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裝甲巡洋艦

CNT裝甲巡洋艦

作為1913年(民國二年)提出的《海軍第一次制艦計畫》的實際性目標之一,北洋政府向位於奧匈帝國邊境城市蒙法爾科內(Monfalcone)的CNT船廠(的里雅斯特海軍船廠,Cantiere Navale Triestino)訂購的一艘裝甲巡洋艦。該艦為奧匈帝國賽達級巡洋艦的升級型排水量提高到4800噸以上,主炮口徑為203毫米。該艦與另外三艘CNT廠造穹甲巡洋艦於1915年開工建造,但均由於一戰爆發、中奧宣戰的原因未能完工交付,最終已鋪設的龍骨和部分船體在戰後被拆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CNT裝甲巡洋艦
  • 英文名稱:CNT Armored Cruiser
  • 前型/級:CNT穹甲巡洋艦
  • 次型/級:岑塔級替代艦(待考證)
  • 研製時間:1914年
  • 服役時間:未能服役
  • 定型時間:1914年/1917年
  • 國家:中國/奧匈帝國
購艦起源,設計母體,性能數據,建造經歷,後續發展,其他相關,

購艦起源

1913年4月10日,北洋政府瑞記洋行簽訂了契約,貸款從奧匈帝國STT船廠(士他俾勞勉圖船廠,Stabilimento Tecnico Triestino)購買12艘400噸級魚雷獵艇,即小型魚雷驅逐艦。同時在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6艘900噸級的魚雷獵艦(火炮驅逐艦)。然而由於六國銀行團(英德法美俄日各一家銀行構成的列強在華銀行組織)中英國的極力反對而被迫取消與德國的契約。從瑞記洋行所貸的伏爾鏗驅逐艦購買款項被改為向奧匈帝國CNT船廠購買3艘1800噸級的穹甲巡洋艦。後經考慮,民國政府決定不再執行12艘STT魚雷獵挺的契約,與瑞記洋行及奧匈帝國談判後改為從CNT船廠再訂購一艘大型巡洋艦,該艦工廠編號為68,一般被通稱為CNT裝甲巡洋艦、1914年計畫裝甲巡洋艦或8英寸炮輕巡洋艦中國版。

設計母體

CNT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母體是奧匈帝國賽達(Saida)級巡洋艦,該級艦有時也被稱為諾瓦拉(Novara)級和改斯邦上將(Modified Admiral Spaun)級。該級艦為斯邦上將級的改進型,通過改進蒸汽輪機的性能節省了艦內空間,用以提升火力配置。該型艦共服役3艘,分別為賽達號、赫爾戈蘭(Helgoland)號、諾瓦拉號。該型艦排水量3500噸,最大航速27節,主要武器為9門100毫米炮及1門66毫米高射炮,改裝後增加1門66毫米高射炮,並在兩舷和艦尾各加裝一具雙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在大戰中還計畫將位於艦首的3門和艦尾的2門100毫米炮換為150毫米炮從而增強火力,但並未實現。賽達級為奧匈帝國最後一及建成服役的巡洋艦,在其基礎上曾計畫設計建造岑塔(Zenta)級巡洋艦的代替艦,但最終由於戰況惡化建造計畫取消。
賽達號賽達號
另根據一些說法,CNT裝甲巡洋艦就是岑塔級代替艦計畫的方案之一。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兩型艦排水量接近,且CNT裝甲巡洋艦計畫中有一個150毫米炮方案與岑塔級替代艦較為接近。該說法這裡暫不討論。

性能數據

1913年計畫中各艦性能參數的資料較為稀缺,考證較為困難,因此學界各方爭議較大。這裡主要採用國內海軍史專家陳悅先生的觀點,結合一些國外資料進行介紹。
諾瓦拉號諾瓦拉號
CNT裝甲巡洋艦的艦體尺寸基本沿用賽達級,為增加裝甲厚度及主炮火力配置略微放大,排水量提高了1300多噸。全艦最大處裝甲厚度為102毫米,在當時的類似級別巡洋艦中已屬先進,避開了奧匈帝國巡洋艦裝甲薄弱的通病。
CNT裝甲巡洋艦在動力方面也竭力做出了改良。一般認為,該艦選用了兩台英國帕森斯式透平機,配合14座亞羅鍋爐,功率達37000馬力,設計航速達28節。在一些說法中,考慮到中國海域寬廣,巡邏範圍大,該艦犧牲了副炮火力(在下文中將進行說明),將較多空間留給了動力系統及燃料庫,從而得到了60000馬力以上的輸出功率,使最大航速達到了35節以上,並具有相當可觀的巡航速度和最大行程。
武器方面,為與當時中國海軍最大的戰艦海圻號巡洋艦一致,CNT裝甲巡洋艦的主炮選擇了斯柯達產8英寸(203毫米)50倍口徑身管火炮,雙聯裝構成一個旋轉炮塔,艦首艦尾各安裝一個主炮塔。舷側對敵時,該艦可獲得4門203毫米炮的火力,在當時的近似噸位艦艇中具有較大的優勢,遠勝其原型賽達級的單舷5門100毫米炮,對各種中小型軍艦均能造成較大威脅。由於主炮已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出於節省載重、強化動力系統的考慮,CNT裝甲巡洋艦在最初的設計中並未安裝副炮,只配備了10門47毫米斯柯達式機關炮用作近防使用,同時還裝備了4門37毫米斯柯達式機炮和8挺7.9毫米斯柯達式機槍。魚雷武器方面,CNT裝甲巡洋艦在兩舷各安裝了一具單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另一種說法為雙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除武器外,民國政府與瑞記洋行簽訂契約時還要求為艦上武器配備一批彈藥,主要包括203毫米炮彈600發,47毫米炮彈4000發,37毫米炮彈8000發,7.9毫米機槍彈32000發。同時艦上配備一批登入作戰的武器,包括75毫米行營炮4門,配彈800發;7.9毫米步槍150枝,配彈60000發;9毫米手槍60枝,配彈1200發。
CNT裝甲巡洋艦與之前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相同,安裝無線電台一部,白天通訊範圍為500海里,夜晚為1000海里。
詳細參數如下:
排水量:4900噸(另說4800噸)
長:137米
寬:14.7米
高:4.9米
發動機:2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共37000馬力
航速:最大28節,巡航13節
最大行程:5500千米(3000海里)
武器:2座雙聯裝203毫米斯柯達50倍徑炮,10門47毫米斯柯達機關炮,4門37毫米斯柯達機關炮,8挺斯柯達7.9毫米機槍,2具單裝450毫米(或2具雙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水線帶最厚102毫米,最薄60毫米,裝甲甲板最厚63毫米,最薄25毫米,司令塔102毫米,炮塔102毫米
乘員:380人

建造經歷

1913年的《海軍第一次制艦計畫》較為誇張,其3000萬英鎊的資金需求對於剛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但在中國海軍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這一計畫最終落實為1914年的4艘巡洋艦購買案,即3艘CNT穹甲巡洋艦及1艘CNT裝甲巡洋艦。
當時中國海軍的主力艦船為海圻號巡洋艦及3艘海容級巡洋艦,分別裝備203毫米主炮和150毫米主炮。新購CNT裝甲和穹甲巡洋艦沿用了海圻號和海容級的主炮,數量也分別為1艘和3艘,從此可以輕易看出其購艦目的為擁有第二隻巡洋艦隊。CNT裝甲巡洋艦將填補失事的海圻號姐妹間海天號留下的空確,為當時薄弱的中國海防力量提供一個新的支柱。
CNT裝甲巡洋艦連帶其武備彈藥的總造價為88萬英鎊,分4期付款,規定在首筆款支付、契約正式生效之後的32個月內完工交付。
1914年,CNT裝甲巡洋艦與3艘穹甲巡洋艦正式編入CNT船廠的造船列表之中,裝甲巡洋艦被編號為68號艦。但在生產準備階段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為應對協約國的海上威脅著力擴張海軍力量。由於當時北洋政府面對大戰態度未明,且海上威脅迫在眉睫,CNT船廠建造的4艘巡洋艦於1915年春正式開工之初就已經被奧匈帝國海軍視為自身的重要戰力。
68號艦原為中國設計的大航程對在地中海活動奧匈帝國海軍來說已無必要,因此提升火力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奧匈帝國計畫在保留其原有武備的基礎上在兩舷共增加12門120毫米速射炮。經此,68號艦的火力超過了奧匈帝國海軍中的老式鐵甲艦,成為除戰列艦之外的最強火力艦。此狀態的CNT裝甲巡洋艦一本被稱為8英寸炮巡洋艦奧匈版。
加裝120毫米炮後加裝120毫米炮後
然而就在建造工作緊鑼密鼓開展的過程中,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反戈一擊,對奧匈帝國宣戰。6月8日,位於奧意邊境的蒙法爾科內被義大利攻占,四艘正在進行骨架鋪設的巡洋艦被迫停工。由於進度太低,義大利海軍並未對其產生興趣。
1917年10月27日,奧匈帝國收復蒙法爾科內,著手恢復造船工作。在此前的8月17日,因為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了一艘滿載華工的法國商船,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陣營並向德奧宣戰,這4艘巡洋艦也就再也沒有交付中國的可能。
至此,民國時代的第一次購艦計畫宣告破產。這一勇敢的嘗試,在列強爭奪世界控制權的大格局中,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從CNT購艦案破產,到寧海艦服役之前,將近20年的時間內,中國只能靠著幾艘老舊的巡洋艦支撐門面,與世界強國的海軍相比不值一提,北洋海軍時代的榮耀不復存在。

後續發展

在4艘巡洋艦與中國斷絕關係之後,奧匈帝國對其設計方案按照自身需求徹底推倒重置。裝甲巡洋艦上的8英寸主炮被奧匈帝國常用的150毫米炮所取代。CNT裝甲巡洋艦的武備變更為8門150毫米炮,艦首艦尾各1門,兩舷各3門。魚雷武器為在兩舷各安裝一具雙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為應對協約國的空中威脅,該艦在艦尾安裝了2門90毫米防空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口徑機炮安裝在側舷和艦橋上。此時的該艦一般被稱為1917年型裝甲巡洋艦。
1917年型裝甲巡洋艦1917年型裝甲巡洋艦
有資料指出,作為接近5000噸的較大型軍艦,1917年型裝甲巡洋艦的武力配備較為薄弱與3500噸級的賽達級相比優勢不明顯。這主要的原因是奧匈帝國在戰爭後期國內生產力大幅下降,無力湊齊該艦的全部武備,只能退而求其次將其建成一艘尚堪一用的的能夠較快建成的輕巡洋艦。根據一些說法,該艦的完整武備為8門150毫米主炮,2-4門120毫米或100毫米副炮,9門90毫米高射炮,10門左右47毫米和37毫米機炮,4具雙聯裝450毫米(或同賽達級改為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然而,即使是按照低端版建造,該艦所需的材料也至少要到1918年才能備齊,最快也要在1919年下半才能服役。因此,隨著德奧兩國的戰略收縮,CNT裝甲巡洋艦和3艘穹甲巡洋艦的前途似乎已經看不到一絲光明了。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奧戰敗,奧匈帝國分裂為多個民族國家,由於奧地利匈牙利均為內陸國,奧匈帝國海軍也就成為歷史的名詞落入了塵埃之中。CNT船廠所在的蒙法爾科內成為了義大利的領土,四艘巡洋艦完工度均不足30%。由於義大利已經從戰爭賠償中獲得了一批軍艦,這四艘未成艦便失去了全部意義,被全部拆毀。
至此,CNT裝甲巡洋艦徹底不復存在,民國的第一次艦隊擴充計畫,也就隨著鋼塊的回爐而消失在故紙堆里。現在,我們只能從殘存的零星資料中,推測該艦的外形數據,想像它航行在中國海疆的意氣風發,懷念它胎死腹中的不幸際遇。

其他相關

上文所提到的岑塔級替代艦,有一說法為CNT裝甲巡洋艦即為該型的原型艦。在CNT四艦被奧匈帝國海軍決定接收時,該艦也就實質成為了岑塔代艦級的一號艦。
CNT裝甲巡洋艦已由水月模型精品出品1/700的樹脂模型,編號WM03002,網路定價118元。
CNT裝甲巡洋艦模型CNT裝甲巡洋艦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