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CD-ROM ,光碟
唯讀存儲器 ,一種能夠存儲大量數據的外部
存儲媒體 ,一張
壓縮光碟 的直徑大約是4.5英寸,1/8英寸厚,能容納約660兆位元組的數據。所有的CD-ROM盤都是用一張
母盤 壓制而成,然後封裝到
聚碳酸酯 的保護外殼裡。記錄在
母盤 上的數據呈螺旋狀,由中心向外散開,磁碟表面有許許多多微小的坑,那就是記錄的
數字信息 。讀CD-ROM上的數據時,是利用
雷射 束掃描光碟,根據雷射在小坑上的反射變化得到數字信息。盤中的
信息存儲 在
螺旋形 光道中。
讀取 CD-ROM
驅動器 的速率以“X倍速”表示,其速率的標準有2倍速,4倍速,8倍速等,目前可達到50倍速。隨著技術的發展,已出現了數字多功能磁碟(
DVD ),它的存儲容量更大,現已達到9.4千兆位元組,還有更高的,而且
圖像清晰度 更好,高保真效果也更好。
CD-R OM 為計算機所使用的光碟規格,其讀取光碟片的設備就稱為光碟機(CD-ROM),儲存在光碟片上的數據是以雷射光讀取的,而非磁性方式讀取,所以光碟的保存可長達數十年。計算機所使用的光碟片格式與普通家中鐳射唱盤所播放的音樂光碟(CD)格式相同,一片光碟片的
數據容量 高達650MB (74 min),約為450片的1.44MB
軟碟 片之多。一般軟碟片是可擦寫的,但光碟片只能讀取數據,而不能寫入數據 (如果有CD-R可燒錄式光碟機及CD-R空白片加上燒寫軟體,則可以在光碟片上寫入數據)。目前大多數的計算機都將CD-ROM列為標準配備,而 CD-ROM的轉速從1倍、2倍.....24倍、32倍,到現今最快的40倍...,速度的世代交替非常快,另
計算機系統 所使用的光碟片也稱為CD-Title。
規格 CD-ROM規格的黃皮書由
Philips 、
Sony 和
微軟 於1983年推出,經歷了多次修正,黃皮書採用了
CD-DA (
紅皮書 )的物理格式,並添加了一層錯誤檢測和糾正的標準,以保證
數據存儲 的可靠性。另外還增加了同步和標示信息以便更加準確地定位。黃皮書規定了兩種模式,分別提供了不同的
檢錯 和糾錯機制,這是因為
存儲數據 文檔(計算機檔案)不允許有任何錯誤,而視頻影像和聲音等數據則可以允許少許錯誤。1989年,黃皮書被
ISO 接受為120mm唯讀光碟(CD-ROM)
數據交換 的
國際標準 -ISO/IEC 10149。
CD-ROM是一種唯讀
光存儲 介質,能在直徑120mm(4.72英寸)、1.2mm(0.047英寸)厚的單面盤上保存74~80分鐘的高保真音頻,或682MB(74分鐘)/737MB(80分鐘)的數據信息。CD-ROM與普通常見的CD光碟外形相同,但CD-ROM存儲的是數據而不是音頻。PC里的CD-ROM
驅動器 讀取數據和CD播放器方式相似,主要區別在於CD-ROM驅動器電路中引進了檢查糾錯機制,保障讀取數據時不發生錯誤。
原理 CD-ROM光碟由
碳酸 脂做成,中心帶有直徑15mm的孔洞。在盤基上澆鑄了一個螺旋狀的物理
磁軌 ,從光碟的內部一直螺旋到最外圈,磁軌內部排列著一個個蝕刻的“凹陷”,由這些“
凹坑 ”和“平地”構成了存儲的數據信息。由於讀光碟的
雷射 會穿過塑膠層,因此需要在其上面覆蓋一層金屬
反射層 (通常為
鋁合金 )使它可以
反射光 ,然後再在鋁合金層上覆蓋一層
丙烯酸 的
保護層 。
CD-ROM
需要注意的是CD-ROM光碟的表面變髒和劃傷時都會降低其可讀性。儘管光碟是從下方讀取的,儘量避免使用
原子筆 之類的硬制筆在光碟正面寫字,容易劃傷保護層下的
數據層 。
速度 CD-ROM讀取速度是指光存儲產品在讀取CD-ROM光碟時,所能達到最大
光碟機倍速 。因為是針對CD-ROM光碟,因此該速度是以CD-ROM
倍速 來
標稱 ,不是採用
DVD -ROM的倍速標稱。目前CD-ROM所能達到的
最大CD讀取速度 是56倍速;DVD-ROM讀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點,達到52倍速的產品還比較少,大部分為48倍速;
COMBO 產品基本都達到了52倍速。
LG CD-ROM
對於50倍速的CD-ROM驅動器理論上的
數據傳輸率 應為:150×50=7500K位元組/秒。其實光碟機
讀盤 的速度快慢差別並非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在高倍速光碟機的時代,各種光碟機在
讀盤 速度上都有長足進步,已經不再是
計算機系統 中拖後腿的部件。而且,目前高倍速光碟機的
標稱值 只是在理想情況下讀外圈的
最高速度 ,實際套用中多數時間達不到這個
理想狀態 ,一般也就是24速的樣子。因此不管是36速、40速還是50速的光碟機,實際使用起來
主觀感覺 差別不是很大。當然,高速的光碟機可能更有優勢,但它也有
CPU 占用率高、噪聲大、振動大、耗電量大、
發熱量 大等副作用。某些品牌的光碟機,高速的品種反而不如低速的品種好,因此在選購光碟機時我們不必強求光碟機的速度。如果實在囊中羞澀的話,建議大家還是選擇較低倍速的光碟機,因為其價格便宜,而且性能也不會太差。但是只有在高速光碟機(24速以上CD-ROM)才能讀出
CD-RW光碟 的數據,在選購光碟機時應當注意。
愛國者CD-ROM
發展 紙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
人類文明 的進步,它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造就了一批新興的工業。 從
信息存儲 的角度看,CD-ROM完全可以看成一種新型的紙。一張小小的塑膠圓盤,其直徑不過12厘米(5英寸),重量不過20克,而
存儲容量 卻高達600多兆位元組。如果單純存放文字,一張CD-ROM相當於15萬張16開的紙,足以容納數百部大部頭的著作。
明基CD-ROM
但是,CD-ROM在記錄信息原理上卻與紙大相逕庭,CD-ROM盤上信息的寫入和讀出都是通過
雷射 來實現的。
雷射 通過聚焦後,可獲得直徑約為1微米(
μm )的光束。據此,
荷蘭 飛利浦 (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員開始使用
雷射 光束來進行記錄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們的研究獲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場。最初的產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雷射 視盤(
LD ,Laser Vision Disc)系統。
從LD的誕生至今,光碟有了很大的發展,它經歷了三個階段:①
LD -
雷射 視盤;②
CD-DA 雷射唱盤 ;③CD-ROM。下面簡單介紹這三個階段性的產品特點。
LD-雷射視盤 它就是通常所說的
LCD ,直徑較大,為12英寸,兩面都可以記錄信息,但是它記錄的信號是
模擬信號 。
模擬信號 的處理機制是指模擬的電視圖像信號和模擬的聲音信號都要經過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頻率調製 、
線性疊加 ,然後進行限幅放大。限幅後的信號以0.5微米寬的
凹坑 長短來表示。
CD-ROM
CD-DA雷射唱盤 LD雖然贏得了成功,但由於事先沒有制定統一的標準,使它的開發和製作一開始就陷入昂貴的資金投入中。1982年,由飛利浦公司和
索尼 (Sony)公司制定了CD-DA
雷射 唱盤的紅皮書(Red Book)標準。由此,一種新型的
雷射 唱盤誕生了。CD-DA
雷射 唱盤記錄音響的方法與LD系統不同,CD-DA雷射唱盤系統首先把模擬的
音響信號 進行
PCM (
脈衝編碼調製 )數位化處理,再經過EFM(8~14位調製)編碼之後記錄到盤上。
數字記錄 代替模擬記錄的好處是:對干擾和噪聲不敏感;由於盤本身的缺陷、劃傷或沾污而引起的錯誤可以校正。
CD-ROM CD-DA系統取得成功以後,這就使飛利浦公司和
索尼 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為計算機大容量
唯讀存儲器 。但要把CD-DA作為計算機的
存儲器 ,還必須解決兩個重要問題:①建立適合於計算機讀寫的盤的
數據結構 ;②CD-DA
誤碼率 必須從現有的10-9 降低到10-12 以下。由此就產生了CD-ROM的黃皮書(Yellow Book)標準。這個標準的核心思想是:盤上的數據以
數據塊 的形式來組織,每塊都要有地址。這樣做後,盤上的數據就能從幾百兆位元組的
存儲空間 上迅速找到。為了降低誤碼率,採用增加一種錯誤檢測和錯誤校正的方案。錯誤檢測採用了循環冗餘檢測碼,即所謂
CRC ;錯誤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碼。
CD-ROM
黃皮書確立了CD-ROM的
物理結構 ,而為了使其能在計算機上完全兼容,後來又制定了CD-ROM的
檔案系統 標準,即ISO9660。有了這兩個標準,CD-ROM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愈來愈廣泛的套用。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發展非常快,先後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
磁光碟 (MOD)、
相變光碟 (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種。這些光碟的出現,給
信息革命 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結構 對CD唱盤(CD-DA)結構了解的人,從物理上也不難理解CD-ROM。CD-ROM使用了與CD-DA相同規格的盤和光學技術,以及相同的原版盤製作和壓制方法。這兩種盤的主要差別是盤上的數據結構,以及
數據定址 和糾錯能力。下面介紹CD-ROM盤及其物理數據結構。
CD-ROM碟片 標準的CD-ROM碟片直徑為120毫米(4.72英寸),中心裝卡孔為15毫米,厚度為1.2毫米,重量約為14~18克。CD-ROM碟片的徑向截面共有三層:
(1)
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做的透明
襯底 ;(2)鋁反射層;(3)漆保護層;
CD-ROM盤是單面盤,不做成雙面盤的原因,不是技術上做不到,而是做一片雙面盤的成本比做兩片單面盤的成本之和還要高。因此,CD-ROM盤有一面專門用來印製商標,而另一面用來存儲數據。
雷射 束必須穿過透明襯底才能到達凹坑,讀出數據,因此,碟片中存放數據的那一面,表面上的任何污損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出性能。
編碼 為了在物理介質上存儲數據,必須把
數據轉換 成適於在介質上存儲的物理表達形式。習慣上,把數據轉換後得到的各種代碼稱為通道碼。之所以叫通道碼,是因為這些代碼要經過通信通道。通道碼並不是什麼新概念,磁帶、磁碟、網路都使用通道碼。可以說,所有高密度數字
存儲器 都使用0和1表示的通道碼。如
軟磁碟 ,它就使用了改進的
調頻制 (
MFM ,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編碼,通過MFM編碼把數據變成通道碼。
CD-ROM和CD-DA一樣,把一個8位數據轉換成14位的通道碼,稱為8-14調製編碼,記為EFM(Eight-to-Fourteen Modulation)。根據通道碼可以確定光碟凹坑和非凹坑的長度。
數據結構 由於CD-ROM產生的技術背景是CD-DA,加上其螺旋形線型光道結構、以恆定線速度(CLV)轉動、容量大等諸多因素,導致CD-ROM的數據結構比
硬磁碟 和軟磁碟的數據結構複雜得多。
CD-ROM盤區劃分為三個區,即導入區(Lead-in Area)、用戶
數據區 (User Data Area和導出區(Lead-out Area)。這三個區都含有物理光道。所謂物理光道是指360°一圈的連續螺旋形光道。這三個區中的所有物理光道組成的區稱為信息區(Information Area)。在信息區,有些光道含有信息,有些光道不含信息。含有信息的光道稱為信息光道(Information Track)。每條信息光道可以是物理光道的一部分,或是一條完整的物理光道,也可以是由許多物理光道組成。
信息光道可以存放
數字數據 、音響信息、圖像信息等。含有用戶數字數據的信息光道稱為
數字光 道,記為
DDT (Digital Date Track);含有音響信息的光道稱為音響光道,記為
ADT (Audio Track)。一片CD-ROM盤,既可以只有數字數據光道,也可以既有數字數據光道,又有音響光道。
在導入區、用戶數據區和導出區這三個區中,都有信息光道。不過導入區只有一條信息光道,稱為導入光道(Lead-in Track);導出區也只有一條信息光道,稱為導出光道(Lead-out Track)。
用戶
數據記錄 在用戶數據區中的信息光道上。所有含有數字數據的信息光道都要用
扇區 來構造,而一些物理光道則可以用來把信息區中的信息光道連線起來。
故障 雷射 盤同磁碟、磁帶一類的
數據記錄 媒體一樣,受到盤的製作材料的性能、
生產技術 水平、
驅動器 以及使用人員水平等的限制,從盤上讀出的數據很難完全正確。據有關研究機構測試和統計,一片未使用過的唯讀光碟,其原始
誤碼率 約為3×10-4;有傷痕的盤約為5×10-3。針對這種情況,
雷射 盤存儲採用了功能強大的錯誤碼檢測和
糾正措施 ,採用的具體對策歸納起來有三種:
(1) 錯誤檢測碼EDC(Error Detection Code)。採用CRC碼(cyclic Redundancy Code)檢測讀出數據是否有錯。CRC碼有很強的檢錯功能,但沒有開發它的糾錯功能,因此只用它來檢錯。
(2) 錯誤校正碼或稱為
糾錯碼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採用里德-索洛蒙碼,簡稱為RS碼,進行糾錯。RS碼被認為是性能很好的
糾錯碼 。
(3) 交差里德-索洛蒙碼CIRC(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這個碼可以理解為在用RS編
解碼 前後,對數據進行插值和
交叉處理 。
複製 CD-ROM的複製可以簡單地分為五個環節:
(1)預製主片;(2)制主片;(3)
電鑄 ;(4)複製;(5)印刷; (6)包裝。
其它 光碟機速度 通常我們是以多少
倍速 來描述CD-ROM的速度的。在制定CD-ROM
標準時 ,把150K位元組/秒的
傳輸率 定為標準,後來
驅動器 的
傳輸速率 越來越快,就出現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現在的32倍速、40倍速或者更高。對於40倍速的CD-ROM
驅動器 理論上的
數據傳輸率 應為:150×40=6000K位元組/秒。對於CD-ROM的速度我們要正確認識,目前高倍速光碟機的
標稱值 只是在理想情況下的
最高速度 ,實際套用中多數時間達不到這個
理想狀態 。對於24倍速以上的光碟機,實際使用起來
主觀感覺 差別不是很大。當然高速的光碟機可能更有優勢,但它也有CPU占用率高、噪聲大、振動大、耗電量大、
發熱量 大等副作用。所以速度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選購光碟機時應從光碟機的
容錯性 、穩定性、發熱量、噪聲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平均讀取時間 光碟機的接口類型 目前市面上的光碟機的接口主要有:
IDE 、
EIDE 、
SCSI 、SCSI-2四種。後兩種接口的
傳輸速度 較快。但在實際套用中它們的性能差別並不是很大,而且
SCSI接口 的CD-ROM價格較貴,安裝較複雜,需要專門的
轉接卡 。因此對一般用戶而言應儘量選擇IDE(或EIDE)接口的CD-ROM。現在32速以上的
IDE接口 光碟機均採用了
Ultra DMA/33 標準,該標準
數據傳輸率 為每秒33MB。在
傳輸方式 上,Ultra ATA33採用匯流排主控方式,安裝有控制硬碟讀寫的
DMA (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使CPU不用直接參與硬碟的讀寫,因此可以節省寶貴的CPU 資源。
PCAV技術 現在不同的光碟機有三種不同的讀取方式。一種是
恆定角速度 方式
CAV (Constant Angluar Velocity),第二種是
恆定線速度 方式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第三種是局部恆定角速度方式PCAV(Partial Constant Angluar Velocity)。
CLV技術 的優點是可使光碟機的
數據傳輸率 保持在一個恆定的狀態,從而保證了光碟機的內外沿讀取數據的一致。缺點在於讀取光碟內外圈時,光碟機的馬達速度會經常改變,容易使光碟機的壽命降低。
CAV技術 的優點是讀取光碟機的轉速不變,可使其可靠性和壽命大為加強。缺點在於讀取光碟內外圈的數據時,傳輸速率不一樣,這就無法體現高速光碟機性能的優越性。
PCAV技術 綜合CLV和CAV技術的優點,在隨機讀取光碟時採用CLV加速,而一旦
雷射 頭無法正確讀取數據時,立刻轉為CAV方式減速。
CD-ROM的容錯性 目前在國內相當多的用戶仍在使用非正版光碟,因此光碟機的
容錯性 得到了廣泛關注。但片面強調光碟機的
容錯性 也是不全面的。目前市面上
日本 光碟機的性能穩定,但
讀盤 能力一般;韓國產品的穩定性較差,讀盤能力較強;台灣產品讀盤能力比日本產品強但比韓國產品稍差,性能穩定較韓國產品好;
新加坡 產品讀盤能力比日本產品強,但低於韓國、台灣產品。
國內一些廠家的產品剛開始用的時候讀盤能力很不錯,但幾個月之後
容錯能力 明顯下降,因此對於
容錯性 我們要綜合考慮。
光碟機的快取 光碟機的快取是提高光碟機綜合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工作原理與
主機板 快取相似。理論上快取越大則光碟機速度越快,如SCSI光碟的
數據快取 一般都在1MB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2MB。不過對於IDE接口的光碟機來講,由於
特殊用途 不多,對性能要求不高,其多數產品仍使用128KB或256KB(少數達到了512KB)。
DVD驅動器 DVD驅動器 是用來讀取DVD糟上數據的設備,從外形上看和CD-ROM驅動器一樣。DVD驅動器完全兼容現在流行的
VCD 、CD-ROM、CD-R、CD-AUDIO等格式,而普通CD-ROM驅動器無法讀取
DVD格式 的光碟。DVD-ROM採用了0.74um道寬和0.41um/位
高密度 記錄線等新技術,單面
單層容量 為4.7G單面雙層DVD為9.4G,而雙面雙層可以達到17G的
海量存儲 。從目前的情況看,DVD還只是局限在看影碟方面,目前電腦軟體使用DVD作為載體還非常少見。由於目前5~
6倍速 的DVD驅動器(在讀普通光碟的時候速度相當於24~32倍速)價格在1000元以上。因此,除非有特別要求,用戶可不必購買DVD-ROM。
此外還有一種受人關注的新產品DVD-RAM,可實現重複擦寫,而碟片成本比目前的CD成本多不了幾美分。同時,DVD-RAM還實現了低成本
向下兼容 。但由於價格較高,大約在3000元以上,因此尚未進入普通家庭用戶。
CD-R CD-R簡單地講,就是可以一次寫入、多次讀出的光碟
刻錄機 。CD-R的工作原理就是在空白的CD糟片上燒制出“小坑”,也就是記錄數據的反射點。因此,所有經CD-R刻出的盤都可以在普通的CD-ROM上順利讀出。CD-R與普通的光碟機一樣,也有內置和外置之分。現在
國內市場 上便宜的CD-R已經降到2000元左右,內置式較外置式便宜四、五百。SCSI接口的CD-R仍是主流產品,不過現在市場上IDE接口的CD-R已經越來越多。CD-R一定要買四速以上的產品,雖然價格稍貴,但刻盤時間卻可以節約一半。
CD-RW CD-
RW 的全稱是CD-ReWritable,代表一種“重複寫入”技術。CD-RW
刻錄機 能夠反覆擦寫CD-RW光碟的原理主要是“相變”技術——同CD-R一樣利用
雷射 的大功率照射,對光碟本身的感光物質進行瞬間的加溫。和CD-R不同的是進行了相位轉換,用以記錄數據 。由此可以製造出能夠被讀取的反射點,而且這些類似小“泡”的反射點可以被重複燒制。由於CD-RW碟片可重複寫入,因此每張較CD-R碟片貴100元左右,而且只有在高速光碟機(24速以上CD-ROM)才能讀出。但CD-RW
驅動器 的價格卻並不比CD-R驅動器貴多少。
PD PD是Phsae Change ReWritable Optical Disk的縮寫,它是松下公司採用相變光方式(PhsaeChange)存儲的可重複擦寫
存儲設備 ,是一種比CD-RW性能更好、運行更穩定的光碟介質
驅動器 。所謂“相變光”主要是利用介質的相變來記錄數據。
PD驅動器的
運行速度 較低,可以兼容CD-ROM。使用專門PD光碟,可重複擦寫大約50萬次。PD的平均定址時間為89ms,數據傳輸率為518~1141KB/s,相當於八速光碟機,寫入並效驗時的數據傳輸率為300~600KB/s,相當於四速光碟機。除了可以讀寫PD光碟外,也可以當作普通的八倍速CD-ROM使用。
啟動設定 (1)啟動計算機,當螢幕上顯示 Press Del to Enter BIOS Setup提示信息時,按下鍵盤上的Del鍵,進放
主機板 BIOS設定界面。進入BIOS後切勿隨便改動,因為這裡面的東西都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改錯可能會連繫統都進不去。我們只需要改動計算機啟動時的盤符順序就可以了。
(2)選擇 Advanced BIOS Features 選項,按Enter鍵進入設定程式。選擇First Boot Device 選項,然後按鍵盤上的Page Up或Page Down 鍵將該項設定為CD-ROM,這樣就可以把系統改為光碟啟動。
(3)退回到
主選單 ,保存BIOS設定。(保存方法是:按下F10,然後再按Y鍵即可),弄好後先別急著重啟,要把安裝盤放進光碟機中,再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