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在流行音樂領域,Decca大家族中同樣有這眾多閃亮的名字:比如馳名世界的
曼托瓦尼輕音樂團,美國
爵士樂傳奇
艾靈頓公爵,
百老匯著名歌手
平·克勞斯貝,以及The Rolling Stones
滾石,Joy Division, Happy Mondays,Run DMC等等。而且Decca唱片高貴華麗的透明
音色,如臨現場的精確定位,開闊深遠的
音場空間感以及輝煌而不刺耳的音域平衡度,幾乎能叫任何發燒友一聞上癮,並已成為人所共知的特色。
Decca錄音所特有的深闊音場,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極其華麗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藍紅相間的商標一樣,成為獨樹一幟,無可替代的招牌。
福茂唱片(Linfair Records)是世界最大的古典廠牌之一DECCA唱片公司的子品牌。
在當今浩如煙海的唱片品牌當中,Decca特別以錄製歌劇作品而名震全球。眾所周知,歌劇錄製是一項艱巨而又複雜的工程,要耗費大量了人力與物力,收回資金也需要很長時間,沒有實力和魄力的公司往往不敢問津此道。Decca 公司不僅具有雄厚的財力,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這一行當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以來,Decca公司積累了歌劇錄製方面的豐富經驗,而且網羅了上述一大批世界超級的歌唱家和眾多知名歌劇院作為堅強的後盾。因此,Decca是一家歌劇和聲樂愛好者要特別關注的唱片公司。
旗下藝人
London(倫敦)和L'oiseau—Lyre(琴鳥)也是該公司的商標。後者專用於“原本主義”的演奏錄音,也就是在古樂器上用復古的演奏手法表現作品原貌。霍格伍德是“
琴鳥”旗下最為活躍的指揮家。隨著
寶麗金集團被“環球集團”收購,Decca、
DG、
Philips三大歐洲古典音樂品牌都已歸入“
環球唱片集團”。
重要錄音
錄音技術
早在50年代
立體聲錄音的萌芽時期,Decca公司的資深錄音師威爾金森(K·E·Wilkinson)先生便開始在廣泛的實驗中探索如何利用最佳的條件調和出清澄的
音色和寬闊的舞台空間感。他認為,唱片上的音樂只有包含光輝開放的音響和一些細緻入微的空間回響,才能讓人感受到如臨現場的愉悅,聽到最鮮活的效果。幾經實驗,他炮製了一種獨特的麥克風擺放陣式。這種後來被稱為“The Decca Tree”的“麥克風樹”,是以一組位於支架左右的麥克風及另一隻垂直在適當距離的麥克風為主,這三支話筒構成的“麥克風樹”矗立舞台,配合其他麥克風的輔助,可以將單點與多點方式錄音的優缺點加以妥協,創造出細緻,平衡又不失動態的錄音效果。
首先進行這種“麥克風樹”錄音實踐的,是大名鼎鼎的
曼托瓦尼樂團,至今他們那美到不可方物的弦樂音響都可令樂迷三月不知肉味。其後,這一麥克風擺法被推廣到Decca的古典
管弦樂和歌劇錄音當中,以至於威爾金森在Decca乃至散見於美國Chesky唱片公司的大量唱片至今都成為發燒友搜尋不厭的目標。除此之外,造就Decca迷人錄音特色的是其另一引以為自豪的錄音原則。即古典錄音都是在現場立即混音,以第一時間製成兩聲道的立體聲母帶。也就是說,Decca不會利用
多軌錄音的寬容性,在事後任意更動指揮原先已同意的聲音。這種極端忠實於現場的製作精神對錄音師的臨場功力和
音樂修養都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Decca古典錄音中那種可以透視並給予聽者無限想像力的
音場空間感;以及那種逼真呈現藝術家動作,走位以及戲劇化場景的真實效果,正是依賴於這一錄音哲學而得到保證的。至於非古典音樂的錄音,Decca於70年代開發的“四相位錄音法”(phase-4)開創了多軌錄音的先河。這種可以有機安排錄像定位的製作手段給予後處理較大的立體的效果同樣令人驚訝,嘆為聽止。
最重要的一點是,Decca的每一項
錄音工程對錄音地點的選擇都可謂煞費苦心。這一點甚至連錄音場地的交通狀況都可能被考慮在內。一般情況下,Decca都會在事前派專人對錄音場地進行反覆考察,確定後立即進行改建,包括舞台的結構,觀眾的座椅,隔聲設備等都經過複雜的修整布置,以滿足不同錄音所需要的不同空間回響。
早期Decca曾使用過的三座歐洲出色的音樂廳:
日內瓦維多利亞廳和
維也納索芬音樂廳,後來都被證明是擁有最佳反射,混響時間的錄音勝地。許多倫敦的樂團,瑞士羅曼德交響樂團以及
維也納愛樂樂團都在這些地方留下過千古不朽的名演,每一張唱片的音響都令人深愛不已。Decca是世界上較早投入
數碼錄音研究的唱片公司之一,早在1978年Decca的研發部門便開始採用18bit數碼設備記錄了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實況。後來,Decca在數碼剪接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其ADRM數碼複製技術被認為是對珍貴的模擬錄音最可以信賴的保存方式,這種重新數位化的母帶保存技術可以將老錄音去蕪留菁,呈現最迷人的效果。
1999年,Decca出版了“Legends(傳奇)系列”唱片,由寶麗金·環球集團與英國Data Conversion Systems(
dCS)錄音室合作,經英國原廠授權,採用dCS的954數碼系統進行24Bit/96KHz格式化處理,128倍頻取樣,使Decca 的歷史名盤以CD版本鹹魚翻身,重見天日。
從安塞美的歷史名演,到索爾蒂《指環》大全集;從威爾金森那一張張難以超越的偉大錄音,到九十年代Eclipse,Weekend等系列物美價廉的“超薄小雙張”。幾十年來,Decca與人們共同分享著她的努力,她的成果,她那沁人心脾的美麗聲音。無論錄音技術何去何從,發燒友們可以相信:只要Decca還在出版唱片,就絕對可以找到值得珍藏的極品。
發展歷史
30年代之前
1914年,手提式留聲機製造先驅山姆父子將Decca這個名字冠在了當時令他們獲得極大成功的手提留聲機上,幾年後,企業家
劉易斯(E·Lewis)從山姆父子手中收購了此業,由於Decca產品在一戰期間頗受歡迎,名字便被保留了下來。
1929年,Decca留聲機公司進一步擴展,派生出了Decca唱片公司。成為英倫三島唯一可與百年老廠EMI相匹敵的唱片廠牌。數月之後,Decca首次發行了一批78轉唱片,內容包括一些舞曲音樂及英國作曲家的作品,戴流斯的《海的漂流》開創了Decca錄製古典大編制交響樂的先例。
30年代
30年代時Decca的經營開始擴展,取得了德國Polydor古典唱片在英國的發行權。兩年後,其地盤伸展至美國,在紐約成立了Decca美國公司,並停止了留聲機的生產,全力發展唱片業務。
1937年Decca買下克利斯多雷(Crystalate) 唱片公司,並將其下的Rex,Vocalian,Panachord等幾個品牌收歸己有,同時也擁有了在西罕布斯坦的相關錄音室。沒想到這個錄音室中的幾位錄音師後來竟成為Decca獨一無二華麗音響的締造者,其中包括技術總監阿瑟·哈蒂(ArthurHaddy)博士和錄音巨匠凱尼茲·韋爾金森。
40年代
1940年,它開發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全頻帶錄音,簡稱FFRR。這一技術本來是應海軍部的要求開發的,目的是辨別英國潛水艇和德國潛水艇間的區別。
1944年,Decca公司將此技術運用到唱片上,使音質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那以後,Decca公司的錄音質量始終居於領先地位。它尤其精於大場面(如歌劇)的錄音,
音場寬廣,空間感強烈,
音色流暢,令他人望塵莫及。
50年代
50年代,Decca與德國
德律風根(TELEFUNKEN)集團聯合設立了一個以技術發展為目標的機構,以TELDEC(泰爾迪克)為商標發行唱片,後來TELDEC唱片公司因經營問題轉入華納唱片集團。隨著唱片工業由 SP向LP時代邁進,Decca重新加入到唱機製造中,其開發的世界首枚全音譽微溝紋唱頭在當年幾乎成為新一代
高保真音響的主要音源,配合發行的一些古典唱片被廣泛示範,出盡風頭。
1954年Decca發表劃時代的“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g”全頻帶錄音技術,領先同行,以此製成的唱片在高頻回響和音樂保真度方面都達到前所未見的高度。
1957年Decca推出的副牌商標Argo至今都是古典老樂迷心目中優質唱片的代名詞。
1958年Decca和美國RCA, Mercury等唱片公司同步跨入立體聲時代,古典曲目如雨後春筍般激增。
50年代末,Decca在先進錄音技術和金字招牌般的錄音品質保證下,開始發展宏大的立體聲歌劇錄音計畫。由庫肖領導的錄音小組與
索爾蒂爵士在
維也納展開長期合作,錄製
華格納的礦世巨作《尼博龍根的指環》全集。這一史無前例的錄音計畫足足延續了五年,耗費了難以計數的人力和物力。雖然它的出版在全球造成了空前的狂熱,而且這套14張CD組成的《指環》全集在今天依然是唱片業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宏篇巨著,但卻引發了Decca在財政上的危機。
70年代之後
70年代初,Decca不得不將股份出售給了
寶麗金集團。加入寶麗金之後,由於得到巨大的財力支持,Decca迅速恢復元氣,率先投入對數碼錄音的研究和使用,並繼續在錄音技術上獨步一時。Decca與同屬寶麗金·
環球唱片集團的Philips和DG鼎足而立,並在錄音計畫的制定,藝人的行政,場地及技術問題上享有自主權,其出品的唱片在藝術,音響方面一直維持至高的品位。
1980年2月底,DECCA與PolyGram集團結盟開始專注於古典音樂的錄製。
1992 年,當時的 Decca 母公司 - 國際寶麗金唱片集團( Polygram International )買入百分之六十福茂股權,
福茂唱片也同時加入了國際寶麗金唱片集團,福茂唱片的英文名稱因此改為 Decca Records Taiwan Ltd. 。
1998年底,Seagram公司收購了PolyGram唱片集團,所以DECCA也併入了
環球音樂集團。福茂唱片也成為了
環球唱片(Universal)的子品牌。
2002 年,張人鳳及張耕宇先生向國際環球唱片集團(由於寶麗金唱片已於 1998 年被環球併購)買回其擁有的百分之六十福茂股權,福茂唱片又再度回到了100% 的
獨立唱片公司,而英文名字又改回最初的 Linfair Record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