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E初發與傳播動力學過程研究:日冕磁繩災變模型》是依託山東大學,由陳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CME初發與傳播動力學過程研究:日冕磁繩災變模型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耀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批准號:40774094
- 研究期限:2008-01-01 至 2010-12-31
- 申請代碼:D0411
- 支持經費:39(萬元)
《CME初發與傳播動力學過程研究:日冕磁繩災變模型》是依託山東大學,由陳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CME初發與傳播動力學過程研究:日冕磁繩災變模型》是依託山東大學,由陳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日冕物質拋射(CME)作為太陽爆發現象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影響日地空間環境的主導性因素,自發現以來一直是空間物理與...
《日冕物質拋射的早期動力學行為》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汪毓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中文摘要 日冕物質拋射(CME)早期演化過程相對較為劇烈,涉及眾多前沿科學問題,且對CME的空間天氣效應起著顯著作用,因此在科學上和空間環境保障這一國家需求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項目將以觀測資料分析為主,輔以理論模型...
《日冕物質拋射熱力學的多元磁流體模型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李波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日冕物質拋射(CME)的研究日益成為空間物理學領域的焦點。雖然CME能源來自磁場這一點已有共識,但磁能在動能、引力勢能及熱能間如何分配仍無定論,這一分配可影響CME的傳播與演化,從而影響其空間天氣學效應。對CME...
《日冕物質拋射內部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的模型反演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汪毓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本項目將基於日冕儀的成像觀測資料,發展和完善行星際日冕物質拋射(ICME)的內部電漿狀態反演模型,反演出ICME內部電漿的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總結演化規律;並與日冕中CME及其源區的觀...
日冕物質拋射(CME)過程。簡介 日冕物質拋射(CME)是從太陽的日冕層拋射出來的物質,通常可以使用日冕儀在白光下觀察到。拋射出來的物質主要是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等離子(此外還有少量的重元素,例如氦、氧和鐵),加上伴隨著的日冕磁場。第一次探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是R. Tousey (1973)在1971年12月14日第七次的太陽...
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是太陽大氣中尺度最大的爆發現象,常對地球周圍空間環境產生強烈的干擾。一般認為CME與日冕中磁通量繩(簡稱“磁繩”)的爆發密切相關。磁繩是磁力線相互螺旋纏繞形成的高能態磁場結構,本項目圍繞磁繩重點開展了兩方面的研究。第一方面是日冕中磁繩結構的證認及其形成過程研究。
《不同磁結構日冕膨脹動力學的數值模擬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王敬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 根據國際空間天氣學的進展,加強了不同日冕結構條件下CME的形成以及CME在近日及日地空間中形成演化的模擬研究。發展了二種2維磁流體力學(MHD)模擬算法及相應的模擬程式:首次將通量修正法用於空間MHD激波的...
通過和各種CME理論模型的比較,確定CME磁繩不同演化相的主導物理機制。最終,在觀測上給出一個CME從起源,觸發到拋射的完整物理圖像。結題摘要 本項目主要研究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前身結構—磁繩的起源和觸發機制,以及爆發過程中的三維磁重聯過程。我們發現在CME爆發之前,其源區的剪下磁場通過相互重聯可以形成磁繩...
考慮到絕大多數CME事件源自日冕閉場區域,這一發現對我們理解日冕激波電子加速和射電輻射激發等物理過程具有基本的重要意義。 作為自由探索的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我們也追隨科研過程中隨時產生的靈感,因此,項目也並不僅僅局限於上述研究。我們還就與項目緊密相關的幾個主題:日冕結構(日珥、磁繩等)、爆發物理過程、...
《日冕電流片-射線狀結構的觀測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宋紅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中文摘要 日冕中存在著兩類與電流片結構密切相關的大尺度射線狀結構,分別位於冕流上方和日冕物質拋射(CME)的下方。觀測顯示,沿著這兩類電流片-射線狀結構,常有疑為磁重聯產物的團狀結構(blob)向外流動。目前,對...
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很好證實;以HMI/SDO所觀測活動區的光球矢量磁場數據為邊界條件,根據Wiegelmann(2004,2006)的非線性無力場外推獲得日冕磁場,研究活動區磁場的空間性質,通過太陽磁場的非勢性與拓撲性及儲存的自由能來進一步探討它們與太陽耀斑和CME之間的聯繫,結合無力因子、電流螺度密度、磁螺度注入率、...
1960年發現太陽5分鐘振盪並導致十餘年後日震學的確立與發展;1962年確認太陽風;1971年發現CME;1968-1977年初步建立耀斑標準模型;1983年發現過渡區爆發現象,並證實它源於低層大氣磁場重聯;基於光球層矢量磁場觀測的日冕磁場外推方法陸續被提出,MHD數值模擬工作得到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後太陽與日球物理的研究進入...
4.3基於半解析場的非線性無力外推方法研究212 4.3.1理論與算法212 4.3.2不同方法的計算219 4.3.3不同方法的比較223 4.4外推磁場與觀測比較.224 4.5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的爆發228 4.5.1暗條爆發的耀斑228 4.5.2可能存在電場的爆發耀斑帶分離230 4.5.3耀斑-日冕物質拋射(flare-CME)產生活動區的磁...
(42) Microwave Quasi-periodic Pulsations in Multi-timescales Associated with a solar Flare/CME Event, ApJ, 2010, 第 1 作者 (43) A Physical Explanation on Solar Microwave Zebra Pattern with the Current-carrying Plasma Loop Model, ApSS, 2010, 第 1 作者 (44) 日冕磁場外推, 10000個科學...
本項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1)對日冕物質拋射(CME)的儲能、觸發和傳播過程獲得了新的認識,發現了部分CME在外日冕的加速現象,統計了與爆發式和限制式耀斑相關的爆發事件的物理特徵。(2)發現了磁繩在CME爆發前存在的證據,證明磁繩是驅動CME爆發的主要因素,獲得了磁繩及爆發區域的熱力學結構及其與硬X射...
2024年8月9日03時15分左右,太陽活動區13777爆發X1.3級大耀斑,在耀斑發生後的數十分鐘內,大量日冕物質被向外高速拋出形成日冕物質拋射(CME)。受其影響,未來三天可能發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32] 台北時間2024年9月14日23時29分,太陽活動區13825爆發了一次明顯的耀斑,其峰值強度為X4.5級,達到大耀斑等級,耀斑發生...
由於它們含有大量的電漿物質、產生的激波可以驅動數目眾多的高能粒子、內部擁有十分複雜的磁場結構,它們可以對地球的磁層產生十分劇烈的影響。通常,人們使用白光曰冕儀對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附近以及行星際空間的傳播進行研究。其它的觀測方法還包括射線、紫外、射電和局地觀測等。一個典型的CME具有泡狀的結構,同時...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的科學目標瞄準“一磁兩暴”,即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首次在同一顆衛星上實現太陽高能成像和大氣不同層次變化的同時觀測。具體目標為:同時觀測對地球空間環境具有重要影響的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研究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相互關係和形成規律。觀測全...
揭示了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從太陽到外日球空間的傳播規律,理論預言了日球層頂對太陽風擾動的回響過程及不穩定性的新現象,並被觀測數據證實, 被列為美國行星際探索計畫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國宇航局為紀念旅行者飛船發射運行25周年的光碟上。合作建立了三維全球磁層磁流體力學模式,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擁有能自洽...
8.4.4模型結果及討論 8.5本章小結 第9章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9.1耀斑概述 9.2大耀斑的Hα單色光觀測 9.3耀斑的光譜觀測 9.4白光耀斑 9.5耀斑的X光輻射 9.6太陽射電爆發 9.7耀斑的物理過程 9.7.1磁重聯 9.7.2耀斑的觸發機制 9.7.3磁重聯的結果 9.8日冕物質拋射:CME 參考文獻 ...
還有一些太陽質子事件與太陽耀斑爆發無關,而是由日冕物質拋射事件(CME)引發,雖然此類事件中有的質子通量激增的時間較短,但也有些質子事件峰值通量較高,而且因其突發性,對出艙航天員的威脅很大。觀測和研究發現,太陽質子事件發生後,一般會發生大地磁暴,受到地磁暴影響的磁層帶電粒子分布會發生重大變化,而大的...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雲南天文台研究人員,共同綜合利用雲南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台(SDO)及太陽界面層成像光譜儀(IRIS)的數據,首次發現了黑子亮橋上的垂直振盪亮結構,並將其命名為“亮牆(light wall)”。2014年10月下旬,太陽的可見日面上出現了24年以來的最大黑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