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隨意學了幾年小提琴後,Goran16歲時組了他的第一個樂隊“The White Button”,做為樂隊的領導人物,他負責作曲和彈奏吉他,他承認自己那時候非常熱愛搖滾樂,搖滾樂在他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讓我們可以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也是那時候唯一可以不用坐牢又可以抗擊政權的方式。”在15年的時間
里,他的樂隊:The white Button成為了前南斯拉夫最出名的搖滾樂隊,是許多年輕人的偶像,樂隊發行了很多暢銷專輯,參加了各種大型的演唱會,直到他後來因病和對自己的音樂方式厭倦,他才開始了他的另一段音樂生涯。
1991/1992年,戰爭在南斯拉夫爆發,戰火席捲他的家鄉,Goran跑到巴黎,開始為很多歐洲電影作曲。他開始了對傳統的巴爾乾民族音樂的改編工作,把東正教的宗教音樂與流行搖滾樂、現代流行節拍融合在一起,賦予了巴爾乾傳統音樂以全新的韻味。在巴黎,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合作者,就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導演Emir Kusturica,他為Kusturica的電影:《The Time of the Gypsies》《The Underground》《Black Cat White Cat》、《Arizona Dreams》創作了電影音樂,受到了眾多影迷和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就像他的血統和所處的國家一樣,在那裡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種文化互相影響,所以他接受到了各種音樂的薰陶,在Goran最著名的電影原聲:The Time of the Gypsies里,他把巴洛克、爵士、探戈、斯拉夫民謠、土耳其曲調和保加利亞的人聲、東正教神聖的詠唱以及現代節拍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素的音樂融合,成為真正的世界音樂專輯。除了與Kusturica的合作,他還為《瑪戈皇后》、《Temps Des Gitans Et Kuduz》等多部電影譜曲。
布雷高維克十六歲時,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創立了「白鈕扣」(Bijelo Dugme)搖滾樂團,在南斯拉夫引起一陣熱潮,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八九年間共出了十三張唱片,他在這時認識了年輕的庫斯杜力卡,又到龐克樂團擔任貝斯手,在這些南斯拉夫年輕人心中,這是一波革命,並向西方文化開了一扇門。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維克再度遇見庫斯杜力卡,庫斯杜力卡說服他一起拍電影,這次合作促成了一張重要的配樂《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並獲得國際的成功。
為多部電影寫了膾炙人口配樂後,布雷高維克開始在各地開演奏會,與他合作的是「婚禮與葬禮」(Weddings and Funerals)管弦樂團,有熱愛音樂的合作成員和合唱團。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維克在整個東歐巡演過後,他與樂團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樂節與希臘帖薩羅尼亞(Thessalonique)歲末多媒體演奏會的表現,將其知名度與評價推上另一高峰,這組演出後來以《巴爾乾的沈默》之名結集發行。布雷高維克和整個團從一九九八春天,啟程歐洲巡迴,包括義大利、葡萄牙、英國、比利時和法國。
除了在幕後創作電影配樂,布雷高維克也參與幕前演出:一部由Unni Straume執導的瑞士電影Musikk for bryllup og begravelser中演出,電影敘述一個作家的故事,她在兒子死後獨自住在前夫設計的小屋,把地下室出租,布雷高維克演的就是這個房客,他是一個帶著吉普賽樂團到處演奏的塞爾維亞音樂家。這部電影呈現了許多反差:北方與南方、冷與熱、喜與悲,並參加了二零零二年日舞影展和二零零三年鹿特丹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