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物質拋射的早期動力學行為》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汪毓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冕物質拋射的早期動力學行為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 項目負責人:汪毓明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日冕物質拋射(CME)早期演化過程相對較為劇烈,涉及眾多前沿科學問題,且對CME的空間天氣效應起著顯著作用,因此在科學上和空間環境保障這一國家需求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項目將以觀測資料分析為主,輔以理論模型計算和數值模擬,研究CME的早期動力學行為。具體瞄準CME早期階段約在10個太陽半徑以內的膨脹和傳播過程,從統計規律(CME膨脹和傳播特性的統計規律)、外因(CME與背景磁場和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內因(CME內部電漿和磁場結構特性)和起因(CME的源區特性和初發過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以期對CME的早期動力學行為及相應的源區特性有定量或半定量的了解,構築起必要的物理模型,並能夠為CME對地有效性的預報模式研究提供必要的觀測和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通過五年的時間,圍繞CME 的總體特徵、外因、內因及起因開展創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建設了4個CME相關的公開資料庫,分別為準同源CME的源區信息及相關參數列表、2007年3月至2012年5月的全暈狀CME列表及三維運動學參數、1995年至2015年的ICME列表及相關參數以及2007年到2012年的中等以上地磁暴列表。自主開發模式模型4套,分別為CME的偏轉傳播模式、磁雲擬合模式、CME碰撞模型以及CME自動識別及三維參數反演系統,其中前兩個模式已在上述網站公開實現了線上運行,最後一個系統已初步集成到中科院空間環境預警中心的預報系統中進行試運行。 在本項目的資助下,共完成相關論文48篇,其中已發表的SCI期刊論文42篇(含Nature Phys. 1篇,Scientific Reports 2篇,ApJ/ApJL/ApJS 23篇,JGR/GRL 10篇,Solar Physics 5篇,其他SCI期刊論文1篇),審稿中的SCI期刊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先後有6篇論文被選為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或美國天文學會(AAS)等的亮點成果。國際會議邀請報告18人次,成功主辦了ISEST Mini-Workshop(2014, 2015)、International Magnetic Flux rope Mini-Workshop(2015)等小型國際會議,作為科學組織委員會成員和召集人參與組織國際會議若干次。 期間培養長江學者2人(汪毓明2013年特聘教授,張捷2016年講座教授),優青2人(劉睿2012,蘇振鵬2014),骨幹成員申成龍由副教授晉升為教授。項目負責人汪毓明獲2012年首屆陳嘉庚青年科學獎、2014年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2015年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青年科學獎等獎項,2016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計畫,並被國際期刊《JGR – Space Physics》聘為亞太區主編(Editor),2016年底被AGU聘為地球物理學卓越教育獎評獎委員會委員;申成龍獲2013年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青年人才獎。先後資助研究生20人、博士後6人,培養博士3人、碩士4人,其中中科院院長優秀獎1人、教育部國家級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1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