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1798年2月,有幾位探險家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山區去尋找一種傳說中美麗的鳥。他們翻山越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捉到了一隻美麗的鳥。這隻鳥貌似
野雞,全身羽飾金黃,尾羽非常發達,最外側的兩根長達70厘米,端部向兩旁彎曲,炫耀時尾羽展開很象古希臘的七弦豎琴。因此起名叫琴鳥。
為雀形目中體型最大者。雌雄異型,
雄鳥有長達70厘米的豎琴形美麗尾羽,最外側尾羽寬闊並分別向兩側捲曲,構成本科獨特特徵。繁殖期的
鳴囀、
效鳴以及求偶炫耀的姿態,均堪為著稱。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僅1屬2種。包括
艾氏琴鳥和
華麗琴鳥(大琴鳥),後者為澳大利亞的
國鳥。
形態特徵
琴鳥是琴鳥屬的兩種鳥的通稱,即
華麗琴鳥(
Menura novaehollandiae)和
艾氏琴鳥(
Menura alberti)。體型較大,通體淺褐色。雄鳥有長達70厘米,寬3.5厘米的豎琴形美麗尾羽,最外側的尾羽先端外捲成弧形,上綴金褐色冠狀斑,邊緣黑色,一側銀白色,另一側有多數金褐色的新月形斑紋,構成“琴”的兩臂;中間12枚尾羽微白色,羽枝稀疏,纖細如絲;還有2枚觸角狀羽,羽毛等長,金屬絲狀,窄而硬,微彎曲,相當於琴弦,位於彎曲的兩“臂”的中部。琴鳥是雀形類中身體最長的鳥。雌鳥除尾羽外,形似雄鳥。琴鳥的喙堅而直,足健善走,很少飛行。
棲息環境
棲息活動於熱帶雨林、陰暗潮濕的桉樹森林、林地和蕨類溝壑。大部分時間在樹上棲息,夜間下到地面上活動。
生活習性
雄琴鳥以求偶時炫耀的姿態和富於模仿的鳴叫而聞名。雄鳥炫耀時,在森林中幾塊小空地上把尾伸向前方,使兩條白色長羽蓋在頭上方,而琴狀羽向側方豎起,一面有節奏地昂首闊步,一面
鳴囀,間而唯妙唯肖地模仿其他生物(甚至機械的)聲音。琴鳥除了在求愛時演出外,還樂意給一種
園丁鳥當婚宴上的“樂隊”,這種園丁鳥不會唱歌,要舉行“結婚儀式”就得請琴鳥來配合。它們不愧為鳥族合作的模範。
琴鳥不但美麗壯觀,且能歌善舞。它不但能模仿各種鳥類的鳴叫聲,還能學人間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火車噴氣聲、斧頭伐木聲、修路碎石機聲及領號人的喊叫聲等。歌聲婉轉動聽,舞姿輕盈合拍,是澳洲鳥類中最受人喜愛的珍禽之一。
主食昆蟲、蜘蛛和蠕蟲,有時也食植物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澳大利亞首都地區(布林達貝拉範圍)、莫納洛高原。
繁殖方式
琴鳥的繁殖期選擇在昆蟲豐富的多雨的冬季。它的巢與一般鳥不同,巢大且進出口在側面,多半築在懸崖峭壁人跡不到的地方。巢是在地上的一堆枝條,每巢產一枚卵。雌鳥單獨負責營巢孵卵和哺育雛鳥的工作。而雄琴鳥在這個季節卻在地面上建一個土丘。有的甚至會在一平方公里的林間地上建造十幾個相似的土丘,用以標誌它的領域,警告別的雄琴鳥不得侵入。丘造成後,雄琴鳥便開始炫耀表演。一般表演的時間是在清晨或黃昏。表演開始時,它先站在樹上亮開嗓門高聲大叫,仿佛是在招徠觀眾,然後飛下樹幹,登上土丘頂部,選好位置,便開始一串宏亮的鳴囀、唱到忘情之際,它的尾羽便逐漸張開並向上豎起形成七弦琴形。琴鳥的表演實際是一種求偶炫耀行為,是為了吸引雌鳥,達到交配的目的。
琴鳥是“一夫多妻”,在一個繁殖期內,一隻雄琴鳥能分別同若干雌鳥交配。交配之後雄鳥就不管了,由雌鳥單獨建一個大型的圓頂巢,在巢中產一枚卵。孵卵育雛。6個星期後幼雛出殼。幼鳥要發育兩年才能完全成熟。雄幼鳥在2歲前和雌鳥相似,2歲以後才長出華麗的尾羽和羽飾。
物種分類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分 布 |
1. | 華麗琴鳥大分水嶺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edwardi
| 昆士蘭州東南端和新南威爾斯州東北端 |
2. | 華麗琴鳥指名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 新南威爾斯州東南部到維多利亞邊界 |
3. | 華麗琴鳥坎培拉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victoriae
| 坎培拉、新南威爾斯州東南部的平原和維多利亞州東部 |
4. | | Menura alberti alberti
| 昆士蘭州東南端和新南威爾斯州東北端 |
保護等級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近危(NT)——1種;低危(LC)——3種(包括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