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最喜歡的人才測評課:人才測評實戰

HR最喜歡的人才測評課:人才測評實戰

《HR最喜歡的人才測評課:人才測評實戰》是2014年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寇家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HR最喜歡的人才測評課:人才測評實戰
  •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 頁數:297頁
  • 開本:16
  • 作者:寇家倫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667438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人才測評是HR不可不知的專業技能,對於招聘選拔、培訓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診斷、關鍵崗位晉升等各個環節,都有著獨特的作用。本書拋開人才測評高深理論,專門選取與HR日常工作緊密相關的實戰內容,結合真實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人才測評的內涵、標準、方法、流程,告訴HR如何選擇和套用適合自己的人才測評技術。

編輯推薦

在當今社會,人才測評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套用於企業的招聘選拔、培訓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診斷、關鍵崗位晉升等方面。本書結合人才測評實戰中的真實案例,從人才測評的內涵、標準、方法、流程等方面向讀者說明如何選擇適合的人才測評技術,幫助讀者重新認識人才測評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鏈,以達到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目的。

作者簡介

寇家倫,實戰派人才測評專家。北京華夏智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測評專家,CGCC管理者評價中心首席測評專家。長期從事人才測評技術的研究、教學與項目實踐工作。曾擔任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人力資源報》首席人才測評專家,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院校總裁研修班、人力資源總監班特邀講師。多年來幫助中國銀行、中國一汽、蒙牛集團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實現了基於勝任力模型的評價中心與組織發展體系構建工作,被媒體譽為“中國最具實戰經驗的測評專家”之一。
已出版《人才測評》、《成長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才測評教程》、《人才測評四步曲》等著作,在中國人才測評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人才測評是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必修課
人才測評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效率
人才測評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技術
人才測評是人事決策的重要工具
確保人才測評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
第二章 建立人才測評標準體系
人才測評標準的構成
制定人才測評標準的流程
尋找測評指標方法一:任職資格分析
尋找測評指標方法二:勝任力分析
人才測評指標操作化
第三章 選擇適合的人才測評技術
情境模擬
面試技術
心理測驗
行為問卷
評價中心
測評工具組合
如何選擇測評方法
第四章 人才測評的流程
明確測評目的
選擇測評指標
選擇測評方法
測評方案設計
測評實施
測評數據處理
撰寫測評報告
測評結果反饋
第五章 人才測評套用案例
人才測評在人才選拔與競聘中的套用
人才測評在培訓管理中的套用
人才測評在管理團隊素質盤點中的套用
人才測評系統的套用:以MTS人才測評系統為例

文摘

警惕愛情的七個教條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而去信賴一些教條。這是非常危險的。
發自內心的感覺,是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可靠的憑證。
然而,如果沒有學會尊重並信任自己的感覺,我們就會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確的信條。
一旦我們過於依賴這些信條,它們就會成為僵硬的教條。
並且,很多信條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而去信賴一些教條。這是非常危險的。
一個人越愛我,會對我越好
這是關於愛情的最普遍的教條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條。
對於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而言,這個信條是正確的。但對於一個心中充滿恨的人而言,這個信條是錯誤的。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所決定的。
假若一個人“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基本是和諧的,是相愛的,那么,這個人越愛你,就會對你越好。
但假若一個人“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是病態的,是相互對立甚至是仇恨的,那么,這個人越愛你,就會對你越糟糕。
我們所有重要的外部關係,都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結果。並且,外部關係越重要,我們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厲害。所以,一個內心充滿恨的人,他越愛一個人,他就越有可能成為那個人的地獄。
有時我們會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男人殺死自己愛人的報導,他們的行為便源自這個道理。
而且多數連環殺手選擇的攻擊對象是有共同點的,譬如受害者都是紅上衣和長頭髮的女子。那么,可以說,這一類型的女子,便是這個連環殺手的夢中情人,是他所愛的對象。但他越愛她們,他就越想攻擊她們,因為他的“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媽媽”的關係充滿暴力和仇恨。
當然,多數人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既有愛又有恨,既有和諧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於是,多數人的愛情勢必會愛恨交加。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是溫暖的、和諧的,最好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結果,那么,一個簡單的前提條件是,你和愛人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基本是溫暖而和諧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愛到極致,恨也到極致,那么,這個渴望本身就說明,你的內心是分裂的,是衝突的,而你也勢必會去尋找那種內心嚴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戀愛時代,只要愛人不是你被迫選擇的,那么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戀愛,就要試著不譴責對方,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責任。
無論是誰,其內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並且這一面一定會在愛情中展示出來。你如此,你的愛人也如此。愛情既是兩人美好一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也是兩人分裂一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如果兩人都樂意承擔各自的責任,那么兩人的內心都會得到很大的修復,愛情就起到了極大的治療效果。
我們一定要看到愛情美好的一面,否則很容易會對愛情產生失望。
最後,我再次強調,儘可能地遠離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這個人有自省的能力。
越忘我的愛越珍貴
我們都渴望愛,但又不敢相信愛,非要看到對方給出愛的證明,我們才敢相信。
這種心理,女性尤甚。
那么,什麼樣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愛的證明?
很多人內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愛。對方忘我地愛我,甚至不惜踐踏自己的尊嚴,可以為我的一丁點利益,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包括財富和生命……
假若你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有這個答案,那么等待著你的,便是地獄。
因為,一個人在追求你的期間越忘我,在關係確立後就越容易“忘你”。這種巨大的轉變,會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性,她們會認為,戀人追求自己期間之所以那么忘我,原來僅僅是抱著一個目的——得到自己的身體,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露出來了。
這樣的說法,會令男人看起來極其居心叵測,極其險惡。
居心叵測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數量也不是少數。不過,據我了解,那種先是忘我而後“忘你”的男人,多數是真誠的。追求期間,他們是真誠地忘我,關係確立了,他們是真誠地“忘你”。
因為,忘我和“忘你”,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
我們為什麼會痴愛一個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將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痴愛。
然而,一個人越迷戀愛人,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愛的並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么這個幻象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你”。
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共同完成的。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一個忘我痴迷她的男子,儘管意識上可能會被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由於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
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忘我的愛;關係確立後,她忍受男人“忘你”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么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地愛,但其實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他愛的只是他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象而已。
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一樣容易變成愛人的地獄。
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
如果用內在關係模式的概念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相愛的人。不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不相愛甚至相對立的人。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時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這種投射是相當恆定的,與年齡關係不是很大。
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然而,一個內心衝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年齡越大,遭遇的愛情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牴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來越差。
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一個人,可以借鑑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么他就會與你相處融洽。
我一度以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了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一點的借鑑意義其實很有限。
因為,不管一個人看起來多么在乎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這種關係所產生的情感深度,其實遠不如情侶關係。於是,一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係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係中,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人對配偶和孩子冷漠,對外人親熱。
這種現象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對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感深度不強的關係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對親人,他不願意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
於是,一些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但又特別有心計的人,會出現極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簡直像個聖人,在家裡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該怎么去判斷一個人?
其實很簡單,就是根據你自己的感覺。如果這個人以前談過戀愛,有過深度的親密關係,試著去了解一下他在這個親密關係中的真相。
如果他對外人很糟糕,但和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係平等而和諧,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健康的,他對外人的糟糕態度,改起來比較容易。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好,但和親人的關係充滿衝突甚至仇恨,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有問題的,並且改起來相當不容易。

序言

寫本書的過程是痛苦的,我一度想放棄該計畫。雖幾易其稿,但終不能從固有模式中脫離出來,這讓我很是苦惱。由於北京時代光華圖書有限公司的堅持和對履行承諾的責任,我不得不在這種痛苦中掙扎著尋找一種新感覺——跟過去告別的感覺。雖不如鳳凰涅槃、雄鷹再生般悲壯,但卻是難以言表的心路歷程,因為,我一直在尋找一種以更簡單、更經濟、更直接的方式讓讀者了解人才測評。
我認為人才測評是套用學科,套用學科必須保證在套用實踐中的系統性與完整性而不是學術性。因為學術研究的是基礎理論問題,是實踐的指導;而系統性與完整性則強調的是讓每個想了解人才測評的人都全面地認識這門學科,而不是片面地理解,我們不能引導讀者回到“人才測評就是心理測驗”的時代。
我期望將這本書奉獻給那些“真正想全面了解人才測評的人力資源管理者”,他們有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他們了解並設身處地地體驗過人才測評在企業管理決策中的價值。
我能帶給他們什麼?我發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群體和人才測評群體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人力資源管理者對人才測評了解甚少,人才測評工作者也並沒有真正讀懂人力資源管理,他們都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的了解。本書希望站在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度為讀者介紹人才測評,幫助大家重新認識人才測評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價值鏈,理清人才測評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具體作用。所以,本書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談測評,站在決策者的角度用測評”。
中國人才測評服務產業發展了三十多年,質疑、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那些體驗過測評服務的企業也充滿了困惑與迷茫。特別是近幾年,伴隨著人才測評產業大發展時代的到來,很多前瞻性的企業紛紛建立了內部的評價中心,開展領導力評估與開發,但結果卻事與願違,讓人大跌眼鏡,因此當前又出現了針對人才測評的極端聲音:“測評無非是一場新的騙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亂象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企業期望過高。由於客戶對人才測評充滿神秘感,他們總是期望用人才測評解決企業存在的所有問題,而當人才測評的面紗被揭開時,企業才發現:人才測評並不是想像中的“美人”。
二、企業缺乏辨別能力。企業內部往往缺乏專業的人才測評人員,面對大量的測評機構他們缺乏辨別能力,不知道誰是李逵誰是李鬼。他們對供應商的技術體系和標準也缺少必要的判斷能力,並且企業一味將價格和廣告作為選擇供應商的核心指標,這也導致了測評服務的縮水。
三、測評專業人員匱乏。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能夠完整、系統操作評價中心技術的專家不超過幾十人,而市場上從事該業務的機構成千上萬,但這些機構卻缺乏人才測評的專業知識和測評經驗。
四、測評產業缺乏研究。人才測評的基礎理論完全來源於西方心理學的教科書,實證研究則是教科書上的公式套用。某些測評機構成立的研究院(研究所)大部分是行篡改量表之實,把國外量表中的各個指標重新組合變成新的工具,然後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它們推向市場。少數心理學家成為這些機構的“大眾情人”,用名氣替代研究,用頭銜替換技術,這些都是當前人才測評產業發展尚不成熟的表現。
五、測評人員職業操守缺失。很多機構和測評人員並不珍惜自己的職業聲譽,以短期利潤為根本目標,沒有對客戶需求進行深度研究,因此,他們很難對自身的技術體系、技術標準進行檢視和創新,更談不上對客戶負責,能簡化的就簡化,能湊合的就湊合,並最終矇混過關。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分析測評產業的亂象,但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並且隨著政府立法、行業組織自我管理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我相信中國測評產業必定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出亂象,走出一條規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為測評市場的參與者,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能做的只有潔身自好、銳意創新,以職業聲譽為生命,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和體系,不斷開發適合中國企業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珍惜每一次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機會,並踐行我們的價值觀:“實戰是我們的使命,實效是我們的生命,只有與客戶共同成長,才能不斷超越。”
我要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兒子寇博聞,他帶給我太多的快樂,我希望當他能讀懂這本書的時候,也能讀懂並認可我的價值觀:“做對別人有意義的事,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對他最大的期望。感謝我的家人和同事,他們給予我太多的理解、幫助和關懷。感謝該書的各位編輯,正是由於你們的堅持我才不得不堅持,而今天看來這種堅持的意義已經不言而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