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Dragonlab
- 支持平台:863計畫,973計畫
- 發起人:清華大學等
- 類型:網路實驗平台
誕生背景,跨歐互聯,技術現狀,發展歷程,
誕生背景
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套用與推廣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網路帶來的便捷,無論是信息的獲取,商業、科研、衛生等各領域,網際網路已變成了人類社會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網際網路在正式商業化套用之前,它的套用都誕生於實驗室。國外高校很重視實驗平台的建設,一直在網際網路實驗室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並致力於下一代網際網路套用與技術的研究,類似於GENI、FIRE、FIND,這樣的實驗平台,都是由高校聯盟發起,通過虛擬化的手段,在現有實驗室下進行融合與合作,共同承擔對未來網路技術的研究,致力於在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技術套用中占據先機。
如:美國的GENI:中文簡稱“網路研究的全球環境”,由美國28所高校互相協作,從事Internet新的核心功能(如新的命名技術、定址技術和身份架構)、增強型功能(包括額外的安全架構和高可用性設計)、新的Internet服務和套用等領域的研究。
(註:GENI在全美範圍內實現了高校網路實驗室的互聯,實現了專門從事網際網路全球環境的實驗平台。)
(註:每所高校都分配的研究的方向和領域,各高校實現了資源貢獻與分工協作。)
同樣作為未來商用網路INTERNET2的科研試驗網,1998年美國100多所大學聯合成立UCAID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dvanced Internet Development),從事的Internet2研究計畫。UCAID建設了另一個獨立的高速網路試驗床Abilene,並於1999年1月開始提供服務。Internet2的使命是開發和部署高級網路套用和技術,加速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的研究。Internet2的第一個目標是啟動下一代的網路套用技術,我國的清華大學的CNGI-CERNET2實現了與美國Internet2的互聯。
跨歐互聯
歐盟27個成員國通過200多所高校發起,建立了GANT2,並成立歐洲學術科研平台,為高校之間的科研協作提供平台,歐盟理事會創立歐洲創新技術學院,通過科研和創新為一體,力求推動歐洲的技術創新並把創新計畫變為現實,並投入1000萬歐元通過TEIN2為亞洲的高校提供接入,實現跨歐亞的科研信息網路的交流與資源共享,TEIN2已升級到TEIN3,已實現了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接入。
2007 年歐盟第七框架計畫――“FP7”中,建立了“未來網際網路研究和實驗(FIRE)”項目,投入4000 萬歐元,其中2000 萬歐元投在網際網路的體系結構上,2000 萬歐元投在網際網路實驗床的聯接上。FIRE 基礎設施利用歐洲已經建立的泛歐教育科研網GEANT(基於IPv6),以及以往歐洲的一些項目如EuQoS、Phosphorus、NESSI 等,還有實驗床項目,如PANLAB、ONELAB、FEDERICA 等,FP6已有超過1 億歐元的經費投入到這些實驗床中。其採用聯盟方式組織整個項目。不僅是網路互聯,更是一個豐富的環境下的測試和試驗,整合和開放,使得每個參與的人都可以共享數據、共享成果。FIRE與美國的GENI在項目上有密切的合作。與美國一樣,參與FIRE項目的機構幾乎囊括了歐洲產、學、研所有頂尖的機構。
技術現狀
2009年初,在行業媒體和國區域網路絡實驗室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網路設備提供商銳捷網路的聯合下,對全國732所本科高校中建有網路技術實驗室的用戶進行了建設和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通過國家十一五規劃、985、211、CNGI等專項建設資金的利用,有65%的高校建立網路基礎實驗室,其中50%的高校建立了套用驗證為基礎的網路工程實驗室,能夠開展工程套用驗證的實驗。30%左右的高校建設突出以學科為主體的學科細分實驗室,可以開展圍繞網路技術方面的信息安全、格線技術、移動計算、網路管理與性能、分析與測試、IP語音與視頻、分散式技術與P2P實驗。只有7.9%的高校開展了以面向技術創新、套用研究的學科專業研究型重點實驗室,原因主要有:教學與科研無法實現有機的整合、實驗條件有限、缺乏技術支撐。
調查還發現:在已建實驗室中,年平均機時數在200-600小時的高校比重最高,占46.15%,年平均機時數超過600小時的只占到了27.26%,這些數據說明我國高校在網路實驗室方面的使用率還不夠高,除了正常的教學外,很多情況下實驗室處於空閒狀態。統計發現,有72.4%的高校曾在正常的教學課時外開放過網路實驗室,但是提供線上遠程開放的學校只占到25.41% ,其中,對本校內非本專業師生資源的開放的占到35%,對校外社會開放的19.05%,對同類院校遠程開放的不到1%,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多數高校對社會開放還是零星、分散的,高校優秀的教學資源無法向社會開放,同類院校之間資源共享較少。
總體來講,我國高校網路技術實驗室建設的起步較晚,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與科研協作較少,除了開展正常的教學以外,在套用研究與實驗平台的建設方面與國外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種現狀從某種程度上也將對我國在未來網際網路技術與套用方面形成制約,從而也影響我國在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創新、套用推廣與人才培養的戰略步伐。
發展歷程
網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網民的增長和信息量的擴大促使網路的業務不斷擴展,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套用與推廣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網路帶來的便捷,與此同時,社會與經濟對網路的巨大依賴性也日益增強:金融、股市、線上支付、教育、政務……而作為社會高度依賴的經濟社會的載體,越來越多的套用將在網際網路上實現,網際網路不僅人類社會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網際網路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各國紛紛成立網路戰部隊,開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大規模安全事件的演習戰;各國紛紛開展基於下一代網際網路套用環境的研究,探索在未來的網際網路技術與標準中占據先機。
類似於GENI、FIRE、FIND這些知名的網際網路實驗平台,在很多技術及套用在正式商用之前,這些的套用都誕生於實驗室,網際網路的誕生地美國一直高度重視實驗平台的建設,美國高校的網際網路實驗平台的建設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並致力於主導下一代網際網路套用與技術的研究,Internet2就是由美國100多所高校發起,並由這些大學聯合成立UCAID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dvanced Internet Development),從事的Internet2研究計畫,UCAID建設了另一個獨立的高速網路試驗床Abilene,Abilene實現了在高校網際網路實驗室下進行融合與合作,開發和部署高級網路套用和技術,共同承擔對下一代商用網路技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