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求學時期,軍界升遷,西點校長,駐守菲律賓,陸軍參謀長,三度赴菲,鏖戰太平洋,受降日本,朝鮮得失,載譽歸國,高齡逝世,主要影響,軍事作戰,主政日本,軍校改革,歷史評價,人物榮譽,勳章,軍銜,軼事典故,人際關係,主要作品,後世紀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求學時期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
阿肯色州 小石城郊外30公里的一個軍人家庭,是蘇格蘭移民的後代。他的父親
阿瑟·麥克阿瑟 ,曾參加
南北戰爭 、
美西戰爭 ,曾任美國駐菲律賓軍事總督,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是1905年至1909年間美國軍銜最高的陸軍將領;母親瑪麗·平克尼·哈迪生於維吉尼亞一個棉花商人家庭,早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
巴爾的摩 一所中等專科學校。父母的言行舉止,對麥克阿瑟性格的形成和職業的選擇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麥克阿瑟4歲那年,他的一家到了新墨西哥州一個位於湖畔的小哨所——塞爾察堡。在麥克阿瑟成長的關鍵時期,母親給了他許多教益。麥克阿瑟堅信自己命中注定會成為像父親一樣的“偉人”。
麥克阿瑟6歲時開始在
堪薩斯州 的利文沃思堡接受正規教育,後進入
華盛頓 軍隊公立國小學習4年。在此期間成績平平。13歲時,因全家搬到
休斯敦 ,麥克阿瑟進入西德克薩斯軍校。這時他在體育和學業方面顯露出才華,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在1897年的畢業典禮上,麥克阿瑟代表畢業生致告別詞。
1899年6月13日,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麥克阿瑟成功考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
西點軍校 )。多年後,他回憶道:“做一個西點軍校學員的那種自豪和激情,從來沒有稍許消失過”,“我仍然可以說,‘這是我最大的光榮’”。麥克阿瑟的母親對他關愛有加,為了督促他在軍校認真學習,甚至搬到軍校附近的克萊尼旅館居住。
在校期間,麥克阿瑟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鍊,表現十分突出。有3年中,他名列全班級第一。到二年級時被任命為連隊下士,三年級升任連隊上士,四年級時成為學員隊第一隊長。1903年6月11日,23歲的麥克阿瑟以98.43分的成績畢業。據說這是該校25年來的畢業學員中取得的最高分。
軍界升遷 自西點軍校畢業後,麥克阿瑟被委任為工程技術兵團少尉,1904年4月23日晉升為工程兵
中尉 。期間前往菲律賓服役,但很快便因患了瘧疾而被送回
舊金山 。一年後病癒。
1905年10月,麥克阿瑟被派去
日本 ,給作為
日俄戰爭 官方觀察員的父親當隨從參謀。當他到達日本時,日俄戰爭已經結束。麥克阿瑟父子所面臨的任務,就是分析估價日本的軍事力量。這時期,日本的擴張野心給麥克阿瑟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後,父子二人進行了一次長達9個月的旅行,到了中國
香港 、新加坡、緬甸
仰光 、印度
加爾各答 、印度
孟買 、
爪哇 、
暹羅 和中國
上海 等地,把情報收集活動擴大到整個
遠東 。
1906年秋,麥克阿瑟回國,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
西奧多·羅斯福 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
1912年9月5日,阿瑟·麥克阿瑟突然去世。為照料母親,麥克阿瑟請求調到了華盛頓陸軍部工作。次年,他成為陸軍參謀長
倫納德·伍德 參謀部的成員。
1917年,美國政府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戰,他聲稱這個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所以也叫“彩虹師”。
1918年2月中旬,第42步兵師開進洛林南部的
呂內維爾 。麥克阿瑟不斷深入前線,身先士卒,獲得了軍人生涯的第一枚勳章——十字軍功章,並獲得美國陸軍銀星章。6月26日,麥克阿瑟得到陸軍
準將 的臨時軍銜。7月,在保衛巴黎的戰鬥中,他以作戰英勇而獲第二和第三枚銀星章。10月,在攻擊夏蒂隆山的戰鬥中,麥克阿瑟嚴重中毒,幾乎雙目失明,但他卻拒絕住進醫院。11月,戰事結束。麥克阿瑟因為勇猛善戰,戰績卓著,在大戰中被授予2枚優異服務十字勳章、1枚優異服務勳章、7枚銀星章、2枚紫心賀章及數枚法國勳章,成為戰爭中受勛最多的軍官之一。美國駐歐洲遠征軍司令
約翰·約瑟夫·潘興 盛讚他為“我們所有的最偉大的將領”。
西點校長 大戰結束後,麥克阿瑟代理第42步兵師師長。1919年4月,他從歐洲歸國。當時西點軍校比較混亂,課程陳舊,學員知識面極為狹窄。新任陸軍參謀長
佩頓·馬奇 對此深為不滿,他在6月任命麥克阿瑟為西點軍校校長,要求其使軍校重放光彩。麥克阿瑟推辭不得,只能就職,時年39歲,是西點自創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
麥克阿瑟在3年任期內,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面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播撒下的種子,明天,一定會在戰場上收穫勝利的果實!”他排除各種障礙,開拓新路,使西點軍校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世界,開始了現代化的軍事教育。他還念念不忘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下令在校內張掛亞洲地圖,供學生們閱讀(具體措施參見“主要影響-軍校改革 ”目錄)。
(“1918年的麥克阿瑟”圖冊參考資料 )
駐守菲律賓 1922年6月,麥克阿瑟結束了軍校工作。年底,他前往
馬尼拉 ,擔任菲律賓軍事總督倫納德·伍德的副手。
1925年2月15日,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是陸軍中最年輕的少將。他奉調回國,統轄第3軍區,先後在
亞特蘭大 和
巴爾的摩 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
威廉·米切爾 準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陸軍軍事法庭審判官。法庭判米切爾不服從上級罪,停止其軍職5年。後來,麥克阿瑟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作辯解。
陸軍參謀長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
胡佛 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在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怕出力不討好,有辭職的意思。母親勸他接受,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也會為此感到羞恥。”11月21日,50歲的麥克阿瑟接受陸軍
四星上將 的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他是當時美國陸軍史上最年輕的參謀長。
在參謀長任內,麥克阿瑟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畫;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採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都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
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還在於1932年親自出馬,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的“退伍金進軍”。1932年5月,約15000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業退伍軍人聚集華盛頓,要求政府按照1924年《重訂補償金法》的規定,發給“退伍軍人補償金”,遭拒絕後,遂在華盛頓就地駐紮。6月15日眾議院投票通過議案,大部分人返家,但仍有2000人留在華盛頓等待參議院的表決。兩天后,參議院否決議案,事態惡化。同月底,警察驅趕請願者,雙方發生衝突,兩名警察和兩名請願者身亡。
麥克阿瑟認為是赤色分子滲入了退伍軍人組織,並很快從那些不了解情況的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指揮權。在他看來,退伍軍人的這次進軍,是共產黨人想要煽動革命。麥克阿瑟也宣稱請願者中有90%不是退伍軍人。而實際上,退伍軍人管理局的統計數字表明,這些人中有94%曾在軍隊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務,20%為殘疾軍人。1932年7月28日上午11點多,警察、老兵間發生衝突,警察向退伍軍人們開了槍,當場打死兩人,打傷多人。胡佛命令陸軍部長
派屈克·傑伊·赫爾利 ,要他出動軍隊。赫爾利則命令麥克阿瑟把美軍部隊開進混亂的現場,與負責該區域的警方合作,包圍受影響地區,驅散肇事者,要對受影響地區的每一個婦孺給予關照和體貼,採取一切與本命令相一致的人道措施。下午4點多,麥克阿瑟指揮部隊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開過來,打頭陣的是
喬治·巴頓 少校率領的揮舞著軍刀的第3騎兵團,緊接著的是步兵、工兵部隊,最後還有6輛坦克壓陣。巴頓的部隊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觀者)發起衝擊。緊跟著,步兵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淚彈。後面的軍隊仍步步緊逼,繼續投擲著催淚彈,像驅趕畜群一樣。到晚上9點鐘,逃難的老兵已撤到設在阿納科斯蒂亞河對岸的大本營。麥克阿瑟想窮追不捨,讓部隊打過河搗毀老兵們的大本營,但胡佛總統下令禁止過河。麥克阿瑟違抗命令,並宣布原定計畫不變。麥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橋頭架起重機槍,然後率領一支步兵縱隊衝過去,到了對岸,部隊兵分兩路,向退伍兵營地包抄過去,並投擲催淚彈,鎮壓的部隊用火把點著了營地的所有棚舍,頓時火光沖天。在洗劫中,一個想從著火的窩棚里救出心愛兔子的小男孩,被一個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兩個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被瓦斯活活憋死。美國歷史上稱此事為“血腥星期四大屠殺”。
1932年的麥克阿瑟
出於反共的本性,直到臨終前,麥克阿瑟還深信索取退伍金進軍是赤色分子的陰謀,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野蠻而是明智的。
1933年
富蘭克林·羅斯福 出任總統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為挽救財政危機,羅斯福命令麥克阿瑟把陸軍預算削減50%。儘管在麥克阿瑟當面直言力爭和以辭職要挾下,羅斯福作了一定的讓步,但軍費還是被大量削減,以至於陸軍被迫拒絕接收新式武器,或延緩裝備部隊。而此時日本人卻在遠東積極侵略,希特勒也在擴建陸軍和空軍。凡此種種,激起陸軍的極大憤怒,他們把這一切歸咎於麥克阿瑟一人。
三度赴菲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接受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
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 的邀請,以少將軍銜任奎松的軍事顧問。這是他第三度赴菲。
1940年的麥克阿瑟
在前往菲律賓的旅程中,麥克阿瑟結識了在身世和個性上酷似母親的富商之女吉恩·瑪麗·費爾克洛思(Jean Marie Faircloth)。1937年4月,二人在美國結婚。
1936年8月,麥克阿瑟接受了奎松授予的菲律賓陸軍元帥軍銜。
1937年,麥克阿瑟從美國陸軍退役。12月31日,出任菲律賓陸軍總司令,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按計畫規定,至1946年菲律賓軍隊將擁有40個師(地面部隊40萬人)、250架飛機以及50艘魚雷快艇。其目的是要把菲律賓建成為美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堡壘。但這個計畫由於經濟、政治等多種原因而基本流產。
鏖戰太平洋 1941年底,美國決定參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 ,被稱為“
呂宋 的
拿破崙 ”的麥克阿瑟被徵召回到軍中,奉命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美國軍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進行越島進攻,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畫,決定一開始與
軸心國 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方面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併,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
喬納森·溫萊特 指揮的第1軍和喬治·帕克指揮的第2軍。
12月7日,日軍
偷襲珍珠港 ,
太平洋戰爭 爆發。8日凌晨3時,馬尼拉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訊息。美軍指揮部估計到日本飛機可能偷襲菲律賓美軍基地,但是在中午時分,當從中國
台灣 (時被日本占據)起飛的日本轟炸機飛臨呂宋美國空軍基地時,美機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半未及起飛便被炸毀在地面上。次日,日機又襲擊了呂宋島南部
甲米地 的美國海軍基地。美軍保衛菲律賓的海空力量損失殆盡。10日,日軍發起了對菲律賓的地面進攻。擁有1.9萬人美軍、11.2萬人菲軍的麥克阿瑟未能擋住日軍進攻。到24日,日軍已在呂宋島多點登入,向馬尼拉實施向心突擊,並在其他各島登入。日軍隨後多次進攻
巴丹半島 ,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
東京玫瑰 ”嘲笑美國
太平洋艦隊 的時候,麥克阿瑟試圖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但未被批准。
麥克阿瑟看到馬尼拉勢所難保,於是宣布馬尼拉為
不設防城市 ,並於1942年1月1日前將呂宋島守軍及自己的司令部全部撤往巴丹半島。第二天,日軍開進馬尼拉。此時,麥克阿瑟將8萬守軍沿巴丹半島長約20英里的頸部一線展開。溫賴特和帕克分兵各守西、東岸。兩部被橫亘其間的納蒂布山分隔開來,彼此幾乎失去聯繫。麥克阿瑟沒有海上和空中支援,半島軍需貯備僅夠一個月之用。藥品奇缺,熱帶雨林的流行疫病侵擾著美軍。守軍處境異常艱難。
此時,日本大本營認為菲律賓戰役已基本結束,遂將精銳部隊移向其他戰場,只留下一些新兵居多的部隊。1942年1月9日,日軍65旅開始對巴丹半島進攻。美菲軍堅守陣地,挫敗日軍進攻。日軍進攻兩周未果,便集中了兩個精銳團,改用
中間突破 戰術,直插溫賴持和帕克兩軍中間,左右擴展,將守軍分割開來。麥克阿瑟命令全軍從第一防線退至半島中部的第二防線,扼守半島南部。日軍進行連續進攻,激戰兩周,終未突破第二防線。
1941年至1942年的菲律賓戰役
至此,日軍已強攻巴丹半島月余,損失7000餘人,並有上萬人感染各種疾病,只得暫停進攻,等待援兵。據守半島的美菲軍卻無援可待,處境更加惡化。在日軍再次發動進攻之前,日美兩軍對峙了1個多月。在巴丹半島受挫的日軍聲言將活捉麥克阿瑟,將他絞死在東京帝國廣場上。
由於美國政府執行“
先歐後亞 ”的戰略方針,因此,對菲律賓的美菲軍隊難以及時增援。奎松總統抱怨美國政府,人們辱罵美國,再加上麥克阿瑟不去巡視部隊,又傳言他的生活作風依然奢侈。因此,在巴丹半島上流傳一支歌謠說:“麥克阿瑟狗,躺著心發顫,不怕遭突襲,不會挨炸彈。麥克阿瑟狗,吃喝在巴丹,且看他部下,餓死無人管。”
在當時,不僅菲律賓危在旦夕,
紐幾內亞 和
澳大利亞 也面臨著嚴重威脅。為保住澳大利亞這一反攻基地,羅斯福總統和陸軍參謀長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一致認為有必要任命一位新的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成了當然的理想人選。因此,羅斯福一面授權麥克阿瑟向日本投降,一面安排艦艇護送奎松和麥克阿瑟前往澳大利亞。由馬歇爾向麥克阿瑟轉達了羅斯福要他撤離的命令,命令麥克阿瑟將守軍交給溫賴特,他本人前往澳大利亞擔任新成立的
西南太平洋戰區 盟軍總司令。但麥克阿瑟堅持只有總統親自下令他才撤離,為的是不讓人指責他膽怯。
1942年3月11日,麥克阿瑟登上PT-41號魚雷艇,在其他3艘魚雷艇的護航下,乘夜霧悄然離開科雷吉多島,逃出日本海軍封鎖線,抵達卡加延港,然後搭飛機飛往澳大利亞。17日上午9點30分,麥克阿瑟終於踏上澳大利亞國土。隨後,他自澳大利亞中部的艾利斯普林斯轉赴
墨爾本 。當在阿德蒙德停留時,記者請麥克阿瑟發表講話。他說:“美國總統命令我衝破日本人的防線,從科雷吉多來到澳大利亞,目的是組織對日本人的進攻,主要目標是解放菲律賓。我脫險了,但我會回去的!”
4月9日,巴丹的9000多名美軍和45000名菲軍被迫向日軍投降。而哥黎希律要塞的守軍抵禦了日軍長達1個多月的圍攻,直到彈盡糧絕。5月6日下午,在哥黎希律島的美國遠東軍司令溫賴特請求投降,7日深夜通過馬尼拉電台命令菲律賓所有美菲軍隊無條件投降。當麥克阿瑟聽到哥黎希律陷落時,他寫道:“它用自己的炮口寫下了自己的歷史……我將永遠有一幅圖景隱現在腦際:一群神情嚴酷、形容憔悴、像鬼一樣蒼白的好漢們,依然無畏地挺立著。”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盟軍連遭慘敗的最黑暗時期,麥克阿瑟在巴丹半島英勇阻擊日軍進攻10周之久,使他成為英雄。當麥克阿瑟到達墨爾本、驅車駛入市內時,他得到許多人的熱烈歡呼。由於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對日作戰的表現,美國政府授予他一枚
國會榮譽勳章 。而他騙過狡猾的日本人安然逃離戰區,則幾乎使他成為神話般的人物。但麥克阿瑟十分沮喪,發誓要解放菲律賓,以此來洗刷罪責,挽回美國及他本人的名譽。
1942年4月18日,麥克阿瑟被正式任命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統帥,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擔任南太平洋戰區指揮官,開始布置策劃太平洋的防務。西南太平洋與南太平洋的劃分原以東經160°為界,後又改為159°,因為
瓜達爾卡納爾島 是
海軍陸戰隊 防區,要歸入南太平洋區的海軍地盤。
麥克阿瑟到達澳大利亞後,迅速建起司令部,並得到了澳大利亞帝國陸軍第6師、第7師和美國陸軍第32師、第41師的指揮權。同時,澳大利亞開始實施組建10個陸軍師的計畫。馬歇爾還下令組建有8個大隊的以澳大利亞為基地的空軍,其第一線的轟炸機和戰鬥機有535架。
歐內斯特·金 海軍上將給麥克阿瑟派去了6艘驅逐艦、2艘潛艇補給艦和6艘老式S級型潛艇,並著手改造澳大利亞基地的20艘潛艇。此外,麥克阿瑟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建起新的機場網,使轟炸機離日軍的所羅門、
新不列顛 和紐幾內亞的基地大為接近。7月,麥克阿瑟將盟軍司令部從墨爾本移到
布里斯班 。
此時,日軍為切斷美澳海上交通線,在占領了
索羅門群島 的
圖拉吉島 並登上
瓜達爾卡納爾島 之後,又開始在紐幾內亞的布納登入,欲圖攻占東南亞重要港口
莫爾茲比港 。7月21日,日軍先遣隊約2000人直撲莫爾茲比,29日占領科科達。8月中旬,日軍南海支隊主力13000人陸續從布納登上紐幾內亞。9月14日,日軍進攻部隊指揮官堀井已登上了莫爾茲比港背後的伊米塔山脊。對此,麥克阿瑟組織了反擊,迫使日軍停止進軍,並從科科達山道撤向布納,在戈納—薩納南達—布納一線綿延10英里的海岸建起了灘頭陣地。11月6日,麥克阿瑟在莫爾茲比港設立前線指揮部。14日,他命令左翼澳軍第7師攻擊並掃蕩戈納—薩納南達之敵,右翼美軍第32師攻擊並掃蕩布納之敵。16日,兩部發起攻擊,但遭到日軍頑強抵抗。美澳軍傷亡慘重,缺乏補給,受阻於疾病、霖雨,在進攻開始兩周后陷入困境。30日,麥克阿瑟撤掉了前線指揮官哈丁,命令新編美第1軍軍長
羅伯特·艾克爾伯格 接任,並授予艾克爾伯格全權。艾克爾伯格飛往布納前線後,整頓隊伍,撤換畏縮不前的軍官,組織調動了大批的補給,親自率軍重新發起進攻,一步步向前推進,到12月14日攻占布納。這時,左翼澳軍也拿下戈納。但日軍防線並未崩潰,數千日軍仍在死守陣地。麥克阿瑟及時派去生力軍。得到增援的盟軍部隊於18日再次發動進攻。激戰兩周,擊潰日軍。
1943年1月21日,麥克阿瑟用紐幾內亞的全部盟軍,以
鉗形攻勢 ,圍殲了沿岸登入的全部日軍。紐幾內亞莫爾茲比戰役以盟軍勝利告終。此役美澳軍傷亡8500人,殲敵12000人,挫敗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戰略企圖,為美軍在這一區域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此外,在1942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
上將 。
在巴布亞半島戰役結束後的半年裡,紐幾內亞島上的地面戰事暫告沉寂。盟軍據守莫爾茲比、布納一帶,日軍占據
萊城 、薩拉茅阿一帶。為減少日後進攻日軍占領區的阻力,麥克阿瑟以其轄下的海軍和空軍,全力阻擊日軍從海上向紐幾內亞運送增援部隊。在這個過程中,由
喬治·邱吉爾·肯尼 任司令的空軍部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月初,麥克阿瑟通過可靠情報得知將有一支運送援兵和給養的日軍龐大船隊駛往萊城,當即命令空軍攔擊。肯尼在紐幾內亞集結了207架轟炸機和150架戰鬥機,組成了強大的突擊機群。此外他還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各基地集中了80架轟炸機和95架戰鬥機,作為預備隊待命,隨時準備出擊。
3月2日,肯尼捕捉到日運輸船隊,立即實施攻擊。第二天,又先後派出400多架飛機,組成巨大機群,幾乎將這支日軍運輸船隊和護航驅逐艦全部擊毀,運輸船上的日軍絕大多數斃命,船隊裝載的給養、軍需用品,也全部沉入海底。麥克阿瑟稱這次襲擊日軍運輸船隊的戰鬥為“俾斯麥大海戰”。此次戰鬥,日軍損失了所有的運兵船(12艘)和大部分的護航戰艦(10艘中6艘沉沒)。據麥克阿瑟總司令部的戰報,盟軍殲敵15000人。據日方戰報,日軍損失3000人。
麥克阿瑟拿下了巴布亞,為太平洋地區的戰局帶來了轉機。他也由此完善了自己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思想:在己方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攻擊部隊在空軍的支援和掩護下,沿著前進的中軸線,向幾個重要目標的外圍作“隔島躍進”。這種方法被稱為“
跳島戰術 ”。
在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期間,麥克阿瑟指揮盟軍沿紐幾內亞海岸成功地實施了幾十次兩棲登入,繞過日軍堅固的防守據點,目標直指菲律賓本土。他的這一戰術提高了作戰效率,以較低的代價獲得較好的作戰效果。
此外,在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只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5年1月,盟軍在10日開始在
馬尼拉 以北的
仁牙因灣 登入,29日在巴丹半島登入,夾擊日軍
山下奉文 部;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我還要回去”誓言,光復馬尼拉;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復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
魚雷艇 象徵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4月,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8月12日,被
哈里·S·杜魯門 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受降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盟國受降儀式決定在9月2日於東京灣的“
密蘇里號 ”軍艦上舉行。這一天的8時30分,麥克阿瑟登上“密蘇里”號。8時50分,美中英蘇澳等九國代表及其他將領相繼登艦。8時55分,日本新任外相
重光葵 、陸軍參謀總長
梅津美治郎 及其他人員登艦。9時,受降儀式開始,由麥克阿瑟主持。他首先發表了簡短演說:“我以盟國占領軍最高司令名義,在此聲明……以正義和寬容來履行我的職責;同時,為了徹底、迅速、忠實地遵守投降條件,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接著,戰敗國日本的代表首先在投降書上籤字,然後麥克阿瑟簽字,最後九國代表依次簽字。儀式僅用了14分鐘。
在簽字受降時,麥克阿瑟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萊特和英國將軍
阿瑟·珀西瓦爾 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準備了5支派克金筆用作簽字。他用第一支筆簽了“道格”兩字,送給站在身後的溫萊特;第二支筆接著寫了“拉斯”,然後送給珀西瓦爾;第三支寫了“麥克阿瑟”就收起來,送給美國政府檔案館;第四支筆簽了職務“盟軍最高統帥”,送給美國西點軍校;第五支筆簽了年月日後,送給妻子吉恩。
這次儀式舉行後不久,杜魯門兩次邀請麥克阿瑟回國慶祝勝利,但均被麥克阿瑟以日本的“形勢複雜而困難”為由加以拒絕。杜魯門對此甚為惱怒,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漸漸轉入緊張。
在受降儀式6天之後,麥克阿瑟和總司令部遷往東京,原美國大使館作為他私人官邸,司令部設在東京商業區第一大廈。作為盟國駐日本占領軍最高長官,他在5年又7個月的任期內,到達了權力的頂峰,被認為是日本的絕對統治者和“太上皇”。麥克阿瑟力主修改憲法,廢除貴族,進行土改,普及教育,極力推行資產階級民主改革,使日本擺脫了封建
軍國主義 ,被不少人認為是對日本命運影響最為深遠的美國人。(詳見“
主要影響-主政日本 ”目錄)。
(“麥克阿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上籤字”圖冊來源 )
朝鮮得失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為了挽救
李承晚 政權,控制整個朝鮮,杜魯門於6月27日宣布美國軍隊“支援”
南韓 軍隊,並命令麥克阿瑟從日本調出美國占領軍的兩個師去朝鮮。與此同時,杜魯門命令
第7艦隊 侵占
台灣海峽 ,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美國操縱下通過決議,成立由各國派遣人員組成的“
聯合國軍 ”,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這樣,韓戰由原來的內戰迅即轉化為國際性戰爭。
6月29日,麥克阿瑟乘飛機在漢城以南20英里外的
水原 著陸,以便實地觀察朝鮮戰場的形勢。當他看到南韓軍隊正處於全面瓦解和潰逃之中時,他要求政府派地面戰鬥部隊入朝。經華盛頓批准後,他選派
威廉·費舍·迪安 少將指揮的第24師開進朝鮮,結果迪安被俘,全師幾乎被消滅。麥克阿瑟竭力主張擴大侵朝戰爭,執行一項更冒風險的政策,要求政府增派軍隊介入戰爭。7月底,他擅自決定飛往中國台灣,同
蔣介石 磋商所謂“軍事防衛問題”。8月,麥克阿瑟起草了一份演說稿,並在正式發表前廣為散發,攻擊所謂“鼓吹太平洋綏靖政策和失敗主義情緒的人”,力圖使美國政府對朝鮮進行更大規模侵略和進一步干涉中國內政。麥克阿瑟認為,
五角大樓 軍人集團的人員海外閱曆局限於歐洲,觀點基本上是歐洲式的。他還認為杜魯門和他的軍事顧問們並未竭盡全力阻擋共產黨的“侵略”。麥克阿瑟上述一些行動引起了世界輿論界的注目,公開暴露了他和美國政府在策略上的分歧,使美國政府處於被動地位。杜魯門為此大為惱火,他下令麥克阿瑟收回這份演說稿。8、9月間,李承晚等節節敗退,最後龜縮在東南部
釜山 一隅。美國政府以挽救李承晚政權為藉口,最終走上了擴大侵略戰爭的道路。當時麥克阿瑟提出在朝鮮中部的
仁川 登入的建議,這個計畫遭到華盛頓軍方的反對。經過一段時期的激烈爭論和麥克阿瑟的堅持,8月底,參謀長聯席會議才同意由兩棲部隊在仁川實施一次“轉向行動”。9月12日,麥克阿瑟在
佐世保 登上“麥金利山”號艦,向登入地點駛去。9月15日,美國調集了它在遠東的幾乎全部陸軍(約4萬多人),以及300多艘軍艦、500多架飛機,在仁川登入(參見詞條
仁川登入 )。登入部隊向東開進,並與釜山防禦出擊的
沃爾頓·沃克 的隊伍合力攻打
漢城 。30日,攻陷漢城。
1950年9月15日在南韓(韓國)的麥克阿瑟
這時麥克阿瑟躊躇滿志,賀電紛至沓來。10月4日美軍越過
三八線 ,15日,杜魯門同麥克阿瑟於
威克島 會談整個局勢和下一步行動。在會談中,麥克阿瑟大言不慚地說:“我認為到
感恩節 ,正規抵抗在整個南北韓就會停止。我本人希望到聖誕節把第8集團軍撤至日本。”在離開威克島時,杜魯門授予麥克阿瑟優異服務勳章。此時,戰火迅速向北延伸,美國空軍開始轟炸
鴨綠江 。在美國日益擴大的侵略戰爭面前,中國政府多次發出警告。但麥克阿瑟置中國嚴重警告於不顧,繼續向北推進,在10月21日侵占平壤,侵略的戰火燃燒到中朝邊境。面對武裝入侵的危險,中國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0月下旬,以
彭德懷 為司令員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 應邀入朝參戰,同
朝鮮人民軍 並肩戰鬥,進攻“聯合國軍”。
1950年10月15日,麥克阿瑟與杜魯門討論朝鮮半島局勢
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經過三次戰役(參見詞條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 ),中朝軍隊將麥克阿瑟擊退回三八線附近。美國在朝鮮戰場上的失敗加劇了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以及美國與其盟國之間的矛盾,反對美國侵略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政府被迫開始尋求停火,但麥克阿瑟反對任何停火的企圖,公開與美國政府唱反調。1951年3月24日,他聲稱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沿海地區和內地,對中國人民進行戰爭威脅,並宣稱:“我隨時準備與敵軍總司令在戰場上會談。”接著,4月5日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小約瑟夫·馬丁在眾議院發表了麥克阿瑟3月20日給他的覆信,信中麥克阿瑟尖銳抨擊了政府政策,要求在亞洲對共產主義擴大戰爭。4月11日,麥克阿瑟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動用核武器。杜魯門恐此舉會導致
蘇聯 參戰而不同意。麥克阿瑟的上述言論轟動世界,使美國輿論譁然,杜魯門政府尷尬到極點。
1951年1月28日,麥克阿瑟與李奇微視察戰場
在
馬修·邦克·李奇微 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並開始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越來越令美國軍政當局不滿。於是在4月11日,凌晨,杜魯門總統發表公告:“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擔任職責的問題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國政府和聯合國的政策。根據美國憲法賦予我的特殊責任和聯合國賦予我的責任,我決定變更遠東的指揮。因此,我解除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權……。”由於通訊故障,麥克阿瑟自己開始還不知道被撤職的事,是從妻子瓊妮那裡獲悉被解職的訊息的,而其妻子則是別人從廣播中聽到後告訴她的。當麥克阿瑟聽到這一訊息時自我解嘲地說:“瓊妮,我們終於要回家了。”他52年的戎馬生涯從此結束。麥克阿瑟對杜魯門不宣而撤的方式耿耿於懷,認為對他是一種“嘲弄和侮辱”。
載譽歸國 1951年4月16日,麥克阿瑟踏上了回國的旅程。在回到華盛頓後,這位毀譽參半的英雄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杜魯門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個州的議會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收回命令。
1951年4月19日,在國會會議之前的告別演說中,麥克阿瑟發表了名為“老兵永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的演說 。6月25日,美國國會為了表彰麥克阿瑟的功績,破例通過一個決議,批准為他專門製造一枚金質特殊榮譽勳章,這面勳章上面鐫刻著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
1951年4月,從美國陸軍退役後,麥克阿瑟在演講中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
高齡逝世 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從此與妻兒隱居在
紐約 曼哈頓 的一座公寓裡,安度晚年。同年8月,他應邀出任雷明頓-
蘭德公司 董事長。
1960年,年已80的麥克阿瑟患上
前列腺炎 ,此後體質漸衰,曾做過包括摘除膽囊在內的幾次手術。
1961年7月,麥克阿瑟被邀請參加菲律賓獨立15周年紀念活動,所到之處受到隆重熱烈的歡迎。
1962年5月2日,82歲的麥克阿瑟回到母校西點軍校,接受軍校最高獎勵——西爾維納斯·塞耶榮譽勳章。在授勳儀式上,他發表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演講“責任、榮譽、國家”。在演說中,他說:“我的生命已近黃昏,夜色已經降臨,我昔日的風采和榮譽已經消失。”
1964年4月5日下午2時30分(當地時間),麥克阿瑟在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美國陸軍醫療中心)因
膽結石 去世,享年84歲。當日,美國總統
林登·貝恩斯·詹森 下令全球美軍基地鳴炮19響,向麥克阿瑟致哀,並
下半旗 至安葬日止。他的遺體被先後擺放在華盛頓(4月7日,在
國會大廈 的圓形大廳)、紐約、
諾福克 供人們憑弔瞻仰。4月11日,美國政府為麥克阿瑟舉行了
國葬 儀式。最後,他被安葬在他母親的家鄉——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城麥克阿瑟紀念館的地下墓穴中。
主要影響 軍事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麥克阿瑟贏得了較為顯著的戰績和榮譽,為美國在戰爭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 爆發,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對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也進行了襲擊,從而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制空權。此時駐守菲律賓的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在日軍強大的攻勢下,率部退守
巴丹半島 ,頑強抵抗。受羅斯福總統之命,麥克阿瑟於1942年3月11日被迫離開了他在菲律賓的部隊,乘快艇衝破日軍封鎖前往澳大利亞。4月18日,麥克阿瑟在澳大利亞就任
西南太平洋戰區 盟軍總司令。此時,日軍已在與澳大利亞鄰近的所羅門等島嶼建立了據點,嚴重威脅著澳大利亞的安全。麥克阿瑟堅決抵制了澳國內的失敗主義和悲觀情緒,針對當時的情況,提出把保衛澳大利亞的軍事行動放到澳大利亞境外去進行的積極防禦策略。為此,他在巴布亞的
莫爾茲比港 設立了前進指揮部。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拿下了巴布亞,為太平洋地區的戰局帶來了轉機。麥克阿瑟也由此完善了他自己獨特的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思想——在己方兵力有限的情況下,攻擊部隊在空軍的支援和掩護下,沿著前進的中軸線,向幾個重要目標的外圍作“隔島躍進”,即採取所謂的“
蛙跳戰術 ”。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在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期間,麥克阿瑟指揮盟軍沿紐幾內亞海岸成功地實施了幾十次兩棲登入,“攻其所不守”,繞過日軍堅固的防守據點,目標直指菲律賓本土。他的這一戰術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以較低的代價獲得較好的作戰效果,成為世界軍事史上兩棲登入作戰的典範。1944年10月,經過兩年半的艱苦征戰,麥克阿瑟終於率部在菲律賓萊特島的紅灘登入,接著攻占呂宗,重返馬尼拉,收復巴丹。
麥克阿瑟的反共意識極強,這突出地反映在他對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韓戰的態度上。他把韓戰看作是“擊退共產主義浪潮”的一場大決戰,積極主張干涉朝鮮內戰。1950年7月,他受命為“
聯合國軍 ”總司令,9月中旬
仁川登入戰役 的成功,使他的名聲達到了頂點。爾後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凌厲攻勢下,“聯合國軍”接連受挫。由於麥克阿瑟蓄意擴大戰爭規模,加之與美國政府上層之間在韓戰政策上意見相悖,最終於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總統罷黜官職。
主政日本 麥克阿瑟在占領日本5年多的時間裡,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對日本戰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美國第37任總統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 甚至誇耀麥克阿瑟“是歷史上最進步的占領軍司令之一,而且是其中少數政績卓著者之一”。
麥克阿瑟在剛踏上日本土地時,曾想嚴懲日本、審判
天皇 ,但當麥克阿瑟來到日本後,看到各地負隅頑抗的日軍在
裕仁天皇 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裝,他意識到“天皇是勝過20個機械化師團的力量”,萌生了利用天皇進行間接統治的想法。於是,麥克阿瑟決定不再更換天皇,而要極力維護裕仁和日本的天皇制度。
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裕仁
1945年9月27日,裕仁親自登門拜訪麥克阿瑟,會見結束後,麥克阿瑟立即致電杜魯門總統,建議美國政府“不能把裕仁作為戰犯逮捕”。在麥克阿瑟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945年12月初,盟軍最高司令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首席檢察官約瑟夫·基南動身前往日本,在飛機即將起飛時,一封杜魯門總統的信交到他手裡,指示他不得對裕仁和皇室任何成員起訴。但在二戰中深受日本之害的盟國們提出了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主要戰犯名單。美國政府一面遊說盟國不要起訴天皇,一面向麥克阿瑟發出秘密指示:“日本國民顯然是支持天皇制的。對天皇制的直接攻擊會削弱民主勢力而加強
共產主義 和
軍國主義 這兩種極端勢力。故此命令總司令官暗中協助擴大天皇的聲望,並促使其化神為人。”
1945年10月,當時
幣原喜重郎 內閣組織了一個以國務大臣松本烝治為首的憲法問題調查委員會。經過三個月的醞釀,松本烝治向內閣會議提交了一份憲法修改草案。但該草案基本承襲了原來的帝國憲法,仍維護天皇的統治大權,只不過把“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改為“天皇至尊不可侵犯”。對這一極為保守的草案,麥克阿瑟當然是不能接受的。在特尼·惠特尼的鼓動下,他決定採取“衝擊療法”,於1946年2月3日下令由惠特尼領導的民政局親自擬定修改方案,並提出修改三原則:
1、天皇處於國家元首地位,皇位世襲;天皇依據憲法所行使的職能要體現國民的基本意志。
2、日本要廢止運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爭端的手段;日本不擁有軍隊和交戰權。
3、廢除日本的封建制度;貴族的權利只限於尚在的一代。
根據這一指示,惠特尼領導一班人馬從2月4日起日夜奮戰,進行了一周的突擊作業,完成了新憲法草案,在經過麥克阿瑟批准後,於2月13日交給日本方面,希望日方以該草案為藍本迅速起草一份日本的方案。最後出台的憲法草案被稱為“
麥克阿瑟草案 ”,實際上是美國制度與英國制度的結合物。它把天皇降到了只是“國家象徵”的地位,確立了像美國政府那樣的
三權分立 體制。國會兩院將由民選產生,
首相 由眾院選舉,並直接對國會負責。對這樣一部體現主權在民的徹底衝擊日本國體的憲法草案,最初日本政府怎么也無法接受。日本方面終於決定接受“麥克阿瑟草案”,並馬上投入了起草工作。3月7日,東京各大報在“主權在民”、“放棄戰爭”等大標題下登載了新憲法草案。從6月到10月,日本召開第90屆臨時議會對草案進行審議,在經過一些小的改動和文字推敲後獲得通過。11月3日,新憲法正式頒布,並於第二年(1947年)的5月3日起施行。
新憲法的頒布保障了日本向現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平穩過渡,對戰後日本的復興起了重大作用。它除了在日本的國體、政體及放棄戰爭與武裝力量等方面作出重要規定外,其改革精神幾乎觸及到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建立地方議會、地方自治政府和地方警察機構,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
中央集權 的領導體制;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國民有權選舉和罷免公務員,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帶有濃厚軍事封建色彩的官吏制度,等等。更可貴的是,它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各國憲法中有關保障國民權利的條款,並結合日本的實際加以充實和擴大,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憲法中關於國民權利規定最詳細的一部憲法。當然,這部憲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麥克阿瑟強加於日本的,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麥克阿瑟這樣做無疑是正確的、進步的、無可非議的。他在回憶錄中對他的這一傑作相當得意,說該憲法“是歷史上最自由的憲法”,甚至認為“這部憲法也許是占領當局最重要的成就,因為它給日本人民帶來了他們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權利”。
日本與德國同是發起
法西斯 侵略戰爭的國家,戰後德國歷屆政府都對當年
希特勒 的罪行表示懺悔,並且堅決禁止、取締新法西斯主義活動。德國政府這種明確立場,使其與當年被侵略的國家得以盡釋前嫌,和平相處。而日本則相反,投降後的日本由美國實行單獨占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政府職能,納粹制度徹底被剷除。對日本敗降的處置,主要是由美國政府控制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在麥克阿瑟一手壟斷下進行的。“
冷戰 ”開始後,美國在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過程中,採取兩面政策,在打擊限制的同時,又部分保護
日本軍國主義 勢力,為有朝一日日本為美國的附庸工具埋下了“伏筆”。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可以說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最輕微的部分清算,既不完全,又不徹底。1948年12月23日,
東條英機 等7名甲級日本戰犯執行絞刑,
荒木貞夫 、
橋本欣五郎 等16名被告,包括天皇的顧問
木戶幸一 被判無期徒刑。被盟國起訴的日本各類戰犯約5700餘人,被判刑者約4300人,其中920人被處死刑。在獄中的絕大多數日本戰犯先後被麥克阿瑟赦免釋放了。
1948年12月24日即對7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的次日,麥克阿瑟總部宣布,釋放仍在
巢鴨監獄 中的
岸信介 等19名
甲級戰犯 嫌疑犯。1949年1月26日,
蔣中正 國民黨政府釋放了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
岡村寧次 為首的260多名在押戰犯,並將他們送回日本。1949年10月19日,又宣布對乙、丙級戰犯結束審判,不再逮捕、搜查戰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頒布“第五號指令”,規定所有根據判決書仍在日本服刑的戰犯都可以刑滿前按所謂“宣誓釋放制度”予以釋放,這實際上完全破壞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予起訴。1950年11月21日,麥克阿瑟又非法釋放判刑已太輕而且刑期未滿的
重光葵 ,他不久就當上了
外務大臣 和副首相,荒木貞夫、
畑俊六 等也被釋放,
賀屋興宣 甚至重新回到政界。到1958年4月7日,所有日本戰犯未服滿刑期都最後得到了赦免。從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
吉田茂 政府先後為18萬左右的軍國主義分子解除“整肅”,重返政壇,竊據要職。這些人不僅自己堅持軍國主義思想,而且還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岸信介 等一大批日本戰犯的赦免,並重新走上政壇,為重演過去的歷史埋下了禍根。
二戰前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寄生地主制,約有一半耕地集中在少數靠收取高額地租過活的地主手中。這種制度一方面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在農村中的發展,造成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生活極為困苦;另一方面又嚴重加劇了農村中的階級矛盾,引起農民的普遍不滿和反抗,租佃糾紛比比皆是,攪得社會動盪不安。麥克阿瑟從進占日本之初,即確定了解放農民的方針,並就此向日本政府發出過指令。幣原內閣曾於1945年12月提出一項農地改革方案,但該方案所制訂的改革措施極不徹底,對這樣一個方案,占領當局及盟國方面顯然不能接受。
1946年5、6月問,對日理事會的蘇聯和英國代表先後提出各自的改革方案。在此基礎上,麥克阿瑟於6月向日本政府提出自己的土改方案。該方案規定,由國家徵購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然後以分期付款方式轉賣給佃農;在村地主保有的土地為1町步(約合0.4英畝),超過部分也由國家收購;每一農戶的自耕地不超過3町步;殘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以貨幣支付。這場徹底的革命性改革,堪稱戰後日本最成功的改革。
至1950年,共有約500萬英畝的土地被徵購,475萬餘戶佃農(相當於農戶總數的75%)買到了土地,85%以上的可耕地轉到
自耕農 手中。這樣,日本農村中的階級關係通過改革發生了巨大變化:地主階層被完全消滅了,純粹的佃農僅占600萬農戶的5%。租佃關係已不再是農村中的基本生產關係,而代之以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體制。麥克阿瑟稱他的土改是“占領當局所取得的最有深遠意義的成就之一”。
日本戰後的土地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徹底完成了清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歷史使命,打破了使日本農民處於奴隸化地位的經濟桎梏,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日本農業的發展開闢了真正解放的道路,為日本經濟的重建確立了新的基礎。土改後,日本的農業生產很快恢復到戰前水平,到1960年農產量增長了60%。
盟軍總部根據麥克阿瑟的改革構想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民主化的具體指令,其中包括解散
財閥 和解放農民等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日本約80%的工業和金融財富控制在像
三菱 、
三井 、
住友 、
安田 這樣的大財閥手中。麥克阿瑟及其總部人員認為,這些大壟斷公司是30年代一切罪惡之源,是專制主義、軍國主義的化身。它們利用戰爭牟取暴利,左右國家政治和國民生活。要使日本非軍事化,就必須解散財閥。
但這項措施起初卻遭到日本方面的抵制。日外相
吉田茂 在10月19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稱,日本的經濟機構是由這些財閥建立起來的,日本國家的繁榮也是這些財閥帶來的,沒有財閥日本的經濟就不能運行。由於日方所持的這種消極立場,此項工作遲遲未能展開。
直到1946年4月,在占領當局的逼迫下,日本政府才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員會”,開始對主要財閥的財產進行調查和核算。根據調查結果,日本政府分批公布了持股公司名單。同時,占領當局也公布了財閥家族名單,並規定財閥必須交出所控制的股票,其家族成員一律退出財界,免去其在公司中的職務。但這項工作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日本經濟的緩慢復甦和日本政府的消極立場,美國人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強硬態度。最後,實際上被解散的財閥和公司與原定的數字相差甚遠。
1951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解散財閥的工作結束。此後,許多相關的法令也相繼被廢止。這項工作雖然進行得虎頭蛇尾,但通過限制財閥的經濟活動,達到了改變其原有功能與結構、削弱其原有權勢的目的。
麥克阿瑟對曾充當軍國主義侵略戰爭工具的日本
銀行體制 、
財政體制 和
稅收制度 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起一系列使經濟正常而健康運轉的配套設施。他把日本銀行變成不受各種勢力所左右的自主性中央金融機構,把財政大權完全置於國會和國民監督之下,並確立起以直接稅為主、間接稅為輔的新稅制。
麥克阿瑟在占領日本之初即提出廢除軍國主義教育,實行學校教育自由化,採取以培養民主國家國民為宗旨的進步的教育制度,以改變日本人的性格與志趣,造就嚮往自由與和平、具有獨立人格的新一代人。
從1945年10月起,他發布了改革日本教育的一系列指令,內容涉及學校管理、教員任免、課程設定及教學內容等方面。
1946年1月,他要求華盛頓方面派教育使團來日本,以向盟軍總部提出有關今後日本教育改革的具體方針和措施。該使團於3月到達日本後,對日本教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考察,於月底向麥克阿瑟提交了一份報告書。該報告書指出,日本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尊重人權和機會均等,培養具有多樣性、自發性和創造性的人。
為此,他提出要大幅度削減文部省的行政管理權,由監督行政改為指導行政;設立地方教育委員會,以實行徹底的地方教育分權化;推行“六、三、三、四”制的新學制,把原來的六年義務教育改為九年;實行單軌制教育,使人人都有上大學的權利。
1946年4月,麥克阿瑟批准並公布了該方案,並責令日本政府於第二年正式實行新體制。根據這一指示,參照美國使團的報告書,日本政府於1947年3月頒布新教育法。新教育法的施行,徹底廢除了戰前地主資產階級性的、
極端民族主義 的、天皇至上的教育
敕語 思想體系,樹立了以美國為樣板的、現代資產階級性的、以尊重個人價值和尊嚴為前提的、旨在培養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和平愛好者與社會建設者的自由教育思想體系。日本學生第一次享受到以開發智力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它完全改變了日本青少年的性格與志趣。
神道教 系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信仰多神。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利用該教煽動
民族主義 狂熱情緒,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大東亞新秩序”,並宣稱每個臣民一生中的最高目標就是為天皇效忠至死,死後便可以成神。
為了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思想根基,盟軍總部於12月15日下令禁止日本政府對國家神道的保護、支持和資助,並希望天皇自己出面聲明他不是神。1946年1月1日,天皇以新年詔書方式發表“
人間宣言 ”,同一天,麥克阿瑟也發表新年致辭,對天皇的“凡人宣言”表示歡迎,指出它將對日本國民的民主化發揮指導作用,同時指明:“軍國主義、封建主義禁錮人們身心的枷鎖已被解除,思想控制和教育的濫用已不復存在。現在人人都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利而不受無理的壓抑了。”很快,一切有關神道教的宣傳品、標誌物、紀念碑和節日等都被禁止或拆除。
麥克阿瑟之滅神道教,目的是要徹底給日本人換腦子,用西方的基督教來填補這一空白。他一有機會就請求那些前來訪問的基督教牧師留在日本,並對他們說:“最好能把更多的傳道士帶到這裡來,那樣,我們就能把更多的占領軍送回國內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作為盟軍最高司令官開始改造日本。他一到任就下令解除日本武裝,逮捕戰犯。隨後,美國公布了“戰後初期對日政策”,表明美軍將在日本實施宗教信仰自由,並禁止日本人打著宗教的旗號,搞極端
國家主義 和軍國主義組織及運動,矛頭直指
靖國神社 。緊接著,
美國國務院 也公開宣布了廢止日本國家
神道 ,全面壓制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的方針。美國政府、宗教界等就靖國神社的處置問題提出了各種方案。一些美軍將領,尤其是盟軍總司令部對敵諜報部的軍官們,強烈建議麥克阿瑟放一把大火燒毀靖國神社,從精神上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這個建議打動了麥克阿瑟,很快,100名美國大兵開進了靖國神社。
美軍的行動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陷入了極度驚慌,1945年11月26日,靖國神社權宮司(負責人)橫井親自拜訪盟軍總司令部宗教科科長巴斯,提出了靖國神社由國家神社變為宗教廟宇的方案。為誘使盟軍總司令部接受該方案,橫井甚至提出,可以考慮將靖國神社一帶變成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娛樂一條街,設立劇嘗音樂廳、美術館等。此外,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還煽動由戰爭遺孤組成遺族會向盟軍總司令部遞交請願書,希望盟軍總司令部保留靖國神社。橫井的障眼法最終騙過了巴斯,巴斯對橫井的方案大加讚賞,並提交給了麥克阿瑟。
1945年12月15日,盟軍總司令部發布了麥克阿瑟第448號指令,即所謂的“
神道指令 ”,宣布廢止國家神道,實行
政教分離 。但這道命令卻同意靖國神社脫離國家管理成為宗教法人,並與其他宗教團體享受同等待遇,靖國神社終於逃過了滅頂之災。1946年4月,靖國神社接到盟軍總司令部的新通告,禁止天皇參拜靖國神社。接著,在中國、蘇聯等國的強烈要求下,美軍用水泥將靖國神社內紀念日軍侵略戰爭的13米高的大石燈籠抹平。11月,盟軍總司令部又發布了關於靖國神社的新指令,指出靖國神社是軍國主義神社,不承認將國有土地轉讓給神社,靖國神社存在的合法性再次遭到了質疑。1951年9月,盟軍總司令部批准了土地轉讓事宜,靖國神社最終得以苟延殘喘。此時的靖國神社雖已降為一般性的宗教團體,但神社中供奉的戰爭亡靈的靈位並沒有撤除。
當年美軍為何沒有燒毀靖國神社,幾十年後,一份盟軍總司令部的解密檔案揭開了謎底。這份名為“關於靖國神社的將來的見解”的檔案赫然寫道:“應該保留靖國神社,廢止恐怕反而會增加事端。”檔案指出了沒有廢止靖國神社的理由——美國人擔心這不利於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正如巴斯後來在接受日本
NHK 電視台採訪時回憶說:“繼續制裁日本,不是我們的願望,那時的日本,正按照我們的期望在行動。”
1946年,日本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人們抗議示威。從5月1日勞動節起,在全國範圍內要求供應糧食的示威運動不斷高漲。5月12日,東京要米大會的遊行隊伍湧進皇宮,向天皇上書。5月19日,東京25萬民眾在皇宮前廣場舉行“糧食五一節”集會。第二天,麥克阿瑟發表聲明。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方面要求調運太平洋地區美軍的庫存糧到日本。從5月底起,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日本。至9月份,這些糧食幾乎占了日本居民全部配給量的80%以上,使日本度過了艱難的糧食危機期。
軍校改革 麥克阿瑟作為新生時,曾經在西點軍校遭受老生的欺凌。因此,他對西點軍校嚴重的欺凌問題深有感受。到1919年出任西點軍校校長後,為革除這一頑疾,他開始頒布一系列強有力的整頓措施。《內戰研究》課被取消,代之以《世界戰爭研究》。內燃機引擎首次進入了課堂。計算尺的使用終於得到了認可。地形學的課時減少,法語課增加,開辦歷史系。麥克阿瑟還使委員會同意開設一門綜合研究政府和經濟的新課。
學校教官幾乎全部來自學院近期的畢業生,麥克阿瑟要求每名教官每年至少在非軍事大學或學院待一個月,學習現代教學方法。麥克阿瑟決心加強西點軍校與學院外世界的聯繫。現在每個學員都要閱讀一份日報,作為英語課的一部分。學員還從50美元的月薪中得到5美元的現金自由支配。以前的學員在校期間不能持有現金的。而且,高年級學員還有假日,可以偶爾在紐約待上幾日。為了提高他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學員必須寫詩。所有的學員都必須學會跳
華爾茲 和兩步舞。員工的妻子和女兒做女舞伴,麥克阿瑟還雇了一名專業舞蹈教練。麥克阿瑟還取消了大型的社交活動—夏令營。其中有很多禮儀,各式服裝,白假髮,白手套,晚間舞會和大量的鼓笛樂。他把這一切都取消了,並且下令把夏令營的營址夷為平地。
西點軍校的麥克阿瑟雕像
西點學校的反欺辱委員會新規定,嚴禁危險的作法只要方式含蓄一點,輕微的欺辱仍然是允許的。新準則被採納,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麥克阿瑟仍不滿意。委員會做得不夠徹底。勸說無法實現他的目的,他便關閉了野獸營。戰術教官全權負責新兵的頭3周訓練。麥克阿瑟決定仿效第一屆年級委員會,讓學員成立一個榮譽委員會,正式肯定並實施現存的榮譽準則。這一準則禁止撒謊、欺騙和偷盜,它都是由戰術教官來執行。麥克阿瑟堅定地把它交給了每班最出色的學員手中。他和學員指揮官羅伯特·丹福德還著手處理紀律管不到的繁瑣小事,他們消除了大部分這類事。
麥克阿瑟建設計畫的一部分是要修建一座能容納5萬人的橄欖球體育館但他的計畫未被批准。麥克阿瑟出任校長時,學校只參加3項運動的比賽;橄欖球、棒球和籃球。他的想法是把比賽性運動的項目擴大到17項,要求每名學員至少參加一項。到1922年“校內運動會”這個項目已完全建立起來了。
美國著名傳記作家詹姆斯博士寫道:“人們一致認為,是他(麥克阿瑟)而不是任何別人領導西點軍校踏進迅速發展變化的世界,開始了現代化的軍事教育。確實,他在美國軍事院校方面所做的開拓新路的努力,是他對建設現代化軍隊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還有人稱讚道:“如果西瓦爾努斯·塞耶是西點之父的話,那么麥克阿瑟就是西點的救星。”
歷史評價 美國陸軍特級上將
約翰·約瑟夫·潘興 說:“對麥克阿瑟參謀長,我只有讚揚。他完全懂得為國防發展一支統一戰鬥部隊的需要。他主張進步,但並不激進。他勇於向上級發表他的正確意見這一點是令人欽佩的。由於他的參謀部處事英明,他贏得了陸軍和全國的完全信任。”
美國第32任總統總統
富蘭克林·羅斯福 稱讚麥克阿瑟說:“他是軍事天才,在危急的時刻能創造奇蹟。”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
夏爾·戴高樂 稱麥克阿瑟為“太平洋偉大的勝利領導者”。
英國陸軍元帥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評價道:“他(麥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所造就的最優秀的戰士。”
曾長期與麥克阿瑟共事的美國陸軍五星上將、第34任總統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 認為他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就我所知是無與倫比的”。
在太平洋戰爭中與麥克阿瑟合作的美國海軍五星上將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 :“我很少見到給我印象這么深刻、這么強烈,而且這么討人喜歡的人。他的頭髮烏黑髮亮,目光敏銳有神,儀態端莊穩重。即使他身著文職服裝,也能立即認出他是軍人。他在闡述觀點時所具有的遣辭能力無人能比。”
美國空軍五星上將
亨利·哈利·阿諾德 指出:“對任何指揮官來說,對上、下級忠誠同樣重要,而麥克阿瑟將軍總是對下忠誠。”
美國陸軍上將
馬修·邦克·李奇微 認為麥克阿瑟是真正的“天才”,但也指出,麥克阿瑟盲目地渴望別人對他的讚譽崇拜,“使他在一些場合伸手要榮譽,或者貪他人之功據為己有”。
美國第31位總統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稱:“他是自喬治·華盛頓以來美國所產生的政治家和軍事領袖的集大成者。正是他的軍事天才贏得了對日戰爭,正是他的政治家才能消除了日本人民固有的敵意。”
美國第37任總統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 :“麥克阿瑟是美國的一位非凡人物,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就像一則傳奇故事一樣,包含著各種矛盾和對立。他既是一位善於思考的知識分子,又是一位趾高氣揚、惟我獨尊的軍人;既是一位獨裁主義者,又是一位民主主義者;他是一位天才的、很有感染力的演說家,喜歡發揮邱吉爾式的雄辯口才,打動過千百萬人的心,同時也使許多自由主義者氣得暈頭轉向。”
麥克阿瑟畫像
吉田茂 :“麥克阿瑟將軍為我國利益所做的貢獻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他把我國從投降後的混亂凋敝的境地中拯救了出來,並把它引上了恢復和重建的道路,是他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紮根。”
蔣介石 :“麥克阿瑟元帥之隕落,不止是美國喪失了一位偉大軍人,而且是這一多難世紀喪失了一個模範鬥士。當世界陷於全面大戰、陷於骨岳血淵的艱危之時,麥帥曾經一再起而為他的國家、責任、榮譽——亦就是為人類的信念、希望、光明而奮鬥。在第二次大戰中,麥帥配合我們中國戰區的長期抗戰,發揮了同盟協力的精神,收到了桴鼓相應的戰果。”
美國歷史學家威廉·曼徹斯特稱麥克阿瑟為“美國的
愷撒 ”。
麥克阿瑟可算是一位極端的將軍。他曾經計畫和指揮軍事史上某些最卓越的攻擊,但也遭受過美國武裝部隊所遇過的最大失敗。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他的部下在克拉克機場和菲律賓境內受到奇襲,被日軍打得災情慘重。對於這些錯誤至今並無任何令人滿意的解釋。但在戰爭期中,麥克阿瑟所執行的躍島戰略卻使日本的戰爭計畫束手無策。在朝鮮,他幾乎是單獨貫徹仁川登入的計畫,他手下的高級軍官以及他的上司都無不反對。其結果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成功。但以後向鴨綠江推進時卻缺乏適當的偵察,而且兩翼之間出現危險的缺口,結果遂為共軍所乘。
儘管如此,麥克阿瑟仍然是一代名將。他在本世紀三次大規模戰爭中都是將官,這是一個世界記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中,他成為兩棲作戰的大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是一位勇猛的低級軍官,並終於晉升為稱職的師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時,他都是戰區總司令,表現出優異的彈性和對三軍聯合作戰的擅長。他的能力又不僅限於戰爭。他是一位創新的西點軍校校長,對該校作了迫切需要的改革;而且的確也是近代軍校之父。在不景氣時他是美國陸軍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又主持對日本的軍事占領,在這些職位上都有傑出的表現。
麥克阿瑟這個人是才華蓋世,雄心無比,所以他的一生事業也就引起了許多爭論。人們對於他的反應是各走極端,毀譽參半,這部分是由於他的個性、他的領導方法和他的右傾政治思想所造成。有許多平民和軍人都憎惡他,但也有人把他捧上了天。司徒梅葉中將說他是基督之後最偉大的人物,也是世界歷史中最偉大的將軍。反對他的人卻把他罵得體無完膚。
一位曾與麥克阿瑟共事的人卻有一種特殊的見解:“他是非常的與眾不同,使我無法真正了解他。而且也無人能夠。”這種說法的確不無道理。麥克阿瑟是獨來獨往,自成一格,很難和其他任何人比較,所以對於他的性格和將道也就很難作一論斷。他似乎不屬於任何已知的分類。
美國歷史學家
費正清 :“他異常勇敢,無數次出生入死,為部隊樹立了榜樣。他實際上是一名最偉大的士兵,是在長達三分之一世紀(1918—1951)里的三大戰爭指揮官,以更少的傷亡他比其他任何美國人指揮了更多的軍隊。他也是一位廣受爭議的人物。他向來自負,當談到政治的時候,人們感到他在社會和經濟上取得的成就無法與他的軍事勝利相媲美。他的戰功和駐日盟軍總司令都被載入史冊,但他的成就是本質上的。然而,麥克阿瑟的職業生涯是如此的千差萬別——高尚與卑鄙,令人鼓舞與無法容忍,狂妄與羞怯……喜怒無常……荒謬愚蠢……雄偉崇高。”
美國軍事史專家詹姆斯·M·莫里斯(James M. Morris)稱麥克阿瑟是“20世紀美國最為著名的軍事領導人之一”,也“恐怕是20世紀最為聲名顯赫,也最令人難以捉摸的軍事將領”。
人物榮譽 勳章 授予時間
名稱/頭銜
授予國家/地區
備註
美國國會特製,勳章上鐫刻其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
軍銜 等級
授予時間
1944年12月15日(1946年3月23日成為永久軍銜)
軼事典故 人物名言
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居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於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
人際關係 麥克阿瑟的父親名為
阿瑟·麥克阿瑟 (Arthur MacArthur Jr.),曾參加美國
南北戰爭 、
美西戰爭 ,曾任國陸軍助理參謀長,授中將銜。他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麥克阿瑟的母親瑪麗·平克尼·哈迪·麥克阿瑟(Mary Pinkney Hardy),暱稱為“平基”,一譯“萍琪”,在1875年5月與阿瑟·麥克阿瑟結婚。二人共有三子,麥克阿瑟排名第三。老大阿瑟·麥克阿瑟三世後來擔任過美國海軍軍官,老二馬爾科姆·麥克阿瑟在5歲時就去世了。
1950年,麥克阿瑟的妻子和兒子以及麥克阿瑟到菲律賓訪問
1922年2月,與露易絲·克倫威爾·布魯克斯(Louise Cromwell Brooks)結婚。1929年,因夫妻不和,麥克阿瑟和露易絲離婚。1937年4月30日,與吉恩·瑪麗·費爾克洛思·麥克阿瑟(Jean Marie Faircloth MacArthur)結婚,之後兩人的兒子阿瑟·麥克阿瑟四世(Arthur MacArthur IV)出生。此外,麥克阿瑟還有阿瑟·麥克阿瑟三世(Arthur MacArthur III)、馬爾科姆·麥克阿瑟(Malcolm MacArthur)兩個兒子。
主要作品 麥克阿瑟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Reminiscences,1964年出版),中譯版名為《
麥克阿瑟回憶錄 》。
後世紀念 麥克阿瑟紀念館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
諾福克市 中心。紀念館由博物館、檔案和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劇院、歡迎中心和禮品店組成,致力於保存和展示麥克阿瑟的生平故事。麥克阿瑟和妻子也安葬於紀念館的地下墓穴中。
菲律賓東內格羅斯省的
塔克洛班 也有麥克阿瑟紀念館,是一家小型博物館。1910年麥克阿瑟曾在此居住。
麥克阿瑟死後,其紀念雕像矗立在韓國
仁川港 ,俯瞰“自由公園”。
麥克阿瑟公路,又稱麥帥公路,是連線台北市和基隆市的公路,為紀念麥克阿瑟而取此名。
1980年,菲律賓為紀念麥克阿瑟誕辰100周年,發行了一枚紀念幣。紀念幣正面是戴眼鏡、叼菸斗的麥克阿瑟頭像,背面為麥克阿瑟率美軍在菲律賓海邊登入的情景。1989年,
紐埃 發行一枚麥克阿瑟紀念幣。1995年,索羅門群島發行一枚“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50周年”紀念幣。紀念幣背面是麥克阿瑟側面像和日本侵略者在密蘇里軍艦上籤署投降書的場景。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