了不少來自利比亞地區的希臘化戰士。
漢尼拔的軍隊里包括了大量外籍僱傭兵漢尼拔的軍隊里包括了大量外籍僱傭兵
在處理完西班牙士兵的問題後,漢尼拔接著派遣使者前往高盧各處訪問諸凱爾特部族。他試圖利用其對羅馬人的仇恨,將他們全部拉攏過來。由於迦太基人早就和西班牙地區的凱爾特人有交集,所以那些分布在高盧的部落也表示願意合作。又因為高盧是迦太基軍隊進攻羅馬的必經之路,所以這些外交行動也有保護全軍補給線和後方的意思。
羅馬人本打算兵分兩路:一路由執政官森普羅尼亞率領,從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由執政官普布利烏斯·西庇阿率領,從西班牙登入,以牽制漢尼拔的軍隊,使其不能援助非洲本土。
羅馬從一開始就準備分兩路擊垮迦太基羅馬從一開始就準備分兩路擊垮迦太基
為了拱衛部義大利部分,提供遠征西班牙的支點,羅馬還打算在凱爾特控制區內新建2個殖民城市。這讓高盧的波伊人非常不爽,他們決定拉上邊上的英蘇布里部落一起,加入反抗羅馬的迦太基大軍。
於是,部落聯軍打斷了殖民城市的建造,進而圍攻穆提納城。隨後又假借談判之名,俘虜了三位羅馬地方官員。在羅馬軍隊企圖發難之際,通過伏擊的方式擊潰了趕來支援的第四軍團。
大量的凱爾特部族將被捲入第二次布匿戰爭大量的凱爾特部族將被捲入第二次布匿戰爭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羅馬人將原先調往西班牙的軍團派去解圍,另外再徵召軍團遠征西班牙。這一反覆過程,也打亂了羅馬人自己的設定的時間節點。更讓跋山涉水前進的漢尼拔,獲得了額外的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8年夏季,兩支羅馬遠征軍才在艦隊的護送下,分別航向西西里島的利利卑和當代法國南部的希臘城邦--馬西利亞。其中指揮後一支部隊的將領,就來自著名的西庇阿家族。
西班牙的迦太基控制區 將成為雙方的爭奪重點西班牙的迦太基控制區 將成為雙方的爭奪重點
可漢尼拔卻驚人地避開了羅馬人的主力,冒著極大的危險,率領大軍,從小道翻越了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向義大利進軍。

翻越阿爾卑斯山

公元前218年4月,迦太基元老院同意開戰的訊息抵達後,漢尼拔經過充分準備,決定遠征義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頭戰象,由他的弟弟哈斯德魯巴·巴卡指揮,留守西班牙。漢尼拔自己則率領九萬步兵、一萬二千騎兵和37頭戰象,從新迦太基(西班牙的卡爾塔根那)出發,經過伊培拉河,擊潰了卡塔洛尼亞部落的抵抗。在那裡,他遣散了一萬多名軍紀鬆散、戰鬥力較差的士兵,並且留下一萬多名駐軍,以鞏固新開闢的地區。然後,他通過賄賂和強攻沿途凱爾特人等方式,率領包含5萬步兵,9千騎兵越過庇里牛斯山脈,沿高盧南岸向羅訥河方向推進。
漢尼拔渡過羅尼河漢尼拔渡過羅尼河
率軍前進的漢尼拔率軍前進的漢尼拔
不久,漢尼拔的軍隊進抵羅訥河下游,離河口只有四天的路程了。由於不少部隊不願意追隨而中途逃離,軍隊也已縮減至3.8萬步兵,8千騎兵。這時,河的左岸集結了許多高盧人,他們企圖阻止漢尼拔渡河。而老西庇阿也帶著軍團抵達了隆河的出海口。
發現迦太基人抵達羅訥河西岸後,西庇阿為對手的進軍神速而大吃一驚。他無法理解,對手是如何從眾多凱爾特部族間快速通過。於是在將信將疑之際,西庇阿派出了300名騎兵前往偵查,自己留在軍營中謀劃著名下一步作戰計畫。
不少凱爾特人選擇站在漢尼拔的對立面不少凱爾特人選擇站在漢尼拔的對立面
羅訥河水流湍急,波濤洶湧,如果強行渡河,勢必要付出重大的代價。於是,漢尼拔急中生智,想出如下計策:他毫不吝嗇地將手頭的財富都拿出來與首領們結交,從友好的凱爾特人手裡購買打造船隻所需要的圓木等材料,從當地居民中收買一切渡河的工具,還準備了大量木筏和其他一些簡陋的小筏子。短短2天內,迦太基人就成功備足了渡河設備。
正在指揮調度的漢尼拔正在指揮調度的漢尼拔
不是所有凱爾特人都對漢尼拔表示友好。這些部族不會不明白漢尼拔的目標是羅馬人,但是對踏入自己領地的外人始終抱有戒心,害怕他們會破壞掠奪自己的財產。這樣的情緒在幾個部落間互相傳遞,最後轉化為一支於把守河岸與迦太基人對峙的軍隊。
面對這樣的情況,漢尼拔自知無法強行渡河,便決定立刻帶領軍隊開拔。一方面可以尋找適合的新渡口,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陷入敵人的包圍。
三天后的一個夜裡,大部分迦太基軍隊原路折返,繼續和凱爾特人保持對峙。
與此同時,漢尼拔在暗地裡又派遣大將漢諾率領一支強悍的隊伍逆河而上,在四十多公里的地方,悄悄地渡到河的左岸,埋伏在高盧人營地的附近,並約定以篝火煙霧作為進攻的信號。當這一切準備就序之後,漢尼拔便率領主力開始渡河,並在右岸燃起一堆堆的篝火。高盧人拚命地抵抗,企圖阻止漢尼拔渡河。埋伏在營地附近的迦太基軍隊,趁機燒毀高盧人的營房。高盧人大為恐慌,很多人捨不得自己的財產而趕回營地搶救,留在河岸的人則被數量眾多的迦太基主力軍合圍殲滅。崩潰的高盧軍隊在混亂中逃散了。就這樣,漢尼拔用巧妙的辦法渡過了羅訥河。
來自北非的努米底亞輕騎兵來自北非的努米底亞輕騎兵
由於漢尼拔也聽說羅馬軍隊抵達羅訥河河口,便派出500名努米底亞騎兵前去偵查。同時將波河平原和其他凱爾特部族的使者帶到士兵面前,讓他們親口向士兵承諾提供充足的支援和物資以對抗羅馬人。這樣一來,迦太基全軍士兵都獲得了很好的激勵。漢尼拔接著命令全軍休息,到第二天才開始繼續行軍。
漢尼拔帶著大軍穿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帶著大軍穿越阿爾卑斯山
但負責偵查的努米底亞騎兵,卻很快帶來了壞訊息。他們同300名羅馬騎兵遭遇,有超過一半的士兵被殺,其餘人也只能倉惶逃回營地。這也意味著這群羅馬騎兵很容易跟著潰退的努米底亞人,知曉漢尼拔軍隊的大概位置。漢尼拔也沒有表現出慌亂,繼續按照原計畫於在次日拔營。
此後,迦太基軍隊一直沿著隆河的支流東進。在協調了幾個忙於內戰的部落後,漢尼拔又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建立了較為穩固的新後勤基地。他還不顧眾人的反對,準備在不管身後羅馬軍隊的威脅,開始直接翻越阿爾卑斯山。這無疑是讓其日後聲名鵲起的一步險棋,也注定讓第二次布匿戰爭無法成為一場短促的速決戰。
老西庇阿在發現這個新對手的意圖後,馬上讓自己的兄弟帶著大部分軍團繼續沿海路進攻西班牙。自己則只和少數人從沿海低地折返。
九月初,漢尼拔的軍隊到達阿爾卑斯山主要地帶。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
當漢尼拔率軍通過波河,抵達阿爾卑斯山腳下時,就明白自己即將要面對的是什麼。除了平均3000米的海拔高度,還有山頂的終年積雪,以及大量幾乎無法通行的崎嶇道路。這些都在警告迦太基軍隊,大膽的計畫將給所有人帶來何等巨大的考驗。
度過波河 只是漢尼拔冒險行軍的開始度過波河 只是漢尼拔冒險行軍的開始
但既然被認為是不可能讓大軍通過的屏障,那么突破山脈就會給義大利北部的羅馬人以極大震撼。畢竟,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無論在哪和迦太基作戰都必須先跨過大海。北方的山南高盧區,是剛剛征服不久的待開發領地,不應該成為布匿戰爭的焦點地區。
於是,漢尼拔安排新爭取來的凱爾特盟友保衛後方,接著開始攀登阿爾卑斯山。他極其謹慎地選擇路線,認為山脈並非全然無法通過,居住在附近的凱爾特人便有過翻越先例。最後,選擇了阿爾卑斯山西南邊阿洛布羅克斯人居住區,作為全軍的上山突破口。
阿爾卑斯山脈禁止了整個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脈禁止了整個義大利北部
在迦太基全軍行進在比較開闊的平地時,當地人非常忌憚他們的騎兵和戰象,所以不敢輕舉妄動。但當遠征軍逐漸開始走入崎嶇破碎的山區,附近居民便開始盤算如何襲擊這群不速之客。他們迅速集結起了規模龐大的部隊,依靠自己對當地的熟悉,趕在迦太基軍人之前抵達了下一處高地。不過,勉強湊出的大軍畢竟素質有限。埋伏的事情很快便被漢尼拔麾下的凱爾特嚮導發現,這次襲擊便轉而成為了強攻。在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漢尼拔也只能讓部隊稍稍後撤。
騎兵和戰象 讓迦太基人在大部分時候看上去難以對付騎兵和戰象 讓迦太基人在大部分時候看上去難以對付
漢尼拔並不死心,派出嚮導不斷偵查凱爾特人的防禦漏洞。他們注意到對手有非常固定的行事規律,一到夜晚便跑到附近的城鎮休息。於是,漢尼拔命令全軍在白天當著守軍的面高調進軍,吸引了附近守軍的注意力,並在接近敵人的山腳下紮營。等到夜幕降臨,就在營地里點燃大量篝火,繼續迷惑對方。阿洛布羅克斯人在白天神經緊繃,到了晚上已疲憊不堪。結果,大部分人按照慣例到附近城鎮休息。這個易守難攻的隘口,就這樣被漢尼拔的精選突擊隊給輕易占據。
阿爾卑斯沿線的凱爾特人 從不放過任何占便宜的機會阿爾卑斯沿線的凱爾特人 從不放過任何占便宜的機會
第二天早上,阿洛布羅克斯人才發現漢尼拔的詭計,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放棄敵對行動。隨著迦太基人的繼續深入,道路再次變得蜿蜒曲折,整支隊伍被拉得又細又長。阿洛布羅克斯人迅速追趕,從多處襲擊這支首尾不能相顧的軍隊。危機時刻,漢尼拔還迅速調動之前挑選的精銳突擊隊,趕赴幾處被襲擊的地方。他們以居高臨下之勢,對阿洛布羅克斯人實施反突襲。一直到那些勇武的山民被擊潰,整支軍隊才獲得喘息之機。但清點損失後,漢尼拔意識到自己最大的問題在於大量馱獸的墜崖。這意味著他的軍隊已丟失了賴以生存的各類物資。於是,全軍轉而進攻阿洛布羅克斯人的城鎮,希望在那裡獲得必要的補給品。由於大多數土人的男丁都已經出征在外,所以整個城市幾乎都不設防。漢尼拔的士兵得以用找來的各種食物,在敵人的城市裡休整一天。
阿洛布羅克斯人的失敗訊息,很快就傳遍了阿爾卑斯山區的所有凱爾特部落。他們驚訝於迦太基的強大,紛紛派人趕來示好。漢尼拔不敢相信以背信棄義著稱的他們,但也暫時找不到其他幫手。僅僅過了2天,這些“友好”的山民便又組織軍隊,在狹窄隘口襲擊了迦太基士兵。他們不斷砸下滾石,再居高臨下的發動集團衝擊。幸虧漢尼拔一直以警戒的狀態行軍,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這樣的窘境一直持續到了夜晚,漢尼拔的大軍才在艱難困苦之下,緩慢的向隘口突圍。
漢尼拔軍中也不乏來自西班牙和高盧的凱爾特士兵漢尼拔軍中也不乏來自西班牙和高盧的凱爾特士兵
山間的小道 很容易讓迦太基人受到突襲山間的小道 很容易讓迦太基人受到突襲
之後的兩天,迦太基人都停在原地休息。漢尼拔見狀,立刻召開士兵會議。他拿出慣用的洗腦演說,給士兵們畫起了大餅。急需望梅止渴的士兵,便暫時收拾心情,同意再度踏上征程。
很快,迦太基大軍就抵達了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頂,將目標所在的北義大利盡收眼底。但漢尼拔和他的士兵卻都高興不起來,大量積雪和惡劣天氣都讓下山道路變得艱難險阻。2次突如其來的山崩,也摧毀了本可以通過的山道,使其狹窄得連牲畜都無法通過。同時,繞開這條小道又非常困難,整個行軍縱隊就這樣被困在原地。在大雪天的持續摧殘下,一些人開始滑落掉下懸崖。
高海拔地區的低溫與積雪 讓行軍變得舉步維艱高海拔地區的低溫與積雪 讓行軍變得舉步維艱
在這般危急時刻,漢尼拔再次發揮了個人才智。他決定砸石融冰,開拓道路。士兵們到附近砍伐大量樹木,放在擋路的巨石上燃燒。等到溫度急速提升,再用攜帶的醋和水澆滅碳火。急速的溫度變化,立刻讓石頭在熱脹冷縮的效應下崩裂。原先堅硬的石頭變得容易錘碎,也就無法再阻攔迦太基人的下山道路。
但經歷了15天的翻山越嶺,整支迦太基遠征軍都被折磨得體無完膚。士兵們在饑寒交迫中摸爬滾打,大部分人都面黃肌瘦、盔甲殘破,如野獸那樣衣不遮體。軍馬戰象更是在飢餓中日漸消瘦,很難擔負起正常的作戰任務。鑒於這樣的情況,漢尼拔再次讓士兵們停下來休息。通過盤點,他發現自己帶來的部隊已折損近半。這樣的損失讓他印象深刻,因此在拉辛尼安石碑上記錄下倖存者的情況。
迦太基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後留下的 拉辛尼安石碑迦太基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後留下的 拉辛尼安石碑
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行程近900公里,漢尼拔的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只用了33天時間就越過了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岩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走完這段異常艱苦的征程後,漢尼拔離開羅訥河時的3.8萬步兵、8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數頭戰象了。不久前剛被羅馬人征服的內阿爾卑斯山居民仇恨羅馬統治者,所以,漢尼拔的軍隊開下山時,一些高盧部落紛紛來投奔,漢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馬匹。

進入義大利

漢尼拔的突然出現,使羅馬大為驚慌。元老院接到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這個令人吃驚的訊息後,不得不放棄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計畫,集中兵力保衛義大利。他們命令科布列阿斯·西庇阿在波河左岸迎擊敵人。羅馬軍隊在河西遇到了漢尼拔的偵察騎兵,雙方展開了激戰。優勢在迦太基一邊,羅馬執政官本人身負重傷,險些全軍覆沒(提基努斯河戰役)。西庇阿只得率領殘部渡到波河右岸,避免與迦太基人接戰,等待第二支軍隊的到來。
當時,執政官森普羅尼亞正駐紮在西西里島。當他聽到西庇阿戰敗的訊息後,立即率領二萬五千名軍隊前來援助。漢尼拔對這支軍隊的接近故意不加阻攔,想用一次打擊來消滅羅馬這兩支軍隊。森普羅尼亞求戰心切,一心想奪取勝利的榮譽。因此,當他到達波河流域之後,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同漢尼拔決戰,妄圖一舉獲勝,結束戰爭。西庇阿已經嘗到漢尼拔的厲害,勸他暫時避免同漢尼拔正面交戰,主張利用冬季訓練軍隊,以便在來春尋找戰機同漢尼拔交戰。但是好大喜功的森普羅尼亞,對西庇阿的忠言相勸根本聽不進去,並以聯軍統帥的名義向漢尼拔宣戰。
針對敵方急於求戰的心理,漢尼拔決定迅速殲滅眼前這股敵人,以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夜間,他布置了一支由兩千名步兵組成的伏擊隊伍,歸他的弟弟瑪哥率領,埋伏在長滿灌木的岸邊,以便從後面包抄敵人,切斷敵人的退路。另一方面,他命令主力部隊在營地燃起篝火,飽餐戰飯,待命出擊。天剛亮,漢尼拔就命令努米底亞的騎兵出擊。迦太基的軍隊經過一整夜的休息,人強馬壯,鬥志旺盛,而羅馬軍隊由於長途跋涉,又遭遇風雪嚴寒之苦,已經疲憊不堪。當努米底亞的騎兵和羅馬的騎兵稍一接觸,森普羅尼亞就命令他的軍隊涉水過河,在平原上列隊,準備決戰。
當交戰開始,羅馬人首先發起衝鋒。但是,羅馬人的馬匹一見到戰象,隊伍就馬上混亂起來,並開始向後逃跑。羅馬步兵只好迎了上去。他們雖然很疲勞,但仍然勇敢地進攻這些龐然大物,用長矛刺傷它們,把迦太基的步兵逼向後退。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漢尼拔立即命令他的騎兵出擊,從側面進攻敵人。失去騎兵保護的羅馬步兵頓時慌亂起來,並開始向後敗退。此時,瑪哥的伏兵也從後面包抄過去,切斷他們的退路。在兩面夾擊下,羅馬軍隊全線崩潰,一部分被殺,一部分死於激流之中,只有森普羅尼亞帶著一萬名步兵衝出包圍圈。
這次戰役,羅馬損失慘重,四萬軍隊只有一萬人生還。而迦太基只傷亡四百人,充分顯示了漢尼拔的軍事才能(特雷比亞河戰役)。
波河流域的首戰告捷,大大提高了漢尼拔的聲望。古羅馬歷史學家阿庇安說:居住在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對他非常敬畏,“把他當作一個不可戰勝的和最幸運的司令官”。據說,漢尼拔詭計多端,為了欺騙高盧人,他經常改變服飾和髮飾,時而變成一個老年人,時而成為一個中年人,時而又變成一個青年人,使高盧人對他捉摸不定,產生敬畏心理。結果,有許多高盧部落投靠漢尼拔,並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給予支持。
羅馬在波河的失利,使人民非常震驚。公元前217年,平民不顧元老貴族的反對和阻撓,選舉民主派的領袖蓋約·弗拉米尼為執政官,負責統帥軍隊。另一個執政官是尼阿斯·塞維利阿,他是元老貴族派的代表。
塞維利阿前往波河流域。在那裡,他接收了西庇阿的指揮權。弗拉米尼則率領三萬步兵和三千騎兵,卻保衛亞平寧山脈以內的義大利本土,企圖阻止漢尼拔的進攻。
漢尼拔在波河流域戰役之後,兵鋒正旺。為了打擊羅馬有生力量,以獲得更多的戰利品,他揮師繼續向義大利中部推進。當時,羅馬元老院的戰略意圖是集中兵力保衛義大利中部地區。他們估計,漢尼拔向義大利中部進軍的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通過阿里米努姆的山路;一條是通過挨特魯里亞的山路。如果漢尼拔通過前一條路線,有執政官塞維利阿在那裡把守;如果他通過後一條路線,則有弗拉米尼攔截阻擊。但是,漢尼拔卻選擇了一條路程最短、然而也是最艱難的進軍路線,即從波諾尼亞到披斯托里亞最近的路線。這是羅馬人萬萬沒有想到的。
在披斯托里亞和佛羅倫斯之間,有一片廣闊的沼澤地。漢尼拔卻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勝利地渡過了沼澤地,繞過了弗拉米尼布下的防線。
特拉西美諾湖戰役特拉西美諾湖戰役
弗拉米尼萬萬沒有料到漢尼拔會越過披斯托里亞沼澤地帶,繞過他的防地。於是率軍尾追,在特拉西美諾湖中了漢尼拔的圈套。
公元前217年6月21日,漢尼拔採取迂迴戰術,在義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峽谷中,不到3小時漢尼拔的軍隊結束了戰鬥。羅馬損失慘重,執政官戰死,1萬5千人陣亡,幾千人被俘,僅剩6千人衝出重圍,逃入附近的一個村莊。漢尼拔的士兵窮追不捨,在繳械留命的條件下羅馬士兵全部投降了。漢尼拔區別對待俘虜,命令給羅馬士兵全部帶上枷鎖,立即釋放了無羅馬公民權的義大利人。
漢尼拔注意利用羅馬和義大利各同盟之間的矛盾,目的在於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
此時羅馬人終於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敵人,他們選舉費邊作為獨裁者。費邊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略,不與漢尼拔正面作戰,以拖垮漢尼拔。面對此景,漢尼拔採取掠奪和突襲羅馬補給基地的方略,激怒羅馬人,迫使其應戰。216年費邊到期後被免職,同年春漢尼拔突襲了羅馬重要的糧倉和補給基地坎尼(康奈城),羅馬人在新任執政官的影響下,決定與漢尼拔決戰。
康奈會戰康奈會戰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經過12小時的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而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僵局

義大利戰爭至此陷入了一場僵局,羅馬人了解到要打敗漢尼拔,惟一的方法是充分的使用費邊的消耗戰略。羅馬人不給漢尼拔任何與其正面交鋒的機會,並不斷派出小部隊騷擾敵軍,旨在耗盡漢尼拔的精力,動搖其軍心。接下來的幾年內,漢尼拔在義大利南部進行了一系列成效不彰的軍事行動。
仰仗地方城鎮低效率的補給,缺乏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遲遲等不到迦太基的援軍,無法取得與羅馬相抗衡的資源等等因素,使得進軍羅馬城的希望越來越渺小。雖然在此期間漢尼拔仍與羅馬打了幾場顯著的勝仗,於公元前212年徹底摧毀兩支羅馬軍隊,並在公元前208年的一場戰役中殺死了兩名羅馬執政官,但他至終無法取得任何關鍵性的勝利。

退出義大利

公元前212年,漢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無法成功占領控制其港口。此時雙方的優勢已漸漸轉向羅馬。
羅馬在兩次圍城後於公元前211年奪回卡普阿,占領錫拉庫薩,並在西西里島上摧毀了一支迦太基軍隊,平定了當地的起義。同時並與希臘本土的艾托里亞聯邦(Aetolian League) 結盟對付馬其頓腓力五世,腓力在遭到四面圍攻之後不久便向聯軍臣服。
公元前210年漢尼拔再次展現其戰略天分,在普利亞地區 Herdonea 之處重挫羅馬軍,並於公元前208年在 Locri Epizephyri 圍城戰中摧毀另一支羅馬部隊。但羅馬在這段時間內已漸漸奪回各地失去領土,並在公元前209年內攻下塔朗多,至此漢尼拔幾乎喪失了其對義大利南部的控制。
公元前207年,漢尼拔再次進軍普利亞,並在此等待與其二弟 哈斯德魯巴‧巴卡(Hasdrubal Barca) 從西班牙帶來的援軍會合之後一起進軍羅馬城。 哈斯德魯巴不幸的在義大利北部 Metaurus 被羅馬軍擊敗身亡(梅陶羅河戰役)。得此訊息後,漢尼拔退至 Bruttium,並在此度過他在義大利半島上的最後幾年。期間漢尼拔三弟 Mago Barca 在利古里亞行動的失敗(205 BC-203 BC),及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談判的破裂,為漢尼拔征服義大利的計畫鳴起喪鐘。
於公元前203年,在義大利征戰將近十五年後,漢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對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敗在漢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與其父同名)率領入侵迦太基的羅馬遠征軍。
【第二次布匿戰爭,尾聲(公元前203–201年)】

返回迦太基

在漢尼拔尚未回迦太基前,大西庇阿率軍入侵北非,迦太基政府內的主和派打算與羅馬商討休戰協定。主戰派召回漢尼拔,恢復了民眾對戰爭的支持,漢尼拔被任命為軍隊統帥,掌管由非洲軍與漢尼拔從義大利所攜傭兵組成的聯軍。
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與大西庇阿在和平談判中首次會面,儘管他們互相仰慕對方的軍事才華,在羅馬堅持指責迦太基違背第一次步匿戰爭後的契約之下,談判宣告破裂。不久雙方進行了關鍵性的扎馬戰役
面對羅馬及諸部落軍隊連戰皆捷的漢尼拔被迫回撤面對羅馬及諸部落軍隊連戰皆捷的漢尼拔被迫回撤

扎馬戰役

扎馬戰役與第二次步匿戰爭中其他戰役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迦太基在步兵數量上占了優勢,反之在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王Masinissa 倒戈加入羅馬陣營之後,羅馬軍首次擁有了騎兵優勢。雖然逐漸年老的漢尼拔在多年征戰義大利之後身心俱疲,但整體來講迦太基仍然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並擁有為數八十的戰象。
羅馬的優勢騎兵在戰鬥開始不久便擊潰迦太基騎兵並一路追出戰場, 而大西庇阿設計的戰術陣形輕易的化解了漢尼拔象兵的威脅。即使如此,雙方仍進行了一場硬戰,戰情甚至一度顯示漢尼拔即將獲勝,但大西庇阿適時的重整其部隊,與全勝調頭歸來的羅馬騎兵向迦太基軍前後同時進擊。迦太基軍的陣線至此崩潰,據估計此戰迦太基損失了 31,000人,另有15,000人受傷,而羅馬軍總共只損失了 1500人。
迦太基在此役戰敗後對漢尼拔的軍事能力失去了信心,於是隨即向羅馬投降,正式結束第二次布匿戰爭。戰後羅馬向迦太基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條款,除了巨額戰爭賠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領土,海軍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盜的軍船,並從此不得在未經羅馬許可下建立軍隊。
扎馬戰役扎馬戰役

戰後和平時期

四十六歲的漢尼拔在此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行事了一陣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敗使他不久之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復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流亡與辭世

扎馬戰役之後七年,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復甦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他首先拜訪了迦太基的故鄉腓尼基的推羅城,隨之旅行至以弗所,被準備向羅馬開戰的塞琉古帝國國王安條克三世奉為上賓。
漢尼拔不久便發現安條克的軍隊無法與羅馬軍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議他派遣艦隊登入義大利南部,並自願率領這批軍隊。但聽信內臣進言後的安條克三世不願將任何重要職位交給漢尼拔,因此未予採納。據斯特拉波普魯塔克所記,在這段期間內他亦花了一段時間在亞美尼亞王國宮廷中,幫國王阿爾塔克西一世興建新首都Artaxata。
公元前190年,漢尼拔受命指揮安條克的艦隊,但在錫德戰役被羅馬的盟軍擊敗。安條克在連串戰役中敗給羅馬之後,有意向羅馬人求和並交出漢尼拔,因此漢尼拔逃至克里特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帕加馬交戰的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漢尼拔在這場戰爭中為普魯西亞斯立下戰功,再次讓羅馬人決心使其就擒。在羅馬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同意將其交出,但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據推測是服用鴉片自盡。
其死亡的正確年代仍受到爭議,但歷史學家李維的著作似乎暗示漢尼拔與小其十二歲的大西庇阿同於公元前183年過世,享年六十四歲。

戰略思想

戰無常法——為爭奪信息前沿控制權而戰鬥。
隨著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義大利,第二次布匿戰爭全面爆發了,而漢尼拔則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他超卓的統帥才能和超常的軍事才華。他在大戰略層次上的戰爭藝術和實施戰爭的指揮作戰中有許多思想都值得後來人借鑑。
漢尼拔在大戰略層次上對人類戰爭理論的貢獻就在於,他通過一群僱傭軍打代理人戰爭將迦太基的“戰略前沿”置於對手的領土上,從而使對手長期無法對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脅。
而在指揮戰爭中一般採用有效規避對手主力部隊、並打擊敵方實力較弱的部隊的方法。採取不斷騷擾和襲擊對手的方式,消耗對手的戰鬥力,然後以逸待勞擊破敵軍的方式。塔古斯河戰役體現了這一思想。漢尼拔經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聞風而喪膽,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局勢也因為這一次的大捷而穩定了下來。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引爆原因是漢尼拔攻陷了薩貢托城,而該城與羅馬有著非正式的同盟關係。羅馬人以此為藉口挑起了戰爭,也直接導致了漢尼拔做出了入侵義大利的決定。也使他獲得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戰略才華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戰役是漢尼拔在與羅馬交戰中理想的第一筆,此次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對漢尼拔的一生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繼續在羅馬境內展開鬥爭鋪平了道路,也為漢尼拔下一步進行大規模的襲擾戰埋下了伏筆。應該說特拉西米湖戰役的勝利使羅馬執政者們真正開始注意起這個在其心臟發起戰爭的人的價值。從此以後,大規模的戰役不斷爆發,數十萬羅馬青年因之而喪命。而僅僅局限於這一場單獨的戰役來說,漢尼拔的作為已經足以震驚羅馬。隨後,羅馬人為了防止漢尼拔進攻羅馬城,把所有的居民動員起來武裝,準備保衛羅馬城。但漢尼拔並沒有打算進攻羅馬城,而是開始在羅馬境內機動作戰。他採取了一個比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開敵人強大的主力部隊,對小股敵人進行打擊。漢尼拔用以戰養戰的方式來攻城略地,補充物資,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羅馬城鎮。
這就是漢尼拔“間接路線戰略”的作戰方法,同時也將自己的戰略前沿深深地根植於對手的領土之中。漢尼拔前期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一種戰役上的勝利,更重要的,他的勝利,更多的是一種全新作戰理念的勝利。
漢尼拔的戰鬥生涯,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對自我進行提升的過程。而漢尼拔對羅馬的成功入侵,將成為漢尼拔戰爭歷史上最成功的一筆。
漢尼拔的戰略戰術,在本質上,是避敵主力,在不停的擾敵過程中消耗敵人的實力。與此同時,漢尼拔戰略思想對世界軍事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戰爭規則。在漢尼拔的戰爭中,僱傭軍所到之處,便是前線的延伸之地。當漢尼拔的軍隊出現於羅馬城外的時候,羅馬城就是戰爭的前線。
將戰場建立在敵人的腹地,將前線放在敵人的家門口,這不但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不受到敵人的打擊,同時,嚴酷的軍事形式,將對敵國上下造成沉重的心裡壓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漢尼拔的“前線延伸”,也是一種成功的心理戰。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沒有完成其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戰略的失敗。即使是在當代,漢尼拔的作戰思想對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啟示。
現代人普遍認為,邊界是指陸上和海洋邊界,這是在地圖上明確標識出來的。事實上,早在漢尼拔征戰羅馬時期,邊疆的概念早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固有陸地或海洋邊界的概念了。
當漢尼拔在羅馬的境內作戰的時候,已經將迦太基的戰略邊疆鎖定在羅馬國內。在漢尼拔深入羅馬共和國前期的十幾年中,羅馬窮於應付漢尼拔的境內作戰,是無法抽調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實際上,迦太基的邊疆已經被漢尼拔延伸了。
漢尼拔曾經在特拉西米湖戰役結束後釋放了大量的羅馬共和國的同盟者戰俘,並對他們做演說:“我之來此不是要和義大利人作戰,而是要幫義大利人向羅馬作戰。”同時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羅馬人全戴上枷鎖予以扣留。漢尼拔的意圖非常簡單,義大利作為羅馬的盟友,是羅馬對外進行作戰時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但是這個部分早就不能夠忍受羅馬人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因此,拆散羅馬與義大利的聯盟,對漢尼拔在羅馬境內的戰爭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說這是孫子“伐交”理論的一個國際版本。在漢尼拔把迦太基的邊境延伸的過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應該非坎尼戰役⑽莫屬了。這場戰役不但使漢尼拔名聲更為之大噪,也部分實現了漢尼拔瓦解羅馬義大利聯盟的願望。由於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世界歷史上被公認為是一個軍事傑作。坎尼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戰略層面,還直接反映在它的經典意義上,尤其是以少數戰勝多數的意義。戰役爆發時,羅馬軍隊以80000步兵和6000騎兵對漢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騎兵,由於漢尼拔在騎兵數量是羅馬騎兵的兩倍,所以漢尼拔的戰術必然是圍繞著機動能力非常強的騎兵來做文章。
漢尼拔在其征戰羅馬期間,依靠其騎兵部隊屢次對羅馬軍隊發起以少勝多的戰役,並屢次取得勝利。無怪恩格斯會說:“漢尼拔是依靠其騎兵堅持在義大利的長期戰爭的。”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改變了其慣有戰術,他們開始重點防守未失陷的地區,並盡力限止漢尼拔從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給養,慢慢消耗漢尼拔的力量,實行全國為上的堅壁清野大戰略。這一大戰略在後來的戰爭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軍事評論家和戰史研究學家認為,漢尼拔在與羅馬人的戰爭期間,有一個最致命的失敗之處沒有攻取羅馬城。因為,羅馬城是羅馬精神的象徵,也是羅馬城邦共和國體系的支柱與核心,如果漢尼拔能夠在其戰爭中將羅馬城作為打擊重心,那么戰爭將在最快的時間內結束。
漢尼拔的戰略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外交上孤立敵人。漢尼拔精通各種語言,尤其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還有高盧語。這樣不僅僅是為了指揮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的僱傭軍,還是為了和羅馬周邊國家、民族結盟,從外交上孤立羅馬。“從外交上孤立敵人,儘量爭取可能的盟友”這個思想是漢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計畫的實施的(以前希臘人這樣做過,可是他們都只是局部的、習慣性的做)。在戰前漢尼拔和希臘地區的城邦達成了一起進攻羅馬的盟約,他還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剛被羅馬征服的高盧人達成了盟約。所以一開戰,羅馬人便同時在西西里、希臘還有伊比利亞開戰,三面作戰使得羅馬人遲遲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個戰場的勝利。
第二個就是漢尼拔最令人驚嘆的傑作了:模糊的國界線,軍隊就是國家的邊境。這個戰略思想在西方影響了非常的廣泛,連如今美國的國家戰略“境外戰爭”都是這種戰略思想的現代版。漢尼拔考慮到了戰爭對國家經濟的破壞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戰爭引向羅馬本土,從而最大化的削弱羅馬人的戰爭潛力,而減少迦太基的損失。這個思想的指引下,漢尼拔完成了那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行軍,哪怕部隊不斷逃跑、減員嚴重、道路不通、土著騷擾不斷,漢尼拔也沒有放棄,從而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第三個戰略思想就是“分化瓦解”。和外交孤立不一樣的就是他的對象是自己當前的敵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這在以前“敵人是敵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從來沒有過的,甚至以後都出現的非常少。他利用間諜、俘虜還有有計畫有針對的進軍從而分化了羅馬和羅馬同盟間的關係,使得羅馬人一度不相信自己的附庸軍團同盟軍團,最終漢尼拔的戰略有了效果:義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阿倒向漢尼拔。但是由於漢尼拔得不到本土的支援,他沒有足夠的兵力保護這些倒向自己的同盟,所以這個戰略還是失敗了。
第四個不算戰略思想但是也算是個偉大的創舉:信息的獲取和間諜的套用。漢尼拔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在異國他鄉、別人的老家門口縱橫馳騁16年,就是漢尼拔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漢尼拔在開戰前就對羅馬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並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聯繫周邊國家。開戰前漢尼拔已經和山南高盧的一些部落達成了盟約並且當時的希臘、愛琴海諸城邦達成了一起進軍羅馬的盟約(儘管後來希臘人不敢進軍,但是還是拖住了大量的羅馬軍隊在邊境)。並且漢尼拔還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和信使進入羅馬,刺探軍情,離間羅馬人和羅馬同盟的關係。漢尼拔在義大利的進軍路線連羅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漢尼拔知道羅馬人不知道的道路,這就是間諜的作用。令人津津論道的特拉西米若湖戰役之所以能夠按照漢尼拔的部署,就是因為在此之前漢尼拔巧妙地穿越了大草地,越過了羅馬重兵把守的大路,把羅馬軍團甩在了後面。所以羅馬人怕漢尼拔進軍虛弱的羅馬,不得不在後面緊緊追趕、急於求戰,從而掉入了漢尼拔精心設計的戰場。
第五、漢尼拔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征義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迦太基是個發達的商業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的商人和富有的農民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到國家從軍。在漢尼拔遠征義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從歐洲和非洲各地雇來的,應該說漢尼拔是世界上較早大規模使用僱傭兵部隊參加作戰的軍事統帥。
雖然使用僱傭軍可以減少迦太基人的傷亡,不過,大量使用僱傭軍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僱傭軍在進軍羅馬的途中因為受不了艱苦而逃跑,因此,當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漢尼拔的遠征大軍就已經不足半數了。另外,僱傭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給漢尼拔時,為了維護僱傭軍巨大的開銷,漢尼拔必須在羅馬境內攻城略地,搶奪財產。這樣的掠奪,自然會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
但不管怎么說,僱傭軍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迦太基的複製人軍隊。除此之外,漢尼拔十分重視謀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計”反映了當時人們如何利用一切戰爭資源的思想。
漢尼拔十分重視收買人心,有時候,他將自己扮作來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當地酋長相信他所說的話。在領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僱傭軍部隊時,漢尼拔經常把打勝仗後俘獲的奴隸分給自己軍隊中的高盧人,使他們有獲利的機會,從而更死心塌地的為他去作戰。漢尼拔的幾次勝利使其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於漢尼拔能夠消滅羅馬,使他們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是最早的“戰爭紅利”驅動心理。

人物評價

羅浮宮的漢尼拔雕像(1704年)羅浮宮的漢尼拔雕像(1704年)
漢尼拔·巴卡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征義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迦太基是個發達的商業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的商人和富有的農民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到國家從軍。在漢尼拔遠征義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從歐洲和非洲各地雇來的,應該說漢尼拔是世界上較早大規模使用僱傭兵部隊參加作戰的軍事統帥。
雖然使用僱傭軍可以減少迦太基人的傷亡,不過,大量使用僱傭軍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僱傭軍在進軍羅馬的途中因為受不了艱苦而逃跑,因此,當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漢尼拔的遠征大軍就已經不足半數了。另外,僱傭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給漢尼拔時,為了維護僱傭軍巨大的開銷,漢尼拔必須在羅馬境內攻城掠地,搶奪財產。這樣的掠奪,自然會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
但不管怎么說,僱傭軍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迦太基的複製人軍隊。除此之外,漢尼拔十分重視謀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計”反映了當時人們如何利用一切戰爭資源的思想。
漢尼拔十分重視收買人心,有時候,他將自己扮作來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當地酋長相信他所說的話。在領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僱傭軍部隊時,漢尼拔經常把打勝仗後俘獲的奴隸分給自己軍隊中的高盧人,使他們有獲利的機會,從而更死心塌地的為他去作戰。漢尼拔的幾次勝利使其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於漢尼拔能夠消滅羅馬,使他們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是最早的“戰爭紅利”驅動心理。
在外交上,漢尼拔是成功的,在軍事上,漢尼拔在在義大利境內十幾年基本上不敗,但在經濟上,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在羅馬境內以戰養戰的方法已經逐漸不能滿足他軍隊日益增長的需求。而迦太基政府卻害怕漢尼拔勝利後會回到迦太基奪取政權,因此愚蠢地決定不再給漢尼拔持續的援助。公元前204年,羅馬已經開始進攻迦太基的本土,迦太基緊急召漢尼拔回國。漢尼拔在義大利支持了16年後,奉命回到了非洲,他的軍隊最終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戰役中被羅馬軍隊擊敗。迦太基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約,第二次布匿戰爭隨之結束。
漢尼拔被西方人譽為戰略之父,其許多思想和作戰方法都有著理想主義的光芒,或者說,他是當代美國“高邊疆”戰略理論之父。但是,我們同樣也看到了這樣的事實,在局部戰略上和大戰略上,漢尼拔作為實際在前線堅持戰爭的指揮員,確實發揮了自己的最大的極限。但是,由於其本人並不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即便在一個局部上實現了戰術、戰役與戰略的多重勝利,但核心基礎還是國家整體利益勝利決定整個戰略方針是否可行。因此,漢尼拔的失敗與其說是由於西庇阿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的成功,還不如說是迦太基總體國家戰略的失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