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D體感音樂療法

BND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簡稱VT,屬於體感音樂療法的最新發展。運用體感音波療法,可以大大激活大腦古皮質和舊皮質區域的功能,有效調整人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促進人體微循環和帶來全身性的基礎改善(譬如血壓、心率、呼吸、皮溫等),使音樂治療的生物干預度大幅提升,是身心醫學和音樂療法領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BND體感音樂療法
  • 外文名:Vibroacoustic Therapy
  • 簡稱:VT
  • 激活:大腦古皮質和舊皮質區域的功能
發展歷史,治療機理,臨床研究,臨床套用,改善睡眠,鎮痛,改善身心症狀或軀體化症狀,腦神經康復,心理訓練及壓力管理,其他方面,

發展歷史

20世紀70—80年代,挪威教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斯吉利Olav Skille開發成功低頻音樂體感治療椅,赫爾辛基大學音樂療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員列希克寧Petri Lehikoinen採用計算機控制的有節奏的低頻脈衝振動,使身體的特定部分產生共振以獲得療效。
1985年,美國Byron Eakin成功地進行了音樂體感躺椅、床墊等產品的商業化運作。
1987年開始,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小松明博士傾注20多年心血,不斷改進,成功地
研發出現代高科技分頻—擴容—換能技術,把音樂波中16~150Hz低頻部分揀,轉換成數十微米至數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體工程原理製成床墊,完成了體感音波健療系列產品的雛形。
2003年,日本新體感株式會社將體感振動音響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與中日友好醫院開展合作,魏育林研究員成為國際體感音樂療法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的第一人。
依照循證醫學方法,做了各種多中心樣本統計,對國外科研印證的最終結論令人滿意,並連續發表了多篇高質量論文。繼而在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的支持下成立體感音樂療法學組,協助醫學專業人士進行多方面科研和臨床套用。
2006年衛生部中日醫院魏育林、孔晶等人以164例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存在睡眠障礙者進行測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體感振動音樂療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狀況。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睡眠門診,醫生和患者對體感音樂的卓越效果非常看好。
2006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歷時一年多對59名中國現役優秀運動員(國家國際健將)進行測試。 2007年8月8日成功召開了課題結題會,結果證明對緩解運動員心理和生理疲勞具有明顯效果,甚至對於激發潛能起到一定作用。舉世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體感音樂床榮譽無數、陪伴著眾多優秀運動員奪取奧運獎牌。
2007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功能音樂研發中心,選定體感振動音響首創研發“生物共振音樂治療系統”,成為各級康復系統、精神衛生中心、綜合醫院音樂治療室、心理門診減壓中心的首選配置。
2008年,深圳康美來保健器材有限公司,總結中國中國古典樸素的辯證思想,運用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平衡原理,發現並破譯破譯了人體『五行··五音·五臟』(火-徵-心、金-商-肺、木-角-肝、土-宮-脾、水-羽-腎)五五對應的生命規律,最終完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BND體感音樂技術,為人類非藥物替代醫療豎起新的里程碑,實現了人類寓療于樂歡樂健療、健體長壽的天然回歸。

治療機理

體感音樂療法充分借鑑我國傳統醫學經典理論和西方現代音療理論,利用高科技設備,將音樂中16~150Hz的低頻信號,經增幅放大和物理換能後,通過骨骼和神經傳導,產生人類感受最為深刻和舒暢的生物學共振頻率,1/f波動,使音樂的“外源性振動”與人體的“內源性振動”產生同頻共振,通過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刺激,激活大腦中樞,從而對人產生快速深度的放鬆和理療作用。
通過不同的音樂處方及產品搭配,能有效改善失眠、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及各種軀體化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經科學驗證有效的音波健療,其效果高於傳統西醫療法的4~8倍。

臨床研究

臨床實驗
日本山梨縣中巨摩郡秋山醫院秋山尚美醫師運用體感音樂療法,通過對300多例孕婦分娩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刊於《日本生物音樂學會志》’92 Vol.17):
① 淡化產婦的不安和恐懼心理,使產婦身心放鬆;
② 與拉梅茲法(Lamaze)並用,伴隨著音樂的節奏,讓產婦呼吸順暢、能有效縮短分娩時間;
③ 腰、背部的體感音樂振動,具有按摩作用、可減輕分娩時的疼痛(此非藥物鎮痛方法,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④ 對胎兒發育有良好的影響;
⑤ 另外,自從採用體感音響裝置分娩台,接生操作順利、效率提高,至今沒有出現一例休克狀態。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魏育林教授所做的專項研究表明:體感音樂療法是迄今改善失眠、抑鬱狀態、功能性高血壓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最為有效的調節手段之一。
廣州太陽船康復教育中心對兒童多動症嘗試進行體感音樂治療,發現其療效遠遠高於常規療法。通過每天1小時的體感音樂治療,患兒多動不安的症狀明顯減少。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所丁雪琴教授聯合張忠秋、王智、郭松、黃俊紅等專家,藉助美洋體感音波系統,運用體感音樂療法,開展消除運動員心理疲勞作用的實驗研究,對舉重、體操等國家健將進行測試,治療11分鐘後,腦alpha波明顯提升並且保持穩定,證明其可以起到深度放鬆作用。音樂體感振動治療的原理人類對於聲音的感受源於振動。一般情況下,音樂是通過增幅器放大信號後從揚聲器發出,再經過空氣振動而達到人的耳膜的。通常人類可以聽到的音樂低音部分一般為50Hz-150Hz。低於10Hz的振動一般伴隨著自然災害發生,如地震、海嘯、山崩、火山爆發等振動均為含有巨大能量的3-6Hz的低頻波。
自然界的有些動物可以感知,但人類已失去這種功能。人類通過身體可以感受到的音樂振動稱之為"音樂體感振動",其最大範圍為16Hz-20000Hz。20-50Hz的低頻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強,伴隨著振動感和衝擊感給人以極其強烈的臨場感。同時,20-50Hz的頻率範圍最能夠給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悅的快感和陶醉感。因為音樂的低音部分(貝司)是比較單調的重複,近乎於l/f2的振動,給人以安全舒適感。這種感覺是存在人的潛意識中。人類心跳的頻率近乎於l/f2的振動。胎兒在感受著母親心律振動的情況下生長發育,這種安寧和健康母親的體感振動使嬰幼兒感到安全舒適,這種體感振動的記憶伴隨著嬰兒的出生和成長而漸漸淡化,但它將永遠遺留在潛意識中。當嬰幼兒哭鬧的時候,一旦被母親抱起來,母親的體感振動會使嬰幼兒感到安全舒適,立刻平靜下來。同樣,當成人焦慮不安或抑鬱時,這種音樂體感振動也會使人感到安寧。
體感音響技術是將音樂中16Hz -150Hz低頻部分電信號分揀出來另外經過增幅器放大,通過換能器轉換成物理振動,做用於人體傳導感知,特別能夠忠實再現20-50Hz的頻率範圍音樂的技術。這種節奏近乎於l/f2的振動,形成使人安全舒適感和催眠的要素,同時局部的振動也能促進組織的血液循環。 用於音樂體感振動治療所採用的音樂曲目是經過音樂、心理等多學科的選擇,並且經過特殊錄製的、能夠最好體現音樂體感振動音樂樂曲。分析樂曲的振動波形和療效之間的關係,我們將波形分為三大類16小類。
1)慢周期信號波:包括二鐘波、念波、互動波、碎波、緊虛波、搖波等6類波形。主要功效為放鬆、鎮靜、催眠等。
2)快周期信號波:包括交斷、搖交斷、鐘風等5類波形,主要功效為使人歡快、輕鬆。
3)快周期、緊迫信號波:包括覺醒等4類波形,主要功效為使人覺醒和振奮。岩谷在臨床觀察到音樂體感振動療法可促進消化道蠕動,改善和預防便秘,可預防褥瘡。
在釀酒和食品製作領域套用體感音響技術,發現它能促進酵母菌活化,影響酒精和水分子的構造,促進發酵和成熟,使口味變好。種種結果提示,音樂體感振動治療可能通過物理、心理、生理、化學、細胞、分子等多種途徑,調節人體機能狀態。

臨床套用

1982年,挪威教育家和醫學家Olav Skile博士通過對腦癱患兒的臨床觀察發現,體感音樂振動能有效緩解患兒的肢體痙攣症狀,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了“體感音樂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的概念。他的研究發現:音樂中的低頻(尤其40~80赫茲的頻率),對於孤獨自閉症、偏頭痛、肌肉抽搐和大腦麻痹等治療非常有效。
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音樂和醫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Kris Chesky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特定振幅下的60~300赫茲頻率範圍的體感音樂治療,對於減輕身體疼痛最佳。因為這個頻率範圍的振動,對“帕西尼安小球”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因而可減輕疼痛、尤其對靠近疼痛部位有效。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臨床醫療中心的斯坦得雷先生則發現,體感音樂振動可使手指的溫度升高,這是深度放鬆的一個標誌。

改善睡眠

1995年,日本的坪井康次和筒井末春分別發表了《套用體感音樂療法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他們用指端皮溫和肌電作為療效觀察指標,並採用自然界規律的聲音(如海浪聲、溪流聲等),同時感受美妙的體感振動,在昏昏欲睡中得到徹底的放鬆。筒井末春認為,體感音樂療法對於希望擺脫安眠藥的長期依賴之失眠患者非常適合,而且在誘導睡眠方面功效顯著。
2006年,中國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魏育林、孔晶等人,套用體感音樂療法對164例睡眠障礙患者進行了干預和觀察研究。他們使用人體代謝熱成像技術(TMI),做大樣本對照檢測分析後發現:受試人員經過30分鐘的體感音樂治療後,人體熱輻射的“非對稱狀態”均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對血壓、脈搏、皮溫等都有較好的穩定作用。這表明:體感音樂療法對於睡眠質量的改善、人體機能的恢復、疾病和亞健康的康復等,都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詳見:《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006年第12期)

鎮痛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五官科,採用“聲振動療法”(體感音樂治療床,頻率範圍50~60Hz),對87例男性喉癌患者進行術後止痛護理,結果表明:低頻音樂——尤其是60~600赫茲的聲波振動,在緩解疼痛、緊張和改善睡眠等方面作用顯著。
2009年,北京瑪麗婦嬰醫院婦產科,對170例產婦採用了“體感音樂導樂鎮痛分娩技術”(體感音樂振動床,頻率範圍16~150Hz),結果證實:體感音樂振動能顯著減輕產婦的分娩疼痛,並消除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和恐懼心理,為自然順產節省了體力,這樣有助於產後康復,有效預防產後抑鬱症的發生,並大大降低生產過程中小兒腦癱的發病率。

改善身心症狀或軀體化症狀

1995年,日本東邦大學牧野真理子等,套用體感音樂療法對55例心療內科患者進行了康復治療。其中:心身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徵、過敏性腸綜合徵、咽喉異常症、十二指腸潰瘍、攝食障礙、高血壓、心律不齊、經前期緊張症)30例,抑鬱症7例,神經症6例,其他疾病6例。結果顯示,該療法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緊張和牴觸感,增強親和力,減輕抑鬱和焦慮症狀,同時治療期間指端溫度升高、血壓降低。
1996年,愛沙尼亞塔林教育學院的Ruutel等人,套用體感音樂療法對心臟病、神經過敏、睡眠障礙、頭痛等進行干預治療,均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臨床醫療中心娛樂療法負責人派屈克(Patrick),先後對272名各種病患者進行了體感音樂治療的實驗,其中癌症患者97人,心臟病、肺病、血液病患者55人,傳染病患者54人,情緒失調患者32人,其他病症患者34人。派屈克的治療方案,包括放鬆練習在內的8分鐘預指導,隨後進行22分鐘的體感音樂治療。實驗證明:治療後疼痛和其他症狀減輕53%,且有效減輕了緊張、疲勞、疼痛、沮喪和噁心等症狀。
美國佛羅里達木星醫療中心的博伊德-布魯爾,對41名正在化療的病人進行了音樂體感治療。治療方案基本與派屈克相同,只不過改由護士來進行治療管理,並沒有預指導練習,只是把治療時間從22分鐘延長至40分鐘。治療後緊張度減少34%,疼痛減輕61%,其它症狀減輕74%,該研究還顯示:體感音樂治療無須醫生或專家親自操作,完全可以作為護理工作的一部分成功實施。
同時,對婦產科實施子宮內膜、子宮頸癌手術的病人進行體感音樂治療的實踐證明:在同等止痛劑量的情況下,採用體感音樂治療5天的病人和不採用該療法的病人相比,其疼痛分別減輕了74%和31%,且大大改善了病人的焦慮、沮喪和敵意情緒等。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巴特勒(Charles Butler)博士等經過研究認為,體感音樂治療對心血管手術後的恢復非常有益,其結果可以減少止痛藥和鎮定劑的用量,有效縮短恢復期。他在實驗中採用體感音樂治療的病人,手術後需要戴呼吸機的時間從17小時減至7小時,重點護理的時間從36小時降到18小時,總體住院時間從9天縮到5天。
日本橫濱市立市民醫院岩谷房子,採用體感音樂療法對22例腫瘤晚期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結果顯示,22例病患抑鬱症狀顯著減輕,便秘得以改善,鎮痛、鎮靜劑量減少,沒有一例得褥瘡,而且患者在臨終前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而平靜地辭世,使家屬倍感欣慰!
2009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心理科(精神衛生研究所),套用VAT對抑鬱症的輔助康復治療;2011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心理教研室,對身心障礙學生開展的體感音樂治療;2013年,北京空軍總醫院臨床心理科,對抑鬱症和其他心理疾病患者開展的體感音樂輔助治療,結果都證實:體感音樂治療對改善抑鬱症和各種心理疾病的軀體化症狀方面,效果明顯。此外,廣東省武警總醫院成癮治療中心以及北京、內蒙等地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套用VAT對毒癮及各種成癮反應的軀體化症狀進行了針對性的治療,結果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2012年北京武警總院採用深圳市康美來保健器材的音樂體感理療器材做臨場醫學試驗。
2013年深圳遠東婦兒醫院採用深圳市康美來保健器材的音樂體感床實施手術放鬆。
以上表明,體感音樂治療不僅加深了人對音樂的感動、陶醉和恍惚感,同時也使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血流變和微循環等都得到改善。這些對於抑鬱自閉、毒癮復吸的人來說,往往獲得想像不到的效果。

腦神經康復

最早套用體感音樂療法對嚴重殘障兒童進行放鬆訓練和研究的,莫過於挪威教育家和醫學家Skile博士。他的實驗振動頻率是30~120赫茲,並認為,40~80赫茲的頻率對患兒神經肌肉的緊張、痙攣、疼痛和抽搐等放鬆最為有效。
以後,魏哥蘭對他的實驗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他對一組大腦麻痹患者,採用鎮靜音樂+44赫茲脈衝振動頻率,治療30分鐘為一療程;另一組,僅用同樣的鎮靜音樂、但去掉脈衝振動頻率加以對照。通過10位患者共6個療程的治療,對處理前和處理後的脊椎活動能力、肢體靈活度及活動範圍等進行了測量,結果證實:採用音樂+脈衝振動頻率組,比對照組的肌張力大大下降,活動能力也明顯提高。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兒醫院腦癱康復中心的劉振寰主任醫師,通過多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的體感音樂治療實踐,積累了大量的臨床案例。他認為,這是一種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患兒感覺舒適愉快、護理起來容易和每日不斷重複的自然療法。而且,它對緩解患兒的肢體痙攣和緊張狀態作用明顯,在此基礎上配合針灸、推拿等康復手段,往往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在16~150赫茲之間,是一種伴隨音樂變化而變化的精密振動(即1/f波動),振幅在數百至數千微米之間。這種物理作用對於打通腦部血管和微循環通道,改善腦組織供血,增強腦細胞活性與膜的通透性,有利於細胞膜內外物質交換和細胞再生等,都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腦癱患兒在體感音樂振動的刺激下,很快感覺到身心的愉悅,肢體逐漸從痙攣緊張狀態放鬆下來。這種愉快的體驗,比起其他物理治療或作業療法更容易接受。同時,該療法使腦癱患兒的肌電下降、皮溫升高、血容量增加、腦電反應α波增多,並使血壓、呼吸、脈搏等趨於平穩,人的內穩態恢復,肌張力也得到有效緩解。
南方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方醫院)康復科,對14例腦卒中、腦外傷患者進行了體感音療的康復實踐。患者每天治療一次,每次治療時間為30-60分鐘不等,並採用康複評定量表對治療前後進行了系統評估,經初步臨床觀察,除2例(腦積水和缺血缺氧性腦病)沒有什麼改善外,其餘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這表明,體感音樂治療不僅通過音樂的聽覺對人產生了積極的心理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音樂的觸、振動覺激發了身體的鬆弛反應,並改善了大腦情緒、認知、聽覺、言語等方面的功能。這種改善作用,可能還與體感音樂所帶來的精密振動,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患者腦部的微循環通道、進而改善了腦組織的供血有關。

心理訓練及壓力管理

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研所運動心理學專家丁雪琴教授(與張忠秋等人),套用體感音樂身心調節技術,對我國現役國家級舉重和體操運動員進行了消除身心疲勞方面的訓練試驗和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該放鬆訓練法之後,運動員均獲得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效應。主要表現在:良性情緒的調整與注意力集中,使人更加平靜、放鬆、愉悅和誘導催眠,睡眠質量改善——高質量睡眠是競技水平超常發揮的保證;同時,運動員的植物神經系統得到改善,生理和心理的疲勞得以減輕,腦電α和θ波顯示,運動員的放鬆程度進一步加深。
體感音樂放鬆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上都能減輕運動員的疲勞,這對訓練和比賽狀況的調整與恢復,並敢於挑戰大的重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體感音樂振動通過骨傳導等作用,能夠強化大腦古皮質和舊皮質層的放鬆效果,讓大腦處於同步協調和非常良好的狀態。此舉可幫助高對抗訓練的人(如運動員)進行賽前放鬆和賽後體能恢復,又可幫助腦力活動者和學生促進記憶、開發潛能以及用於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此不失為心理訓練和壓力管理的理想工具!

其他方面

防止褥瘡:
北京空軍總醫院燒傷康復科的臨床實踐證明:讓燒傷病人躺在體感音波床或床墊上,能有效預防褥瘡和促進康復。事實上,在日本凡是使用該床墊的老人,沒有一例得褥瘡。
這是因為,體感音樂帶來的數百至數千微米的精密振動,不僅促進了人體血循環和微循環,還使人體與床墊之間形成一個微細、緻密的空氣交換空間,使得細菌根本無法繁殖,從而有效地防止褥瘡的發生。
預防糖尿病足:
體感音樂療法也是迄今改善肢體末梢循環和預防糖尿病足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魏育林教授對10年以上病程、確診為糖尿病足的高齡患者,進行了體感音樂治療的臨床實踐,結果發現:該療法對肢體末端存在血管神經調節及循環障礙的糖尿病人,無論是血壓、血流變還是局部微循環的改善等方面,效果都非常顯著。譬如,受試者經體感音樂振動10~30分鐘後,血流變、微循環和皮下溫度等均獲得明顯改善。
這是因為,體感音樂振動的頻率與人體皮下組織的微血管等產生廣泛的“同頻共振”,此一方面激活了植物神經系統,使末梢循環和微血管得以開放,從而改善微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基礎代謝,使其組織溫度升高,加速脂肪分解;另一方面,體感音樂振動還能調整人體的基礎結構(如細胞、血管、神經、經絡等),使之處於最佳狀態,最終緩解患者的身心疲勞,活化神經細胞,預防周圍神經損傷和癱瘓等。
用於血液透析和成分獻血:
為消除人工血液透析患者的不安和抑鬱情緒,日本大阪市府立醫院人工血液透析室,採用體感音樂療法對多例人工血液透析患者(其中有6例視力障礙的糖尿病腎病、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1例腎結核和1例多發性囊泡腎)進行了臨床療效觀察。結果顯示:除1例不感興趣外,其餘患者的焦慮不安和抑鬱情緒均得以改善,疼痛減輕,同時透析所致的噯氣、嘔吐、血壓變化等症狀也大大減少。值得一提的是,體感音樂治療使人工血液透析過程變得容易接受,且對視力障礙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同樣,成分獻血過程也是一個使人緊張不安和活動受限的過程。日本大阪府紅十字血液中心,採用體感音樂療法對364例獻血者進行觀察,治療前後用心理測試、皮溫和皮膚電阻進行療效判定。結果也顯示:體感音樂療法可使交感神經緊張狀態明顯減輕,表現為皮溫和皮膚電阻顯著升高,滿足感和快感增加,使獻血過程變得輕鬆、有趣和自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