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理論

HO理論由Eli Hecksher 和 Bertil Ohlin依據每個國家所擁有的資源的差異性和產品可根據所需要的生產要素不同來劃分兩方面而提出:國家會在生產需要大量使用它所大量擁有的資源的產品這一方面相對優勢。

理論簡介,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貢獻與不足,1 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2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不足,

理論簡介

H-O模型的假定:1,兩國,兩產品,兩種生產要素.2,生產要素在世界各國是同質的;並且,生產要素在各國的供給是固定的,在國內可在產業間流動.3,關於生產函式的假定,有三個方面:
生產函式是線性的,且為不變的規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產要素邊際生產率為正數但遞減.各國相同產品的生產函式相同,沒有技術的差距.沒有要素密集度逆轉(factor-intensity reversals),即不同的產品以不同的要素組合生產,相同產品的要素組合總是相同的.4,兩國對兩種產品的需求形態(demand pattern)相同,各種商品消費比例取決於價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決定貿易類型(pattern of trade).5,沒有完全的專業化分工現象,即假定兩國在自由貿易下均生產兩種產品.6,沒有運輸成本和貿易障礙,商品和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
H—O模型的結論:一國應當出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進口密集使用該國相對稀缺而昂貴要素的商品.換言之,勞動豐裕型國家應該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而資本豐裕型國家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所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相對商品價格差異和比較優勢的原因中,H—O定理認為各國的相對要素豐裕度即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s)是國際貿易中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因和決定因素.正是這個原因,H—O定理又常被稱為要素稟賦理論。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貢獻與不足

1 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第一,李嘉圖用比較優勢理論確定國際分工的格局,而俄林用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分析比較優勢的來源。第二, 俄林把李嘉圖的個量分析擴大為總量的分析,不再比較兩個單位產品的成本差異,而直接比較兩國生產要素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異。第三,俄林把國家之間的分工擴大到地區之間的分工,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第四,這一理論為各國依據生產要素的情況,合理使用和分配本國資源,建立符合國情的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率,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依據。馬科斯在《資本論》第三卷曾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工資和土地價格低廉,資本的利息卻很高,因為那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總的來說不發展,而另一個國家的工資和土地價格名義上很高,資本的利息卻很低,那么,資本家在這一個國家就會使用較多的勞動和土地,在另一個國家就會相對地使用較多的資本,在計算兩個國家之家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競爭時,這些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

2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不足

第一,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靜態的。它捨棄技術的差別與經濟條件的差別,又假定各種生產要素本身的生產效率是相同的,從而把比較優勢和生產要素的稟賦差別看成是絕對的和不變的,忽視了世界各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動態變化。第二,俄林假定自由競爭、自由貿易,排除壟斷和國家對外貿的干預,也是不現實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