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布,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物種學史
1798年2月,幾名探險家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山搜尋一種傳說中的美麗的鳥。他們不知翻過多少山頭,穿越多少密林,終於捕到了這種美麗而不知名的鳥。這種鳥的雄性長著16根修長的尾羽,幾乎占身長的2/3,尾羽展開,很像一架美麗的豎琴,因此鳥類學家把它命名為華麗琴鳥(Menura novaehollandiae)。
形態特徵
華麗琴鳥體型較大,身長80-98厘米,體重975克。通體淺褐色,上半身有斑紋,下體灰棕色,翅膀圓,有一雙強有力的腿。雄鳥有長達70厘米,寬3.5厘米的豎琴形美麗尾羽,最外側的尾羽先端外捲成弧形,上綴金褐色冠狀斑,邊緣黑色,一側銀白色,另一側有多數金褐色的新月形斑紋,構成“琴”的兩臂;中間12枚尾羽微白色,羽枝稀疏,纖細如絲;還有2枚觸角狀羽,羽毛等長,金屬絲狀,窄而硬,微彎曲,相當於琴弦,位於彎曲的兩“臂”的中部。琴鳥是雀形類中身體最長的鳥。雌鳥除尾羽外,形似雄鳥。琴鳥的喙堅而直,足健善走,很少飛行。
體色斑駁的雌性華麗琴鳥還不如鵪鶉漂亮,但是雄性華麗琴鳥美麗的尾羽平時拖在身後,只有在交配期才像孔雀開屏一樣豎起來。這時候雄鳥一面展示著美麗的尾羽,對著雌鳥不停地跳著美妙的舞蹈,一面放開歌喉,發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非常接近豎琴的音色),到雌鳥願意和它婚配時為止。
華麗琴鳥美麗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占身體比例很大的尾羽給飛行造成了障礙。雖然澳大利亞沒有善於捉鳥的貓科動物,不過卻是各種猛禽的理想棲息地。飛行困難的華麗琴鳥翅膀逐漸退化,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健步如飛的強壯的雙足,使華麗琴鳥由飛禽逐漸向走禽過渡。
棲息環境
棲息活動於熱帶雨林、陰暗潮濕的桉樹森林、林地和蕨類溝壑。潮濕的森林,特別是溫帶和亞熱帶雨林,從海平面到亞高山地帶的溝壑、山谷、山坡和山脊;在亞熱帶雨林中,這些大型鳥類喜歡在灌木叢中的藤蔓和附生植物提供的林下蕨類植物;在涼爽的森林,它們分散在桉樹和小喬木形成的灌木叢生活。
生活習性
大部分時間在樹上棲息,夜間下到地面上活動。雄琴鳥以求偶時炫耀的姿態和富於模仿的鳴叫而聞名。雄鳥炫耀時,在森林中幾塊小空地上把尾伸向前方,使兩條白色長羽蓋在頭上方,而琴狀羽向側方豎起,一面有節奏地昂首闊步,一面鳴囀,間而唯妙唯肖地模仿其他生物聲音。
華麗琴鳥不但能模仿各種鳥類的鳴叫聲,還能學人間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火車噴氣聲、斧頭伐木聲、修路碎石機聲及領號人的喊叫聲等。歌聲婉轉動聽,舞姿輕盈合拍,是澳洲鳥類中最受人喜愛的珍禽之一。
主食昆蟲、蜘蛛和蠕蟲,有時也食植物種子。
華麗琴鳥有一種動物界罕見的越種合作行為。除了在求愛時輕歌曼舞,華麗琴鳥還給一種園丁鳥擔當婚宴上的"樂隊"。園丁鳥不會唱歌,舉行"結婚儀式"就請華麗琴鳥來演奏。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和昆士蘭州,塔斯馬尼亞島也有零星分布,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繁殖方式
華麗琴鳥於每年6-8月間交配繁殖,雄鳥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和俄爾浦斯恰恰相反,在繁殖期內分別同若干雌鳥交配,而後就跑掉了,由雌鳥單獨建巢、產卵、育雛。巢與一般鳥不同,形狀像個土墩,進出口不在上面而在側面,多半築在懸崖峭壁人跡罕至的地方,雌鳥每次產卵6-7枚,孵化期約50天左右,47天后小鳥出巢,幼雛跟隨母親生活8-9個月後獨立生活,雄鳥7-9歲性成熟,雌鳥6-7歲,壽命15年左右。
琴鳥是“一夫多妻”,在一個繁殖期內,一隻雄琴鳥能分別同若干雌鳥交配。幼鳥要發育兩年才能完全成熟。雄幼鳥在2歲前和雌鳥相似,2歲以後才長出華麗的尾羽和羽飾。
亞種分布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分 布 | |
1 | 華麗琴鳥昆士蘭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edwardi | 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東南端和新南威爾斯州東北端 |
2 | 華麗琴鳥指名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東南部到維多利亞邊界 |
3 | 華麗琴鳥維多利亞亞種 | Menura novaehollandiae victoriae | 澳大利亞首都、新南威爾斯州東南部的平原和維多利亞州東部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